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生活问禅:禅理小故事中的大智慧
8166500000027

第27章 净秽一如,无上法宝(3)

马祖以正言若反的“一箭一群”,诱导的正是这一点不曾泯灭的不忍本心。马祖“一箭一群”的射法固然是高明的,但却是无法操作的,而此话的真义正隐藏于此。当猎鹿人一箭一个时,虽有护生之意,但这本心却被欲念所致的愚痴封锁抑制着的,并不是主宰身心的主要力量,而本心被封锁的关键,就是欲念能在一箭一只中得以满足。

实际上世上之所以俗人居多,主要原因并不是人们缺少本心,而在于欲念苟且的满足支持着痴愚,阻拦着良心的发现。痴愚即烦恼,但烦恼所以被称为痴愚,乃是因为人们对烦恼的无感受无知觉,自以为得计。

当马祖提出“一箭一群”的高妙超凡的射法时,无疑正是使痴愚现出烦恼的原形。因为它在激起更大欲念的同时,却使欲念走向了困境。

欲念的受挫,才是恼烦的生起,正象黑洞中长大的人只有走向地面,面对阳光时,才能切知黑暗。欲念与满足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了,欲念就不再是不为人知觉感受的痴愚,它全然成了痛苦。这样它也就丧失了对本心的封锁力。

本心就在这一念的翻转中,訇然间转化为无所拘执,朗照一切的光明自性主宰了人的机体身心。

什么是顿悟?

所谓的顿悟无非是本心的突然而彻底的发现。

自性就是本心,禅师们经常说的“桶子脱底”就是表达的这种本心无遮无障、拂去尘埃、光明复现的豁然彻悟。而一切禅法,亦不过是拆掉桶底的手段。

南宗顿悟修证的法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静待,他们只消拆掉桶底,桶中的水就会自然漏尽,因为自性本心,就像水自有向低流的物性一样,是无须推动、激励的。理解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南宗、北宗的本质区别。石巩慧藏禅师的开悟过程,典型地说明了顿悟的一般情形。

张驰有道

长慧日夜用功,但是心头却还是纠缠着一团迷雾,这让他感到十分困顿。

他向师父请教道:“师父,我一心想得道。为此,我时时打坐、刻刻念经、心无杂念,我想,在您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了,可我为什么还是无法开悟呢?”

师父拿了一个葫芦、一把粗盐,交给长慧说:“你去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块倒进去,使它溶化,你就会开悟了!”

于是,长慧遵照师父的指示去办了。过不多久,长慧跑回来说:“葫芦装满水后,盐块只能装在葫芦口上,可是这么小的口,盐块什么时候才能溶化呢?”

师父拿起葫芦倒掉了一些水,把盐块装在葫芦内,只摇几下,盐块就溶化了。

长慧说:“这么简单,我为什么就没有想到呢?”

师父说:“你一天到晚都在用功,根本无暇思考。这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呢?”

长慧问:“难道不用功可以开悟吗?”

师父回答:“当然不是这样的。时时打坐、刻刻念经、心无杂念、过于执著,却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修行如同弹琴,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弹不出声音,要保持平常之心才是悟道之本。”

长慧终于放下了一颗执著的心,心头的迷雾也渐渐消散而去。

禅释生活

一味执着就能进步吗?

世间的事情,不是一味执着就能进步的,读死书而不活用,是不能从中获益的。而留下一点空间,容自己转身,留下一些时间,让自己思考,不急不缓,不紧不松,那往往是入道之门。

休息也是工作?

有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现在正躺在医院,为什么呢?

他工作很忙,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不得不减少吃饭和睡觉的时间,最后身体终于熬不住了,住进了医院。他开玩笑的说:“现在我终于可以休息休息了。”

过分忙碌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当忙碌已经超出了我们心理和生理极限的时候,就会产生副作用。

在日本,就有因为过度劳累而致死的现象。当你忙碌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不妨放缓行动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忙碌究竟都得到了什么?是否目标过高,对自己的压力过大,一定要注意给忙碌的心留一点空闲。

工作累了,利用休假的时间放松一下疲惫的身心,你会觉得很惬意。然后重新怀着一颗轻松的心情投入工作,你会觉得更加信心百倍。要想突破现状,有更突出的表现的话,就不应该把生活都局限在工作里,而应该适当地去休闲,那样可以让我们暂时抛开工作上的烦恼,让心灵得以解放,而且还可以保持思维常新,更富创造力。

心空即佛

马祖大师掐指一算,算出药山惟俨禅师来自己的门下已经五年了。于是马祖大师问他道:“修行得怎么样了?”

惟俨禅师平静地抬起头,一字一句地说:“躯壳的东西已经完全脱落了,只剩下心魂里那一点真真实实的生命感觉。”

空气中,佛香烟雾缭绕。马祖大师微笑着点点头:“既然能修行到不动心的境界,就永远不要再随波逐流了。你可以走啦,随便到哪里住山去吧。”

但药山惟俨明白,自己还应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于是,他拜别了马祖大师,又皈依到希迁禅师门下。在那些日子里,药山日看朝曦,夜望星河,心胸空空寂寂,心跳和脉搏的声音却反而更清晰了。

一天,惟俨正坐在石头上观想自己的呼吸,渐渐地眼前和心上一片澄净,什么沾滞杂念都没有时,忽然听到石头希迁禅师的声音从背后响起:“你坐在这里干什么?”

惟俨回头作礼:“什么也不做。”

希迁禅师说:“那你是在闲坐无事可干了?”

惟俨禅师正色道:“不,如果是您说的那种闲坐,那只是偷懒休息而已,心里没有一点生命的觉悟,那确实是没事可干的无聊浪费之事,但我并非如此。”

希迁禅师说:“你说什么都不做,那你在想什么呢?”

惟俨沉声说:“千圣都不识,只有我心知,我的心里已经一片空寂了。”

石头希迁禅师双眉一敛,对身后随侍的弟子们说:“言语常常误导人的心灵,又欺骗了自己。修行人会避开言语的阴影,尽量直接以心印心,避免落进言语的泥沼。”

惟俨双掌一拍,跃起身来:“师父说得是!不但言语和行事不要计较沾滞,不靠言语去行事也无妨,维摩诘大士的一默如雷,便是心念在空中传声,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石头希迁禅师扬手作势:“空寂就是空寂,说那么多做什么!”

禅释生活

心,真是空的吗?

庞蕴居士也是在马祖道一的锤钳下体会到了“心性空寂”的境界之后,就有了四句偈语从他自性田徐徐流出:“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心空及第,心空即佛。人间万般都是幻,只有生命是真。生命的好坏、空有,要靠自觉,不靠万法;心里没有生命的觉悟,念佛无用,求法亦无用。禅不是让人进入到空空荡荡和一无所有之中,而是要让你倾听到自己心跳的悸动和心灵的呼声。

打碎挂念

金碧峰禅师自从证悟以后,已经能够放得下对其他诸缘的贪恋了,但唯独对一个吃饭用的玉钵爱不释手,每次要入定之前,都要先仔细地把玉钵收好,然后才安心地进入禅定的境界。

有一天,因为他的阳寿已终了,到了应该把业报还清的时候了,阎罗王便差几个小鬼来捉拿禅师。但金碧峰已经算到自己阳寿已终了,于是就想和阎罗王开个玩笑,就进入了甚深禅定的境界里。他心想,看你阎罗王有什么办法。几个小鬼左等右等,等了一天又一天,都捉拿不到金碧峰。眼看没有办法向阎罗王交差,就只好去请土地公帮忙想个计谋,希望能让金碧峰禅师出定。

土地公想了想,说:“这位金碧峰禅师最喜欢他的玉钵,假如你们能够想办法拿到他的玉钵,他心里挂念,就会出定。”

小鬼们一听,就赶快找到禅师的玉钵,拼命地摇动它。禅师一听到他的玉钵被摇得砰砰地响,心一急,赶快出定来抢玉钵,小鬼见他终于出定了,就拍着手笑着说:“好啦!现在请你跟我们去见阎罗王吧!”

金碧峰禅师一听,才发现由于自己一时的贪恋,差点就毁了他千古慧命,于是他立刻把玉钵打碎,再次入定,并且留下一首偈:“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

禅释生活

难以解脱的根源是什么呢?

染尘容易出尘难,明知浮生不过是夜来一场空梦,可又有太多尘劳、太多俗务,把人牵扯得团团转,要彻底祛除尘念,放下一切贪妄的欲想,谈何容易?心里有了挂念,势必难以放下。只有粉碎一切挂念,才会进入到无物无我的禅境。

不要挂念自己的肉体生命,要看到它的空寂虚无。珍惜自己清明的灵魂,割弃贪妄的杂念。如果有妄想,也不要被它牵着鼻子走,不要跟随它。那么,命终的时候,灵魂才能无牵无挂,自由洒脱地离开躯壳而存在,进入永恒的宇宙之中。

为什么生活得不快乐?

拿得起容易,放得下难。

生活中,放不下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想这想那,愁这愁那,心事不断,愁肠百结。长此以往,势必产生心理疲劳,乃至于发展为心理障碍。

有的人之所以感到生活很累,无精打采,未老先衰,就因为习惯于将一些事情吊在心里而不舍得放下,结果在心里刻上一条又一条“皱纹”,把“心”折腾得劳而又老。

处于上述各种状况时,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就是放下。

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暂,有如烟花般的短暂,一闪而逝。快乐是一辈子,痛苦也是一辈子,为什么你不让自己活得更快乐一点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会放得下,以此来增强心理弹性,共享放得下的快乐。

铲掉心头草

一大早,石头禅师便带着徒弟们一起铲草,准备开出一片地来种菜。

早晨的草地格外清新,草叶上的露珠,像是镶在翡翠上的宝石,泛着五颜六色的光芒。红的、白的、黄的、蓝的、紫的……各色各样的野花,这一簇,那一片,把碧绿的草地妆扮得比花园还美丽。清晨的微风吹来一阵阵浓郁的芳香。大家却顾不上欣赏眼前的景色,只顾埋头干活。

隐峰叉着手站在石头禅师的左侧,石头飞起铲子,把隐峰面前的一棵草铲掉,隐峰见了,阴阳怪气地调侃石头禅师:“草岂是这样一棵一棵铲的,铲了这个草,却铲不了那个草。”言下之意是石头一棵一棵地铲草有分别之心。

石头一听隐峰的话,便提起铲子杵给隐峰,隐峰接过来作了个铲草的动作。石头说:“你只铲得那个草,却不懂铲得这个草。”说完拍了拍胸口,意思是说隐峰只能铲地上的草,却不能铲去长在心头的“草”,就是心头同样有分别之心。

隐峰自知理亏,无言以对。

禅释生活

为什么草不能一棵一棵地铲?

隐峰的话犯了一个错误,他说石头铲草有所分别,是他混淆了主观与客观的本质区别。草是一棵一棵地长着的,就得一下子一下子地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隐峰以此讥讽石头有分别之心是不着边际的。因为佛教、禅宗所要消除的只是分别心,是主观性的认识,而不是客观存在。隐峰这样攻击对方,反而显露出自己不达此理,有分别妄念的意图,因此被石头抓住了辫子。石头说他不懂“铲去心头之草”,正是隐峰的心头有分别之心。由此看来,隐峰离真正的开悟还差一些距离。

为什么不能有分别之心?

有一位信徒因为求佛心切,特地请高明的工匠塑造了一尊佛像,而且还贴了金箔,所以,这尊佛像不但工艺精美,而且异常庄严,任何人见到都要情不自禁地赞叹。信徒时刻将佛像带在身边,只要有空,就在佛像前虔诚礼拜。可以说,这佛像承载着他全部的情感,全部的希望,如果可能,他情愿将自己的生命融铸进去。

有一天,一座古老的寺庙举办盛大的佛事活动,上千的僧人诵经,为佛像开光。为了使自己的佛像更加灵验,那位信徒也将那尊金佛带到了寺院。

寺院里人山人海,来开光的众多佛像摆满了供桌。他悄悄将别人的佛像移到旁边.把自己的金佛摆在了正中间,开始烧香祈祷。

空气流动,香烟随风飘散,而他不希望别的佛像享用到他的香火,于是,他用纸板卷制了一个漏斗型的烟筒,一头罩在香炉上,另一段直接对着金佛的鼻子。他觉得这样他烧的香就不会被别的佛像闻去了。有人告诉他,这样太过分了,一有分别心,是不能得到解脱的。他置若罔闻,结果呢,几个时辰之后,金佛的鼻子就被他熏黑了,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想独占所有好处的时候,结果会失去更多。

洗净尘垢

含灵跟师父外出化缘时,师父在路边的泥土里捡起一块石头,含灵说:“师父,为什么要捡这个满是泥土的普通的石块呢?”

师父说:“这不是普通的石块,它包裹着美玉呢。”说着就领含灵来到一条小河边,用清水冲洗那个蒙着泥土的石块。石块冲洗干净后,含灵才发现石块的斜面上隐约露出温润的白色。师父又领含灵来到一家玉石店,花了两个铜板,玉匠就把石块中的美玉磕了出来,并当场雕刻成一尊精美的玉佛。

含灵说:“师父真有慧眼,在洗净之前,我怎么就没发现石块上美玉的痕迹呢?”

师父说:“慧眼源自慧心,慧心源自学习和修炼,倘若不了解璞玉的知识,我也不会发现这块美玉的。”

看到含灵沉默不语,师父又说:“其实,你也是块尚待开凿的璞玉,你的慧根和菩萨心还蒙在厚厚的‘尘垢’和困惑里,稍事洗礼便可以开悟彰显出来。”

含灵明白了师父的用意,心领神会地笑了。

禅释生活

洗净尘垢后见到什么?

慧根者见慧,钝根者见缘。

慧眼不是天生的,慧眼源自慧心,慧心源自学习和修炼。通过洗礼和雕琢,才能使自己返璞归真,光芒四射,使得人性里幽微潜伏的善念发光,人心里清明觉悟的慧根萌芽。使那些弯来斜去的修养、教条,忽然间直直觑面相见,曲曲羊肠小径化成了阳关大道,为生命提供最快捷的修行方法,为迷宫般的千门万户开出一扇坦坦荡荡的不二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