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生活问禅:禅理小故事中的大智慧
8166500000003

第3章 心无所求,无拘无束(2)

茶与禅有相通之处,均在主体感受,虚空、清静、淡和,须深深体味方得茶中三味。参禅就如吃茶,饮茶即道,在平常事中体悟自性。这也是修行者的茶道。

凡所有相皆为虚

龙潭禅师手持《金刚经》,正看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时,侍者走进屋来,轻声说:“有客要见。”

龙潭问:“谁?”

侍者说:“是一位比丘尼,特来请方丈开示。”

龙潭点点头:“请她进来。”

不久,一位比丘尼随着侍者进来。只见此人生得眉清目秀,是个标致的女子。

比丘尼问:“请问方丈,要如何修持,下辈子才能变成和尚,得大丈夫相?”

龙潭心想,看来她还没有摆脱世间尘想,便问:“你做了多久的比丘尼?”

比丘尼焦急地问道:“方丈,您不要乱了话头,我问的是,我有没有变成和尚的一天?”

龙潭不愠不火地问:“那么,你现在是什么?”

比丘尼有些不悦地说:“我现在是比丘尼,一看就知道了。”

龙潭不失时机又问道:“谁知道你?”

比丘尼先是一怔,低头想了想,蓦然猛醒,面露喜色地“呵”了一声,合十告辞:“谢谢方丈开示。”

禅释生活

龙潭禅师所说“你现在是什么?”是什么意思呢?

龙潭禅师话里真正的含义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七尺身躯终归泡影,一世得失无非泥尘。身相早晚不过是长埋黄土之下的尸骇髅骨,又何必过分执著呢?心里有男女相的分别,只会束缚自己,看不见生命的本来面目!

比丘尼究竟悟到了什么呢?

想知道比丘尼究竟悟到了什么,不妨先看下面的故事:

日本有一位比丘尼禅师,法号“了然”,小小年纪,她便震惊了贵族社会。

由于她出身高贵,才貌双全,17岁时就被选入皇宫,成为皇后的贴身侍女。在皇宫,了然出众的才华与花容月貌,很快为她赢得了皇后的欢心。皇后经常爱怜地抚摸着她娇好的脸颊,如梦似幻地说:“我从你的面容,看到了我的少女时期。”同样,了然也从皇后的脸上,看到了自己辉煌的未来——尊贵典雅,雍容华丽。这天生丽质,似乎已为她的人生之路铺满了香花。

但是,正当了然以为自己会前程似锦时,皇后突然得了重病,不久便一命呜呼了。了然所有美好的梦想都成了苦涩的回忆,灿烂的希望变成了泡影。更令她意想不到的是,皇后生前那张端庄美丽、高傲尊贵的脸庞,在死亡来临之际,因极端的恐怖而严重扭曲,变得丑陋不堪,如同恶鬼一般狰狞。

“难道,我最后的结局,也是这样一张充满痛苦与绝望的脸?”“难道,这就是人生最真实的面目?”

了然不寒而栗。

恍惚中,她仿佛看到了自己如花的容颜渐渐枯萎,长出深深的皱折,……她感受到了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悲怆与苍凉。由此,她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即使是高贵的皇后,也无法摆脱生老病死的折磨,最终也要化作一捧泥土:美丽的容颜,终将凋零……

经受了如此大起大落的命运之后,了然决心出家学禅,参破人生的幽暗,洞悉生命的本来面目。但是,了然的想法被长辈们否决了。他们还自作主张为他包办婚姻。了然一个弱女子,只能以自己的生命来抗争,她开始绝食。

长辈们没有办法,只好作了让步,答应了她出家的要求,但她若执意要出家,必须等她生下三个孩子之后。家人的算盘是:她真的有了孩子,必然要牵挂未成年的子女,出家为尼的心思就会动摇。

然而,到了然25岁那年,她的第三个孩子降生之后,她却毅然出家,行脚来到铁牛禅师的寺院,请求禅师收她为徒。铁牛禅师看了她一眼,断然拒绝了,原因是她长得太美了。了然不死心,又去参拜白翁禅师。白翁禅师更干脆,一刻也不让她在寺院里停留,立即将她赶了出去。理由当然还是她的容貌。白翁禅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她:“你的美貌,只会给你所在的寺院带来祸害!”了然如花的容貌,曾经是令人羡慕的资本,如今却成了求道的障碍!

在洒下一串晶莹的泪珠之后,了然毫不犹豫地将一块烧红的烙铁贴在了自己娇嫩的脸上……曾经最美丽的容颜,变成了最丑陋的面目。白翁禅师被了然惊天地、泣鬼神的决心深深打动了,立刻将她收入门下。后来,了然参禅开悟,豁然参透人生的本来面目。

头脑中的执念,只会使人看不清现实,而容易生活在梦幻之中,让人逃不出命运的羁绊。世间的事情,终归只是过眼云烟。男相和女相,说到底只是头脑中虚妄的假相,只有心中澄明灵犀的人才会看清生命的真相。

想进入禅的真境界,请放下男相、女相,放下美丽、丑陋……

明天的烦恼明天受

智闲每天早上负责清扫寺庙院子里的落叶。

清晨起床扫落叶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际,每一次起风时,树叶总随风飞舞而下。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这让智闲头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些。

后来有个和尚跟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统统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了。”

智闲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翌日他起了个大早,使劲地摇树,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

第二天,智闲到院子一看,他不禁傻眼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样落叶满地。

住持走了过来,对智闲说:“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功,明天,落叶还是会飘下来的。”

智闲终于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

禅释生活

你是否预支了明天的烦恼?

该来的还是会来,有些事情是无法改变的,与其徒劳地努力,不如顺其自然。

必然要面对的事情,我们不必为之烦恼,更不要为了明天可能的烦恼,而让今天的自己活得痛苦不堪。

许多人喜欢预支明天的烦恼,想要早一步解决明天的烦恼;但是明天如果真有烦恼,今天也是无法解决的。而且很多未来的烦恼常常是不存在的,它们只是我们的一种预设而已。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抓住现在,别为以后而担心,明天的事情让明天的我去承受好了。

不要预支明天的烦恼,认真过好今天比什么都重要!

一切随风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快撒点草籽吧!好难看哪!”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秋风吹起,草籽边撒边飘。“不好了!好多草籽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草籽,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要命了!草籽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

“没关系!草籽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下起了一阵骤雨。一大早小和尚就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说,“随缘!”

半个多月过去了,原本光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

师父点点头:“随喜!”

禅释生活

“随”字的真义是什么呢?

保持顺其自然的心态,也许会收获一份意外的惊喜。谁能达到这种境界,谁的生活就会美好,谁的生命就有质量。不如让一些事顺其自然,你会发现你的内心会渐渐清朗,你也就能减轻许多思想负担。

生活中,又该怎样做到顺其自然呢?

一位美丽的姑娘,决心要参禅悟道,因此向一位老禅师请教说:“禅师,我要怎样才能参禅悟道呢?”

这位禅师看了看她,心想:“这么漂亮的女孩子,尘世里既往的羁绊纷扰一定很多,如何能让她参禅悟道呢?”老禅师想了一想,便教她一句偈:“随他去,不管他,一切随风!”

一直以来,老禅师教人参禅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参“念佛是谁?”、“父母未生我之前,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等等,如今这一句偈,无非是要她止息心外来往的纷扰,得以明心见性,证悟佛法。

而这位姑娘,不负老禅师的悉心指教,紧紧记住这句偈,努力地进行参究。

有一天,有人转告她,她的前男友来找她了。

她不为所动地说:“随他去,不管他,一切随风!”

不久,美国一所著名的大学寄来入学通知书,她看也不看,就说道:“随他去,不管他,一切随风!”

又有一天,她母亲打来电话告诉她:“你为留学买的爱国奖券,中了特奖。”

她还是一句:“随他去,不管他,一切随风!”

经过多次的“随他去,不管他,一切随风!”她终于冲破了一道又一道难关。

有一天,她无意中看到她童年时候和老祖母的一张合照,发黄的相片中那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就是自己。她想:“再过几十年,自己不也和老祖母一样要埋骨黄泉吗?”这一念之间,她又冲破了最后一道关——生死的关卡。对她来说,生死已经不再是那么可怕的事,透过了无常的生死,她悟到了不生不灭的安乐。

她这一悟,比起世间一切的虚妄所有,价值都要高得多。

以智承法

希运遍访名师,有人指点他到百丈那里去学禅,于是希运就来到百丈禅师这里。

百丈一见希运,就问:“巍巍堂山,从哪儿来?”

当年汾州无业去马祖面前拜师时,马祖说他“巍巍佛堂,其中无佛”意思是相貌伟岸,但没有心性自内生出。

“巍巍堂堂的,从岭南来。”希运的回答含着机锋。当年六祖见五祖时,不也说的是“岭南”来的吗?

“巍巍堂堂的,来干什么?”百丈又问。

“巍巍堂堂的,不为别的事。”希运答罢,施礼便拜。意为要拜百丈为师。

百丈禅师看着这位来拜师的和尚,见他相貌不仅伟岸,而且奇特:他额头上隆起一个大包,像明珠一般亮堂。

正当百丈禅师端详之际,希运又开口了。他问:“最上等的宗乘大法如何指示?”

百丈禅师良久无言。

见禅师不语,希运又说:“老是无语,总不能让后来的人无法承续大法吧?”

百丈这才开口,说:“我看你倒真是个人物。”说罢,起身回方丈室去了。

希运没犹豫,也跟着进了方丈室,说:“我特地来了。”

百丈说:“这样的话,以后不要辜负了我。”于是便收希运为徒。

禅释生活

百丈禅师因何收希运为徒?

当希运问“最上等的宗乘大法如何指示?”时,百丈并不回答,如果是一般禅僧,可能也就放弃了。但临阵逃脱不是好汉,希运竟然说“老是无语,总不能让后来的人无法承续大法吧?”一方面显示了他的勇气,另一方面有拜百丈为师的意思,一语双关,显示了他的智慧。百丈被希运的勇气和智慧所打动,所以收他为徒。

希运禅师系马祖之孙,百丈之子,临济之父。看看由他穿起来的这一长串大宗师的名字,便知道他是中国禅宗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禅宗由马祖的洪州禅向临济禅过渡过程中,黄檗希运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他承接了马祖、百丈的法统;另一方面,他的“心即是佛,无心是道”的禅法,直接影响了临济禅的形成。他的得法弟子大唐名相裴休评价他:“其言简,其理真,其道峻,其行孤。”

三界唯心无两样

懒瓒禅师隐居在湖南南岳一山洞中,曾写了一首诗来表达他的心境:“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后来这首诗传到唐德宗耳中,德宗很想看看这位禅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于是就派大臣去迎请禅师。

大臣拿了圣旨寻到岩洞,正好瞧见禅师在洞口炊火做饭,便在洞口大声叫道:“圣旨到,赶快下跪接旨!”洞口的懒瓒禅师却装聋作哑,毫不理睬。

大臣探头细看,只见禅师以牛粪生火,炉中烧的是地瓜,火越烧越旺,整个洞里洞外烟雾缭绕,呛得禅师涕泪纵横。大臣见此情景,忍不住叫道:“喂,禅师,你的鼻涕流下来了,赶紧擦一擦啊!”

懒瓒禅师头也不抬,答道:“我才没有闲工夫给俗人擦鼻涕呢?”说完后,懒瓒禅师随即夹起炙热的地瓜,就往嘴里送,并连声赞道:“好吃!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