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生活问禅:禅理小故事中的大智慧
8166500000028

第28章 心地无我,长空云飞(1)

高不在绝顶,富不在皇宫,乐不在天堂,苦不在地狱。人生,不能迷恋世俗表面的现象,要看清楚生命灰飞烟灭后的真相。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佛与罗汉就是自己;没有智慧的人,是托庇在佛与罗汉座下的愚痴人,会沦为佛与罗汉的奴隶。

法身与报身

有一件事情一直萦绕在雪聪心头,越积越深,把雪聪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结:卢舍那是佛的报身,也就是经过修行而获得的佛果之身,那么卢舍那的本身有没有呢?如果有,又在哪里呢?

百思不得其解之后,他就跑去问师父齐安禅师:“什么是卢舍那的本身?”

齐安并没有直接回答弟子的提问,而是对雪聪说:“你为老僧把净瓶拿过来。”

雪聪满腹疑惑地把净瓶拿来了。

齐安又说:“你再把它放回到原处去。”雪聪更摸不着头脑了,但他还是把净瓶放回原处去了。

之后,雪聪就问:“您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呢?”

齐安禅师说:“古佛已经过去老半天了,可惜你没有看见!”

禅释生活

拿净瓶的又是谁呢?

佛有法身、报身、应身三身。法身是佛和众生固有的本觉。经过修习,这本觉自现,成就报身。应身则是佛为超度众生而显现的佛身。就法身与报身两者关系而言,有本质与现象即佛家常言的体用关系。

雪聪问齐安禅师卢舍那有没有自身,问的就是法性之身与现象之身的体用关系。禅师回答的方式是一种主客换位的办法,让问者在与其问题同一的行为中自己去证悟。

净瓶在那里,你把它拿过来,又放回去。净瓶经历了由静到动、由动到静的过程。静的是净瓶,动的还是净瓶,静的与动的都是瓶的显像,瓶之为瓶始终未动也未静。这不就是法身与报身的体用关系吗?

拿净瓶的是雪聪,放净瓶的也是雪聪。你在动中有不动,而不动中你又有动,这也是体用。雪聪没有理会,他只想在说解中求回答,却不知道在自己的行为中求证。

已进不退

隐峰推着车,一溜小跑——最近寺庙要重新整修一下,隐峰便自告奋勇,担起了运土的工作。

马祖禅师想来看看隐峰干得怎么样了。不料鞋里却进了一粒石子,马祖就坐在地上,脱了鞋,倒掉石子,正欲起身,隐峰推着车跑了过来。看到马祖伸着脚在路上坐着,而自己又无路可走,隐峰就对师父说:“请师父收脚。”

不料马祖却说:“已展不缩。”

隐峰一愣,刚一见面,师父就给了自己一个下马威,难道要自己绕道不成?师父常常教导我们:勇气是什么,勇气就是遇事不要躲闪,直冲而过,现在考验自己的时候终于到了。

“已进不退。”隐峰斩钉截铁地说,说完推着车就往前行。马祖会躲么?当然不会,躲了就不是马祖了,于是隐峰的车就从马祖的脚上轧了过去。

马祖顿时觉得脚火辣辣地疼痛,虽然疼在脚上,但是马祖却高兴在心上——徒弟能够知行合一,这的确是令人高兴的一件事。但马祖还有一点怀疑,就是如果是自己推车,隐峰在地上,他会不会躲闪呢?带着这个疑问,马祖回到了禅堂。

禅堂的供桌上有一把斧子,刚刚磨完,刃口发着幽幽的白光。马祖抄起斧子,威声说道:“刚才轧老僧脚的,给我站出来!”隐峰知道,这是师父在验证自己,也许,师父会就此砍下自己的脑袋,但是又转念一想:懦弱岂是禅师所为,而是一个凡夫所为。隐峰站了出来,走到马祖面前,把脖子伸了出来,面无惧色地说:“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师父,你砍吧!”说完,闭上了眼睛。

马祖见到眼前的情景,知道徒弟轧腿绝非虚假见道,一松手把斧子扔到地上,哈哈大笑起来。

禅释生活

马祖为什么不缩脚,任由徒弟轧过呢?

面对马祖的“已展不缩”,隐峰禅师的“已进不退”,展示出心凝如一,九牛不回,无可阻遏的气魄,这就是“任心”。一切犹豫、缴绕、懦弱、痛苦等等,无不生于得失、有无之心。而得失、有无之心对人的缠绕束缚,又起因于人对一切皆空真谛的盲昧。

隐峰的“已进不退”,正是他摆脱俗累所生起的刚毅果敢。马祖为验证弟子的悟境,甘冒断脚之险,而马祖试验弟子推车碾师是否出于真正的悟证时,隐峰又不惜引颈受斧,证明自己对于得失已经真正放下。

放松才能做得更好

到过黄蘖寺的游人,都会见到“第一义谛”四个大字横在它的小门之上,而爱好书法艺术的游客,都会将之当作一件杰作加以欣赏。查其来历,原来是出于洪川之手,作于距今两百余年前。

洪川大师将此四字写在纸上,复由雕工放大,刻于木板上面。在他写此四字之前,他的一名性格坦率的门人不仅为他磨了很多墨汁,也对他写的字作了不少批评。

“这幅写得不好。”洪川大师写了第一幅后,他批评说。

“这一幅呢?”洪川大师问。

“不佳,比前一幅还差。”这位弟子说。

洪川大师耐着性子一连写了八十四幅“第一义谛”,但仍然得不到这位弟子的赞许。

最后他趁这位弟子外出的空隙,在心无羁绊的环境下,洪川大师自由自在地挥就了“第一义谛”四个大字。

他的弟子回来看了说:“神品!”

禅释生活

为什么洪川大师开始的时候无法写好字呢?

在被弟子锐利的眼光盯着的时候,洪川大师心里有所顾忌,无法自在地发挥。而当弟子不在的时候,他放松了自己的神经,自由自在地进行了发挥。

有一个小和尚被派去买油,庙里的厨师告诫他:“现在庙里的钱不多了,你一定要小心,绝对不可以把油洒出去啊。”

小和尚在回庙的路上,想到厨师的告诫,越想越紧张。他端着装满油的大碗,小心翼翼的一步一步地走在山路上。可是,在快到庙门口的时候,他一不小心踩到了一块石头上,小和尚的身体晃了两晃,虽然没有摔倒,可是却洒掉了三分之一的油。小和尚紧张得手都发抖了,再也无法把碗端稳,结果油又洒了一些,回到庙里时,碗中的油就只剩下一半了。

回到庙里后,厨师对小和尚大发雷霆,小和尚十分难过地哭了。老和尚跑来安抚厨师的情绪,并私下对小和尚说:“我再派你去买一次油。这次我要你在回来的途中,多观察你看到的景物,回来后你要给我讲述一下你都看到了什么。”

小和尚想要推卸这个任务,但在老和尚的一再坚持下也只好勉强上路了。在回来的途中,小和尚发现其实山路两边的风景很美。这样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就回到庙里了,而碗里的油一点也没有洒。

很多时候,你越想做好却越紧张,结果反而做不好。所以,放松心情是关键。不要在乎别人的评价,不要考虑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保持自然平淡的心态,才会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到极致。

视众生如己

苏东坡来到金山寺和那里的佛印禅师打坐参禅时,忽然觉得身心十分舒畅,于是问禅师:“禅师,您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呢?”

佛印禅师说:“你的坐姿很庄严,俨然一尊佛啊!”苏东坡听了禅师的话后,十分高兴。

佛印禅师接着问苏东坡道:“学士,您看我坐的姿势怎么样呢?”

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于是马上回答说:“像一堆牛粪!”

可是,佛印禅师听了居然也很高兴!禅师被比喻为牛粪,竟没有什么话说!因此,苏东坡暗自高兴,心想可算赢了佛印禅师,于是逢人便说:“我今天赢了。”

很快,消息传到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的耳朵里,苏小妹就问苏东坡:“哥哥,你究竟是怎么赢了禅师的啊?”苏东坡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地详细叙述了一番。

没想到苏小妹听了苏东坡的叙述后,正色说道:“哥哥,你输了!”

苏东坡一下明白了。

禅释生活

苏东坡输在何处呢?

佛印心地清明,胸涵日月,视众生如己,所以佛印看苏东坡像一尊佛;苏东坡心量浅狭,造境有限,不能廓然忘言,所以看佛印像一堆牛粪,是苏东坡着了相。相由心生,境由心造,什么人见什么相。心中明光,镜里魔军,都由自己意念酝酿而成。禅法,本不靠言语巧辩,不靠知识理论,而全在行住坐卧间的自觉自清。

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常常只是自己的影子。

是别人傻还是自己傻?

小安去动物园看猩猩,他先向猩猩敬礼,猩猩便模仿其敬礼。小安又向猩猩作揖,猩猩便也模仿其作揖。小安大喜,又向猩猩扒眼皮,不料猩猩并未模仿,反而给了他一巴掌。

小安生气地质问饲养员,饲养员告诉他,在猩猩的语言里,扒眼皮是骂对方傻瓜的意思,所以猩猩要打他,小安大悟。

次日,小安再次来到动物园准备报复猩猩。他向猩猩敬礼、作揖,猩猩跟着模仿。于是他拿起一根木棒向自己头上打了一下,然后把木棒交给猩猩。不料猩猩这次又没有模仿,而是向他扒了扒眼皮。

小安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而被猩猩给捉弄了。其原因就在于他把猩猩当成了傻瓜。

事实上,在人生的战场上,并没有真正的手无缚鸡之力的弱者,自以为高人一等的人,往往会在自我膨胀中目空一切,在自高自大中一败涂地。

许多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对手比你强很多,或事情的难度无比巨大;相反,恰恰在于自己比对手强大得多。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常常低估了他人的能力,而对自己又太过自信。

其实,生活中有好多看上去其貌不扬甚至好像是傻瓜的人,实质上并不是一般的角色,倘若你总以为自己可以玩对方于股掌之中,可能反而会被对方轻松放倒的,同时自己还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除了恨自己才是那种“聪明的傻瓜”外,不会再有别的办法。

幸福当下实现

远处,一辆计程车开得飞快。原来是依空法师要去参加一个重要的法事,由于事务太多,因此他的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当他出发之时,时间已经十分紧迫了。计程车司机刚刚买来一份盒饭,尚未来得及吃,当他听法师说要赶时间,将便当往膝盖上一放,驾车飞驰。

计程车司机一边将车子开得飞快,一边忙里偷闲,时不时捡起膝盖上的盒饭吃两口——若是胆小的乘客,非被他吓死不可!“停车,先生,请你找个地方靠边停下来。”司机一想,坏了,自己把依空法师吓着了!人家准是不敢再坐啦,要半路下车。计程车司机赶紧将便当放到一旁,道歉说自己不吃了,一心一意开车。依空法师却依然坚持让他将车停到了路边。

“得,今天这一趟的钞票又要泡汤了,”司机心想。然而,车子停稳后,依空法师并未下车,而是笑着说道:“先生,现在你可以安心吃你的饭啦。”计程车司机说:“法师,你不是急着……”依空法师说:“事情再急,人也总得吃饭是不是?干什么事,都必须专心致志,你像刚才那样吃东西,会把胃吃坏的。”司机感动得眼泪差点掉下来。

重新上路时,司机已经将依空法师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哗哗啦啦地向依空法师倾诉着当计程车司机的艰辛:什么一日三餐没准点,总是冷一顿、热一顿的随便对付,以致将胃吃得发炎、疼痛、溃疡;什么乘客十分挑剔,对司机不信任,时时刻刻提防他们,好像计程车司机祖孙三代都是骗子似的;更叫人难受的是,开计程车低人一等,人们眼角总是飘来轻蔑的目光,乘车人付费更像是打发叫花子……幸好车窗开着,不然小小车厢,早被他的苦水灌满了。

静静地听完他的诉苦,依空法师说:“你为什么要将自己放到乘客的对立面呢?好像随时要与人家拼命似的。”

“乘客与我们计程车司机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冤家嘛。”

“不对,不对。”依空法师说:“有缘千里来相会。人家能乘你的车,给你养家的报酬,这是多么难得的善缘啊。所以,对每一个乘客,你都应该抱着一种感恩的心情,这样你才会有发自内心的热情与真诚,人家自然也就会信任你。再说,每一个匆匆忙忙的乘车人,总是有他匆忙的理由。你将他们送到他们想去的地方,就像菩萨渡人到彼岸,功德无量。比如有孕妇要生产,是你将她拉进了妇产医院,你就是送子观音;有人亟须帮助,你把他需要的人尽快送来了,你就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当你将恋爱中的青年人准时送到约会地点时,你就是成人之美的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寻声救苦,有求必应。你是随叫随到,招手就停,所以,你就是观音,开计程车的观音。你快乐,也给别人带来快乐。”

计程车司机听了后,心里好过多了,从此以后对乘客也好多了。

禅释生活

幸福在哪里?

幸福不在别处,幸福就在此处、就在当下!人们往往喜欢梦境中的虚设,不停地追寻着某种不实在的东西,而忽略了周围的一切;其实最真的生活、最大的幸福,常常就在我们身边。而大多数人都不自知。

你也要一辈子错过幸福吗?

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子急匆匆地走在路上,对路边的景色与过往行人视而不见。

有个人拦住了他,问:“小伙子,你为何行色匆匆啊?”

小伙子头也不回,飞快地向前跑着,只随便地甩了一句:“别拦我,我在寻求幸福呢!”

转眼二十年过去了,小伙子已变成了中年人,他依然在人生的路上疾驰。

又有一个人拦住他:“喂,伙计,你在忙什么呀?”“别拦我,我正在寻求幸福。”他仍然急匆匆地回答。

又是二十年过去了,这个中年人已经变成了一个面色憔悴、老眼昏花的老头儿,还在路上挣扎着向前挪。

一个人拦住他:“老头子,还在寻找你的幸福吗?”

“是啊。”他焦急而无奈地答道。

当老头回答完这个人的问话后,他自己猛地一惊,一行热泪滚了下来。原来刚问他问题的那个人,就是幸福之神啊,他寻找了一辈子,可幸福之神实际上就在他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