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成功全集
9154800000052

第52章 养生之道(4)

他的两个儿子纪泽、纪鸿体质薄弱,曾国藩劝他们多读并多摹颜字之《郭家庙》、柳字之《琅琊碑》和《玄秘塔》,希望以其丰腴的墨气、坚韧的骨力,充实他们的生命气质。他还希望他们在吟诗作字、陶冶性情时,学习陶渊明、谢眺的冲淡之味、和谐之音、潇洒胸襟……这也就是说,以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再经由精神影响人的物质世界(生命体),达到养生的目的。

曾国藩的中厅堂悬挂有八本堂匾,其跋云:“养生以少恼怒为本……”这种养生思想是他多次在家书中强调的,与兄弟说,与儿女说,可见曾国藩的重视程度。培根在《论养生》中认为,影响长寿的诸多因素中情感和思想居主导地位,所以,“心中的情感及思想,则应避嫉妒,焦虑,压在心里的怒气……”这与曾国藩的认识很一致。曾国藩的儿子纪泽患有肝郁之症,曾国藩在给其弟的信函中指出他的沅弟盛年肝火旺盛,还说自己“渐衰老,亦常有勃不可遏之候”。这应该是他多次劝告亲属注意惩忿(少恼怒)的直接原因。易生恼怒,不止是一般人的情感态度,就是历史上的“多少英雄豪杰打此两关不过”,这是一个需要汲取的教训。所以,曾国藩告诫他们,要像佛家所说的那样,降龙伏虎,“龙即相火也,虎即肝气也”,遏抑肝火,不使它过分炽烈,节制血气,不使自己的嗜欲戕害自己的身体性命。这是养生之道的根本。也是我们现代人的健康经验:发怒伤害肝脏功能。

另外,人心中的忿怒,与养心对立;所以,惩忿去怒,也就是为了养心,减少了忿怒,心中也便安泰平和、豁达冲淡、充满虚明之气……这对我们现代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养生总会涉及身体的用药问题。养生专家说,如果在健康的时候完全摒弃医药,则到了需要的时候将感觉医药对于身体过于生疏不调。如果平日过于依赖医药,则疾病来时,医药将不生奇效……这告诫人们,对待药之于身体的关系,应该有一个辩证的态度,在病时既不能不用药,但也不能过分依赖用药。

曾国藩颇重祖上“不信地仙,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之风,加上阅事丰富,故常常劝人“以不服药为上策”。他的家中,合家大小老幼,没有一个不吃药的,而且都是贵药,补药和凉药,阳药和阴药,胡乱服用。看到这个不良习惯,曾国藩提倡在人患病时以少用药或不用药为主。他的季弟曾国葆患疟病,曾国藩十分惦念,忧虑,但他忧虑的是他的季弟“好轻下药”,即过分依赖药物的作用。他讲过两个例子。吴彤云曾重病,水米不进十余日,以至病情严重时到了准备料理后事的地步,曾国藩劝他不再用药,吴彤云试着不再用药十一天后,病情“竟大有转机,疟疾减去十之四,呃逆各症减去十之七八”。此外,希庵曾病势极重,听了曾国藩的劝告,断药月余后,“病已痊愈,咳嗽亦止”。他的儿子纪泽病了,曾国藩去信常告,“宜清静调养,不宜妄施医治”,并指出人们服药的谬误,“若服药而日更数方,无故而终年峻补,疾轻而妄施攻伐强求发汗……全失自然之妙”,对那些胡乱多服药饵的,他斥为“妄想”。所以,曾国藩总结说,“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他的经验,应该说有一定的事实根据。

现代医药科学告诉我们,凡药都具有两重性,在发挥其治病功效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经常服用后还会出现耐药性。曾国藩所谓“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药虽有利,害亦随之”,便颇含有这样的道理。

尽管曾国藩非常重视养生之道,但他对生命的健康长寿,却不存妄念,不迷信,一切顺其自然,人的“寿之长短,病之有无,一概听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去计较他”。这种达观、冲淡之气,不也是今天追求养生的人们所应具有的襟怀、器识?

9

养生秘诀

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曾国藩一生,体质本弱,又“心血积亏太过”,却道德、军功、文章三不朽,这多多得益于他独特的养生之道。他的一些养生方法,即使在今天,乃至以后,都有广泛的实用性。其“极热之水洗脚”,毛泽东早年也力倡此法。

曾国藩常用“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这句话来勉励自己,并制成八本堂匾挂在客厅里,以使自己“时时以平和两字相勖”。他深知养生要顺其自然,指出养生也要“尽其在我,听其在天”,对寿之长短和病之有无不必多生妄想,应注重饮食调养而少服补药。

曾国藩还认为:“既知保养,却宜勤劳”。他经常教家人以崇俭习苦为第一要义,身体虚弱更要加强锻炼,他也身体力行,一生勤奋。他认为读书与养生是“一串事”,说:“每日一张一驰,则学可而进体亦强。”对用药他也有独到见解,学信“凡药三分毒”,劝人病了也不应轻易服药,用药也要慎重。曾国藩将养生方法总结为八要点:

一眠食有恒,眠要早睡早起,食无论正餐、点心要守定时辰;

二惩忿,少怒,不怒;

三节欲;

四每夜临睡洗脚;

五每日两饭后各步行三千步;

六静坐有常时;

七习射有常时;

八黎明吃白饭一碗不沾点菜。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

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10

养生启示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食无求。”“少食”就是从这而来的。对于饮食,曾国藩是缺乏科学的饮食方法的。他对满意的席面,日记里总是记“甚丰”,他是以鸡肉鱼的数量来评价的。

曾国藩是晚清名重一时的权臣,他一生体质本弱,又“心血积亏太过”,却道德、军功、文章三不朽,主要得益于他独特的养生之道。

曾国藩讲究养生之道是在入京之后。那时他常常感到头晕、乏力、目蒙,便同翰林院中的一班人研讨起养生之法来。唐镜海是他最崇拜的一位前辈,曾口授养生处世之秘,曾国藩牢牢记在心里。道光二十二年十月,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唐先生言,最是‘静’字功夫要紧。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又曰:凡人皆有切身之病,刚恶柔恶,各有所偏,须自己体察所溺之病,终身在此处克治。”曾国藩是一个能举一反三的人,唐镜海这一番教诲,使他生出许多养生的心得来,如他在咸丰十一年的日记中写道:“忿、欲二字,圣贤亦有之,特能少忍须臾,便不伤生,可谓名言至论,”他又记道:“养生家之法,莫大于惩忿、窒欲、少食、多动八字。”“惩忿”曾国藩解释说即“所谓少忿怒也。”“窒欲”就是克制情欲。“少食”就是不吃得太饱。“多动”就是增强运动。

曾国藩是怎样对待这四条的?

惩忿:惩忿的目的是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做到泰山崩于侧而脸不变色,心不跳。为了学得这手功夫,他向冯树堂学了静坐之法。但开始时,曾国藩的静坐并未达到排除杂念,是形静而神未静。正如他自己所说:“静坐之法,养气之方,都只能知,不能行。”例如道光二十四年的正月初一,他就在日记中载:“是日为车夫忿怒二次。”曾国藩要受程朱道学的约束并塑造自己的形象,官场上自然有许许多多刺激他的东西,他能静下来吗?

窒欲:这是曾国藩的父训。初进京时,他父亲就写信教他保身三要:“节欲”、“节劳”、“节饮食”。欲又有情欲、贪欲、求知欲等,曾麟书要儿子曾国藩“节欲”,应指的是节制房事。这件事,在曾国藩的日记里并不泛记载。他曾道:“所知在好德,而所私在好色,不能去好色之私,则不能不欺好德之知也。”他又曾记道:“闻色而心艳羡,真禽兽矣。”他觉得房事不节制,愈来愈有损身体。

少食:孔子曾经说过:“君子食无求。”“少食”就是从这而来的。对于饮食,曾国藩是缺乏科学的饮食方法的。他对满意的席面,日记里总是记“甚丰”,他是以鸡肉鱼的数量来评价的。曾国藩在这方面是不太注意的。以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头10天计算,曾国藩在外作客吃饭7次,在家陪客吃饭1次,差不多每天吃一餐客饭,自然是肉食吃得过多。且曾国藩又喜杯中之物,日记中常有作客索酒喝的记载。行军打仗也常应邀吃饭、喝酒。打一胜仗便要喜庆数天。曾国藩对于“少食”的誓言也落实得不甚好。

多动:对于这一点,曾国藩也是难以做到的。年轻时候,他整日读书,既不劳动,也不锻炼。中了秀才,出门坐轿。入京以后,则是车马代步。由于曾国藩不讲究锻炼,30岁后一直是一副精疲力竭之相,眼蒙、头晕,镇压太平天国指挥作战时,常有“放倒之像”。

由于曾国藩前期潜心科举,研究学问,后期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没有也不可能按照他父亲教以的“惩忿、窒欲、少食、多动”去办,他62岁的时候就中风死了,没有达到我国现在人口的平均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