书城文化文化产业比较案例
9672800000016

第16章 区域比较(2)

②四川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地形复杂多样,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几大地貌单元,江河湖泊、原始森林、平原、草原、冰川、峡谷、喀斯特岩溶地貌等一应俱全。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四川省有多种多样的山水和动植物自然景观,包括20多个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生态体系,如风景优美的贡嘎山、四姑娘山、西岭雪山,九寨沟、黄龙等景点最为著名,最高峰是西部的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高达7556米。四川境内金沙江、岷江、嘉陵江、雅砻江、大渡河等江河遍布,共有大小河流1419条,号称“千水之省”。

四川地处亚热带,由于受地理纬度和地貌的影响,气候的地带性和垂直方向变化十分明显,东部和西部的差异很大。复杂的自然条件使四川汇聚了100多种政府保护的珍稀动物和1/3以上的植物种类,如珍稀国宝大熊猫、国家级保护动物金丝猴等。

总体上看,两省的自然资源可说旗鼓相当,而热带雨林、火山群是四川之缺,大面积的平原为云南所无。

(2)四川的文化资源较为丰富

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估是非常浩大的系统工程,在缺乏相应的基础工作的条件下,这里选择几个较为重要而明显的角度,对两省进行大体比较。

①元文化遗产

这里所说的元文化,是指已经发现的存在于较早时期而现已断绝,其文明系统(特别是符号系统)无法系统破解与把握的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形态既不属于今天所说的“少数民族文化”,也不属于“汉民族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在它们之先、它们之外的文化形态。

云南有人类和猿类共同的祖先———腊玛古猿的化石基地,有中国人最早的祖先———元谋人遗址。四川有距今35000年的“资阳人”。四川拥有与中原文化大相径庭的古蜀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另一源头,距今约5000年的三星堆和距今约3000年的金沙文化是古蜀文化的典型代表,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还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②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云南与四川都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从资源的多样性来看,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强于四川。

云南处于东亚大陆、南亚次大陆与东南亚半岛的交接点,也是中华文化圈、印度文化圈与东南亚文化圈的交汇点。云南成为亚洲各民族文化系统网络的重要节点,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共生宝库。各个民族、各种文化在这里长期并存,构成了一处世界上少有的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共生带。云南被誉为“民俗大观园”,是我国少数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之一。全省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15种独有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不相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有各具特色的文化个性和文化特征。由于横断山脉和南向水系的分割,再加上各个民族“大分散,小聚居”的空间分布状态,形成了云南“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的奇特景观。因此,在云南各地,处处可见地区文化、民族文化各领风骚的区域性特色。同时,由于与几个国家接壤,边境线上少数民族文化还具有国际性特点。可以说,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地域性与国际性统一的少数民族文化。据统计,云南已收集到的各民族民歌民曲有2万多首、舞蹈6718套、戏曲200多出、器乐200多种、叙事长诗50多部,它们是云南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特有资源优势。

四川是内地连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战略要地和陆路战略通道,同样是我国的民族大省,共有53种民族成分,其中世居民族有14种,主要的少数民族是藏族、彝族和羌族。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区都在四川。四川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富于特色的文化。

③主流民族文化资源

主流民族文化资源是指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华文化总体系中居于主流地位的文化价值、文化形态、文化人物、文化事件等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的影响人数多,影响时间长,影响力度大,影响范围宽。在此方面,四川明显富于云南。

四川为古巴蜀之地,秦以后巴蜀即为“中国的巴蜀”(梁启超语),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化的核心是语言,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是文化系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文学的代表形态包括汉赋、唐诗、宋词等,而这些形态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扬雄、司马相如、李白、杜甫、苏轼等要么就是川人,要么其主要成就是在四川取得的,“唐宋八大家”中四川苏家就占三席,现代的郭沫若、巴金,以及新诗、网络文学无不标志着四川对中国主流文学的巨大贡献。

儒、道、释为中华主流文化的主要构成成分,四川为三家重地,而尤其以作为道教发源地影响深远。儒、释资源也非常可观,峨眉山为全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四川的餐饮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影响着很大一部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川菜、川酒行天下,川茶文化也自成体系。以餐饮文化为基础形成了四川特别是成都休闲与创意相统一的城市生活方式,塑造了包容、和谐的城市文化品格,成都获得了“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殊誉,致力于打造“中国休闲之都”。以成都为代表的四川城市文化对很大一部分中国人具有吸引力。

其余如都江堰水利工程为全世界仅存的仍在使用的远古水利工程,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蜀汉为中心的三国文化是全球华人的共同文化元素,近现代史上辛亥保路运动、红军长征、作为抗日大后方的民族复兴根据地等成为中华民族永久的共同记忆……这些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宝藏。

云南在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中,谱写了绚烂的历史。近现代史上云南有许多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故事,特别是护国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改写了中国历史,其他如驼峰航线、史迪威公路、陆军讲武堂、红军长征、滇西抗战、“一二一”运动及西南联大在昆明组建等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

④文化品牌资源

这里的品牌资源主要指经过有关方面正式认可的文化品牌,也包括个别尚未经机构认证、但有文献等证据证明确为民间所公认者。

A.世界级品牌。四川:拥有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青城山—都江堰、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等5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成为中国进入世界遗产最多的省份。另有世界地质公园2处,即“兴文世界地质公园”和“自贡地质公园”。

云南: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名录,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列入世界自然遗产。2007年云南石林与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中国南方喀斯特”成功跻身于世界自然遗产之列,成为云南第3个世界遗产。石林也是世界地质公园。

B.大区域品牌。“三国文化”是由于公认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形成的大中华文化品牌,而四川是三国文化的中心。

C.全国性品牌。四川:拥有“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等国家级品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7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处。

云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个。

D.地方性品牌。四川: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4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2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3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000余处,其他人文景点200多个。

云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6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0处,州市县级1426处。

⑤四川的文化人才资源更为丰富

人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之一,下面试从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及作为后备人才主要产出地高校状况的角度来对两省人才资源进行对比。

按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云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4.66万人,四川为36.97万人。

而且,四川从业人员学历水平普遍高于云南。资料显示,云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数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仅占0.74%、大学本科9.83%、大专21.85%、高中36.00%、初中及以下31.42%。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大专学历以上的人员比重已达到其从业人数的85%,硕士以上学历的已达到其从业人数的近3%;四川广电集团大专以上人数占75%,硕士以上人数近3%;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总人数188人,大专以上占80%以上,硕士以上人数占2.5%。

高校一方面是文化重镇,本身即从事大量的文化活动,所汇聚的庞大的文化传播及文化创意人才队伍,本身就是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非常重要的方面军。另外,高校作为教育机构,毋庸置疑是培养文化产业发展后备人才的最重要的基地。

下面就两省高校的状况做一比较。从管理体制上说,四川境内有5所中央部属高校,虽非四川所属,但可为四川所用,故用“在川高校”与“云南高校”相比。

从高校资源看,四川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包括民族类院校,四川境内的西南民族大学也较云南民族大学有整体优势。四川还有号称“全国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院校”———全国著名的“超女”李宇春、何洁、谭维维的母校四川音乐学院。

博士点是衡量高校水平与地位的非常重要的指标。所有云南高校2004年总共有博士点40个,同期在川高校中仅四川大学一校就有博士点165个(2007年为228个)。人文社科与文化产业发展最为相关,川大仅人文社科博士点就有40多个,并从2002年起开始即招收文化产业运作硕士生与文化产业研究博士生。2007年,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申报民族文化产业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获得成功,于2008年正式招生。

三、两省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为

这里的“政府”是指包含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的“大政府”。从云南、四川的情况看,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政府的推动关系非常紧密。

1.云南省及政府先知先觉,大力推动

(1)理念先行,人心统一

云南对文化及文化产业的认识是有前瞻性、系统性、连续性、深刻性的,可以说是“理想高远、理念先进、理论成熟”。理念先行,人心统一,这既是政府推动的表现,也是政府推动的结果。

云南省不但在全国较早提出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的目标,还较早对文化产业进行系统研究,较早出台文化产业政策,较早对文化产业进行了规划,率先树立“省级营销”理念。这都是文化产业理念先行的重要表现。

1996年年底云南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目标,奠定了云南以后的文化发展路线。这是政府推动云南文化思想建设的重要一环。1997年年初云南开始筹备“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第一次研讨会”,组织开展研究并组织论文写作。1999年1月,由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承办的“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研讨会”召开。一个理论研讨会由省委、省政府共同主办,这在云南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云南政界、学界众多著名学者、专家、管理人士共赴盛会,这在云南历史上也是从来没有过的。1999年9月出版了会议文选《走向21世纪的云南民族文化》。此后,云南相继召开了一系列研讨会,涌现了蔚为大观的研究成果。2002年5月,云南省委宣传部发文成立“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研究小组”,并决定编辑出版云南自己的“文化蓝皮书”。“云南文化蓝皮书”仅晚于上海、北京两地,在全国省区中首先出版。云南还在全国率先进行了文化资源评估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上至省委领导,下至基层干部群众,都投身到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理性思考之中,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广泛的思想意识基础。

十六大以后,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于是,2003年被定为“统一思想年”。云南省政府举办了两期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举办了高规格的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干部培训班和两期云南省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对全省各级干部层层培训,还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多角度、多层面加大宣传力度,以促使各级干部群众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全省上下关心文化体制改革、重视文化事业建设、关注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为推进全省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