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魂牵梦圆:老兵笔下的新中国故事
8937500000125

第125章 安得广厦千万间(2)

钟德令也跑来看了个仔细,傍晚,他回到公司,向邢冬浩报告了情况,最后,惋惜地说:“如果不是捷舟搞了这个歪点子建房,我们那批小户型房早租给部队干部了,只要他们住进来,上网、电话、聊天,从哪个角度都能搞到情报,可是现在麻烦了。”

“不急,这点房子对他们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没房的干部还多着呢!派人到军官中鼓动鼓动,让他们给领导施加点压力,还愁房子租不出去?”邢冬浩吩咐。

“我这就去安排,只是我们来的时间短,熟人不多。”钟德令刚转身,又回头补充了这句话。

“你到‘祥记’中药总店找找盟主,他这里熟人多,可以帮助。”邢冬浩说。

钟德令按邢冬浩吩咐来到总店,掌柜把他领到后台,显得有些老态龙钟的一木从藤椅上站起来,扶了扶老花镜,望着钟德令。钟德令走上去问候一木。一木请他坐下来,倒上一杯茶,静静地听他说明了来意。

“啊呵!这协助是没问题的。”一木痛快地答应着。

钟德令递上一个大信封说:“这是邢总让带给您的,说是霍克教士托他转的。”

一木没有接,只是下巴朝茶几上点了点,钟德令会意,把信封放到桌上。

一木轻声细语地说:“霍克教士这几年蛮大方的,不过我们手头上还宽裕。”接着他探了探身子问,“德令,近来你发现盛丰有什么异人异事没有?”

“什么异人异事啊?”钟德令问。

“比方说,哪棵树上忽然飘起了红绸带,哪个高地,人静时有笛声或箫声。”一木说。

“这倒没注意。”钟德令答。

“以后留点意,如果有了,告诉我一声。去把孟昭方找来,甄玉望担任副总指挥以后,把他从靖西指挥部调到总指挥部办公室了。”一木嘱咐道。

“好嘞!”钟德令答应着离去。

一木召来孟昭方,布置了霍克的任务后,一木思索着说:“按规律,山魂应该来盛丰市了,可是,寻了这几天,为什么一点痕迹也没有?霍克的事小,我们的事大,你们还是要多下功夫。”

几个伙计答应着,分头出去行动。

没房的时候,大家意见大,有房了,意见更多,再加上一木的人四处掺和,矛盾迅速升温,因为,毕竟房少人多,难得有次分房机会,干部们互相攀比:“为什么他进去了,我没进去?”离退休干部找得更勤,并且说:“我们革命的时候,他们还穿开裆裤呢,他们住上了新房子,我们咋没进去?”一些干部遗孀到捷舟家里,诉说几代人挤在一起的窘境。

“从地方集体租点房吧?”有人不失时机地建议。

捷舟同情着、叹息着,也在琢磨着:“部队的潜力就这么大了,还有什么办法呢?”但要集体去租那个开发商的房,他总觉得不保险,出了问题怎么交代!大家先忍忍,还是我们自己想办法吧!他耐心地给干部做着工作,不停地往市区跑着,看到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新楼房,他心里充满羡慕;看到一处处低矮陈旧的民居,他也无限感慨。

在一个小区,他看到一群居民在阻拦拆迁的铲车。便坐在一棵大树下和居民聊起来:“你们这是为什么?”

“这个开发商太黑了,他把我们的房子拆了盖高层,一亩地能赚几千万,却让我们迁到城郊去,我们十平米的房子,在郊外只给我们买十五平米住房的补偿钱,我们在城里上班,搬到城外后,每天上下班在路上的时间,就要三个小时,买菜、看病、孩子上学都不方便,仅这来回的路费就得多少钱啊……”

捷舟也觉得开发商做得过分,他在居民区内转了一会儿,看到街道、房屋实在破旧,房子低矮,道路泥泞,有的几代人住在一间房子里,他试探着问居民:“如果我们把这里改建成楼房,大家不用往外搬,每户的居住面积比现在扩大两倍,合算不合算?”

“这个办法可以商量!”一位老人掂量着说。

“现在的开发商都想利益最大化,谁有这样的好心啊?”一群居民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来。

“你是不是开发商啊?”一个年轻人敏感地问捷舟。

“不是,不是,我是随便问问。”捷舟和大家坐在一棵柳树下聊了一会儿,暗暗估算着层高、容积率。

看看天色已晚,他走进一个饭馆,拣处僻静座位,服务员热情地迎了上来,他点了饭菜,又要了几张纸,掏出笔,勾勾画画地计算起来。

“对,到了这个容积率,对各方都会有利。”推算到最佳方案,捷舟情不自禁地喊出声来。

“这位老兄是搞设计的啊?”不知什么时候,桌旁来了一位客人,瞅着捷舟画的一张张草图说。

捷舟抬起头,看到说话的是位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健壮汉子,短发剑眉,满脸英气,他脱下黑色风衣,递给服务员,顺手拉过一把椅子坐了下来,笔挺的腰杆,精干的身躯,潇洒的动作,举手投足间流露着一股侠义之气。

捷舟谦虚地站起来说:“我哪里会搞设计,这不过画画示意图罢了,请坐。”

来人坐下,点了饭菜后问:“我对此行有些研究,看你计算得蛮投入,是要搞什么形式的开发?”

捷舟见来人诚恳,向他说明了经过,末了说:“唉,算得不错,可惜,现在房地产开发商个个追求利益最大化,怕有的人不愿合作,其实这个项目对各方都是有利的。”

“不错,是很有利。”来人说着,掏出名片递了过来。捷舟接过,轻声念道:“姬鑫!”他把名片往兜里一装说,“姬总,幸会!原来您是搞房地产的!”

“是的,鄙人初来此地,想打进这里的市场,一直担心打不进来,想不到,第一个就碰上了您这位行家。”来人爽快地说着。

“行家倒算不上,不过你们得本着薄利多销的原则让让利,这项工程做好了,贵公司打进本市也就没问题了。”捷舟说。

姬总回身又招呼进一个中年人来,介绍说:“这是任总,我的合伙人!”

这时,服务员端上了饭菜,姬鑫又让添了一瓶酒,仨人边吃边聊起来。

捷舟详细地为他们算了一笔账:“市内有破旧的居民区,我们和居民合伙拆迁盖楼,你们出钱建设,如果拆掉一平米的平房,盖成二十九平米的高楼,给居民拆一还四,余下的我们和你们按6∶19分成,部队的建筑费用,由我们自己拿,你们看是否划得来?”

“利小了点,这立项、跑规划、搞指标,什么都得花钱。”任总有些犹豫。

姬鑫没有表态。

“开工前,就得把资金打过来,跑完这些手续,要两年多时间,资金压在那里……”任总把后面的话咽了回去。

“我们驻在这里,情况熟,可以协调拆迁的相关工作,帮助办理各种手续,争取优惠政策,时间肯定慢不了。”捷舟解释道。

“啊!拥军爱民,一举两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任总心动起来。

“我们干!按7∶18分成。”姬鑫拍板。

“谢谢,我们一言为定!”捷舟说。

“应该谢谢您啊!试想,如果我们来拆迁、跑规划,要花多大劲啊!这里军政军民关系好,你们双方联手,拆迁、规划,肯定快,虽然利薄,但风险小、资金周转快,还在盛丰市创了品牌,打进了这里的市场,这是天上给我们掉馅饼啊!”姬鑫说得恳切。

事情这样定了下来。捷舟组织人到几个小区,和街道领导、群众交朋友、谈想法。在一个个小酒馆里,捷舟和他们聊得热乎,通过他们的工作,拆迁合伙盖楼的意向终于达成。他们趁热打铁,又反复找区、市相关部门,反映居民和军队住房的困难,恳请他们在规划、政策上给予支持。

当时,没有棚户区改造的政策,捷舟和街道干部不厌其烦地去反映困难,他们的执着感动了相关机关和领导。市委副书记杜润泽是位老资格的共产党人,他说:“那叫个旧城区改造怎么样?”

机关工作人员说:“没有这项政策。”

杜副书记说:“我们讨论通过,不就有了吗?”

工作人员还是不放心,担心出错。杜副书记说:“支持解放军和低收入居民改善住房条件,不会犯错误,你们大胆干。”

一栋栋大楼就这样开工了,解决住房的进度在加快,意见也在发展。“为什么这些人能进去,我们进不去?”这些意见被别有用心的人反映给领导,煽动给群众,到办公室找的、来家诉苦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有人对捷舟说:“别管这项工作了。”

捷舟说:“不管群众反映的动机如何,建房进度慢,几代人挤在一套房子里,不找领导找谁!”

他不断地找懂行的人商量,到市区各个部位察看,恨不得碰上一块无主土地。一天,他在一个小区,看到一个庞大的院落,全是幽静的低层建筑,周边的建筑也都在五层以下,他好奇地找到一个在建单位的领导干部孟庆祥问:“周围的建筑都往高里拔,用高度换面积,你们院的建筑怎么那么矮?看来你们不缺地呀!”

“哪里呀!整天为住房犯愁呢!我们单位近两年进来的人,都没房住,老同志们的住房也很拥挤,天天在找我呢!”孟庆祥苦恼地说。

“你们这些房子的使用寿命,也差不多了,为什么不扒掉盖高层啊?”捷舟问。

“不行啊!”孟庆祥指了指对面的大院,“那是保密单位,周边的建筑不允许超过四层,以免影响那个大院的安全。如果真能盖成高层,不仅可以解决我们全体人员的住房问题,还能剩下不少呢!”

“如果有人帮你提高到二十一层,多出的面积平分行不行呀?”捷舟开玩笑地说。

“当然可以,我们几位领导,已经被群众住房问题搞得焦头烂额,可谁有本事把高度提上去啊?”孟庆祥愁眉不展地说。

“嗨,别着急,或许有呢!”捷舟半开玩笑地离开了。

捷舟来到市区一栋高层建筑上,向四面环视,看到这个大院被雨后春笋般的高楼围在中间,形成一个小盆地,在它东面,有栋在建楼,引起捷舟的注意,这栋楼已经盖到了六层,还没完工,好像还在往上盖的样子。

他赶忙来到工地打听:“这个大院周围不准盖高层建筑,你们是怎么盖起来的?”

一个经理模样的人说:“我们跑了多少关系,才拿到了十六层的批文,没想到,才盖到六层,就让他们告了,现在正同他们磨呢!城市的高层建筑都在发展,这个大院周围这么低,已经和城市的整个布局不协调,时间长了他们是挡不住的。”

听着听着,捷舟有了主意。经过充分准备,他托人联系上了大院的领导闵昭东,一来二去,两人渐渐混熟。

在一次喝酒时,捷舟有些故作惊慌地对他说:“听说各单位对你们意见很大,现在全市都是高层建筑了,只有你们不允许周边单位盖高层,既影响市区的布局,又造成许多人的住房困难,不少人准备告你们呢!我看时间长了,你们挡不住。”

“是啊,我们也听到了不少意见。”闵昭东说,“但是,我们是个保密单位,周边高层建筑盖起来,如果人员太杂,会影响这个大院的安全。”

“这样行不行?允许周边盖高层建筑,但靠近你们大院的住户要严格审查,确保政治上是可靠的。”捷舟问。

“到哪里找这种住户去?”闵昭东为难地说。

“军队的干部你看可靠不可靠?而且是师以上干部。”捷舟追加了一句。

“那当然可靠了,现在数军队干部和老知识分子本分。”闵昭东说。

谈话结束,捷舟心里有了底。一天,他找到孟庆祥说:“如果有人能帮你们把楼高提高到二十一层,从四层以上多出的面积,两家平分怎么样?”

孟庆祥问:“能行吗?”

捷舟回答:“有人有这个办法。”

“那我回去跟大家商量商量。”孟庆祥回答。

经过反复的讨价还价,最后商定:如果谁能帮助提高到二十一层,从八层以上增加的面积可以平分。

这时,捷舟告诉孟庆祥:“我就可以做这件事。我们军队现在住房太困难了,既没有钱,也没有地,但是我们政治可靠。我们在这个大院紧邻的地方盖起几栋楼,全部住将军和大校,对面大院的安全不会有问题,这样,由我们在前面挡一挡,你们院所有的地方都可以盖高层,你们扩大的面积,比刚才我们算的还要多,你看合算不合算?”

“好!合算!大家肯定同意。”孟庆祥爽快地回答,“而且,我们在军队的楼房之后盖的楼,全住院士、教授、老专家,在他们之后盖的楼再住其他干部和职工。”

商量好后,三家分头签了意向与合同。

听说又有了新地,建房的干部很高兴。

捷舟严肃地告诫大家:“建房容易分房难,建的过程有矛盾,房子盖起来后,有意见的人还会很多,有的可能更尖锐。现在,千万双眼睛盯着我们,你们既要保证质量,又要保持廉洁,在这两个方面都不能有任何失误。”

营建办夏惠军主任,忙忙碌碌地跑进跑出,办规划、要指标、签合同,工地上劳动的号子此起彼伏,机械轰鸣,热火朝天,转眼间就到了楼房封顶的日子。

“这可能是捷舟的最后一招了,这批房子盖起来后,不可能再有其他办法了,赶快去要房子啊,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有人鼓动着。

一些驻外地单位的干部、离退休还没住上标准房的干部、一些刚刚晋升团职的干部,也纷纷找捷舟要求分房……

“现在工程建设里的名堂大了,这帮人这么积极,还不知道贪污了多少呢!”孟昭方在总指挥部内部煽着黑风……

夏惠军有些灰心丧气地说:“我们费了那么大的劲,给大家建了房,他们快住新房子了,不感谢我们,还鼓捣我们。”

捷舟恳切地对夏惠军说:“组织分工我们建房,干部没房子,是我们的责任,有了,是我们应该干的。现在,干部周转这么快,等这批房分配的时候,又会有大批干部退下来,现在不是发牢骚的时候,得赶快想办法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