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传播
9654400000019

第19章 数字新媒体形态概述(6)

2.制约因素

就全国来说,我国的数字电视产业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真正投入商业运营的屈指可数,这主要是因为现实中仍存在诸多因素制约着它的发展,其中包括:

(1)节目内容匮乏。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基础,吸引受众支付机顶盒或全数字电视的成本并付出额外收视费的因素,不是节目的播出和接收技术有多先进,也不仅是清晰度和简单的交互,更重要的是新颖适用、精彩多样的节目内容和服务。

而我国的内容提供市场依然处于成长阶段,尚未形成稳定的格局,内容的短缺和单一正是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最大阻碍。有线数字网络节目容量从以前的50套左右,增加到500套左右,频道资源大大增加,然而却没有这么多节目可供填充。目前中国各地所提供的数字电视节目,在内容上并没有多少新意,与模拟电视所能看到的节目大同小异,存在很强的替代性,这种情况下数字电视的付费收视概念就难以得到受众认可,数字电视业务就很难开展。

我们现有的电视节目形态也同样不适应数字电视发展需要,急需开发更多的互动点播节目、游戏娱乐节目、各类针对性的资讯节目和服务应用,如付费节目、按次计费节目、电影选播系统、歌唱点播、新闻选取、电视在线教育、电视购物、数字电子游戏、居家银行及互联网浏览等。因此,如何根据观众需求,在政策上鼓励健康文明节目的制作和引进、繁荣国内的数字电视内容产业,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结合世界其他国家发展数字电视业务存在的问题,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节目内容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节目内容方面确立了明确的发展方针:从媒体资产管理切入,加快全国广播电视节目资源整合,逐步形成多个节目应用平台。目前,全国许多电台、电视台在媒体资产管理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中央电视台投入巨资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上海文广集团建立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为上海数字电视节目内容产业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4年11月,国家广电总局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根据《规定》,国际投资者可以与国内电视节目制作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共同设计和开发许可范围内的各类电视节目,然后将这些节目内容出售给电视台。

(2)成本偏高,即价格超出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定价过高,标准不统一,使产品难以形成规模化,直接导致成本的居高不下,一方面,数字电视网络运营商的系统建设、更新、维护费用偏高,另一方面,有线电视观众改用数字电视的转入成本也大大高于期望值,如机顶盒的价格和每月收视费用。

(3)市场行为与监管政策的冲突。数字电视的发展带来了市场与政策的冲突,这是由广电系统事业与产业的双重属性所决定的。产业属性希望市场竞争开放,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事业属性则要求传输和内容安全、公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最终演变为运营机构的市场行为与主管机关的监管政策之间的冲突,实际上,国内几乎各种新媒体行业都多多少少存在此种冲突。

(4)还未形成成熟的产业价值链。数字电视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很长的产业链,涉及到很多部门的利益。目前,由于还没有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制造、运营和节目制作等各环节还缺少协调和互动,从而阻碍了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整体发展。

此外,数字技术将各种形式的运行平台融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打破了各内容发行平台之间的界限,极大地拓展了内容的发行空间,但内容的发行、销售、推广、定价等问题都急需一套跨越电视、电影、互联网、录像带、图书平台的运行体制来解决。

五、各种数字电视形态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中国的数字电视市场已经在理论上为人们展现了美好前景,同时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对数字化的认识更加深化,逐步由技术层面、业务层面、行业层面上升到社会和国家层面,更新了思想观念,调整了工作思路,探索了以丰富的节目和本地化、信息化服务带动数字化发展的新模式,初步走上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数字化之路。

在既定数字电视发展策略下,为了确保全国数字电视业务的顺利进展,广电主管部门为我国的数字电视发展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2005年卫星传输全部实现数字化,有线电视网及省级以上台基本实现数字化,全国将有四分之一左右的电视台发射和传输数字电视信号;2010年,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播出以及卫星、有线传输实现数字化,地面电视基本实现数字化,数字电视接收机得到普及,东部相对发达地区将普及数字电视并逐步推广至中西部;2015年停止模拟电视的播出,完成模拟向数字的过渡,全面实现数字化。

在电视数字化的进程中,电视台的数字化改造是最重要的一环。在电视台数字化方面包括三个系统:节目制作网络化、播出硬盘自动化、节目资源管理数字化,分三个步骤完成。三个系统建立起来后,相互连接,实现电视台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目前,中央电视台和部分省市级电视台已经基本完成数字化改造。

1.有线数字电视

有线电视是使用电缆或光缆组成的传输分配线路,将电视节目直接传送给用户接收机的一种区域性电视广播方式。有线电视的最初形式是“共用天线系统”,起源于1950年美国的偏远地区。当时在电视覆盖区的边缘地带,选择有利地形和干扰小的场所,架设性能优良的电视接收天线,把收到的优质信号经过放大、处理后,用电缆分配给用户,这样就形成了多个电视用户共用一套天线的接收形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共用天线系统逐渐超越了单纯接收的范围,开始自制节目或现场直播,形成了一套独立完整的有线电视广播体系。70年代后期卫星电视出现后,天上的卫星电视广播和地面有线系统结合,使有线电视得到迅速发展。“无线上星、有线入户”逐渐成为电视传播的主要形式。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有线电视已成为宽带、高速和适合大众使用的多种功能兼容的传媒形式。1997年4月原广电部提出将有线电视网业务划分为基本业务、扩展业务和增值业务,基本业务即各种广播电视节目,是为大众服务的宣传业务和公益性业务。扩展业务是带有广播电视特色、从广播电视业务扩展出来的社会服务,如图文电视、数据广播、多媒体广播、视音频点播等。增值业务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的大容量、宽频带、双向和智能化实现多媒体交互式业务,如因特网接入、数据通信等。

由于我国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客观条件,我国的数字电视事业采取与其他国家不尽相同的发展策略——从有线切入,全面实施有线数字电视试验工程。城市有线用户集中且生活水平较高,为发展有线数字电视创造了条件;有线数字电视标准的颁布实施,为有线数字电视试验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标准支持;全国广电干线网的开通,为开展有线数字电视试验创造了硬件基础。

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末。广东省是全国最早开展有线网络数字电视相关试验的省份之一。1999年,原广东有线广播电视台就建立起早期的数字电视试验系统,进行了包括视频点播在内的一系列有线数字电视技术试验。

2000年底,广东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伊始,就将有线数字电视与宽带数据业务一并确定为公司的主要新拓展业务,投入巨资,成立了专门部门负责数字电视业务的开发。在广电总局出台了有关推进数字电视发展的政策、发布了有线数字电视行业标准后,广东的有线数字电视工作有了更大的发展。2001年10月,广东省作为首批被国家广电总局邀请参加有线数字电视试验的13个省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辽宁、山东、山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四川等)之一,正式加入到由总局统一组织的有线数字电视试验工作中,并在全国九运会期间,应总局和中央电视台的要求,在广州进行了“交互式数字电视试验”。在13个省市的实验进行半年后,有线数字电视实验在全国推广。

2003年是我国广电系统的“网络发展年”和“广播发展年”,数字电视作为我国广播电视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产业化的核心业务,在经历了此前略显自由无序的发展之后,国家广电总局开始对其发展进行全面的规划与布局,逐步确定了“四大平台”和“整体转换”的战略,出台了一系列管理规章和技术规范,批准开办了38套付费电视频道和8套数字广播节目,建立了49个有线数字电视示范网,有线数字电视开始快速进入从模拟向数字整体转换阶段。2004年广电总局新批四家付费节目集成运营机构,我国的付费数字电视形成了中数传媒、CBN、北广传媒、上海文广、中影集团五家竞争的格局;颁布43、44号令,广播电视制作业向外资开放;发布《关于推进广播电视有线数字付费频道运营产业化的意见》规定仅限于经济上的合作,业外资本有投资、经营、分红的权益,节目的审查权、播出权和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只能掌握在开办主体手中。

2004年4月22日,我国首台一体化数字电视接收机诞生,但当时因标准问题,兼容多种传输方式的数字信号、具备完整功能的一体化数字电视接收机无法批量生产,即使是现在,一体化数字电视接收机价格之高,也使国内多数用户无法接受。因此,我国数字有线电视节目的主要接收方式仍是通过机顶盒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在模拟电视机上播出。

尽管有线数字电视启动较早,但涉及到所有有线电视接入用户的终端设备改造,投入成本大,运营起来比较困难,赢利前景不清晰,产业化进程缓慢。尤其是用户一旦付费后,当然要获得更好的节目内容,但数字电视的节目源还比较匮乏,难以形成良性的产业链循环。

青岛模式走出了数字电视有线传输运营模式的第一步。青岛模式是整体平移,即:以小区为单位,免费赠送机顶盒,在推行数字节目的同时完全停止输送模拟信号,频道数量由28套增加到50套,还开办了电视信息平台与商务平台等,同时每月向用户加收有线电视费10元钱,每月共22元。政府借助频道资源提供政府的电子政务信息,包括航班服务、天气预报、便民服务等,以此来解决数字电视的内容空白问题;由运营商免费派发机顶盒解决用户数量问题,费用则是“政府补贴点、百姓掏一点”来解决。

青岛模式主要依靠厂商的投资。

苏州从1999年开始有线网络数字化技术改造项目,2001年4月28日,数字电视试推出后,便尝试家庭股票信息服务,可电话回传进行在线交易,并开播了8套准视频点播,同时大大扩展频道数量,丰富节目内容和服务。目前苏州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13个模拟频道传送72套有线数字电视节目,用2个模拟频道开通了电子节目指南(EPG)、股票证券分析行情和电视网站等功能。

随后又出现了杭州模式、佛山模式、太原模式、上海模式等等,各地的有线电视也竞相发展,各有各的资金来源和预期获利方式。至2007年底,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超过2500万户,已经有六十多个城市完成了整体转换,而据易观国际Enfodesk产业数据库最新发布的《2010年第1季度中国DTV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第1季度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规模达到6824万户,有线数字化势不可挡。

与此同时,有线数字电视也从单向传输向双向交互方向发展,以杭州、深圳、青岛等地为代表的一批有线数字电视运营商开展了诸如VOD、信息查询、在线游戏、电子商务、远程教育、互联网接入等多种多样的增值业务,付费频道数量越来越多,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开始了基于市场的自主联合,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我国有线数字电视发展的各方面条件均已具备,市场已经比较成熟。

有线电视数字化之后,网络运营商惊喜地发现,不但单月平均每个家庭交费增加了,而且总的家庭数也大幅度增加。模拟电视时代,有线电视运营商无法像电信运营商那样对用户进行真正的“端到端”的管理,运营商无法检测私接线路的用户(即黑户),对缴费不及时或长期欠费的用户也无法有效地中断服务。然而数字电视时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整个数字电视系统真正成为“端到端”可管理的系统。网络中有多少台电视机,每台电视使用了哪些服务,运营商都一清二楚,原先的黑户和欠费用户将难以继续存在,必然被纳入统一管理的网络。

2007年2月2日,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表示:“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用户至上、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地区,必须保留至少六套模拟频道,转播中央、省和当地电视台的主要节目,供没有机顶盒的用户接收”;“制定价格标准,必须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充分考虑社会各阶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要照顾到低收入家庭。要对包括低保户在内的低收入家庭,给予相应的资费减免优惠政策,保证低收入人群能够享受到有线数字电视服务。”从而保证了公共服务作为广电行业的基本原则,保证了民众的基本收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