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低碳经济时代的四川产业发展战略
9631000000010

第10章 四川产业实现低碳发展的战略思考(2)

二是市场运作开发天然气。四川的天然气储量十分丰富,是发展清洁能源的又一重要资源保障。针对天然气开发面临的用气结构不尽合理、价格税收机制约束和资源配置方式落后三大主要问题,应以市场运作为着力点,大力开发天然气。包括:按照优先满足城市燃气,支持工业燃料用气,提高化工用气水平和严格控制发电用气的原则,优化用气结构;改变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推进阶梯气价和提高资源税率,推进价税改革;按产量比例给资源地一定的用气指标,并允许议价出售,推进用气权交易试点。通过全面健全市场机制,把四川建成全国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基地。

三是因势利导开发新能源。新能源在主导未来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四川在新能源开发中,不能仅仅满足于提供能源新材料和新设备,延续“把清洁可再生能源供给别人,把能耗和污染留给自己”的老路,而必须在加快新材料和新设备研发与生产的同时,大幅增加四川自身的新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根据客观形势的需要,国家的战略意图和四川的实际,四川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可以归纳为:按照科学发展观,把新能源开发提升为重要的区域战略。根据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经济高效的标准,以第二代薄膜太阳能电池和第三代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为重点加快太阳能开发,以生物柴油为重点加快生物质能开发,以蓄电池为重点加快设备研发,以新能源汽车为重点加快下游产业发展。努力提高新能源占清洁能源的比重,形成水电、天然气和新能源三足鼎立的新格局,进一步提升四川作为全国最大清洁能源基地的地位。

1.2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城镇化进程,对优化产业结构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一是巩固农业基础。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大都属于绿色的低碳产业。四川农业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仅4.1亩,远未达到人均15亩的最低规模经济要求。鼓励农民工携家属进城定居,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将有力地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和大幅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巩固农业基础。

二是增加非农就业。服务业具有低能耗、低碳排放和高就业容量的突出特点。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大都需要同步进行,市场半径相对较小。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将在特定市场半径内,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达到规模经济的有效需求。实证分析表明,本省城市常住人口每增加4人,可以新增一个服务业的就业机会。

抓住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机遇,破除体制障碍,努力加快城镇化进程。通过人口向城镇的聚集,在巩固农业基础的同时,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全面提升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将显著减少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1.3优化工业结构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财源,也是主要的能源消耗大户和二氧化碳排放源。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着力优化工业结构。

一是发展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是国家和区域经济实力的象征,具有附加价值高、能源消耗少和污染排放低的突出特征。随着我国在上世纪末整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装备制造的市场需求日益旺盛。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值税转型创造的旺盛需求,完善自主创新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要以大型发电设备、重型装备、交通运输设备和节能环保设备为重点,把四川建成全国最大的装备制造基地之一。

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能够直接带动农业发展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并具有能源消耗低和资源可再生的突出特点。要依据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白酒、饮料、中成药、肉制品、丝麻制品、饲料等优势产品;积极发展各种深加工产品,并以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水处理为重点,促进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把四川建成全国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之一。

三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围绕国家确定的四大类七大产业,四川不仅要结合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还应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基础,重点发展以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下一代互联网和物联网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信息业;以生物医药为重点,大力发展生物产业;以航空航天、高铁设备为重点,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

四是大力改造传统工业。以综合利用为重点,优化资源开发模式。抓住国家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税制改革的机遇,以六大高耗能工业的节能减排为重点,以排污权交易、碳交易、用气权交易及合同能源管理为主要抓手,通过市场运作推进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

1.4优化交通结构

交通也是主要的能源消耗大户和二氧化碳排放源之一。由于交通结构不合理,进入“十一五”以来,四川交通运输的单位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不降反升。根据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必须调整交通发展战略,大力优化交通结构。

一是突出铁路建设。铁路运输与公路运输相比,占地为三分之一,运价为四分之一,能耗为五分之一。特别是四川干线铁路已全部实现电气化,依托丰富的水电资源,以铁路运输取代公路运输,可以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随着高速铁路的兴起,在200—1000公里的距离内,铁路相对于公路和航空运输,在减少旅客在途时间方面也有显著的竞争优势。四川作为内陆大省,更需突出铁路建设。要以进出川通道、客运专线和枢纽建设为重点,使铁路运输占四川道路运输的比重,由目前的不到三分之二,提高到四分之三左右,尽快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发展综合运输。不同的运输方式各有所长,要积极建设铁、公、水、空等运输方式分工协作的综合运输体系。在促进有效竞争的同时,发展多式联运,实现旅客运输零中转和货物运输无缝衔接,大幅降低旅客和货物的在途时间。

三是发展公共交通。公车私用和私家车的快速普及,不但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而且大量增加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要采取加快公务用车改革、全面改善公共交通、鼓励居民“拼车出行”、提高进城停车收费和发展新式交通工具等有效措施,鼓励居民公交出行,有效促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

1.5优化建筑业结构

由于规划设计和施工技术落后,我国建筑业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明显偏高。大力优化建筑业结构,是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要求。

一是提供节能环保建筑。通过推广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建筑预制技术和采用新能源,从源头上减少建筑体的二氧化碳排放。

二是提供绿色生态建筑。通过组团式布局,增加城镇的绿化面积。通过建设大村庄,增加农村的绿化面积。通过屋顶绿化,缓解城市建设与绿化用地紧张的矛盾。在减少碳源的同时,努力增加碳汇。

三是提供经久耐用建筑。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延长建筑体的自然寿命。采用框架式设计预留发展空间,延长建筑体的经济寿命,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延长建筑体的规划寿命。

1.6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服务业能耗低、污染少、就业容量大,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还具有附加值高和能够创造高端就业机会的突出特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抢占价值链高端和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都具有重大意义。要以信息化管理、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为方向,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以基础设施建设和软件开发为重点,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以健全市场体系,加快产品、服务和管理创新为重点,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以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和节能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以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会计审计和广告会展为重点,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

2.坚持创新发展

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使创新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不竭动力。

2.1自主技术创新

一是明确主攻方向。“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确定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既要依据自身条件更要服从市场需要。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为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将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技术研发,作为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

二是增强创新能力。加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技术研发,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而且是占领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战略考量。增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避免受制于人显得格外重要。应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扩大市场准入和发展风险投资基金为主要抓手,实现技术跟踪为主向自主技术创新为主的战略转变。

2.2生产方式创新

以扩大社会协作为基本取向,创新生产方式,大幅降低创新成本。包括:创新工业生产方式,以具有最终产品的优势企业为龙头,以工业园区为依托,促进同类和相关企业聚集,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创新农业生产方式,以农产品加工和贸易企业为龙头,通过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促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创新服务业生产方式,以优势服务企业为龙头,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信息化管理为重点,把工业的社会化大生产方式导入服务业。

2.3管理体制创新

制度是创新的保障,要以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为目标,为创新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一方面,要以统筹城乡改革为重点,通过农村土地权益与城市社保权益的合理置换,弥补农民变市民的资金缺口,突破制度障碍,促进居民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另一方面,要以土地、排污权、碳交易和用气权交易为重点,健全产权交易市场,促进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和优化组合。

2.4发展战略创新

发展战略创新,是最高层次的创新。要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创新发展战略,提高创新的宏观环境。

一是释放增长潜力。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水平,都存在三倍以上的差距。四川若能抓住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机遇,变工业化领先模式为工业化城镇化并举模式,按照“土地换社保”的思路,率先满足农民工及其家属向往城市文明的渴望,将释放出巨大的增长潜力,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和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中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二是缩小区域差距。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缩小其与发达地区人均GDP的差距,勉强扩大分子不如积极减少分母。审时度势,要下决心变生产力均衡布局为主体功能布局。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尽快明确划分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为人口和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提供规划导向。以交通设施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人口和生产要素向重点开发区合理流动。在人口大量外迁的基础上,显著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人均公共服务投入,使全省人民共享科学发展的成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坚持开放发展

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为发展低碳经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1顺应时代潮流

全球化是加快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代表了时代的潮流。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在封闭的环境下实现现代化。2008年四川的出口依存度仅为7.3%,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之所以由第六位下滑到第九位,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对外开放滞后。四川经济要后来居上,必须在实行充分开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3.2抓住政策机遇

四川与东盟各国地理相对接近,经济互补性较强。近年来经贸往来迅速扩大,2008年四川对东盟的出口比上年增长1.3倍。抓住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扩大和2010年全面实行零关税的良好政策机遇,四川与东盟的贸易,完全有条件迈上一个大台阶。

3.3突出南向开放

既要利用长江水道、欧亚大陆桥和拟建的川藏、川青铁路,扩大东向、北向和西向开放;更要面向孟加拉湾和北部湾,重点推动南向开放。特别是尽快打通中缅铁路,经缅甸直下印度洋,使四川到西亚、南亚、北非和西欧的海上运输距离大幅缩短,在显著增进国家经济安全的同时,形成西南地区对外开放新格局。

3.4发展区域合作

充分发挥国家扶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吸引力,抓住对口援建的历史机遇,积极承接省外和海外先进产业转移。继续扩大与泛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区的合作。全面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重点扩大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和北部湾经济区的合作,实现互惠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