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现代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8065100000019

第19章 小麦无公害施肥及栽培创新技术(5)

开沟:田外沟深0.9~1.2米,田内墒沟、腰沟和围沟分别保持20厘米、30厘米和40厘米深度,以利排水降渍。播后及时疏通内外沟系,完善沟系配套,确保雨止田干。

越冬期管理。清除麦田内三沟淤泥,均匀撒覆在麦田上。对旺长苗进行镇压,控旺防冻。

返青期管理。看苗追施尿素3~5千克/亩,捉黄塘促平衡。

拔节期管理。拔节前10天,每亩喷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40~60克,控制基部节间长度。

拔节孕穗期管理。小麦苗基部第一节间定长,叶色褪淡,施小麦拔节孕穗肥,每亩施高浓度掺混肥10千克或25%复混肥20千克。

4.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选用抗性强的品种,品种定期轮换,保持品种抗性,减轻病虫害的发生。采用合理耕作制度、轮作换茬、健身栽培等农艺措施,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

(2)生物防治

通过选择对天敌杀伤力小的中、低毒性化学农药,避开自然天敌对农药的敏感时期,创造适宜自然天敌繁殖的环境等措施,保护天敌,利用及释放天敌,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

(3)物理防治

采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糖醋液及草把等物理装置诱杀鳞翅目成虫及虫卵,采用色光板诱杀蚜虫等。

(4)药剂防治

采取主动预防、病虫草兼治的防治策略。

化学除草冬前化除:选用异丙隆或复配剂于杂草立针期对水喷雾,防治禾本科杂草,每亩用6.9%骠马水乳剂75~100毫升进行茎叶处理;防治阔叶杂草于小麦二至四叶期,每亩用10%苯磺隆可湿粉剂15克对水喷雾。

春季化除:在日平均气温达10摄氏度以上时,每亩用20%使它隆40~50毫升加6.9%骠马100毫升对水喷雾化学除草。

防病治虫。3月上中旬,小麦纹枯病病株率达20%时,每亩用5%井冈霉素250毫升对水喷雾。3月下旬至4月上旬,每亩用20%粉锈灵20~25毫升防治白粉病、锈病。小麦扬花初期,用多菌灵和三唑酮的复配剂防治赤霉病、白粉病、锈病;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20克防治蚜虫;用90%美曲膦酯(敌百虫)100克防治黏虫。结合后期防病治虫,采取药肥混喷,每亩喷强力增产素1包(50克),防衰增粒增重。

5.收获、包装、运输与贮藏

(1)收获

5月底6月初,无公害小麦与普通小麦应分收、分运、分晒,不应在公路、沥青路面及粉尘污染严重的地方脱粒、晒谷,脱粒后及时晾晒、扬净、精选。

(2)包装

应符合GB/T17109的规定。

(3)运输

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有防雨设施,严禁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有异味的物品混运。

(4)贮藏

分类、分等存放在清洁、避光、干燥、无污染和有防潮设施的地方。贮藏设施应清洁、干燥、通风、无虫害和鼠害,严禁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易发霉、发潮、有异味的物品混存。

若进行仓库消毒、熏蒸处理,所用药剂应符合国家有关食品卫生安全的规定。

四、东北春小麦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春小麦生产技术要求,适用于无公害春小麦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3.术语和定义

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产地环境空气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农田灌溉水质量符合GB3095、GB15618、GB5084规定,并按GB/T8321.1-8321.7、Ny/T496要求合理使用农药和肥料,产品中农药、重金属、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有害微生物的残留,符合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技术环节最大限度地控制化肥用量,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同时,防止收、贮、销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4.技术要求

(1)生产地选择

无公害春小麦生产地环境质量应符合DB22/T946-2001的规定。

(2)品种选择

选择品质好、抗逆性强、高产的优质春小麦品种。如小冰麦33、丰强3号、丰强7号、白春5号、长麦7号、辽春9号等品种。

(3)种子质量

选用经国家和省种子审定部门通过并符合标准、适合当地条件的优质种子。

(4)整地

在秋季深翻整地的基础上,早春在土壤5厘米处地温稳定通过0摄氏度时可进行耙地、整地播种,要求做到土表细碎平整。

(5)播种

播前要精选种子、晒种,筛掉小、秕粒;做好发芽试验,种子发芽率要保证不低于95%。对有地下害虫发生的地块,用0.1千克50%的辛硫磷对水5千克,拌50千克种子,闷3~5小时。播种一般在3月20日至4月5日,抓住冷尾暖头适时播种,及时进行顶凌播种。播种量要准确,一般每公顷播量在260~300千克,以保证500~600株/平方米的密度;播种要均匀、一致,防止漏播;覆土要浅,以3厘米左右为宜,并要深浅一致。

(6)施肥

施肥以增施有机肥为主,化肥施用应符合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施肥要农、化结合,氮、磷、钾肥配施,一般施优质农肥30~45千克/公顷,磷酸二铵150~200千克/公顷,尿素250千克/公顷(尿素要求深施,做到与种子有效距离分开),硫酸钾45~60千克/公顷,可结合整地一次性施入耕层。

(7)田间管理

水浇小麦的管理。

做畦修埂:播后根据土地平整程度做成宽1.5~2.0米、长10~15米的畦,畦埂底宽25厘米、高15厘米,畦面要水平,利于灌水均匀。

科学灌水:一般在小麦整个生育期以灌4次水为宜,灌水量300~400立方米/公顷,灌水时要确保质量,不得破畦串灌。除保苗水以外,若自然降水量分别达到40、30、20毫米,对应的灌水期可以不灌水。保苗水要急水缓灌,防止冲籽,灌水量以接好墒为目的,切忌积水和灌水不均;二叶一心水要灌透,达到畦内有水层;五叶一心水要根据苗情、密度和天气确定灌早与灌晚、灌多与灌少;七叶水已接近雨季,要看天、看地、看苗酌情灌水。

压青苗。当幼苗二叶一心时,用V形镇压器进行压青苗。压青苗要遵照“三压三不压冶的原则进行,即地干压湿不压,二叶期压拔节后不压,健苗压瘦苗不压。

追肥。麦苗长到二叶一心期时,如发现苗黄缺肥,可结合灌水每公顷追尿素50千克,不脱肥的地块不用追肥。

防虫灭草。防虫在6月下旬左右、田内每平方米有5~7头黏虫在幼虫三龄前,可选用溴氰戊菊酯、灭幼脲、美曲膦酯(敌百虫)等防治。防治蚜虫可选用抗蚜威、乐果等杀虫剂。防除杂草可选用禾草灵、氟革烟、野麦畏、苯磺隆等除草剂品种。

(8)适期收获

在蜡熟末期至完熟期,用联合收割机及时收获;在蜡熟初期至中期用割晒机或人工收获。

§§§第六节

小麦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目前,我国小麦生产已出现多途径创高产的局面。应用于生产的主要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有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旱作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旱作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等。

一、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精播或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在常规栽培技术基础上开辟的另一条高产途径,以后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栽培技术体系。

1.主要技术原理与特点

(1)稀播,基本苗少

精播技术的主要特点就是严格控制基本苗,一般在8万~12万株/亩(120~180株/平方米)以下。即控制基本苗,以降低群体起点,培育冬前多蘖壮苗。

(2)单株分蘖多,无效蘖少,成穗率高,单株穗数多在精播条件下,由于降低了基本苗和适时早播,冬前积温一般在600~700摄氏度,年前单株分蘖6个以上,年后单株最高分蘖达10~15个。

冬前分蘖成穗率达60%以上,单株穗数4~5个。在一定范围内,单株穗数多,小麦穗发育好,具有较多的总小穗数和较少的基部不孕小穗。

(3)在产量构成中,单位面积穗数以分蘖穗为主,穗粒重高精播高产栽培是以分蘖成穗为主的高产途径,一般主茎穗占总穗数的20%~30%,分蘖穗占70%~80%。单穗粒重一般在1.2~2.0克,与同一品种在常规栽培条件下相比,穗粒数和千粒重增高。

(4)群体较小,个体健壮

在早播、精播条件下,虽然单株分蘖数较多,但冬前茎数和年后最高茎数均比常规栽培条件下低。其群体结构动态一般是:冬前蘖为最终穗数的1.2倍左右,冬前叶面积系数1.0左右,起身期叶面积系数2~3,最大叶面积系数6左右。

由于精播麦田基本苗少,群体发展由稀到密持续时间较长,明显改善穗发育期群体的光照条件,促进小麦产品器官的发育,这是精播高产的重要基础。田间光照条件的改善还增强了麦株的抗倒伏能力,较好地解决了高产与倒伏的矛盾。

(5)单株根系发达,吸收力强,抗逆力增强

精播条件下,单株次生根可达60~90条,每个有效茎10~15条。

(6)单产高,肥料利用率高,经济效益高

精播条件下,产量一般可达550~600千克/亩(8250~9000千克/公顷)。经济系数平均0.45左右,而一般田为0.40左右。

(7)叶片早衰

株型大、穗数过多或氮肥用量过多时,易引起中下部叶片早衰,造成粒重不稳。

2.主要措施组合及技术要点

精播高产措施的基本原则是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处理好群体与个体发育的矛盾,其主要技术要点为:

(1)较高的土壤肥力和良好水肥条件是精播高产的基础生产实践表明,要达到8250~9000千克/公顷的产量,0~20厘米土层土壤肥力条件为:有机质含量1.22%依0.14%,全氮0.084%依0.008%,水解氮47.5毫克/千克依14.03毫克/千克,速效磷29.8毫克/千克依14.9毫克/千克,速效钾91毫克/千克依25.6毫克/千克。

(2)配套的优良品种

精播高产田应选择单株生产力高,株高中等或矮秆、抗倒伏性能好,大穗、大粒、穗粒重高,株型紧凑、叶片较直立,经济系数较高,落黄好,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

(3)降低基本苗,适期早播,培育壮苗

精播田的基本苗一般在150株/平方米左右,播种时应选用大粒种子,浅播、匀播,深浅一致。适当扩大行距,一般为20~30厘米。为形成多蘖壮苗,应适期早播,越冬前有600~700摄氏度的积温。

(4)适时、适量施用肥水,建立合理群体结构

精播高产田的适宜群体指标为:基本苗150株/平方米左右,年前总茎数900茎/平方米,年后最高总茎数1200~1500茎/平方米,单位面积穗数600穗/平方米,叶面积系数冬前为1左右,起身拔节期2.5~3.5天,挑旗期6天,灌浆期4~5天为宜。抽穗期离地面10~20厘米处的透光率不低于自然光的2%。肥水运筹对群体发展有重要影响,精播高产田一般全期施用有机肥7.5万千克/公顷,纯氮150~225千951克/公顷,P2O5130~190千克/公顷。其中底肥氮量占总量的1/2左右,对于地力好、施足底肥的麦田,一般冬前和返青期不施用肥水,而重施起身或拔节肥水;对麦田群体适中或偏小的重施起身肥水;群体偏大,旺长的麦田,则重施拔节肥水。

3.精播高产栽培应用的基本条件

以较高的土壤肥力为基础,并配以较好的肥水条件,对土壤肥力一般、肥水条件较差的不宜采用。适用于有一定的常规栽培经验,技术条件成熟的农户和地区。

具有适于高肥水的品种。有可以适时早播的早茬或中茬的前茬地块。

具有与精播配套的精量播种机具。在不完全具备上述条件时,可采用介于常规技术与精播技术之间的半精量栽培技术。

二、旱作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长期以来,旱地麦产量低而不稳,成为影响小麦平衡增产的重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科学工作者研究了旱地麦产量形成的特点,总结了一套旱地麦高产栽培技术,使大面积的旱地麦产量稳定超过6000千克/公顷,有的超过7500千克/公顷。

1.主要技术原理与特点

在非灌溉条件下,产量实现6000~7500千克/公顷,在较大的穗数范围内,穗数及穗粒数可实现同步增长。旱地麦由低产到高产,单位面积穗数增加,同时每穗粒数亦明显增加,而粒重一般较稳定,旱地麦田的穗数多为750穗/平方米左右,每穗30粒左右,千粒重40克左右。旱地高产田的分蘖动态表现出早发早衰趋势,即冬前麦田分蘖多,春季分蘖消亡快,成穗率低。茎生叶片小,株型小,明显呈塔形,最大叶面积系数为5左右,后期绿叶多,熟相好。旱地麦不浇水,成本低,具有高产高效的特点。

2.措施组合及主要技术要点

旱地麦是在特定生态条件下,发挥小麦生产潜力、实现高产的技术体系。主要包含以下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