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生活问禅:禅理小故事中的大智慧
8166500000005

第5章 佛法真味,用心印证(1)

修行不一定非要过严格的出家修行生活,心内有佛才是最要紧的。在纷乱的生活中学会萃取一颗静如止水的禅心,有富贵却恒观无常,有妻妾而常疏,远离五欲淤泥。契入禅机最重要的当是以心印证。

别忘了认识自己

古刹里新来了一个小和尚,他殷勤诚恳地对方丈说:“我新来乍到,先干些什么呢?请前辈指教。”

方丈微微一笑,对小和尚说:“你先认识一下寺里的众僧吧。”

第二天,小和尚又来见方丈,殷勤诚恳地说:“寺里的众僧我都认识了,下边该干什么了?”

方丈微微一笑说:“肯定还有遗漏,接着去了解、去认识吧。”

三天后,小和尚再次来见老方丈,满有把握地说:“寺里的所有僧侣我都认识了,我想有事做。”

方丈微微一笑,因势利导地说:“还有一人,你没认识,而且这个人对你特别重要。”

小和尚满腹狐疑地走出方丈的禅房,一个人一个人地询问、一间屋一间屋地寻找。在阳光里、在月光下,他一遍遍地琢磨、一遍遍地寻思着。

不知过了多少天,小和尚忽然在一口水井里看到自己的影子,他豁然顿悟,赶忙跑去见老方丈。

禅释生活

老方丈为什么要先让小和尚找寻自己呢?

并不是老方丈要故弄玄虚。这事看起来小,其实很大;看起来只是个个案,其实十分普遍。世上最能影响自己的人,不是父母、老师,其实只有我们自己;世上我们最不了解的人,不在天南海北,其实就是我们自身。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寻找这寻找那,可是却唯独忘了找寻自己,结果让自己迷失在世界之中……

在生活中又该如何找到自己呢?

人活着常把自己活丢了。两千年前的庄子做了个梦,梦见蝴蝶,醒来后不知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活活自己弄丢了。佛经上记载,舍多那尊者正要进鸠摩罗多房间时,鸠摩罗多把门关起来,舍多那在外敲门,罗多道:“屋里没人。”《封神榜》中,姜太公封神,封来封去诸神归位,唯独忘了自己。

人需要寻找自己。

路人甲过沟时,将一神像扛来搭在沟沿上,踩着走了过去;路人乙见了,诚惶诚恐地扶起佛像,又是磕头又是作揖,却不知道怎么过到沟的那边去。生活常常眷顾路人甲这种只有“自己”的人,而最终受冷落的正是路人乙这种为讨好、为祈福、为圆滑而失落自己的人。

许多人是活给别人看的。他们怕同事、邻居、亲属的那双眼、那张嘴、那对耳朵。穿红了怕说俗,穿白了怕说素;不笑了忧人说臭气,大笑了忧人说牛气;甚至于交友恋爱都把别人的话当成一杆秤;往来应酬,更是把领导的眼神作为指南针。这真应了一句话:他心中谁都有,唯独没有他自己。

寻找自己就是活出自己的个性,活出自己的人格,活出自己的洒脱,不必看谁的脸色,不需战战兢兢、左顾右盼。

捡除心中的落叶

秋天,一切都褪去了它们原有的颜色,土地苍黄地裸露着。枯黄的树叶也随着阵阵秋风悄然飘落。天边迟归的雁群贴着薄云向南飞行,逶迤的山峰被柔和的阳光映照出清晰的轮廓。

望着眼前的景色,净安的心中怎样也轻松不起来。他对鼎州禅师说:“师父,我整日修心,然而却觉得心中的烦恼越来越多,怎样也清除不净。”

师父说:“你是在不断地清除烦恼吗?”

净安说:“我觉得烦恼源源不断,这么多烦恼,怎么可能清除干净呢?”

这时,一阵秋风刮来,很多落叶飘落到地上。师父却弯下腰,将树叶一片片地捡起来,放进了口袋里。

净安说:“师父,落叶那么多,您在前面捡,它后面又落下来,您怎么捡得完呢?”

然而,鼎州禅师并没有回答徒弟的疑问,他只是继续捡着地上的落叶。

半晌,他看到净安依然一脸的疑惑,就淡淡地问道:“难道落叶只是落在地上吗?”

净安听了,心中有所领悟。

禅释生活

鼎州禅师捡落叶是在暗示什么呢?

鼎州禅师捡落叶,是想告诉徒弟:落叶不光是落在地面上,还落在我们心地上,捡落叶就是拾捡心里的妄想烦恼。

我们且不管大地有多少落叶,然而心里的落叶却是捡一片少一片。

落叶虽然不断在掉,但是只要不断地捡,终有捡完的时候。烦恼就像是落叶,虽然不断落下,但是只要不停地清除它,终有清除干净的时候。

禅者,只要当下安心,就拥有了大千世界的一切。

心内污秽要怎样清扫呢?

周利陀天生愚蠢,迟钝,他父母双亡,惟一的亲人——哥哥看破红尘出家时,因担心他无法生活,就带着他一同作了比丘。但是,周利陀也实在太笨了,不但听不懂佛陀的开示,甚至连最简单的四句偈子都记不住。哥哥多次训斥他,最后不得不限令他在一个月内必须背会一首偈子,否则就脱去袈裟还俗去。一月时间一晃而过,这周利陀却真的连四句完整的偈子都没记住。哥哥嫌他丢人现眼,败坏了佛教徒的名声,就将他赶出了僧团。

周利陀也对自己彻底失望了,来到了一棵树下想上吊自杀。这时,佛陀知道了他的遭遇,来到了他的身旁,阻止了他的轻生行为。佛祖释迦牟尼给了他一柄扫帚,只教给了他一句话:“扫尘除垢”。让他每天在清扫落叶的同时,反复念诵这句话。佛陀还说,这句话与扫地有紧密的联系,所以不易忘记。

“扫尘除垢,扫尘除垢……”一天,两天,周利陀边扫地边反复念这句话。“扫尘除垢,扫尘除垢……”三天,四天,他不但牢牢记住了这一句话,而且还从他清除落叶的过程之中得到了启示,渐渐理解了佛陀让他不断念这同一句话的真实意义——人,不仅要清除外在的尘埃,更要拂拭自己心灵中的污垢。“扫尘除垢,扫尘除垢……”五天,六天,七天,他终于扫除了心里的尘垢,显露出了本有的佛性的光辉,证得了阿罗汉果位!

学禅的要紧处在于:能否切实奉行一个道理,切实做好一件事情。

佛性不分大小

百可和尚对于禅道十分刻苦的修持,但却始终不能悟到禅理,眼看比他后来的同学都相继悟道出师了,自己却和来的时候没有区别,仍然是个大俗人。他想:“我既不像有的同学那样幽默,又不像有的同学那样灵巧,始终不能入门。唉!我实在没有资格学禅,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

于是百可就打点行装,计划远行了。临走时便到法堂去向同修禅师辞行。

百可禀告道:“老师!学僧辜负了您的慈悲,皈依在您座下学习已有十年之久,对禅仍是一点感觉都没有。我实在不是学禅的根器,今天向您老辞行,我将四处云游。”

同修禅师非常惊讶地问道:“哦!为什么没有觉悟就要走呢?难道到别处就可以觉悟吗?”

百可诚恳地再次禀告道:“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早起早睡,摒弃杂念,认真打坐参禅,这么用功还是不能开悟,我想我和禅可能因缘不合。我心里真累呀!我去做个行脚的苦行僧,也许还可以减少心里的倦怠感。”

同修禅师认真地听完了百可的话后说道:“悟,就好像鱼儿畅游海底,鸟儿栖居枝头,是一种内在本性的自然流露,根本无法形容,也无法传给别人,更是学不来也急不得的。别人是别人,你修你的禅道,这是两回事,为什么要混为一谈呢?”

百可沮丧地辩解道:“老师,您不知道,我跟同学们一比,就好像小麻雀见到大鹏鸟,惭愧极了。”

同修禅师装着不解地问道:“是吗?大鹏鸟怎样的大?小麻雀怎样的小?”

百可答道:“大鹏鸟轻轻展翅,就能飞越几百里,而无论我怎样努力,也只能飞出方圆几丈而已。”

同修禅师意味深长地问道:“大鹏鸟展翅能飞几百里,它能不能飞越生死呢?如果不能飞越生死,和小麻雀又有什么区别呢?”

百可顿时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之处,从此他不再拿自己与别人比较,努力修行,进步得非常快。

禅释生活

为什么禅师说大鹏鸟和小麻雀没有什么区别呢?

禅师说“悟,是一种内在本性的自然流露。”但百可依然不解其意,固执己见。“我就是一只小麻雀。”这无异于自己打击自己,这样压抑自己,又怎么能够做到本性的自然流露呢?所以,禅师说,大鹏鸟展翅能飞几百里,但飞得远不见得可以超越生死,以此点拨百可:修行之道,在于其性。大鹏鸟虽大,也有其小,同样只有五脏六腑;小麻雀虽小,亦有其大,和大鹏鸟一样五脏俱全。同理,“智者”与“愚人”,在佛性上并无分别。

把自己看成是小麻雀,你是不是也常会如此呢?

因为别人比自己强,于是就看不到自己的长处与强项,这正是很多人常常踏入的误区。你自己怎么看你自己,很多时候并不是你对自己的真实评价,有相当一部分评价是别人强加给你的,只是你并没有意识到而已。

每个班里都有学习不好的学生,他们考试也许总也考不及格,于是他们被老师和同学认为“很笨”。问及他们自己考试不及格的原因时,他们也会认为自己“很笨”。考试成绩好的学生被认为“很聪明”。而在考试中,那些被认为很聪明的学生总是排在前几名,那些“很笨”的学生则总是排在最后几名。

当一个人被一遍又一遍灌输了某种观念,那么到后来他自己也就会根深蒂固地认为:“我就是这样的人。”从小到大你都会被别人贴上一系列的“标签”,这种“自我观念”会影响你直到今天。虽然这些观念中会有肯定的部分,但却有更多的部分是否定的。这也就是导致我们经常否定自己的原因。

对于带有否定意味的自我评价,要用积极的观念来替换它,然后按照这个观念去做,客观的评价自己,撕下别人的标签,就可以帮助你找回真实的自我。

禅不是学来的本事

自从受了百丈禅师的点拨之后,什赞顿觉身心脱落、豁然开朗,他知道,自己梦想得到的禅境终于实现了。神赞想,师父若是知道自己开悟了,一定会很高兴。

从百丈禅师那里回来,神赞觉得脚下轻飘飘的。

回到寺中,师父问起了自己修学的情况:“你在外边游历了这么长时间,学到了什么本事?”

一切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何谈什么本事之有呢?于是神赞说:“什么本事也没学到。”

师父有些不爽地说:“那你就去干些杂事吧。”

师父竟然没有理解自己的意思!神赞明白了,原来师父也只是一个俗夫!真是不敢想象。这么多年,自己一直把师父看得那样高,可如今……

自己已是得道之人,如今一个未得道的人却对自己指手画脚,然而神赞的心中已经没有了这些高低之争……

他默默地干起了杂活,僧人们对着师父顶礼膜拜,可对神赞却嗤之以鼻、指手画脚:哼,出去这么久,连一点本事都没长,真给师父和寺里丢脸!

神赞从来没做过任何的解释,望着刚刚被自己扫过的一片空地,神赞的心中平静如水:早已没有了世俗之争,一切又有何可说呢……

禅释生活

神赞为什么说什么也没学到呢?

什么是见道和开悟呢?其实,不过是找到了心的本来面目而已。在神赞看来,开悟所体悟到的只是自己的自然本性而已,既未增,也未减,所以就说没有学到什么本事。

面对学僧的误解,神赞又为何不做解释呢?

名誉、利益在禅者看来,都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在他们心中,这些东西早已经不再具有它们在常人心中所估量的价值了。是不是真的禅者,一试便知。

当我们被人误解时又该怎样办呢?

有一对夫妇,家里有个漂亮的女儿,偶然间,夫妇两发现女儿的肚子渐渐地大了起来。

这事使她的父母颇为震怒,夫妇两免不得要追问事情的原委。她起初不肯招认那人是谁,但经她父母一再苦逼之后,她终于说出了“白隐”两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禅师理论,但白隐禅师并不辩解,于是她的父母认定是白隐禅师所为。

孩子生下来就送给了白隐禅师。此时,虽然他已经名誉扫地,但他并不介意,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他向邻舍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一切用品。

事隔一年后,这位没有结婚的妈妈再也忍不下去了。她终于向她的父母吐露了真情:孩子的亲生父亲是邻居家的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将她带到白隐禅师那里,向他道歉,请他原谅,并将孩子带回。

白隐禅师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要好好照顾孩子。”

白隐禅师不计名利得失,言行合一,不愧是一位真的禅者!面对误解,你是否能像白隐禅师一样,做到真的抛开呢?

修行不离世间

有一个看水车的人用羡慕的口吻对无相禅师说:“我多么想不问俗世,跟您一样出家学道啊。”

无相禅师微笑着问:“哦!那你现在为什么不能出家呢?”

看水车的人回答:“这一带就数我最了解水车的性质了,全村的人都以这片水域为主要水源,如果找到一个能接替我照看水车的人,我就可以出家,不问俗世,专心修行了。”

无相禅师说:“你最了解水车,如果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怎么样呢?”

看水车的人回答:“水车的原理是靠下半部置于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转,如果把水车全部浸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还会被急流冲走。但是,让水车完全离开水面水也上不来。”

无相禅师说:“嗯,这样就对了!”

看水车的人一下明白了禅师的话。

禅释生活

水车、水流与修行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其实,无相禅师想要提示的道理是修行不离世间。如果把水车看做是修行,把水流看做是世间就明白了,水车离了水便不能转了,修行也是不能离开世间的。假如一心修行,纯然出世,自命清高,不与世间来往,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空转不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