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成功全集
9154800000031

第31章 治家之方(5)

曾国藩在教子方面有三个方面给人的启迪:

——教育子孙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白事理。他致力于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注意观察他们的天赋、潜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培养、雕塑。他认为一个人只要身体好,能吟诗作文,能够明白、通晓事理,就能有所作为,就不愁没有饭吃,就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他认为当官是一阵子的事,做人是一辈子的事;官衔的大小不取决于自己,而学问的多寡则主要取决于自己。

——教育子孙要艰苦朴素。曾国藩在京城时见到不少高干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胸无点墨,且目中无人。因此,他不让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长沙等繁华的城市,要他们住在老家。并告诫他(她)们:饭菜不能过分丰盛;衣服不能过分华丽;门外不准挂“相府”、“侯府”的匾;出门要轻车简从;考试前后不能拜访考官,不能给考官写信等等。因此,他的子女因为自己的父亲是曾国藩反而更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够检点、学识不够渊博而损害自己的父亲的声誉。所以他们磨砺自己,迎难而上、奋发图强。

——身教重于言教。曾国藩很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凡要求小孩子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他生活俭朴,两袖清风。传说他在吃饭遇到饭里有谷时,从来不把它一口吐在地上,而是用牙齿把谷剥开,把谷里的米吃了,再把谷壳吐掉。他要求纪泽、纪鸿也这样。他日理万机,但是一有时间,就给小孩子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还常常与他们交换学习、修身养性的心得体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曾国藩既是父亲又是朋友;既是经师又是人师。他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孩子们都非常钦佩、崇拜他,把他视为自己的人生偶像和座标。

今天看来,他在教育子女成材做人的观点与经验上,在他与子侄的书信中的字里行间,也为人们留下了颇为可观的宝贵财富。

(一)戒除嫉妒与贪婪

曾国藩认为,嫉妒与贪婪是人生常见的两种病症。嫉妒别人的人以害别人开始、以为害自己结束;贪婪的人因为贪得无厌,他们得到了害怕失去、失去了又怨恨没有得到,因此才招致祸患。他要求自己的子孙在戒除嫉妒、戒除贪婪这两点上狠下功夫,作有《不忮诗》(忮即嫉妒)和《不求诗》(求即贪婪)两首送给儿子。他认为,一个人只有不嫉妒、不贪婪,才能做到心地干净、志向纯正。

(二)四条训则

他给自己的两个儿子纪泽和纪鸿写有四条在今天来说仍有借鉴意义的四条训则:一是慎独心安。即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问心无愧。他认为,心内常怀有宽阔平坦而泰然的心境,是人生中的第一种自强之道、第一剂快乐的良方;二是主敬强身。即尊敬别人、尊重自己是能够强身健体的;三是仁民达人。即不仅要使自己地位高尚、丰衣足食,也要推己达人,不仅要“己立己达”,而且也要“立人达人”。四是勤俭神钦。在写毕这四条训则后,他叮嘱二个儿子及诸侄每天晚上都要以此四条作为警醒、每个月底都要以此四条作为总结,以此期盼着子侄辈能够安身立命、振兴家业。

(三)视做官富贵如浮云

他教育子孙读书只求明智即可,要视当官富贵如浮云一般。在他教授给儿子们的“八本”中,他认为:“养奉双亲以使他们得到欢乐的心情为本,休养生息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随便说话为本,治家以不迟晚起床为本,当官以不要过多的金钱为本”。

(四)“看、读、写、作”中增长本领

在读书学习的方法方面,他送给了儿子四个字:“看、读、写、作”。其中的“看”指泛读,“读”指精读,“写”指写字,“作”指作文。他认为,读书之法,四者每日不可缺一。如果拿一个人想要积攒财富来打比方的话,泛读就好比是做买卖,能获利三倍,而精读就好比是谨慎地守卫在家里,不轻易花费一分钱。如果拿行军打仗来做比方,泛读好比是攻城掠地、开拓领土一样,而精读好比是深挖沟壑、坚固城池。泛读和精读两个方面都不可偏废。至于“写”和“作”则是在“看”和“读”的基础之上的更高阶段,一个人应当写好字、作好文。

(五)恒心和毅力

一个人要想做成一件事情,除了必要的奋斗的手段外,还要靠“恒心”和“毅力”。曾国藩认为,人生唯有有恒心、有毅力是第一美德。一个人的年纪不论老少,一件事情不论大小、难易,只要是持之以恒,那么做事情就好比是栽种的树木一样,每天都会看见那树木的茁壮却不知不觉。

(六)早起莫贪睡

人性是安于舒适贪恋安逸的。然而曾国藩恰恰看到了这一点的危害,他告诫自己的儿子纪泽要早起,不要贪睡晚起。清朝二百年间有个习惯,即凌晨三点钟即要起床,曾家的祖辈也有早起的习惯,在寒冷的冬夜里人们酣睡正香被窝正暖的时候要早起坐上约两个小时,然后才会看见天色一点点地亮了起来。当他听说儿子纪泽已经结婚的喜讯以后,就这样叮嘱儿子说:“你既然已经结婚了,就应当以早一点起床为第一先务,你一定要自己认真地执行啊,也要带领你的媳妇一同早起。”在这里,曾国藩将自家良好的家风传授给了儿子,又赠送给了儿子一笔宝贵的治家财富。

(七)莫娇生惯养

在如何养育好儿女的这一点上,曾国藩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说,“我看乡下的贫苦人家的儿女越是看得贱越容易长大,富户人家的子女越是看得娇贵越难以成器。”他拿柳宗元的《郭橐驼传》一文来打比方,郭橐驼植树早晨起来也看一看,晚上临睡觉前也摸一摸,用指甲抓树皮、并且也要摇动摇动树根,这样的植树养树的方法表面上是爱护它,实质上却是害了它。曾国藩说,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在告诉人们养树和养民相通的道理,我看养树和养育自己的子女也是相通的,不可过于娇惯,“惯子如害子”、“惯子如杀子”,绝非危言耸听。

(八)崇尚节俭

现如今,国家提倡建设节约型的社会,反对奢侈浪费、提倡艰苦奋斗。对于一个小家庭来说,曾国藩也为人们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他说,“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戒奢侈为要义。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过于绚烂”。

(九)健体强身莫滥用药

在强健身体的方面,他也告诫儿子不能因为身体的虚弱而过多地用药。他认为,得病须用药,但药物并非有益无害的东西,“药能治人,亦能害人”。他说,每天饭后走上数千步,是养生的第一秘诀。曾国藩在教子及治家方面的观点言论可以说是出自他多年来人生经验的心血结晶,在他留给子孙宝贵财富的同时,也为后人点明了许多金子般珍贵的教子治家之道,相信读过曾国藩与其子纪泽纪鸿的书信之后,会给当今研究和探索着家庭与教育的人们一个深刻的启示。

8

家中女眷,女红不怠

曾国藩对于一个人的勤,并不主张立时做到,主张慢慢养成习惯。所以他说:“此二者,妇道之最要者也。但须教之以渐,渠系富贵子女,未习劳苦,由渐而习。则日变月化,而迁善不知。若改之太骤,则难期有恒。”

对于内眷、女儿、儿媳等,曾国藩也从不姑息,同样严饬勤劳。他规定:“新妇始至吾家,教以勤俭。纺织以事缝纫,下厨以议酒食,此二者,妇职之最要者也。”

同治七年,在金陵节署,他的女儿等早已是贵不可言的“千金小姐”了,但曾国藩却给她们制定了每天习劳的繁重功课单,并写了四句话:“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他亲笔书写的功课单如下:

1.食事。早饭后:做小菜点酒酱类;2.衣事。巳午刻:纺花或绩麻;3.细工。中饭后:做针凿刺绣之类;4.粗工。酉刻(过二更后):做男鞋女鞋或缝衣。并写道: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妇女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吾已教训数年,总未做出一定规矩。自后每日立定功课,吾亲自验功,食事则每日验一次,衣事则三日验一次,细工则五日验一次,粗工则每月验一次。每月须做成男鞋一双,女鞋不验。上验功课单,谕儿妇、侄妇、满女知之。甥女知之。甥妇到(金陵)日,亦照此遵行。同治七年五月二十四日。”这些女工的内容,诚然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但曾国藩要求内眷不染官家习气、勤劳而不闲逸的精神,却至今仍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儿子曾纪泽新婚,曾国藩特驰书与其子嘱其转诫新妇,要学习纺织酒食二事,要亲下厨房,讲求做酒食小菜。他在南京总督府任内,其夫人和儿媳们每晚还要绩麻纺纱,很少间断,以此视达官贵人豪富之家妻女的生活,真不可同日而语。

此外,曾国藩对于妇女之教亦极为注意。曾氏说:“古来世家久长者,男子须讲耕读二事,妇女须讲求纺绩酒食二事。”“凡世家不勤不俭者,验之于内眷而毕露。”又说:“居家四败:妇女奢淫者败,子弟骄怠者败,兄弟不和者败,侮师慢客者败。”

专门教诫子弟妇女,而自己不能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这样的教诫自然会收效至鲜。曾国藩一生最能感人之处,便是能说能做,说了便做,不说也做,言教身教,同时并行,起到一种示范作用。

曾国藩自己工作,他的夫人、媳妇,住在总督署内,也要绩麻纺纱、做针线工作,直至起更后,始能休息。《富春吃》一个笑话,可以说是曾国藩家庭工作的自白:儿子新婚未久,睡在床上,辗转反侧,心甚焦急,乃大呼曰:“妈,你那不懂事的媳妇,吱吱呀呀纺车不停,闹得我睡不着,请将她那部纺车打碎好了。”公公在隔屋听到了,也高声大叫道:“太太,如果要打,最好先将你那部车子打碎,我也睡不着呢!”这一笑话,是曾国藩每日饭后照例与幕友轮流闲聊话题之一。笑话一出,大家笑得眼泪也掉下来了,可是曾国藩以五指抚摸胡须,一笑也不笑。

对于妇女的勤劳,曾国藩也很是关心。他说:“新妇初来,宜教之入厨做羹,勤于纺绩。不宜因其为富贵子女,不事操作。大、二、三诸女,已能做大鞋否?三姑一嫂,每年做鞋一双寄余,各表孝敬之忱,各争针线之工。所织之布做成衣袜寄来,余亦得察闺门以内之勤惰也。”

如前所述,曾国藩对于一个人的勤,并不主张立时做到,主张慢慢养成习惯。所以他说:“此二者,妇道之最要者也。但须教之以渐,渠系富贵子女,未习劳苦,由渐而习。则日变月化,而迁善不知。若改之太骤,则难期有恒。”

9

万事和为贵

曾国藩特别看重兄弟感情,他常对弟弟说:“如果我有了过失,澄弟、沅弟、温弟你们都可以直言相劝,我一定全力改正;如果三位弟弟有了过错,也应该彼此规劝,努力改正。”

曾国藩家庭观念极重,在处理家事时主张万事以和为贵。曾国藩说:“家和则福自生。如果在一个家庭中,哥哥所说的话,弟弟没有不听从的,弟弟所求的事哥哥没有不应承的,一家融洽相处,和气蒸蒸,像这样的家庭不兴旺发达,从没有过。相反,兄弟之间相互争斗,婆媳之间彼此扯皮,夫妻之间两相计较,像这样的家庭不衰败,也从没有过。”

曾国藩特别看重兄弟感情,他常对弟弟说:“如果我有了过失,澄弟、沅弟、温弟你们都可以直言相劝,我一定全力改正;如果三位弟弟有了过错,也应该彼此规劝,努力改正。”曾国藩有四个弟弟,大弟曾国潢,字澄侯;二弟曾国华,字温甫;三弟曾国荃,字沅浦;四弟曾国葆,字事恒。他对这四个弟弟关怀备至,因战事关系,对九弟曾国荃(家族中排行第九),尤为关心。

曾国藩任京官时,九弟曾跟随在他身边。曾国藩对九弟勤加教育,督导甚严。曾国荃才华过人,志向远大,做事很有魄力,但由于年少,有时未免有些骄傲,曾国藩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常常以“长傲之言,为致败之凶德”教育他。曾国荃遇事喜欢发牢骚,曾国藩则以“军中不可再有牢骚之气”教育他;曾国荃作战,缺乏耐性,过于猛打猛攻,曾国藩则以“稳守稳打,不轻进,不轻退”训诫他。曾国荃于半年之中,七拜国恩,曾国藩则以“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戒之。曾国荃对于哥哥的悉心教导,常常能虚心接受,由于兄弟之间能坦诚相对,因此他们能很好合作,最终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但是一个大家庭里,永远风平浪静也是不可能的。咸丰七年,为了一点小事,曾国藩在家里与弟弟发生了争执,这事对曾国藩震动很大,以至过了好久,他还常常悔恨不已。即使身在外地,远隔千里,每当想起这件事,曾国藩就很不开心,心里十分郁闷。后来,他用这件事来教育儿子纪泽,希望他能明白自己这番苦心,一来要纪泽引以为戒,将来与兄弟相处要学会冷静处理问题:二来要他代替自己补偿弟弟,也就是希望纪泽能做出表率在叔父面前多多尽孝。从这里可以看出,曾国藩知错能改,从善如流的品质在处理兄弟关系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人传统的伦常观念中,“父子”是一伦,“兄弟”亦是一伦,父母在世时,父母对子女应负起管教的责任,而子女应对父母竭忠尽孝;父母不在后,父母管教之责便落在长兄的肩上,弟、妹们则应给兄长以足够的尊敬和服从,是所谓“长幼有序”。曾国藩十分看重自己作为诸弟兄长的教育之责,常常费心费力,悉心教导弟弟们,他担心自己做得不好,辜负了父母的重托,这是不孝的表现,会有损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