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成功全集
9154800000051

第51章 养生之道(3)

曾国藩在他数十年的养生之中,勤恳耕耘,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特别是他对医治某些疾病的独特秘方,给我们留下了难能可贵的启示。

关于治疗皮肤癣之方。曾国藩从小就有一身皮肤病,故有他是蟒蛇投胎之说。道光二十六年(1846)秋,他全身发热发烧,癣疾甚烈,给他看病的医生疑是梅花疮的毒气发作,而他却不愿服用药性过于猛烈的方剂。他的好友吴竹如给他提供一方:每天服食槐一碗,但见效不大。至道光二十七年(1847),他更是遍身癣毒。以至于“整日整夜地坐卧不安,不停地扒搔。”在无药可治的情况下,他置之不理,结果反而渐渐好转。由此,他悟出一方:“此点皮肤之疾,万无送命之理,断不可因此而妄伐根本,令禁吃药,并禁敷药,不久即便痊愈。”

关于治疗眼病之方。曾国藩在年过五十后得了眼病,从他的《日记》中可经常读到“眼蒙”的字眼。这对他读书、写作和公务都带来很大的不利。为了治疗眼病,他曾使用过很多单方,现从他的《日记》中摘录数则来看:同治十年(1860)二月:近来因眼蒙,常有昏贵气象,计非静坐,别无治法。因作一联以自警云:“一心履簿临深,畏天之鉴,畏神之格;两眼沐日浴月,由静而明,由敬而强。”

咸丰十年四月:石芸斋言,养目之法,早起后,以水泡目。目属肝,以水养之,以微热之气,祛散寒翳,久必有效云云。而《后汉书·方术传》曰:“爱啬精神,不极视大言。”二语亦养目之法。

同治八年(1869)五月:丁雨生力劝余不看书、不写字、不多阅公牍,以保持余之左目,其言恳恻至深,余将遵而行之。

同治十年(1870)一月:扬芋庵寄信言治目方,每早黎明未起时,以两手掌之根擦极热,加以舌尖之津,闭目擦八十一下,久则有效。日内试为之,而初睡时擦一次,黎明又擦一次,不知果有益否。

同治十年七月:有一守备马昌明,善于道家内功,云能为余治目疾。与余对坐,渠自运气,能移于吾身五脏云云。因与之对坐三刻许。

可见曾国藩在治眼病上作过很多努力。土方、偏方都用,更多的是用气功,就是不用药。气功确能治眼病,但曾国藩的眼疾始终未全治愈,这大概只是偶尔为之;又曾国藩的心绪不甚宁静,而练功的第一要则就是清心寡欲。

关于治疗肝病之方。肝乃人体之重,也是困扰大多数人的顽症。如何治疗,曾国藩认为首先在于“补”。他在给父亲的一封信中说:儿的病尚未痊愈,二月初开始吃龙胆泻肝肠,甚为受累,才知道病根在肝虚。近来专服补肝的东西,颇觉有效。

如果肝病缠身,曾国藩认为最好的治疗之方还是在于自养自医。如他在与沅弟书信讨论治肝病说:“肤泄及不食油荤,均不足介意。惟肝脾二家全仗以心治之,我阿兄所能助谋,亦非良医所能为功,弟之天君即神医也。”又说:“肝病余所深知,肤痛则不知何症。屡观朗山按脉,以肤皮为主,不求速效,余深以为然。然心肝两家之病究以自养自医为主、非药物所能为力。”

假如肝病太久,曾国藩认为是元气已亏,不能轻服大黄。虽然这一良方不一定管用,也还是有他的道理。他说:大凡肝病患者,如若不是因为传染而得,大都抑郁憋闷或怒怨甚重,皆由习火太烈所致。自己调养的方法,便是处静,便是惩忿窒欲,保持心绪上的稳定和神情上的安宁。

关于治疗失眠之方。曾国藩入京后,得知他的母亲在家经常失眠,心中甚为不安。其夫人欧阳氏也有此症。据此,他便作了一帖方子寄回家中。信中说:“九弟信言母亲常睡不着,男妇亦患此病。用熟地、当归蒸母鸡食之,大有效验。九弟可常办与母亲吃。乡间鸡肉、猪肉最为养人,若常用黄芪、当归等类蒸之,略带药性而无药气,堂上五位大人食之,甚有益也,望诸弟时时留心办之。”

关于治疗身、心、口之方。曾国藩在做了京官后,为了修身养性,还有治身、治心、治口之方。咸丰二年(1852)正月,他在《日记》中写了一警言:“治心之道,先去其毒。阳恶曰忍,阴恶曰欲;治身之道,必防其患。刚恶曰暴,柔恶曰慢;治口之道,二者交惕,曰慎言语,曰节饮食。凡此数端,其药维何礼以居敬,乐以导和。阳刚之恶,和以宜之;阴柔之恶,敬以持之;饮食之过,敬以检之;语言之过,和以敛之。禁极肃肃,和极雍雍。穆穆绵绵,斯为德容。容在于外,实根于内,动静交养,啤面盎背。”

在曾国藩看来,心病不外欲和忿,因此他写过一副对联:“窒欲常余男儿泪,惩忿当思属旷时。”就是说,治疗心病,首先要去此欲、忿二毒;身病不外刚与柔,太刚易折,太柔无骨;口病不外说话无度,饮食失节。

从上文综观曾国藩的养生之道,大体不外“心神交养,起居有常”。如果加以分析,就积极方面而言,以“多动”来锻炼体魄,也可说是“动的养生法”;就消极方面而言,以少恼怒为保养精神,则可以说是“静的养生法”。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养生之道虽然对自己没有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但对其德性的修养、身体的保健和事业的成功,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他的这番养生之道,对于今天的自我保健仍然有着一定的启示和裨益。

7

养生之经

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做事有恒心,举止从容不迫,这是“信”的表现,可以用来养脾;胸襟宽广,大公无私,顺应事物变化之道,做事要心安理得,合乎天理法度,这是“义”的表现,可以用来养肺。

二字和两事:曾国藩强调,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有病时要慎重吃药,无病时可偶服补剂调理。他还强调每天要做好两件事,即“起得早,勤洗足”。早起能振作精神,长此以往,对健身十分有利。入睡前用热水洗脚,好处多多:“春天洗足,升阳固脱;夏天洗足,暑湿可去;秋天洗足,肺润肠濡;冬天洗足,丹田温灼。”现代医学认为足是人体的“第二心脏”,与全身有着密切关系,经常温水浴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特别是冬天,对防止寒气入侵,抵御感冒等十分有益。

三节和三不:曾国藩将“节劳、节欲、节饮食”视为“保身之训”。即劳作不可过度,性欲、物欲、名利欲要有所节制,不能放纵。他说:“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何况我气血素亏呢?现今唯有日日静养,节嗜欲寡,思虑而已。”他还说:“好名好胜而用心太过,亦欲之类也。若淡泊于名利,则可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思养精。”节食,即饮食要有节制要有规律性,暴食暴饮或饥饱不均,都不可取。三不是“不要恼怒,不要忧虑,不要胸襟郁结”。因为恼怒忧虑等负性情绪,可催人早衰,对保持身心健康有害无益。

四必:曾国藩提倡“息必归海,视必垂帘,食必淡节,眠必虚恬”,即呼吸新鲜空气要进入体内深处;长时间地看书、观景物,必须不忘经常眨眼,让眼皮垂下,闭目养神;饮食要清淡,食量要节制,不要过快、过饱;睡眠时,不要忘记把一切烦恼的事都丢之脑后,安安稳稳地睡觉。

五养:曾国藩指出:一阳初动,万物开始生长的时候,心中不生愤怒、不生仇怨,这是“仁”的源泉,可以用来养肝;内心在平静中思考,外貌恭敬谨慎又充满威仪,安详不骄傲,威严而不凶猛,这是“礼”的举动,可以用来养心;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做事有恒心,举止从容不迫,这是“信”的表现,可以用来养脾;胸襟宽广,大公无私,顺应事物变化之道,做事要心安理得,合乎天理法度,这是“义”的表现,可以用来养肺;心要安定,气机要稳定,神要安详,身体要安宁,这是“智”的源泉,可以用来养肾。通过修心养性来增强五脏功能,不仅符合“仁者寿”的古训,对现代人的养生也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8

养生之倡

曾国藩说道:我见家中后辈体皆虚弱,以养生六事勉励他们,“一曰饭后千步,一曰将睡洗脚,一曰胸无恼怒,一曰静坐有常时,一曰习射有常用,一曰黎明吃白饭一碗不沾点菜”。

曾国藩的养生思想,来源于他所恪守的圣哲先贤的理论和典籍,也是他阅世日久日常人事物事经验的积累。

在给他的澄弟、沅弟的信中,曾国藩说道:我见家中后辈体皆虚弱,以养生六事勉励他们,“一曰饭后千步,一曰将睡洗脚,一曰胸无恼怒,一曰静坐有常时,一曰习射有常用,一曰黎明吃白饭一碗不沾点菜”。曾国藩多年为眩晕、疝气、脚肿、目蒙等病症所苦,所以,他嘱告家人的这些养生之道,尽管未脱离家常起居,却充满亲情、温情,也是切身体会。

养生,不单纯是一个身体的问题,也是一个心灵的问题、精神的问题,这是曾国藩首先认识到的,所以,曾国藩提倡养生,首先要养心。如何养心,曾国藩提出了四点。一是“慎独”,认识善恶,进行道德自省,心中安泰,清心寡欲;二是“主敬则身强”,一个人无论内外,皆须庄重宁静,对养生来说,就是这“能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三是,“求仁则人悦”,胸怀万物,顺应天地之理;四是“习劳而神钦”,少安逸享乐,因为勤劳使人长寿,安逸使人早亡。

另外,养心的另一途径,是读书养我浩然之气。做到心中坦然,精神愉快,这是人们普遍的养生经验,是长寿的最好的秘诀之一。而要做到这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当追求“以光辉灿烂的事物充满人心的学问,如历史、寓言、自然研究皆是也”。曾国藩多次强调这种读书对养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