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产业比较案例
9672800000015

第15章 区域比较(1)

国际舞台上,世界各国你方唱罢我登台,而在中国国内,省域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从综合实力的较量到各色单项的比拼,不一而足。

假若说前期的区域之争主要是经济、科技等硬指标的比拼的话,那么而今,文化产业已成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指标。近年来,许多省市都认识到文化作为“软实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或明确提出“文化立市”战略,或提出打造“文化强省”战略目标,纷纷出台发展规划、扶持政策,高举文化产业大旗,着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抢占“软”竞争的制高点。或依托自身丰厚的文化资源,或凭借在市场风浪中积累的经验,演绎了一幕又一幕文化产业领域的精彩大戏———文化产业起步较早,以其鲜明的特色和强劲的势头引起全国关注的云南和西部综合实力最强、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具有较大潜力的四川奏出了一曲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响(《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响———云南、四川文化产业比较》);成都和重庆这对“冤家”,岂能错过文化产业蛋糕的分割,于是“旧账”未消,“新仇”又起(《文化产业“双城记”———重庆、成都文化产业比较》);21世纪,休闲是时代的大旗,围绕着休闲这一主题,素以休闲闻名的成都和杭州早已昂首竞走在休闲产业的大道上(《幸福“双城记”———杭州、成都休闲产业发展比较》);千百年来纵横江湖、素有江湖泰山北斗之称的北宗少林和南尊武当,更是当仁不让,引领了我国武侠文化产业潮流(《少林vs武当———武侠文化产业之宗师过招》)。先天优势未必可以成就文化产业强势,水浒故事发源地的山东,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却大大逊于后起之秀的江苏(《山东的“水浒”江苏的“城”———水浒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比较》),再次印证了这样一条真理:文化产业的面貌不仅仅在于先天的文化底蕴,更源于后发的市场的成功运作。

竞争并不排斥合作,一定意义上,区域之间与其说是一种竞争关系,不如说是一种竞合关系。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相互汲取对方的优点,实现竞争的升华。竞争的结果是有输有赢,而竞合的结果是可以实现双赢。因此,文化产业区域之争的未来发展趋势必然是走向竞合。从区域之间的某些互动和交流中我们已经嗅到了竞合的味道。杭州与成都,一个天堂,一个天府,两座城市之间有着许许多多的相似之处。

2007年,一场天堂与天府之间的“对话”在两个城市展开。这场对话拉开了幸福“双城记”新的发展空间。2008年,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提出:重庆的发展与周围的成都等大城市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共进退的朋友关系、合作关系。由此可以设想昔日的“冤家”未来很有可能结为“亲家”,坐在一起“把酒言欢”,共绘文化产业的蓝图。一场新的区域文化产业格局即将重建……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响

———云南、四川文化产业比较

蔡尚伟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文化产业进入了战略推进时期。各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出现了文化产业的繁荣局面。一些地区雷厉风行,力求跨越,一些地区步步为营,稳健破题。它们选择不同的路径,取得不同的经验,都是中国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云南、四川可说是两个重要代表,前者张扬浪漫主义精神,后者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可谓交相辉映、富有意趣。

一、两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概况比较

1.两省文化产业发展基本历程

(1)云南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一直致力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经济增长点的构建。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成熟,文化产业逐渐进入我国一些地区的战略视野。文化产业的特质与云南发展的需要和资源特点非常契合,云南成为全国最早开始文化产业发展实践的省份之一。

1996年12月云南省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设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把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

此后到2002年可称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准备期。在国家尚未提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云南大张旗鼓地进行了一系列努力。1999年,中共云南省委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与“绿色经济强省”、“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是云南参与西部大开发、实现跨世纪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同时,云南省政府将这一发展目标列入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规划。该年云南昆明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和“首届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高级研讨会”。2000年8月云南举办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第二次高级研讨会暨云南文化产业展览洽谈会”,同时成立了云南省文化产业联合会,12月《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纲要》作为中共云南省委文件行文,标志着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云南文化产业发展开始全面实施。2001年6月,经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批准,《西部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云南试点》项目方案正式呈报文化部备案,该项目受到极大的重视。

中共十六大以后,云南省委、省政府切实推动“繁荣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进程,云南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2003年,可谓云南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史上的“破题”之年,这一年被确定为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思想统一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丽江被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8月云南省正式组建了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省文产办),9月云南省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关于开展文化产业统计的意见》3个文件,提出了改革文化体制、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目标和思路,同时,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艺创作基金,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2004年为文艺创作繁荣年,文化产业“云南模式”进入国内文化产业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们的学术视野。2005年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正式下文批准成立“中国云南影视产业实验区”,这是中国唯一的省域影视产业实验区。2006年为文化艺术人才年,云南文化产业学院成立。云南把文化产业纳入“十一五”规划,并且确定“到2010年,文化产业占生产总值的8%以上,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云南省立足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扬长避短、整合资源,循序渐进,一年一个台阶,在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上积极地迈进。

(2)四川

四川拥有优于云南的整体产业基础,经济增长点较多,文化产业在产业格局中占据的相对权重比云南低,起步也比云南晚。

2002年,四川省第八次党代会召开,确定了未来五年奋力推进四川发展新跨越的四大主要目标,其中之一是“西部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02年底,四川省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2003年10月,四川省省委宣传部制定了《关于西部文化强省建设的五年计划》,提出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西部文化强省建设的具体思路。

2004年是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转折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川视察,希望“四川步子迈得再大一些,思想再解放一些,在西部地区文化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李长春离川当天,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文化体制改革。两个月后,《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出台,同时成立四川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开始改革试点工作。一年多时间,10余个指导性文件相继发布。此后,四川的文化产业积极推进,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举办了一系列相关活动,加强了对外界的推广与向先进地区的学习,国有与民营文化单位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四川省(工商联)文化产业商会等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社团组织纷纷成立,发展文化产业在社会上逐渐形成气候。

2007年5月,四川省第九次党代会召开。新的省委班子提出了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要求着力推进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以文化事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壮大,以文化产业成果支持文化事业发展,不断增强四川省跨越发展的软实力。四川文化产业展现出新的前景。

2.两省文化产业发展成效

(1)云南

云南文化产业经过几年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优势明显,并发挥出龙头的作用,带动了图书、影视、民族产品开发,形成多点联动,不但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地区GDP中所占的比重持续快速增长,还形成了品牌效应,赢得了相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国内外学界、舆论界近年来都对云南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受到广泛的好评,被誉为“云南现象”、“云南模式”。但同时,云南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较单一,主要依赖于民族旅游的基础,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尚处于较低水平。

(2)四川

近年来四川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文化经营单位主体性增强,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和外围层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文化旅游、会展服务、网络文化等都得到发展,文化产业规模较大,产业效益初步显现,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但全省文化产业总体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以全省的经济、文化等条件而论,总量偏小,比重偏低,文化产业合力没有完全形成,总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与四川作为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称。

(3)数据对比

由于整个中国文化产业统计发展阶段的局限,两省文化产业的统计标准不完全统一,许多数据之间存在冲突、矛盾。《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发表王亚南等《以国家统计标准分析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成效》一文,对2004年(该年全国文化产业统计数据拥有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相关数据可供校核,具有一般年度统计数据不可比拟的系统性与精确性)全国文化产业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量化分析。现从文中选出几组基本数据对云南、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对照:

从这些数据大体可以看出:四川文化产业在整体规模和增长绝对值上较云南有绝对优势,而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效率优于四川。结合两省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条件和发展成效的关系来看,近年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优于四川。

二、两省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条件对比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地区的基本经济、社会、文化条件紧密相关,下面就此对两省进行初步对比。

1.两省基本情况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幅员39.4万多平方公里。与缅甸、老挝、越南等毗邻,国境线长4060公里。云南是连接东南亚与亚洲腹地的枢纽和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从历史来说,云南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高;从现状来说,云南的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不高。

四川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内陆大省,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处于内陆腹地的地理位置,给四川与海外经济交流上造成了一定障碍,而且大大增加了区域产品出口的成本。但在西部,四川具有地理条件优、历史积累厚、内需市场大等优势。

四川以成都平原为基础,形成了“天府之国”的历史优势。四川人口众多,曾为中国第一,现为第三人口大省。四川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和副食品生产基地,西部门类最齐全、优势产品最多的工业基地,是西部经济的龙头。

资料显示,四川人无论城镇和农村文化娱乐消费占人均消费结构的份额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四川是一片发展文化产业的沃土。可以看出,四川的总体经济实力、财政能力、文化消费市场占有一定的优势。

(1)两省均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自然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资源,自然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空间载体,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生产的资料,自然文化化,可以成为文化创意的基础与内容,这在文化旅游、影视产业等方面尤其显得突出。

①云南

云南省地貌类型多样化,以高原山地为主,山地丘陵占全省面积的90%以上,山间盆地零星散布其中。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边缘,高山深谷相间,南部为低山和丘陵。

主要山脉有怒山、高黎贡山、玉龙雪山、云岭山、乌蒙山等,最高峰为梅里雪山的卡里博峰(6740米)。省内600多条河流分属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南盘江和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全省有40多个天然湖泊,较为著名的有滇池、洱海、抚仙湖、泸沽湖等。

云南地处亚热带、热带高原性季风气候区,冬夏温差不大,干湿两季分明。气候随海拔高度不同而呈明显的垂直差异。滇东高原气候温和,素有“四季如春”的美誉,省会昆明被称为“春城”。云南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适宜动植物生长,拥有我国半数的动植物物种,有“花都”的美名。

云南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包括喀斯特岩溶地貌、热带雨林、现代冰川、原始森林、高原峡谷、江河湖泊等。昆明的石林、腾冲的火山群、大理的苍山洱海、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三江并流、玉龙雪山、中甸草原等秀美的自然风光,都是云南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