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校停云新种杉松,戏作。时欲作亲旧报书,纸笔偶为大风吹去,末章因及之
投老空山〔1〕,万松手种〔2〕,政尔堪叹〔3〕。何日成阴,吾年有几?似见儿孙晚〔4〕。古来池馆,云烟草棘,长使后人凄断〔5〕。想当年良辰已恨,夜阑酒空人散〔6〕。停云高处,谁知老子,万事不关心眼〔7〕。梦觉东窗,聊复尔耳,起欲题书简〔8〕。霎时风怒,倒翻笔砚,天也只教吾懒〔9〕!又何事催诗雨急,片云斗暗〔10〕?
【题解】
这首词作于庆元中期。停云堂,是作者在铅山居所的西北隐湖山上修建的一处建筑,按陶渊明诗意,取名为停云。陶渊明《停云》诗小序说此诗是思亲友,但“停云”二字却只是随便取首句二字为题,并无此义。诗中主要是说生处乱世,而亲友却不从所愿屏居田园,所以叹息而思之。这首词上片探讨和感叹在停云堂种松的意义何在,下片记叙不作亲旧报书的机缘,都是祖述陶诗的本义,写出作者对庆元党禁时期社会现象的不满,对政治局势的忧虑,对亲旧政治动向的关切。作者在绍熙五年被弹劾罢免福建安抚使后,庆元元年和庆元二年,连续受到韩侂胄党羽谢深甫、何澹等人的弹劾,连仅有职名和祠禄也被取消,移居瓢泉,检校停云杉松,投老空山,都是与这些政治迫害针锋相对的举动。题停云而思亲友,正反映了作者在迫害面前孤军奋战企求援助的心态。
【注释】
〔1〕投老:到老,临老。空山:原指没有树木的山,不能依靠它生存。投老空山,意即老住空山,示意在山问生活到老。王安石《芙蓉堂二首》诗:“投老归来一幅巾,尚私荣禄备藩臣。”《九日赐宴琼林苑作》诗:“金明池道柳参天,投老重来听管弦。”〔2〕苏轼《寄题刁景纯藏春坞》诗:“白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3〕政:通“正”,魏晋时人多用“政”不用“正”。政尔,恰好,只是。政尔堪叹,指临老在空山中手种万松,到底为了什么,值得叹息。〔4〕成阴:指松树长大成林,可以遮蔽日光时。吾年有几:似见儿孙晚两句,慨叹馀生不多,而尚未见孙。按:庆元三年作者五十八岁,据“似见儿孙晚”句,似乎此年尚未见孙。〔5〕这三句是说,古往今来人们建筑园林池馆,到头来终归要荒废,长满了野草荆棘,笼罩在烟雾中,长使后人凭吊伤感。这是接上三句,说种松不是为了留下家业。〔6〕两句意思是:细想当年,良辰美景,夜深酒尽人散之时,已不龟留下万事皆空的怨恨。这是晚一切繁华和富贵,都有消失的一天。仍然是暗示,种松不是为了留下什么,而只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志向,即归结到上片开头三句,表明终老空山的信念。〔7〕停云高处:停云堂建筑在隐湖山上,所以有“高处”之说。作者另有《蓦山溪·停云竹径初成》词,有句:“山上有停云,看山下蒙蒙细雨。”万事不关心眼:对世上的一切事情都不关心。王维《酬张少府》诗:“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这里是指不关心当时的政治局势,反语。〔8〕陶潜《停云》诗有“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愿言怀人,舟车靡从”句,怀念亲友。聊复尔耳:意即姑且如此。语出《世说新语·任诞》:“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持大布犊鼻祖裈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按:作者在庆元党禁期间,不愿同当权的韩伲胄党人联系,曾有《卜算子·饮酒不写书》词写道:“一饮动连宵,一醉长三日。废尽寒温不写书,富贵何由得?”已经表明他对写书简的态度。而这时的亲旧,也大都不像作者这样居住在深山中,多是忙于仕途,作者心怀鄙薄,虽然不能免俗,勉强题写回信(报书),但出于不得已,所以有“聊复尔耳”及后面的“天也只教吾懒”等句。〔9〕作者把不肯题写书简,又因大风把笔砚掀翻,遂索性不再写书信归结为懒,其实是托词,是不愿暴露其内心不满的情绪,所以懒归结为大自然的安排。〔10〕斗:同陡,突然。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诗:“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这两句是说,不能写信,却因片云急雨,转而吟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