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追随了这位大师后,小戴还学了不少医学知识。北京有位姓邓的老先生,最早是北京知名医院的主任医师,长得五大三粗,很黑,非常像李逵。但他的医术非常高超,找他看病的人非常多,好多病人都是托人从全国各地跑来找他看病。20世纪90年代初,他开个方子要收100元。给人看病的时候,这边把着脉,那边和别人说着话,然后直接写方子。他不卖药,病人需要自己拿着方子到同仁堂去抓药。尽管他看病的时候看似漫不经心,也不问病人情况,但是看得非常准。后来足疗大师让小戴跟着邓医生学了一段时间,因为小戴勤奋刻苦,学得也快,所以很快就出师了。那时候邓老师在写一本书,校对工作基本上都是小戴在做,也就间接接触了很多病例。
之后,小戴继续跟着足疗大师四处讲课。有一次在石家庄,讲到一半大师临时有事要去北京,小戴毛遂自荐,申请代替大师上课。大师同意让他试试,不过小戴上去讲的时候他还不放心,在下面悄悄地听着,直到感觉小戴讲的还行才离去,于是之后两天的课都是小戴讲的。后来据说是大师家里出了一些变故,出国了,也就与小戴断了联系。
没有大师带着,小戴就自己研究。1992年,他24岁的时候还和武汉广播电台一起出了一本讲足底穴位按摩的书。因为之前跟着大师学了两年,小戴和广播电台合作,自己开办了足疗班,通过电台每天播招生广告,开班收费后,就和电台分成,一个月可以开几个班,收入不菲。过了两年,做这行的人越来越多,竞争者越来越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到1994年小戴慢慢就不再做了。他没有在中医行业发展,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太年轻,中国中医很讲究资历,你白胡子一大把,哪怕没什么本事,也可以装得很神秘,再有人捧你,你就可以成大师。而你一个年轻人,脸嫩,你哪怕其实很有本事,但人家就是不认你。小戴的企业家性格是难以忍受熬到一把胡子再成为大师的,对小戴来说选择中医大概就是入错了行。
那段时间小戴很失落。在那个年代,人们心目中的大学生都是在机关上班,胸口插着钢笔的,而小戴一会儿干干这个一会儿干干那个,在社会上飘来飘去,在观念传统的人们眼中,这就是“盲流”。
谈起这段经历,今天的老戴也没有什么抱怨,但可以体会,那是他人生最为低落的时期。直到今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创业几乎就是不靠谱的委婉的表述。安稳其实比成就更加重要,所以创业并不见得适合所有的人。我估计那时候的小戴也会有这样的自我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创业?或许应该找一份安稳的工作,享受平凡的幸福。
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此后的小戴漂泊了一段日子,也许是想换换心情,他去过浙江、福建,期间做了些医药生意,赚了一点钱,还是没有找到感觉。大概觉得漂泊的日子不好受,还是想有个根据地,1994年,又回到湖北之后,小戴和几个同学凑了几万元,做了一段时间百货批发,刚开始就赚到钱了。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其中一个合伙的同学,多年的铁哥们,竟然把公司赚的钱拿去赌博给输了。他们家里卖房帮他还债也还不上,而他本人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后来大家扛着做了一段时间,等到账面做平了,大家也就散伙了。
这次惨痛的教训给小戴上了一课,也许这也是他从激情洋溢、热爱自由的小戴,向沉稳严谨、深思熟虑的老戴过渡的转折点。
从小就开始创业、一直很有自信的小戴,在连续的打击中,开始怀疑自己。在这个时候从挫折中反思自己的不足和弱点,现在看来是非常宝贵的,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受过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挫折,一路都比较顺,也许他会有安逸的一生,但难有太大的成绩,因为他没有经受过真正的历练,也没有在逆境中反思和修正过自己,这就无法在未来把他的视野带上一个更高更大的平台,就像一把宝剑需要火热的锤打也要冷静的淬火,才能“一剑霜寒十四州”。
一路创业的他,开始了一段打工的生涯。
20世纪80年代到1995年年初,与足疗保健基本维持同步飞速发展的便是保健品了。1988年太阳神、娃哈哈掀起国内保健品市场销售的第一轮高潮;1990年沈阳飞龙在保健品市场上崭露头角;1992年深圳太太集团成立,其名下的“太太口服液”迅速红遍大江南北;1993年马家军为“中华鳖精”代言。保健品市场业绩飞速上升。此后沈阳飞龙花1亿元投放广告,换来的是2亿元的巨额利润,飞龙开始腾飞。太阳神创出13亿元的销售纪录,成为中国保健品行业的第一代霸主。当时在全国保健品生产企业已由最初不到100家猛增到3000多家,产品品种多达3万种,年产值由16亿增至300多亿元。
1996年,老戴那一年有大半年的时间无所事事,身上的钱也快花光了,在思考自己的未来时,他好像有一种缺憾,也想试一试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由于前些年他跟着足疗大师、邓医生学到了不少医药保健方面的知识,加上正好赶上中国保健品行业发展的高潮,一向随大势的老戴在1997年的时候从报纸上找到了一家叫“蛇宝”的公司的保健品销售工作。
发小广告的冠军
加入公司后,当惯了老板的老戴第一次真正成为了公司的员工,被分到黄石地区大冶县当业务员,他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市场调研、市场宣传。所谓市场调研只是说起来显得比较专业而已,谁也不会在乎一个业务员调什么研,至于市场宣传,说白了就是发小广告。
拿到这样一份工作,可能大多数人也不会当一份事业干,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
当时公司要求每位业务员一天要发600份广告,别人拿到传单后都要折上好几次才能将一张大传单折小,以便插入门缝。当时一个小区若干栋楼,每栋居民楼一般6层,大多数人发广告到二三楼,觉得公司检查的人不会再上去查了就不往上发了,这样谎报军情记工分,名义上发出去600份广告,实际上可能只发出二三百份。
这个故事最早是我听老戴当年的同事,现在绝味管理学院的秦总说的。秦总说这个人真是厉害,人家一天发300份小广告,他呀,一天可以发800份!
后来我跟老戴求证的时候,他嘿嘿一笑,说起来其实也没什么神奇的,他稍微琢磨了一下,发现用两只手来折小广告比较费时,而把小广告摊开来,用一只手四个指头一捏就可以很快地把小报广告折起来,因此效率比同事高。另外他心态好,爬楼梯就当锻炼身体了,毕竟是练武术的底子,把一摞广告往胳膊上一搭,挨家挨户地把广告发到位。
老戴最初的想法也许只是不想糊弄自己的上级,认认真真打好一份工,顺便锻炼一下身体,但正所谓功不唐捐,努力没有白费的,小广告也没有白发。过了一段时间一算账,整个湖北地区的其他11个片区市场都亏损了,就老戴那一个地方在挣钱。由于老戴比同事工作效率更高、更加吃苦耐劳,如此突出的明星业务员,三个月的时间就当上了黄石地区的经理,半年以后就做到了除武汉市以外湖北省的经理。
一年以后,老戴跟公司谈了买断——公司底价供货,而老戴负责销售,超出底价的部分算作销售利润。谁能信不过这样一个金牌经理人的承诺呢?公司答应了老戴的请求。
经过一段时间调研市场,老戴又做了一件事,充分展现了他的创新思维——把一个产品做得高端大气上档次:老包装换新包装!以前是方盒子,他跟公司建议,在这个地区换成扁盒子,这样送礼显得更加气派。当时卖68元的保健品,供货价是38~40元,老戴和供货商商量,允许供货商适当提高价格,但是有三个条件:第一,前期供货商要把包装配给老戴;第二,现在市面上的货老戴会收回来,供货商负责帮老戴换成新包装;第三,每盒份量做了加法,价格也适当上调,如此一来老戴赚了个盆满
钵满。
到1999年的时候,食健字号取消,蛇宝在保健品行业GMP认证的巨大压力下慢慢退出了市场,老戴也就离开了蛇宝,他想到更大的平台上学习锻炼。
经验总结:
阳光的心态,有助于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干好。老戴经常讲要把一件事“做到位”,是一种很重要的职业心态。
以学习的心态打工
老戴这次找的新东家比他还小一岁,以前做一种石化配件,做到这个细分行业全国第一后,完成了原始积累,开始寻求新的增长点,所以成立了一家生物公司,集中了一批优秀的人员,专门做市场研究、分析、企业策划、产品包装。这些人都是各行各业里面比较厉害的人,其中还包括世界500强的宝洁公司的品牌经理。在这家企业里,老戴想学习更全面的营销策划经验。因为这家公司在做市场调查及产品定位方面比前面一家更加规范专业。
这家公司做的是牛初乳,有提高免疫力效果,目标是要将一款奶制品做到畅销,立志要做乳制品行业的全国第一。当时做完市场调研以后,公司步入了产品测试阶段。公司设计了三种推广模式:一种是纯广告;一种是纯地面推广;还有一种是专业渠道的推荐。三种模式各有利弊,老戴更倾向于采用复合的推广模式,这样更有挑战性,但老板根据公司情况,经过一番周密的考量,最后选择了公司经营风险最小的专业渠道的推荐。
这个公司的老板是个工作狂,据老戴回忆,他在这个老板身上看到了比自己还强烈的创业精神,他觉得跟这个老板干非常有收获。这个老板比员工更累。老戴亲眼见到有一次,这个老板到一个地方出差,痔疮发作血流得止不住了,到医院急救,医院要求住院,他只处理了一下,止住了血,就坐火车,而且是硬座,坐六七个小时,赶到下一个地方去开会。老戴说:“这个人噻,为了事业,那简直是,真不要命的嘞。”
但也或许因为这个老板是个工作狂,所以对下属的工作要求也很高,平时开会经常开到晚上12点,有时甚至是凌晨两三点,但是第二天早上依然7点准时上班。有一次一大早,老板和老戴一见面就问,你对我们昨天晚上讨论的那个方案有什么进一步的想法啊?
老戴是个工作很勤奋的人,一般也不大爱抱怨,他也是个精力过剩的家伙。我有一次和他还有几个朋友,晚上喝酒吹牛到凌晨3点多,我都快要撑不住了,之后头晕了两三天,而老戴第二天早上8点还到公司主持会议,我真是服了他了。但就在这家公司的时候,有一次他给他太太打电话说:“实在累得干不动了,干不下去了。”他太太安慰他实在干不动就回家来吧。不过老戴抱怨完了,倒头睡了一觉,还是坚持干下去。
后来经过全公司成员的共同努力,公司果然取得了不错的业绩。这次经历,使老戴明白了一个道理:财散人聚,财聚人散。老戴在之后的日子里非常乐于和团队分享,或许就是因为这段时期的体会吧。很多人职业中有不那么愉快的经历,如果你为此产生一种负能量,自己遭遇的,等自己当了老板,也认为理所应当,发泄在员工身上,那可能是成功的业障。而如果带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可能会成为一个通情达理的好老板。
我记得我第一次见到老戴的时候,我以为一家能够这样快速发展的公司,又是食品快销行业,估计是魔鬼式的管理。结果他说:我真的没给大家太大的压力。正说话的时候一个干部进来,他很得意地说:不信你随便问他们,在我们绝味干,不会有太大压力吧?
这话问的,人家不知道怎么接话好。说没压力吧,好像不认真工作;说压力大吧,好像当面不给老板面子。不过后来我了解到,老戴的管理风格确实是劳逸结合,给员工比较充足的休假。在工作指标上,老戴的风格是,目标别定得太高,留有余量。我看过一篇文章讲某公司有一段时间冲昏头脑,总裁在年会上提出,第二年的业绩目标能不能提高到100亿元?结果这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得到几乎所有人的赞同,“当时下面群情激昂,马上有人附和,‘对,我们就是要做到百亿。’‘没问题,我们肯定能做到百亿。’”据说后面的发言越来越具体,“有人站起来说,‘我明年要换车,换宝马。’大家立即说,‘好!有志气。’接着又有人说,‘我要换劳斯莱斯。’……”这样一是让老板也冲昏了头脑,二是最后目标达不到的时候特别影响士气。而老戴定的目标都比较保守,基本上年年能超额完成,团队也没有那么大心理压力,反而士气一路高涨。我觉得老戴的人性化和充分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的管理风格,与当年亲身体会到那位老板把弹簧长时间绷得太紧的痛苦领悟,是有某种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