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发展清洁能源
化石能源消费是主要的碳源,发展低碳经济与调整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密切相关。
1.发展清洁能源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发展清洁能源,新能源革命将引发新一轮经济增长。所谓清洁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如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潮能等。可再生能源不存在能源耗竭的可能,因此,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能源短缺国的重视。
以石油和煤炭为代表的化石能源,不仅资源有限,对外依存度较高,开采使用的边际成本迅速攀升,而且还具有污染排放量大的突出特征,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我国的能源主体——煤炭,其对环境的污染更为突出。目前,我国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90%,是最主要的碳源,也是导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的重要原因。为了在国际上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前夕,我国政府公布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引起了全球瞩目。为了保证该目标的顺利实现,关键是大力发展和采用低碳或无碳的清洁能源。
2008年,四川工业废气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3.2%和4.9%,居全国前列。明显偏高的废气排放,再加上固有的盆地地形,大气污染情况日趋严重。与此同时,四川已在整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高能耗工业加速发展。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大力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将大大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废气排放。
为了减轻资源压力、缓解环境压力和兑现国际承诺,国家已决定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其内涵主要是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费总量,对非化石能源的发展,非但不会限制,反而会加大扶持力度。这意味着,市场对能源的争夺将更加激励,非化石能源将面临更加良好的发展机遇。四川清洁能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水能蕴藏量和天然气储量分别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左右。审时度势,四川应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按照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全面加快清洁能源的开发,快速壮大清洁能源产业。争取到“十二五”末,使四川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比重由目前的二分之一左右提升到三分之二左右,占全国清洁能源的比重继续保持在五分之一左右,努力巩固和扩大四川作为全国最大清洁能源基地的地位。同时,加快煤炭等传统能源洁净化利用。依托清洁能源实现绿色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撑。
2.传统能源洁净化利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水电、核电、新能源所占比重小,石油和天然气短缺,煤炭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重为70%左右,比国际水平的27%高出40多个百分点,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四川规模以上工业的原煤消费量占全部能耗总量的60%左右,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总量仍然较大。
由于大量使用二氧化碳和其它废弃物排放量大的煤炭,导致大气、水体和生态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我国温室气体中85%的二氧化碳、大气污染中80%的二氧化硫和67%的氮氧化合物,都来自于煤炭燃烧。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同时,必须推进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洁净化利用,显著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减少粉尘和二氧化硫污染。以煤炭加工、高效洁净燃烧、转化和污染排放控制、废弃物处理等领域为重点,积极研发和推广适合我国煤质的洁净煤技术,从源头上促进节能减排。
3.四川清洁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四川清洁能源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技术障碍。缺乏国际领先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严重影响了四川新能源的发展。在太阳能光伏发电领域,第一代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占了主导地位,第二代薄膜太阳能电池发展滞后,第三代染料敏感太阳能电池尚未起步。在风能发电设备领域,以齿轮箱为代表的国产零件,损坏率较高,需要进一步研发,提高技术含量和使用稳定性。
二是体制障碍。水电和天然气长期实行严格的价格管制,资源补偿税偏低,税收与税源背离严重,使资源产地得不到足够的价值补偿,也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是资源障碍。水电存在突出的丰枯矛盾,需要加大调节能力。天然气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受到资源赋存总量的限制。
针对各类清洁能源面临的不同问题,应坚持分类指导,努力促进其健康发展。
§§§第二节统筹兼顾开发水电
水电是可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加快水电开发将极大地缓解资源约束和减轻环境压力。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水电开发率平均为60%以上,而我国水电开发率仅为18%,水电开发的空间仍然较大。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有利机遇,加快开发四川富甲天下的水能资源,使四川水电开发尽快超越湖北,成为全国第一大水电基地。
1.水能资源储量
四川境内拥有长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和嘉陵江等1417条大小河流,理论蕴藏量达到1.44亿千瓦,在全国各省区市位列第一。其中,技术可开发量1.2亿千瓦,占全国的31.7%。全省具备建设2.5万千瓦及以上水电站条件的河流87条,可规划建设2.5万千瓦及以上水电站446座,总装机规模1.26亿千瓦。
四川的水能资源不仅总量十分丰富,而且分布较为集中。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集中了全省80%以上的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达到8300万千瓦,占全省总量的69.1%,是全国知名的水电“富矿”。而且,“三江”流域的多数电源点位于高山峡谷区,水库淹没损失小,技术经济指标优越。
2.开发和利用现状
截至2008年底,四川水电装机容量2224万千瓦。其中2.5万千瓦及以上电站主要有雅砻江二滩,大渡河龚嘴、铜街子,白龙江宝珠寺,岷江太平驿、福堂、紫坪铺等。其他多为分布于盆地和盆周山区的中小型电站。经国家和省批准的在建水电装机规模约3000万千瓦。“三江”干流主要有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雅砻江锦屏一级、锦屏二级,大渡河瀑布沟、深溪沟、龙头石、沙湾等电站。
2008年,四川发电总量为1226亿千瓦时。其中,水电发电量775亿千瓦时,占全省发电总量的63.2%。社会用电总量为1206亿千瓦时。全年向省外送电63.7亿千瓦时,最大外送容量为400万千瓦时。调入电量约为41亿千瓦时,净外送电量为22亿千瓦时。
随着瀑布沟、溪洛渡、向家坝、锦屏一级等大型骨干电站的建设,以及嘉陵江、南桠河、宝兴河、瓦斯河、田湾河、火溪河、杂古脑河和黑水河流域等一系列中型电站的开发,广安电厂一期、二期、泸州电厂一期和金堂等大型电厂的陆续建成投运,四川发电量将大幅增长。预计到2010年,全省发电装机将达到3800~4000万千瓦。与此同时,四川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力的需求也将快速增长,预计到2010年,四川电力需求总量将达到1700亿千瓦时。根据供需平衡,如果不新增大的用电需求,预计到2010年四川净外送电力将达到600万千瓦。
3.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四川水电装机占技术可开发量的比重为18.5%。加上在建装机,其资源利用率也不到44%,总体上不存在过度开发问题。由于水电具有资源垄断、收益稳定和回报较高等特征,各类资本竞相进入,也不存在资金约束问题。尽管如此,在四川的水电开发利用中,依然面临丰枯矛盾、移民安置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
3.1丰枯矛盾突出
由于四川绝大多数河流均具有鲜明的季节性特征,冬枯夏丰,在全部水能资源经济可开发量中,可建年调节和季调节电站的仅占三分之一,水电装机中径流式电站的比重高达四分之三。随着水电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水电占全省电源总量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已超过三分之二,致使四川电力供求的丰枯矛盾特别突出。一方面,丰水期电力的总供给量大于总需求量,每年全省发电总量的7%左右需要向省外输送。另一方面,枯水期电力又严重不足,2009年调入的电量达到1141.7亿千瓦时。2010年和2020年,当四川水电装机比重将进一步达到68%和75%时,丰枯矛盾将更加突出。
3.2移民安置困难
实践证明,大型水电工程的移民安置问题,通常都是矛盾最尖锐和不易处理的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移民安置大体状况为:约三分之一的移民安置较好,生产生活条件稳定或有所改善;约三分之一的移民安置一般,具备一定的生产生活条件;还有约三分之一的移民安置得不好,生产和生活相当困难。由于部分移民的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还严重影响了一些地区的社会稳定,如瀑布沟水电工程移民引发的汉源事件等。随着四川水电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移民安置的困难日益突出。
首先是安置容量有限。四川地处我国西南,境内平原仅占5.3%、丘陵占12.9%,其余为山地和高原。人均耕地极为有限,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界线,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人与土地、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对于移民的安置,无论是采取就地后靠的方式,还是采取在省内异地安置的方式,都将受到环境容量以及生产、生活条件的双重制约。
其二是移民规模巨大。目前,四川大中型水电工程已经移民、正在移民和将要移民的人数超过30万。预计在2010年,将进一步达到50万人以上。要以四川一省之力完成50万移民,负担之重可想而知。随着移民安置费用的大幅增加和安置周期的延长,水电开发的建设成本也将明显提高。
其三是补偿标准较低。水电资源富集地区一般远离经济中心,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居民的就业技能也相对较差。在补偿标准较低的情况下,移民要摆脱贫困和致富奔小康面临较大困难。
3.3生态环境制约
随着公众生态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修建大型水电站和水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诸如造成物种减少、地质灾害、水体自净能力减弱、土地盐碱化、文化遗产流失、自然景观淹没,以及施工对环境的破坏等等。由于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存在若干矛盾,在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文件中,水电未被纳入清洁能源的范畴。四川地处长江上游,担负着生态屏障的重任,实现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但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目前一些投资方和一些地区却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综合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开发规划不科学。在水能资源的开发规划中,对水电开发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预测不够,因而提出的预防或者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不力。如:一些流域电站布局过密,或未留下足够的生态用水等。二是施工组织不合理。在水电工程的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对生态和环境的保护注重不够,三废处理不当,造成水土流失,植被和水环境遭受污染、破坏等。
3.4补偿机制不足
由于水电项目的投资大、效益好,对上下游产业的拉动强,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由于目前一些相关的机制不够健全,导致资源地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严重影响了资源的永续利用。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尚未建立。众所周知,水电资源开发对其所在地的生态影响是长久的,对于资源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同样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从而要求有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障。但目前的生态补偿缺乏长效机制,即缺乏长期利益的变现机制。其结果是,资源被掠夺式开采,资源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二是资源税偏低。由于税制不健全,使资源产地得不到足够的经济补偿。很多大型水电开发企业,往往不在水电资源所在地注册,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税收。加之,水电资源所在地受发展基础差、产业配套能力弱、隶属关系不一致等多种原因的限制,很难分享水电资源开发的成果。
4.发展思路
根据四川水能资源开发和使用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推动水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坚持合理有序开发,积极参加全国电力平衡,强化电力通道建设,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妥善解决移民安置问题。
4.1坚持合理有序开发
面对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要坚持合理有序开发,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科学制定规划。要在全面掌握水能资源总体蕴含量及分布情况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科学的长、中、短期开发规划,并严格组织实施,确保水能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二是重视生态保护。要以“积极发展大型,选择发展中型,限制发展小型”为原则,充分考虑河流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坚持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实现水能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