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认为,为人应力戒浮夸,到处表现自己,在他看来浮夸之人虽才能有大小浅深的差别,但他们共同的一点是不知足,不安本分。因此,曾国藩不仅自己常常检点自己的言行是否表现欲太强,而且对僚属,有这一倾向的人及时教诲。
曾国藩第二次做两江总督时,李鸿章来到他幕府中。因年轻,李鸿章做事不拘小节,也不太受礼仪的约束。曾国藩特别喜欢他,待他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曾国藩的秘室,只有李鸿章可以随便地出入。当时曾国藩的幕僚中有三圣七贤的头目,都是名噪一时的理学大家。
曾国藩惊叹他们的名声,都把他们召进幕府,奉至上宾。但只安排他们衣食住行,并不给他们事情做。有一天,曾国藩和李鸿章正在密室中谈得兴起,不巧有客人来访。曾国藩出去接见客人,留下李鸿章自己在室中,李鸿章翻看茶桌上的文本,看到《不动心说》一首诗,是一位老儒所写。而老儒即是所说的十个圣贤中的一个。诗文后面这样写道:“使置吾于妙曼娥眉之侧,问吾动好色之心否乎?曰不动。又使置吾于红蓝大顶之旁,问吾动高爵厚禄之心否乎?曰不动。”李鸿章看到这里,拿起笔在上面戏题道:“妙曼娥眉侧,红蓝大顶旁,尔心都不动,只想见中堂。”写完,扔下笔就跑了。曾国藩见完客人,回到密室,见到所题文字,连声叹息说:“一定是这个小子干的。”就让左右招呼李鸿章,这时李鸿章已经不在府中,曾国藩猜他很可能又去秦淮河上风流去了。曾国藩令差官拿着令箭四处寻找,差官找了半天,在一个歌姬的船中找到了正在饮酒赋诗的李鸿章,差官对他说,中堂大人找他有急事,请他速速回府。李鸿章一听中堂大人找他,赶忙起身回府,见到曾国藩,曾国藩指着他所写的问道:“是你干的吧?”李答:“是。”曾说:“这些,都是些沽名钓誉之辈,他们的言行肯定不能坦白如一,我也是知道的。然而他们现在能有这样的名声和地位,靠的就是这个虚名。现在你硬要揭穿他,使他从此失去了衣食来源,那他对你的怀恨,是平常言语之间的怀怨不能比的,你杀身灭族的大祸,就隐藏在这里面了。”李鸿章听了曾国藩的一番话,冷汗直流,从此之后做人大有收敛,不再敢大言放肆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主张做人要谦虚,切勿表现欲太强。他曾说:“因卑让谦恭甘于处下的,是美名佳行迅速增长的通道,自高自大侵夺欺凌的,是自毁声名自塞言路的隘途。因此君子行为举止不敢超越法规,思想志向不敢侵凌常度,内勤于修身养性以让自己受益,外谦虚礼让以示敬重戒畏。因此怨恨非难不会牵扯到身上,而荣华富贵却能够持久通达。那些小人们却不是这样。自傲自大又爱炫耀才能,并喜欢欺凌别人,因而当他们走在人前时,有小人害他。当他有功绩时有小人毁谤他。当他受毁败覆时小人们会幸灾乐祸。因此他们争强好胜彼此不分高下时,往往两败俱伤,而使后来者居上,乘机超过他们。由此论之,争执和谦让之间的差别就区分得很明白了。”
曾国藩在培养幕僚方面很有一套方法,他常常告诫他们,做人要懂得进退,懂得进退的人容易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好感,取得的成就不仅大,而且能够持久。得志便猖狂的人属古书上讲的“小人”,这种人即便一时得志,由于轻狂自大,目无他人,容易遭到别人的嫉恨,生出祸端,这样成就就难以持久,荣福也往往短暂,昙花一现。
一个人如果自高自大,很容易对周围的事物变化失去准确的判断,因此成就难以持续下去。再加上一猖狂,得罪了其他小人,又平添了无数阻力和困难,自然难以持久。
唐朝郭子仪,爵封汾阳王。他为人具有很高的政治眼光,善于忍受灾祸,更善于忍受幸运和荣宠,深谙中正平和,不变不惊的明哲保身道理,所以才能四朝为臣。郭子仪立身处事,真正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不怨天,不尤人的风格。
郭子仪与太监鱼朝恩,政治态度处于两个对立面,鱼朝恩视郭子仪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鱼朝恩在唐代宗大历四年的春天派人暗地挖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朝廷上下都吊唁慰问。郭子仪却哭着说:“我在外面带兵打仗,士兵们破坏别人的坟墓,也无法完全照顾得到,现在我父亲的坟墓被人挖了,这是报应,不必怪人。”
鱼朝恩本以为郭子仪会大动肝火,万万没想到他做人如此忍让,知道是他干的,却并不说破,心中还是因此对郭子仪产生了些许感激之情,便有意约他同游章敬寺,以示尊敬和友好。宰相无载,为人阴险,听到这个消息后,怕鱼朝恩拉拢郭子仪,问题就复杂了。
政治上的勾心斗角,古今中外都是个伤脑筋的大问题。因此,无载派人秘密通知郭子仪,说鱼朝恩的邀请是想对他有所企图,要谋害他。郭子仪门下将官,听到这个消息,都劝说郭子仪赴约时带一批武装卫队去。郭子仪却毅然决定不听这些谣传,只是带了几个家值,轻松去赴会。他安慰将士们说:“我是国家的大臣,他没有皇帝的命令,怎么敢来害我。假使受皇帝的密令要对付我,你们怎么可以反抗呢?”就这样郭子仪轻松到了章敬寺,鱼朝恩一看到郭子仪几个家值一副警惕的样子,就很诧异地问到发生什么事,于是郭子仪老老实实告诉他外面有这样的谣传,所以我只带了八个老家仆来,如果真有其事,免得你动手时还要费尽心思。郭子仪的坦诚,感动得鱼朝恩掉下眼泪说:“非公长者,能无疑乎!”如果不是郭令公你这样宽厚待人的大好人,这种谣传,实在叫人不能不起疑心。
郭子仪晚年,退休家居,忘情声色来排遣岁月。那时有名的奸相卢杞,还未成名。有一天,卢杞来拜访他,他正被一班家里所养的歌妓们包围,正在得意地欣赏玩乐。听到卢杞来了,马上摒退所有女眷。他和卢杞单独谈了很久,客人走了后家眷问他:“你平日接见客人,人人不避讳我们在场,今日为何又叫我们回避呢?”郭子仪答道:“你们有所不知,卢杞这个人,有才干,但心胸狭窄,睚眦必报。再加上他长得像庙里的鬼怪,我怕你们看了会笑,一笑,他就会嫉恨在心,一旦得志,你们和我的儿孙,就没有一个活得成了!”不久卢杞官至宰相,凡是过去有人看不起他,得罪他的,一律不能免除杀身抄家的冤报。只有对郭子仪的全家,即使稍稍有些不合法的事情,他还是曲意保全,认为郭令公非常重视他,大有知遇感恩之意。
从这二则故事可以看到,做人不要表现欲太强,要学会容忍,曾国藩常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是表现欲太强,而且对其僚属有这一倾向的人也及时教诲,对于生性浮夸之人往往不予大用。
10
慎用“主动吃亏”之人
曾国藩一生从不轻易接受他人的恩惠,他常说,从前那些施恩于我的人都是另有所图,少则数百、多则数千,不过都是钓饵而已。有天我做了大官,不报答他们,显得我刻薄,报答他们,即使是他们施予的十倍,也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
曾国藩对人性的理解较为黑暗,认为“主动吃亏”之人,多半别有用心,因此一定要小心提防。
明宣宗时,任锦衣卫指挥、官位三品的傅广,主动阉割自己,目的是想进宫效命。不料明宣宗很精明,说:“此人官位已至三品,还想要什么呢?自贱以求官,动机不纯,支付判罪!”
一个人主动吃亏,必定是有所求的,这后面深的动机,是非要弄明白不可的。本着正直、善良目的的吃亏应该鼓励,但是如果识别不慎,纵容了心怀不轨的人,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明代人杨继盛临终前在遗嘱中写道:“宁让人,勿使人让;吾宁容人,勿使人容;吾宁吃人亏,勿使人吃吾之亏;宁受人气,勿使人受吾之气。人有思于吾,则终身不忘;人有仇于吾,是即时丢过。”这是一个临死的人对人性的彻悟,其中蕴含了多少人生的道理!
曾国藩一生从不轻易接受他人的恩惠,他常说,从前那些施恩于我的人都是另有所图,少则数百、多则数千,不过都是钓饵而已。有天我做了大官,不报答他们,显得我刻薄,报答他们,即使是他们施予的十倍,也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出于这种理解,曾国藩在京城八年从不接受他人的好处。他对弟弟说:“情愿人占我的便宜,断不肯我占人的便宜。”并一再对弟弟说:“凡事都不要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易接受别人的钱财,一定要记住。”
曾国藩一生精明,当然明白,身处官场要小心主动吃亏的人,更不能占人便宜而导致自己失节。一个人主动吃亏,若是居心叵测,在古代往往引狼入室,扰乱朝纲。
管仲病得很厉害,齐桓公特地去探望他,并问:“仲父你现在身体不好,对于治国的方法,你还有什么可以教导我的呢?”管仲回答说:“希望君主疏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四人。”桓公说:“易牙为了给我煮味道鲜美的食物连自己的孩子都煮了吃,还有什么地方值得怀疑呢?”管仲说:“人之常情有谁会不爱儿子的,能狠下心杀自己的儿子,对国君又有什么狠不下心的?”桓公又问:“竖刁阉割自己,只是为了侍奉我,还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吗?”管仲说:“人之常情有谁会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呢?能下如此狠心残害自己的身体,对国君又有什么狠不下心的?”桓公又问:“常之巫能预知生死,为我除去疾病,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吗?”管仲说:“生与死是上天注定的,生病是由于平时不小心造成的,大王不相信天命,安守本分,反而依靠常之巫,他会借大王对他的信任而去胡作非为,造谣惑众。”桓公又问:“卫公子启方侍候寡人十五年了,父亲去世都不回去服孝,还有什么可疑的吗?”管仲说:“人之常情没有不敬爱自己父亲的,能狠下心不服父丧,对国君还有什么狠不下心的?”桓公最后说:“好,我答应你。”
管仲去世后,桓公就把这四个人赶走了。但是他从此食不知味,宫室混乱,旧病发作,上朝也毫无威严。过了三年,桓公认为管仲的判断失误,于是把这四个人找了回来。第二年,桓公病重,常之巫散布谣言:“桓公将于某日去也。”易牙、竖刁、常之巫相继起而作乱,关闭宫门,建筑高墙,不准任何人进出,桓公要求喝水,食物都得不到。
他死后三个月,尸体生蛆爬出门外,才被人发现。从齐桓公的故事我们应看到,对于那些主动吃亏的人的真正用心,我们一定要慎重识别,更不能随意占便宜,占便宜不管怎么说,都是便宜好占,但之后或者难堪,或者麻烦。
曾国藩曾说:“因此孟之反因不夸耀而获圣人的美誉,管叔因不接受赏赐而受嘉美厚重的奖赏。哪里是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名誉呢?而是纯粹自然的美德才这样的。君子知道自谦而受益的道理,因此功勋、美誉两者都得到了。小人不知道自我夸奖是损失,因此一夸耀就功勋美誉两相受损。不争功的实际上是争到功劳,忍让敌手实际上是在战胜他,甘居人下的实际上处在人上。君子若真能明白争执路上的险恶,独自行进到与世无争的玄深道路,就会光焕日新,德行声名与古之高人同列矣。”
曾国藩虽然在北京做官期间俸银较少,但一直对家里有些资助。他求学期间曾借了别人一千两银子,回家又要几百两路费,他深感难办齐这么多银两。即便在他如此贫困之下,也从未利用职权,占取便宜,与今天的贪官相比,曾国藩不仅是清廉,更是聪明过人了,试想历朝历代哪个贪官有什么好下场呢?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身居高位,不可骄傲。”但曾国荃总是不听劝告,曾国藩心急如焚,反复写信劝诫他:“你对我的劝诫,总是不愿去虚心体验,动不动还要和我辩论一番,这是不行的。我们身居高位,别人都拿眼睛看着我们,因此做什么事都应谨慎小心。一般的总督巡抚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骄傲自满。真正的君子,过人的地方,就是虚心而已。不但我的话你要认真,用心琢磨,而且外面所有不好听的议论,你更应该细心思考一番。所以古人认为,身居高位还能做到不骄傲是很难的。”
曾国藩虽然时时告诫自己不可骄傲,不可因身居高位而过奢侈的生活,可有时是自己不愿意,别人却会迫使自己这样。
有一次,曾国藩的属下李囊汉说,他依照李希帅的样式打了一把银壶,可以炖人参,可以煮燕窝,花费了八两多白银。曾国藩深觉愧疚。他说:“现在百姓都在吃草根树皮,官员也很穷;而我身居高位,如此骄奢,还窃取廉洁节俭的虚名,真是令人汗颜啊!以后应当注意。”曾国藩不仅仅是自己不受人恩,对家人也是如此要求,他的子女在回忆中说,从未有什么人借任何理由给父亲送礼,仅有一次,还是给母亲贺寿送来的礼物。曾国藩常说,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给你恩惠,总是有什么目的,一旦拿了别人的好处,就不能秉公办理事情了。
有人为了求得官职送礼,这样的人怎么能用呢?做官不凭本事,却凭这些小伎俩,应该是没有什么学识的人。
因此在用人问题上,曾国藩往往会从一个人的为人处世上考察,爱自夸的人,常常急利好功,而那种不争功劳,不占便宜的人在作战时往往能冲锋在前,平时生活中甘心处于别人的下方,实际上后者最后不但得功勋而且得到名誉。因此能够忍让他人,实际上已经站在别人上方。
所以说,为人上吃点亏,往往会给自己带来莫大的幸运。曾国藩在用人方面特别注重这一点,但要特别慎重主动吃亏的人。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