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低碳经济时代的四川产业发展战略
9631000000009

第9章 四川产业实现低碳发展的战略思考(1)

§§§第一节四川产业实现低碳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四川产业要实现低碳发展,将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

1.发展阶段的矛盾

继上世纪末我国在整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四川也于“十一五”初期在整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住和行取代吃、穿、用成为消费的主体。“十五”以来,四川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0.4平方米大幅上升至29.9平方米,增加了1.9倍。出行支出年均增加140元左右,家用轿车普及率由不足1%大幅提升至6%以上。

消费结构的升级促使四川产业结构重型化。2008年与2000年相比,重工业占四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54.0%大幅上升至68.5%,一举增加了14.5个百分点。众所周知,重工业大都为高能耗产业。其中,仅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六大高耗能产业,就消耗了全省近50%的能源。目前,六大高耗能工业占四川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35.6%,超过32.1%的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占全部碳排放总量的90%以上,高能耗产业往往也是高碳产业。一方面,发展阶段更替客观上对重工业提出了旺盛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重工业作为主要的碳源,又承担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如何在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特定阶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四川产业发展面临的首要挑战。

2.资源环境的限制

一是资源条件限制。四川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的比重高达47.7%,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一次能源全部碳排放量的82.1%。加之四川煤炭的含硫量偏高,导致大气污染格外严重。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四川就是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省区之一。

二是盆地地形限制。四川经济主要集中在盆地腹心地区,盆地对大气污染格外敏感。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导致的温室效应,对盆地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更为突出。

三是上游地理限制。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布、城镇林立、产业聚集,是我国最发达的经济带。四川地处长江上游这一生态敏感地区,承担着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任。

特殊的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使四川不但更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而且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客观上需要承担更多责任。相对较小的环境容量和相对较大的减排重任,构成了对四川产业发展的第二大挑战。

3.地理区位的约束

四川地处西南内陆,不沿海不靠边,距离最近的出海口也在2000公里以上。四川位居长江上游,地形地貌复杂,交通建设的单位造价相当于平原地区的1.5倍。由于运输距离长和交通造价高,单位工业总产值的物流成本,四川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0%以上。明显偏高的运输成本,严重制约四川的对外开放。

如何改变对外开放滞后的被动局面,通过扩大对外开放,优化资源配置,是四川产业实现低碳发展面临的第三大挑战。

4.发展水平的影响

2009年四川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之比,仅为0.69:1,仍然属于典型的低收入地区。同期,四川工业的总资产贡献率为12.72%,比13.44%的全国平均水平低0.72个百分点。

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如何筹措必要的资金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是四川产业实现低碳发展面临的第四大挑战。

§§§第二节四川产业实现低碳发展面临的有利机遇

四川产业要实现低碳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新的有利机遇。

1.政策机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对于降低单位能耗,这一重大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乃是节能减排的治本之策,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1.1时代背景

中央之所以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

一是减轻资源压力。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高达31亿吨标煤,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而我国的化石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占有量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超过50%的警戒线。同时大量进口天然气,煤炭也由净出口转变为净进口。面对全球能源危机,过度依赖国外能源,不但增大了生产成本,而且危及我国经济安全。

二是缓解环境压力。化石能源消费是二氧化碳和其它有害气体的主要来源,我国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的碳排放量占全部碳排放量的90%以上。由于能源消费量大,加之高碳的煤炭比重大,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轻环境压力的治本之策。

三是硬化目标考核。目前,我国以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为约束指标,对能源消耗进行强度控制。这样,虽然有利于支持经济增长,但也相对弱化了对能源消费的控制。相对于控制分子——能源消费总量,各地更热衷于做大分母——地区生产总值,一方面满足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追求,另一方面便于完成单位能耗的约束指标。由于能源消费总量的核实较为容易,而生产总值的核实较为困难,在地方生产总值之和远大于全国生产总值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地方单位能耗指标都能完成,唯独全国单位能耗指标不能完成的尴尬局面。只有在继续控制单位能耗的同时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才能硬化节能降耗考核。

四是兑现国际承诺。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已向全世界做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近年来,随着水电、核电和风电的开发,我国非化石能源快速增长,但目前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也不到10%。“十一五”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6.8%。按此速度,2015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50亿吨标煤,2020年将进一步超过60亿吨标煤。在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的同时,如果不对能源消费总量进行有效控制,非化石能源的占比就很难达到15%的预期目标。

1.2政策要点

分析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这一重大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具有以下要点。

一是主要控制消费增量。今年我国人均生产总值将超过4000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通过今后10年的努力,到2020年我国人均生产总值将达到10000美元,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为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我国不可能降低能源消费总量,只可能降低能源消费的增量。即通过限制每年的能源消费增量,来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二是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目的是减轻资源环境压力,非化石能源既不产生有害气体,又大都属于可再生资源。为尽可能减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并大力优化能源结构,国家只会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对非化石能源的发展,非但不会限制,反而会加大扶持力度。对碳含量低和供不应求天然气,以及煤层气开发和煤炭的洁净化利用,可能不纳入控制范围,或适当放松控制力度。

三是改变能源配置方式。在经济高速成长阶段,对能源消费进行总量控制,将使市场对能源资源的争夺趋于白热化。优化资源配置的客观要求,将推动现有的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源分配办法实行重大变革。

1.3凸显四川资源优势

如前所述,一次能源消费是最主要的碳源。而不同能源的碳排放量又大相径庭,一方面水电和新能源等非化石能源不排放二氧化碳,另一方面不同化石能源的碳排放量也有显著区别。其中:

原煤折算为吨标煤后的碳排放量为2.715吨;

原油折算为吨标煤后的碳排放量为2.126吨;

天然气折算为吨标煤后的碳排放量为0.163吨。

(资料来源: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载于《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72L-1期)

天然气尽管也属于化石能源,但单位碳排放量只有煤炭的6%和石油的7.7%,仍可视为清洁能源。

四川传统能源的特点是“油缺、煤少、水丰、气多”,这一资源结构,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显示出特有的优势。作为仅次于湖北的全国第二大水电基地,以及仅次于新疆的全国第二大天然气基地,水电和天然气两大清洁能源占四川一次能源生产量的比重在50%左右,占全国清洁能源的比重在20%以上。作为全国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2008年清洁能源占全省一次消费量的比重接近40%,是全国平均水平12.7%的3倍以上。

2008年,四川单位生产总值的能耗和由此产生的一次能源碳排放量,分别为1.38吨和2.19吨。尽管单位生产总值的能耗高出同期全国平均水平0.33吨,但单位生产总值的一次能源碳排放量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吨。究其原因,关键是清洁能源占四川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较高。

控制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和石油消费总量的增长,可使四川的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既有利于加快水电和天然气开发,进一步巩固作为全国最大清洁能源基地的突出地位,又有利于四川经济依托清洁能源大幅提高竞争能力。

2.改革机遇

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将推进一系列重大改革,对四川产业实现低碳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2.1户籍制度改革释放增长潜力

按照加快城镇化的要求,我国将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四川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地区,有条件按照低碳发展的要求,率先释放产业增长潜力。

一是加快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具有低能耗、低排放的显著特征。由于生产和消费在时空上难以分离,只有通过人口的集聚才能形成达到规模经济的有效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和四川的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城镇化进程滞后。通过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制约城镇化的体制障碍,服务业的需求将呈现爆发性增长。

二是巩固农业基础。农业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功能,而且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由于土地资源不可再生和规模经济显著,农业劳动报酬的提高必须依靠富余劳动力的流出来实现。长期以来,我国和四川农业规模经营进展缓慢,根本原因也在于城镇化进程滞后。通过户籍制度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携家属进城定居,将有力地推动好农业规模经营,从根本上巩固农业基础。

2.2税收价格改革优化资源配置

我国已提出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包括:扩大增值税增收范围、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全面改革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与此同时,还将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这对于四川产业实现低碳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是优化消费结构。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结构决定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倡导符合国情的文明、节约、绿色和低碳消费,将为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需求。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将服务业税收由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并使其成为地方财政的主要税源,有利于增强服务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深化价格改革,有利于抑制“两高一资”的产业的发展。健全要素市场,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节实现低碳发展的整体战略

谋划四川产业实现低碳发展的整体战略,关键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坚持绿色发展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节能减排,变高碳产业支撑为低碳产业主导,实现可持续发展。

1.1优化能源结构

为发展低碳经济,在大力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的同时,必须努力提高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从四川实际出发,应采取以下措施大力开发清洁能源。

一是统筹兼顾开发水电。四川水电资源富甲天下,为发展清洁能源提供了可靠保障。针对水电开发面临的丰枯矛盾、环境容量和移民安置三大主要问题,应以统筹兼顾为着力点,大力开发水电。包括:科学制定规划和加强生态保护,坚持有序开发;梯级联合运行、扩大电力置换和增加丰期用电,增强调节能力;拓宽安置渠道、提高安置标准和发展地方经济,妥善安置移民。通过兼顾水电开发中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尽快把四川建成全国最大的水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