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绿色化任务艰巨。四川每亩耕地的化肥施用量高达27.2公斤,既加大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又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此外,由于病虫害多发,对农药的依赖度也相当大。饲料添加剂的大量使用,既提高了粮肉转换率,也降低了畜牧产品的品质。与此同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绿色食品的需求日益旺盛。随着国际油价的持续走高,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成本也不断上涨。面对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全球气候变化,以绿色农业取代化肥农业,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具有现实紧迫性。
综上,面对客观形势的变化,必须以推进社会化大生产和发展绿色农业为目标,加快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
§§§第二节发展现代种植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必须以生态农业取代石油农业为标志,发展现代种植业,实现种植业的转型发展,
1.转型发展的意义
1.1减少化石能源使用
上世纪初,以美国为代表,以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为标志,兴起了第一轮农业现代化的浪潮。这是在昂贵的生产因素(即人力、畜力和土地等)可由廉价的生产因素(即石油、机械、农药、化肥、技术等)代替的理论指导下,把农业发展建立在以石油、煤和天然气等能源和原料为基础,以高投资、高能耗方式经营的大型农业。因此,也被称为石油农业或无机农业。到上世纪中叶,石油农业得到更快发展,多实行企业化和集中式经营,耗用大量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和原料,具有高产、高效、省力、省时、不施粪肥、经济效益大等特点,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产量,解决因人口激增而引起的世界粮食需求的尖锐矛盾起过重要作用。
以美国为例,1920年到1990年,美国的拖拉机数增加了18倍,农用卡车增加了24倍,谷物联合收割机增加了165倍,玉米收获机增加了67倍。1970年农用化学品的使用量是1930年的11.5倍。1990年化肥的使用量为1946年的6.1倍。农业的现代化,使美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1930年到1990年,美国的小麦单产提高了1.45倍,棉花单产提高了2.57倍,土豆单产提高了3.48倍,玉米单产提高了5.12倍。1950~1975年美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4倍;每个农业劳动力所能供养的人数,1910年为7.1人,1989年增加到98.8人。同时,农业生产同农产品加工、销售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制造、供应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美国的这场“石油农业革命”不仅使美国的农业实现了现代化,而且还促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范围内的农业现代化努力。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石油农业”迅速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60年代末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确立了这一模式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并把它作为此后二十年改变全球粮食供应紧张、消灭饥饿的主要措施。这一努力的积极成果是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世界养活了比原来预期多10亿以上的人口。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油农业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
一是生产成本增高。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中东“六.五”战争爆发前,世界市场每桶石油的价格不过2美元。“六.五”战争后,中东产油国实行石油禁运的导火索使得世界市场的石油价格持续走高。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石油供求矛盾不断加剧,石油价格更是大幅攀升,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前,竞达到每桶接近140美元的历史高位。金融危机爆发后,尽管石油价格显著下滑,但也在每桶80美元左右的高位徘徊。仅四十多年的时间,石油的价格就上涨了近40倍。目前,我国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已超过50%的警戒线,国际油价居高不下,不仅使我国继续实行石油农业面临极大风险,而且也显著增大了我国的农业生产成本。
二是农田土壤受害。首次,是引起土壤酸化。过磷酸钙、硫酸铵、氯化铵等都属生物酸性肥料。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尤其在连续施用单一品种化肥时,易造成土壤酸化。土壤酸化将溶解土壤中的一些营养物质,使得营养成分流失,造成土壤贫瘠化。其次,是土壤肥力下降。化肥使用过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和土壤中的有机质下降,进一步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生存,不仅破坏了土壤肥力结构,而且还降低了化肥的使用效果。再次,是造成土壤污染。制造化肥的矿物原料及化工原料中,含有多种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害成分,它们随施肥进入农田造成土壤污染。近期披露的我国香烟重金属超标问题,与大量施用化肥不无关系
三是农产品质量下降。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不可避免地对农产品造成污染,给人类生存和生活留下陷患。目前人类疾病的大幅度增加,尤以各类癌症的大幅度上升,无不与化肥农药的污染密切相关。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以生态农业替代石油农业,能够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护农田土壤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同时,显著减少农业对石油的依赖,大幅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
1.2满足小康生活需要
随着初步小康目标的实现,人民群众对食品品质和生态环境的要求迅速提高。相对于石油农业,生态农业更能满足小康生活的需要。
一是提供绿色食品。“吃五谷,生百病”,人类的疾病大部分是吃出来的。保障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居民收入越高,要求食品安全的标准也就越高。生态农业大幅减少甚至完全不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不但从根本上保障了食品安全,而且大大提高了食品品质,有利保障人体健康。
二是减轻环境污染。目前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很低,一般氮肥只有20%~40%,农药在作物上附着率不超过10%~30%,其余大量流入环境造成污染。如化肥大量进入江湖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影响鱼类生存。农药在杀病菌害虫的同时,也增加了病虫的抗性,杀死了有益生物及一些中性生物,结果引起病虫再猖獗,使农药用量愈来愈大,施用的次数愈来愈多,进入恶性循环。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使大量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河流、湖泊、水库等)所造成的农村面源污染,已严重影响我国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大幅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可以显著减轻农村面源污染,恢复生态平衡。
1.3提高种植经济效益
实现从石油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型,不但能从提供绿色食品和减轻环境污染两个方面适应小康生活的需要,而且能够明显提高种植经济效益。
一是降低生产成本。由于大幅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种植业的生产成本可以明显下降。特别是在石油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发展生态农业导致的生产成本下降更为明显。
二是提高产品价格。由于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种植业提供的农产品更容易达到绿色食品的要求。而绿色食品相对于普通食品,其价格将大幅提高。
种植业生产成本的下降和产品价格的提高,必然使农民增收,进一步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转型发展的重点
种植业实现转型发展,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必须抓好地域化分工和规模化经营两个关键环节。
2.1地域化分工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差异,扩大种植业的地域分工,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最基本的途径之一。根据四川五大经济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种植业的地域分工,可以作如下考虑。
一是成都经济区。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和资阳市,以及乐山市和雅安市的部分区域。成都经济区平均海拔低,地形以平原为主,兼有丘陵和少量山地。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水丰沛、森林覆盖率高、动植物资源丰富。该区域的农业生产,要突出都市农业的特点。利用都江堰自流灌溉的良好条件抓好水稻生产,发挥水田增进粮食安全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功能。根据大中城市密布和人多耕地少的特征,大力发展蔬菜、水果和花卉等园艺业,满足城市居民的饮食需要和观光休闲需要,努力提高种植业的经济效益。
二是川南经济区。包括宜宾、泸州、自贡、内江市和乐山市的部分区域。川南经济平均海拔相对较低,地形以丘陵为主,雨水丰沛、有效积温高、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是四川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该区域要突出沿江农业的特点,提、蓄、引相结合,改善灌溉条件,稳定粮食生产;利用良好的自然条件,积极发展水果、茶叶、林竹等特色农产品。
三是攀西经济区。包括攀枝花市和凉山州,以及雅安市和乐山市的部分区域。攀西经济区地形以山区为主,亚热带气候覆盖面积高达1.5万平方公里,光热资源充足,植物品种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该区域要突出亚热带农业的特点,依托良好的气候条件,建设水果、烟叶和甘蔗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和花卉。
四是川东北经济区。包括达州、广安、广元、南充和巴中五市。川东北经济区地形以丘陵为主,气候湿润、光照充足,生物多样性特征突出。该区域要突出丘陵地区农业的特点,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巩固作为全省粮食主产区的地位;发挥生物多样性优势,积极发展苎麻、中药材和菌类等特色农产品。
五是川西北经济区。包括甘孜州、阿坝州和雅安市的部分区域。川西北经济区地形以高原为主,区域内分布着大片森林、草原和湿地,气候严寒、生态环境脆弱。该区域要突出高原农业的特点,在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努力加强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发展青稞和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生产。
2.2规模化经营
由于耕地资源有限,农业的规模经营只有通过劳动力要素的流出,即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来实现。能否抓住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契机,推动农业的规模经营,关键在于科学界定户籍制度的改革目标。目前,流行的观点是消除城乡两类户籍制度的差异,这种观点很值得商榷。
简单消除户籍制度差异实际上混淆了两种户籍的依据。农村户口是享受农村土地权益的依据,城镇户口是城镇社保权益的依据。由于原来的城镇户口不可能在农村享有土地权益,片面让农村户口既享有农村的土地权益,又享受城镇的社保权益,只能造成新的权益失衡,而不可能消除两种户籍制度的差异。
其二是忽视巩固农业的任务。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减少农民和农村人口,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从根本上巩固农业基础。如果农民工携家属进城定居后,不退出在农村的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势必影响农业的规模经营或大幅增加农业的租金负担。
其三是忽视政府财力的约束。改革户籍制度,必须正视其附加的社会福利功能。从四川的实际情况看,农民要转变为市民,包括经济适用房在内的社会保障资金缺口人均为10万元左右。全国上亿农民工要携家属进城定居,总计的资金缺口高达数十万亿元,以政府现有的财力,在相当长时期内都难以承受。只有切实解决谁来埋单和如何埋单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加快城镇化进程。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总是同时产生的”,审时度势,应明确: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不是取消城乡两类户口的差异,而是实现城乡两类户口权益的合理置换。按照“尊重农民意愿、变现土地收益、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农民工及其家属,只要自愿退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即可获得城镇的经济适用房和社会保障权益。四川农村的宅基地总计在1500万亩左右,户均为0.75亩左右。宅基地复垦后,若一半直接用于补充耕地,一半通过异地置换作为非农用地,按户均3.4人和县城附近土地均价100万元左右计算,即可满足经济适用房建设和弥补保费历史空缺的资金需要。实现农村土地权益与城镇社保权益的合理置换,能够有效弥补社会保障资金的缺口,在显著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促进规模经营,从根本上巩固农业基础。
3.转型发展的保障
种植业实现转型发展,还需要提供一系列外部保障条件。
3.1强化基础设施
一是水利设施。近年来,以西南百年不遇的大旱和北方罕见的暴风雪为标志,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日趋明显,加强水利建设迫在眉睫。首先,要以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重点,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要改变“大锅水”的传统用水方式,促进节约用水。再次,要允许水利部门直接进入城镇供水领域,通过以城带乡和以工补农,提高水利建设的投资回报。
二是土地整理。以“育土”工程和“金土地”工程为重点,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土。配合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抓好宅基地复垦,增加耕地和建设用地来源。
三是其他设施。以中心村为重点,集中建设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全面改变农业的生产条件。
3.2改善社会服务
一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完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促进标准化生产,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加强病虫害的科学防治,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