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生活问禅:禅理小故事中的大智慧
8166500000004

第4章 心无所求,无拘无束(3)

大臣见状,惊讶得目瞪口呆,因为懒瓒禅师吃的地瓜上还带着很多泥巴。懒瓒禅师还随手拿下两块递给大臣,并说:“趁热吃吧!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贫富贵贱,生熟软硬,心田识海中不要把它们分成两样!”

大臣就赶回朝廷,把禅师的这些奇异举动据实报告皇上,德宗听了十分感慨地说:“能够放下名利的人,才是真正修行的人啊!”

禅释生活

“三界唯心,心田识海中不要把它们分成两样!”其真义是什么呢?

好与坏,俗与雅,一旦心中有所区别,就会产生贪念,生出很多的贪婪与执著,结果在不知不觉里受缚。世人往往就是将自己紧紧捆绑在各种欲望的车轮之上,被迫随着它不停地转动,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还死死抓着,不肯松开,不肯放下。

德宗为何发出感慨呢?

出家人中,有人间比丘,也有独居比丘。人间比丘四海弘法,服务社会;独居比丘深山穴居,清净修遭。而有些人间比丘是人在红尘,心在山林;有些独居比丘是人在道场,心在世俗。

像懒瓒禅师这样,视皇帝的宠召为粪土,将俗世的名利看作拖累负担的人,正是禅宗真义的绝妙体现。

那么,我们该抱着怎样的生活态度去把握人生呢?

要能够在纷繁的大千世界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就要有穷通达观的人生态度。所谓穷通达观的人生态度,就是指“穷亦乐,通亦乐”;身处贫穷之中能够找到生活的乐趣,感到快乐;身处富裕之中也能够心态平和,享受生活之乐。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始终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采取一种顺应命运、随遇而安的生活方式。现代人面对着花花绿绿的精彩世界,更应当有淡名寡欲的思想,如此方能在纷繁的世界里,在自己的心中,构筑一片宁静的田园。

以舞言心

每逢僧人来访,洪恩禅师都用手拍着自己的嘴发出“哇、哇”声。就像不会说话的小孩经常作的把戏一样,情景十分可笑。不过沩仰宗的创始人仰山禅师来访时,这位“哇哇”禅师却说了话,而且说的很不一般。

仰山是来谢戒的。僧人受足了三坛大戒即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后,要四处云游参访高师,既是为表达进入佛门的感谢之心,但更主要的又是希望自己能博采众长。仰山来谢戒,一开始洪恩照样拍口而叫。仰山在洪恩座次前,从西走到东,洪恩拍嘴哇哇;仰山又从东走到西,禅师还是拍嘴哇哇,仰山便站在禅堂中间,向禅师表达谢戒之意。洪恩这才开了口,问:“从什么地方得此三昧?”

“从曹溪印子脱化而来。”仰山说。意思是从六祖印心的禅法传承而来。

洪恩又问:“你说曹溪大师曾用这印子接济过什么人?”

“一宿觉。”仰山说道。“一宿觉”指的是永嘉玄觉禅师。六祖接济的人多了,但仰山只提一宿觉,言下有自称顿悟之意。

仰山反问道:“那和尚你又是从谁那里得此三昧的呢?”仰山回答了洪恩,便问洪恩的师承。

“从马祖大师那里。”洪恩据实而答。

“怎样才能见得佛性?”仰山问。

洪恩禅师听罢仰山的问题,跳下禅床,拉起仰山的手,手舞足蹈起来。洪恩边舞边说:“猩猩和你相见了!”

仰山听到后,也高兴地拉住洪恩的手,两人的心也在禅的世界中共舞……

禅释生活

洪恩禅师为什么说“猩猩和你相见了”?

“惺惺”是“猩猩”的同音隐语,所以“猩猩相见”表达的是“惺惺相惜”的意思。下禅床把臂共舞,这是洪恩用来表达超越语言之上的悟证。禅宗认为第一义是不可表达的,所以身体动作的表达要比语言更贴切些。因为一个人用自己的言语表达时,总要受社会规约的语言法则的限制,而身体动作却完全是个人的,身体的动与动的身体不即不离,体用不二,更切合不言之言的要义。

忘了知道的

智常是怀海的弟子,他虽然博通经典,但始终没有能契悟禅道。怀海死后,他便到怀海的大弟子尊者禅师处修行。

尊者:“你在先师怀海处时,听说是问一答十,问十答百,这是因为你聪明伶俐。不过你用这种方法学禅,还是依赖理智与概念的把握。你能不能把生死大事的根本,也就是父母没有生你之前的根本说给我听听?”

这话问得智常不知所措,他便把平时看过的书翻了个遍,但还是没找到答案。智常深感羞愧,于是恳求师父为其说破。

尊者:“如果我现在替你解说,将来你一定会骂我,就算我说了,我所说的还是我的,绝对不会变成你的。”

智常一气之下发誓说:“这辈子我再也不学佛法了,还不如做个到处化缘乞食的和尚。”于是,他四处云游。

一天,智常正在垦荒除草,地里乱石砖瓦一片狼藉,他便一块块捡起来扔到边上的草丛里,瓦砾撞到竹竿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智闲一惊之下,通体透明,茅塞顿开。

禅释生活

为什么智常击竹可以开悟呢?

瓦击竹枝之脆响就像一种天籁,耳朵突然听到天籁之音时,天机乘时活跃起来,智常禅师一击开悟的因缘,实则是他心里长期寻思,疑虑打成一片的必然结果。

开悟后,智常兴冲冲地返回茅庐,沐手而毕,焚香一炷,遥向沩山,行礼致谢。口中念念有词道:“师父的大恩大德胜过我亲生父母,当时若是为我说破,哪里会有今日开悟之事。”言毕又草成一偈,记述自己的感悟,道是:“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咸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智常此偈最值得注意的是“忘所知”三字。禅宗最反对以智识、知见来推证自性。按照心理学的分类,知识大抵是属于表层意识,自性则属于潜层意识,要悟自性,表层意识中积存的一切事物的形象自在荡涤之列。智常博览诸典,难免受知识的羁拘,他对自性的体察是靠语言的推导,而按语言宣示自性则无法明心见性。

洗身更要洗心

一天中午,骄阳似火,大地仿佛变成了一个蒸笼。

刚从外面回来的真语在禅房门口看到海源禅师正端坐在阳光下,禅师大汗淋漓。真语不解地走上前去,低声问道:“师父,您怎么了?”

“没怎么,我正沐浴、洗涤呢。”海源禅师心平气和地说。

真语更困惑了,转了几圈之后,又凑过去问禅师:“师父,没看到您沐浴、洗涤呀?”

“我是在沐浴、洗涤自己的心灵,你当然看不到了。”海源禅师静静地说。

真语感到十分好奇,他想探个究竟,学点见识,就又问道:“怎么为自己的心灵沐浴和洗涤呢?师父能否开导开导弟子?”

海源禅师说:“点燃一颗感恩戴德之心,在自己的心底煮沸半腔开水,再加入仁义、孝悌,甚至反思、忏悔等几味名贵心结,便可以为心灵药浴了。”

真语凝思半晌,终于明白了师父的真义。

禅释生活

你经常洗心吗?

身体本是干净的,但是因为沾染了尘土,所以要洗;心灵本来也是干净的,只因受到了污染,所以也要洗。

为身体洗澡,使人清爽;为心灵洗澡,同样会令人心旷神怡。可以想见,禅师沐浴身心的过程是何等地享受啊!尤其是他对“沭浴”方法的描述,更可谓精彩绝伦了,每个喜欢独处的人都应该有类似体验。一个人若能经常地为自己蒙尘的心灵沐浴和洗涤,心灵就会更加圣洁清静。

本性可移

净化禅师讲的禅理不仅浅显易懂,而且常常在讲禅结束之前让信徒提出问题,并当场解说。因此有很多信徒不远千里慕名而来。

有一天,一位信徒请示净化禅师说:“我天生暴躁,不知要怎么改正?”

净化禅师说:“是怎么一个‘天生’法呢?你把它拿出来给我看看,我帮你改掉。”

信徒忙说:“不!现在没有,一碰到事情,那‘天生’的性急暴躁,才会跑出来。”

净化禅师说:“如果现在没有,只是在某种情况下才会出现,那么就是你自己造就出来的,现在你却把它说成是‘天生’的,将过错推给父母,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信徒经过禅师开示,终于明白过来,从此再也不轻易地发脾气了。

禅释生活

本性真的难以改变吗?

本性之所以难以改变,在于人们给自己的心戴上了枷锁,却并不是真的难以改变。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也只是说难,并不是说不能改。但大部分人都受此观念的束缚,并成为借此逃脱改变的借口。其实只要用心,没有什么改变不了,本性也是如此。

诚心最可贵

大和一郎被三浦邀去参加茶事,并且带上了几个弟子。三浦非常高兴,在大和一郎和弟子们进入茶室后,三浦开始亲自为大家点茶。但是,由于他过于紧张,点茶的手有些发抖,导致茶盒上的茶勺跌落、茶筅也倒下了、茶筅中的水也溢了出来,显得十分不雅。大和一郎的弟子们都暗暗在心里发笑。

茶会结束后,大和一郎赞叹说:“今天茶会主人的点茶是天下第一”。弟子们都觉得大和一郎的话不可思议,便在回府的路上问大和一郎:“那样不恰当的点茶,为什么还会是天下第一”?

大和一郎回答说:“那是因为三浦为了让我们喝到最好的茶,一心一意在做的缘故,他并没有想到会出现那样的失误。只管一心做茶,这种心意才是最重要的”。

禅释生活

大和一郎为什么说三浦点茶天下第一?

三浦之所以紧张,是因为他想把事情做好。虽然出了丑,但是却说明了他待人接物的诚恳态度。修禅也好,待人也罢,以诚为本才是契入之道。所以大和一郎说今天茶会主人的点茶是天下第一。

侍者回答道:“是一个新来参学的沙弥。”

于是,奕尚禅师就让侍者将这个沙弥叫来,问道:“你今天早晨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在打钟呢?”

沙弥不知道禅师为什么要这样问他,回答道:“没有什么特别的心情,只是打钟而已。”

奕尚禅师说:“不是吧?你在打钟时,心里一定想些什么。因为我今天听到的钟声非常的高昂响亮,只有真心诚意的人才能打出那样的钟声。”

沙弥想了想,说道:“报告禅师,我尚未出家参学时,家师时常告诫我,打钟的时候应该想到钟就是佛,因此必须要虔诚、斋戒,敬钟如敬佛,用一颗诚心来打钟。”

奕尚禅师听了非常满意,又提醒道:“往后做任何事时,都要保持今天早上打钟时的诚心。”

此后,这位沙弥牢记奕尚禅师的开示,做事时总是保持清晨打钟时的诚心,这位小沙弥就是后来著名的森田悟由禅师。

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做事时的诚心最可贵。

心宽即喜

有一个大师总是很快乐,悲观者听说后,决定去拜访他。

大师乐呵呵地请他坐下。

“假如你一个朋友也没有,你还会高兴吗?”悲观者问。

“当然,我会高兴地想,幸亏我没有的是朋友,而不是我自己。”

“假如你正在行走的时候,突然掉进一个泥坑,出来后你成了一个脏兮兮的泥人,你还会快乐吗?”

“我还是会很高兴的,因为我掉进的只是一个泥坑,而不是万丈深渊。”

“假如你被人莫名其妙地打了一顿,你还会高兴吗?”

“当然,我会高兴地想,幸亏我只是被打了一顿,而没有被他们杀害。”

“假如你去拔牙,医生错拔了你的好牙,而留下了病牙,你还高兴吗?”

“当然,我会高兴地想,幸亏他错拔的只是一颗牙,而不是我满口的牙。”

“假如你正在睡觉,忽然来了一个人,在你面前用极难听的嗓门唱歌,你还会高兴吗?”

“当然,我会高兴地想,幸亏在这里嚎叫的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匹狼。”

“假如你马上就要失去生命,你还会高兴吗?”

“当然,我会高兴地想,我终于高高兴兴地走完了人生之路,让我随着死神,高高兴兴地去参加另一个宴会吧。”

“这么说,生活中没有什么可以令你痛苦,你的生活永远是由快乐的音符组成的?”

“是的,只要你愿意,你就会在生活中找到快乐,因为痛苦往往是不请自来,而快乐和幸福往往需要人们去发现,去寻找。”大师说。

禅释生活

忧喜距离有多远?

快乐是一种思想。思想快乐,你就是一个快乐的人;思想不快乐,你就永远也快乐不起来!

快乐是一种情绪。懂得了控制情绪的方法,你就站在了快乐的一方。

快乐也是一种个性。有些人生来悲观,要追求快乐很难。但阅读和阅历都能使人增加智慧,增添快乐,人一豁达,快乐也就跟着来了。

而快乐常常会与悲伤同在,忧喜原本就只有一线之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