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宗教音乐(阅读中华国粹)
8934700000008

第8章 梵呗唱诵所用的法器(1)

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就内义而言,凡供养诸佛、庄严道场、修证佛法,以实践圆成佛道的资具,即为法器。

第一节法器的种类

法器的种类十分的繁多,而各种法器的用途、型制、大小也差异极大,因此在不同的时空因缘中,也产生了许多的变化。即使是相同名称的法器,也因为时代、国家区域乃至宗教的不同,而在形式、材料及制作方法上,有极大的差异。如果以法器的用途来分类,一般约略可以分为庄严道场的佛具、供养佛菩萨的法器、梵呗法器、置物用的法器等六种。

一、庄严道场的佛具:这是指庄严佛堂、坛城、道场的器具,包括:佛坛、须弥坛、幡、盖、经幢等物。

二、供养用的佛具:这是指日常用以供养诸佛菩萨本尊的器具,包括:灯、华、香、香炉、衣(左示右戒)、阏伽器等。

三、梵呗赞诵用的法器:用于寺院日常行事或临时集会敲鸣用的器具,及唱诵、法会及各种仪式中领众之用。包括木鱼、钟、鼓、磬、云板等。

四、古代比丘生活用器具:此类用品为古代大乘比丘随身所持及生活中所用的器具,包括:钵、三衣、澡豆、头巾、手巾、齿木、滤水囊、念珠等。

五、禅门的法器:此类是指禅门中,除了生活上的实用性之外,亦常为禅师悟入学人的器具,如:拂子、如意、竹篦、蒲团等。

六、置物用的法器:此类法具指可收藏或装置修行用的器具,如:佛龛、舍利塔、经箱、戒体箱等。

法器其实是实践佛道的器物,同时也是实践佛教礼仪与佛法生活的器具,是与修行相合为一的。因此,法器除了在佛教工具艺术上,有着极高的价值之外。对于修行者而言最重要的当然是要体会法器的内在精神,而应用于佛法的修行上,以实践圆满的佛道。这才是法器真正要展现的风貌。

本章主要给大家介绍梵呗唱诵时所运用的法器。

一、钟

钟,寺院为报时,集合大众时而敲击的法器。其形制有梵钟及半钟两种。

半钟又称唤钟、小钟,多以黄铜铸造,通常高60公分乃至80公分,吊在佛堂内之一隅,以其用途为通告法会等行事之开始等事。故亦称“行事钟”。关于钟的敲法:《行事钞》说:“佛在世时,但有三下”。《五分律》云:“打三通”。关于敲“三通”,《四分律疏饰宗记》卷八云:“创疏而轻,渐急而重,将欲了时渐细渐没,名为一通,如是至三,名曰三通。于最后通声没之次,大打三下,或二或一,以表声绝。”

梵钟又称大钟、钓钟、撞钟、洪钟、鲸钟、蒲牢、华鲸、华钟、巨钟。多属青铜制,少数为铁制,一般高约150公分、直径约60公分,形式是上端雕成龙头的钓手,下端有相对的两个莲华形撞座,称为八叶,撞座以下称草间,下缘称驹爪;以上则分池间、乳间两部分,且乳间有小突起物并列环绕,又联结撞座呈直角交叉的条带称为袈裟举,又名六道。另外,钓手旁有呈圆筒状的筒插通内部。此类钟多悬于钟楼,作为召集大众时或早晚报时之用。其所发声音称为鲸音。后世多在其表面平滑处刻铭。

在我国打钟的方法依宗派、地方而有不同,但通常是以三鸣钟为始,以二鸣连续作终。敲鸣钟的次数以十八声为常例,也有三十六声、一百零八声。其中,对于鸣一百零八声的原因,有的说是对应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之数;有的可使百八烦恼清醒,故佛教称为“百八钟”。在禅宗寺院中,悬于寺中禅堂(僧堂)、斋堂等处的钟称为僧堂钟、堂钟、斋钟;置于佛殿的钟则称殿钟。而掌理鸣钟的僧职,则称钟头。

钟有木、石、铜制的差别,雕刻都极为精美,且自六朝起多挂在钟楼。有的上面镌有铭文,如北周天和五年(公元566年),北周武帝制“大周二教钟铭”。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唐高宗制“大唐兴善寺钟铭”、“京都西明寺钟铭”。

北周以来佛教钟的制造仍然很频繁。此外,苏州寒山寺之钟,由唐代张继所作《枫桥夜泊》诗而极负盛名。又据日僧圆仁所作《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载:“五台山有钟楼谷,乃文殊示现金钟宝楼之处”。

钟对修道大德利益,《增一阿含经》说:若打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得停止。《敕修百丈清规》卷八《法器章》云:“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味。”传说古月支国,因与安息国交战,杀人九亿。因恶报故,死后化为千头大鱼,剑轮绕身砍头,随砍随生,极痛难忍。往求罗汉僧常击钟声,以息其苦。

正因为钟有这么多的功德利益,凡是敲钟的人必诵《钟声偈》以祈国富民强,众苦消灭,继而圆成佛道。

二、木鱼

古代的木鱼又称木鱼鼓、鱼鼓或鱼版,其形状、用法均与后世有所不同。

在《敕修百丈清规》卷八《法器章》木鱼条中说:“斋粥二时长击二通,普请僧众长击一通,普请行者二通。”由此可知,古代的木鱼主要用来做为集合僧众的讯号。

九华山法器——木鱼梆

至于为何做成鱼形,《释氏要览》中说:“今寺院木鱼者,盖古人不可以木朴击之,故创鱼像也。又必取张华相鱼之名,或取鲸鱼一击蒲牢为之大鸣也。”《敕修百丈清规》中说,作鱼形是昼夜精进义:“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像形击之,所以警昏惰也。”

关于木鱼的起源,日本的成寻在《参天台五台山记》卷三《宋神宗熙宁五年八月八日》条中记载:“实性院本名清泰寺,中有傅大士像供人礼拜烧香。院主长老谓诸寺打木鱼鼓召集行者,乃源于傅大士。往昔,大士觅头陀于嵩山时尝打鱼鼓,头陀即应鼓声而来。其后,天下大小寺院以木鱼鼓集合大众。”

也有认为木鱼是隋代沙门志林所造,史料并无记载。此外《增修教苑清规》卷下《法器门》木鱼条又有另一个传说:有一名僧人违犯其师教诲,毁坛戒法,不但堕入鱼身受恶报,而且背上还长了一棵树,风涛摇摆时,皮肉更加苦痛。其师渡海时,大鱼遂作巨风浪,说:“往昔你不教导我,以致令我堕鱼报,今欲报此怨。”其师问他:“汝名什么?”鱼回答后。其师令忏悔,又为其设水陆追拔法会。后于夜梦间,大鱼自称已脱鱼身,可将其背上的树木供养寺众,以亲近三宝。其师后来果然看见鱼尸背上的大树,遂刻成鱼形,悬挂警众。

关于木鱼的由来,还也有另一个传说。玄奘大师的《指归曲》中记载:玄奘大师自天竺归来,途经蜀道时,巧遇一位长者。这位长者的妻子去世,留下一个三岁的儿子,他的后母非常恶毒,趁长者出猎时,从楼上将孩儿掷入水中。长者为儿子的死哀怨不已,为其设斋供僧。此时正好遇到玄奘大师到来,长者欢喜迎请第一座,然而玄奘大师却不食,并告诉长者:“我长途跋涉,非常疲劳,希望能得鱼肉吃之。”在场的人听到此话都非常吃惊。长者于是打算出去买鱼,玄奘又嘱咐他:“一定要大鱼才好。”长者于是买回一条大鱼,才割开鱼腹,就见到死去的孩儿在鱼腹中啼哭,长者非常的欢欣。玄奘大师说:“这是你的儿子生世的时候不杀戒的结果,所以现如今虽被鱼吞,却得不死。”长者问:“如何报答鱼的恩情?”玄奘大师告诉长者说:“以木雕成鱼形,悬挂于佛寺,于斋时击之,可以报鱼德。”即我们今天说谈到的木鱼。

至于现今诵经、礼佛时所使用的头尾相接的团圆形木鱼,可能是明代的产物。明代王析的《三才图会》中说:“木鱼,刻木为鱼形,空其中,敲之有声。今释氏之赞、梵呗皆用之。”并绘图说明。《禅林象器笺·呗器门》也说:“按图会木鱼图,鱼头尾自相接,其形团栾。今清国僧称木鱼者,作龙二首一身,鳞背两口相接,衔一枚珠之形,亦空肚团栾。盖与图会木鱼同,讽唱时专敲之以成节。”

其中所谓改鱼身作龙头,可能是取《群籍一览》卷上所载《刘斧摭遗》所谓“鱼可化龙,凡可入圣”之义。

一般,木鱼都是横穿腹部中央,作中空的团栾形,头部、鳞甲、龙珠等多隈以黑漆,押上金箔,其它部分则涂以朱红,安于小布团上,以包皮的木槌敲击腹部中央。至于体积大小,普通的是直径一尺乃至六尺,较小的则有三寸乃至五寸等。

木鱼又称鱼鼓,在《雪峰存禅师录》中有一首《咏鱼鼓颂》,对木鱼有生动的描述:“我暂作鱼鼓,悬头为众苦,师僧吃茶饭,拈槌打我肚。身虽披鳞甲,心中一物无,鸬鹚横溪望,我誓不入湖。”又说:“可怜鱼鼓子,天生从地养,粥饭不能飧,空肚作声响。时时惊僧睡,懒者烦恼长,住持闹喧喧,不如打游漾。”此中将木鱼警策大众的意味以有趣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三、鼓

鼓,打击乐器之一。由金、玉、木、石等制成,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和大小,是寺院常用的法器。“鼓”的名字,在很多的经典中可以看到,例如:《中阿含经》第二十五、《苦阴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第二、《梦见金鼓忏悔品》《法华经》第四、《提婆达多品》《大般涅槃经》卷上、《新华严经》第十三、《五分律》第十八等典籍,都曾经提到过“鼓”。

“鼓”有很多的类型和称呼。比较小的叫“应鼓”;比较大的叫“薮鼓”;有足的叫“足鼓”;贯柱(插柱)的叫“楹鼓”;悬击的叫“悬鼓”;附柄执摇由耳环自击的叫“鼓”、“靴鼓”,或是“摇鼓”;形状像漆桶,两端(两面)都敲击的叫“羯鼓”;形状类似“羯鼓”,但身粗而短,用手指触击的叫做“揩鼓”、“折鼓”、或称“答腊鼓”;头粗面广而腰细,击打两头的叫“震鼓”、“腰鼓”、“汉鼓”、或称“鸡娄鼓”。除了这些以外,在《文献通考》一书中,还有更多的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