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创业学绝味:一根鸭脖的商业奇迹
8025500000011

第11章

到高中以后小戴十分偶然地当上了班长,他的高中班主任叫戴文跃,是省模范教师,可能是五百年前是一家产生的亲切感,班主任对他格外亲切,尽管两人除了师生关系外一点亲属关系都没有。刚上高中时小戴的学习成绩并不拔尖,在班上排在二三十名以后,后来小戴奋发图强,终于前进到了前几名的位置。

尽管小戴的学习成绩越来越棒,父母对他的学习情况的关注程度却未见增长。我记得我考大学的时候,家里人都注意给我补充营养,而且晚上怕我分心,一般都不怎么看电视。说起来当年小戴也真是可怜,甚至到了快高考的时候,他爸爸妈妈还每天看电视剧,而且把电视声音开得很大,因此小戴只好每天晚自习回去以后先睡觉,等父母睡了再爬起来看书。

高中毕业后,小戴顺利地考上了大学,念的是经济管理专业,在班上担任了生活委员。平日里小戴特别活跃,经常组织班级活动,他的组织与策划能力在一次次活动的筹办过程中得到提高。

或许在多年的刻苦学习中领悟到了独特的学习方法,每学期还没开课时,小戴只要花上一个星期的时间把提前发下来的书看一遍,再做些往届的试卷就可以通过期末考试了,不仅如此,他还帮助需要补考的同学复习功课。至今他的大学同学在聚会时还会感慨地说:“那时候我们学了一学期的高等数学都没学懂,你来教十几天我们就会了。”

今天的老戴其实对他早期的教育经历是有一些不满意的,他觉得自己考大学也不算理想,在大学课堂上都没有学到什么。我觉得他虽然不说,但他爹妈不关心他的学习也让他有些不满。不过老戴跟我说并不是父母亲不关心他的学习,特别是父亲对哥俩的学习还是寄予厚望的。他大哥就经常因为学习不好挨父亲的打,老戴从小学习就比哥哥好一些,既然打了哥哥,老爷子就不好意思再打弟弟了。再者老戴从小的个性比较倔,学习的情况也不爱跟家里说,老爷子自己书又读得不多,也实在不知道怎么管,所以给老戴的感觉好像自己爹妈一直不管他学习。

再者老戴父亲的眼界也受时代的局限:老戴要考大学的时候,正好他们单位有照顾子弟的正式工指标,老爷子一辈子操劳,在国有体制下也没什么可留给孩子的,就这么点福利待遇,老戴的哥哥毕业那年,还没有指标,只当了个合同工。那个年代能在全民所有制单位当个正式工还是很受人羡慕的,结果老戴居然放弃了,这让家里老爷子气得要吐血,这是父子关系很长时间的一个心结。

当然在今天看来,上大学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20世纪80年代大学还没有扩招,上大学还需要和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而且他家里又是这样一种完全不指望甚至不乐意他上大学的情况,他刻苦努力,说明他早已有自己的定见,梦想主宰自己的命运,并能为之付出。

从小练创业

老戴经商绝不是偶然,他的选择与年少时的经历息息相关。他年少时,由于母亲身体欠佳,家境条件不好,大概在小学五年级时候他就萌生了赚钱改善生活的想法。第一次比较正式的打工是1980年左右,因为小戴的外婆在一家单位里做早点,所以介绍他去该单位工作。当时的工作是在一个集体卖早点的企业里卖餐票,由于店铺面积只有十几平方米,每天早上都得支个棚子在外面卖,也就是从那时起,小戴对饮食和做饭开始有了感觉。第一次利用暑假外出打工,50多天的时间里小戴挣了十几块钱。

有了第一次收获自然就会有第二次尝试。小戴第二次打工是在读初中的时候,这份工作是在公园里砌院墙。他年纪小也没有技术,就当小工给大人拎水泥桶,1.28元一天,干一天活儿发一天钱。当时太阳把他晒得全身黑得发亮,他还因此获得了“黑皮”的绰号。

在打工中完成了一点点资本原始积累,小戴就萌生了自己当老板的想法。小戴上初中时恰逢中国改革开放的春天到来,从1979年1月蛇口工业区的建立到同年7月深圳经济特区的开放,再到中国沿海14市对外开放,经商的浪潮逐渐席卷全国。那时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手术刀不如剃头刀,搞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不少人都抛下工作下海经商。

小戴还是读书的学生,下不了海,但或多或少受到了经商浪潮的影响。到了初二的时候,由于当时冰棒非常受人们喜爱,又恰好有一位同学的家人在铁路局工作,有冰棒的进货渠道,于是小戴找了另外两个同学做合伙人,在家乡做起了卖冰棒的生意。当时他们三人每人出几块钱,用泡沫箱子去进冰棒,进价3分钱,卖5分;进价6~7分,卖0.12元,利润率还挺高的。

但最后因为前期调研的不够,那时候的小孩脑子里也没有冰鲜冷链物流的概念,只做了一个星期左右就干不下去了。为什么呢?一早进到冰棒以后,他们就拿棉大衣盖着箱子,但由于上午卖得少,棉大衣保温能力有限,到了中午以后太阳晒的冰棒都快化了,所以基本上本钱赚回来以后,剩下的冰棒就只能送人和给家里人吃了。

自从1979年,皮尔·卡丹受到官方邀请来到中国,这位来自法国的裁缝如“一夜春风”吹开了中国服装时尚的大门,从此中国大街上不再是一群穿着色调千篇一律、款式大同小异衣裳的人。不久,一股“西服热”席卷中国大陆,80年代就连工厂的工人都开始流行穿着西服工作,小戴于是萌生了卖西服的念头。但由于当时手头上的钱付不起进货款,所以卖起了与西服配套用的领带。从批发商手里拿,成本价大概是8毛钱一条,他经常放学以后,到了晚上就摆个地摊,一条卖2块钱。当时因为同学有关系,所以可以赊货拿来卖,卖不完的再退回去。

虽然小戴做了几次生意都没赚到多少钱,但是非常难得的是他从小就懂得“市场导向”的原理。到了上高中的时候,“新三件”取代了“旧三件”,成为了人们竞相追求的新宠。当时,人们出于填补家电空白的需求和满足攀比心理,在对“新三件”的采购上表现出了接近疯狂的购买力。可惜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并不发达,以冰箱为例,当时中国总共才有美菱、远东、长岭、长风等9家企业引进了阿里斯顿冰箱的生产线,远远不能满足全国人民的需求。在供不应求的条件下,人们为了买到一件家电甚至要在售卖点排上好几天的队。这在当时要能办起一家卖“新三件”的企业,收获肯定不小,没准早早就成黄光裕了。可惜小戴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能力运作一家家电生产企业,所以这一回,他选择了回报快、门槛低的餐饮业。

大学期间,小戴找外婆借了500块钱,和哥哥谋划着开一家以卖早点为主的小餐馆。他通过父母的朋友帮忙,在武汉长江大桥下面,把栏杆打破,在里面用废品站找来的铁皮做了一间小铁皮房子,然后就在这简陋的小屋里做起了餐饮生意,在做铁皮房的过程中他还顺便把电焊之类的技能都学会了。后来这地方拆迁,他又搬到另一个地方接着干,断断续续地开了两年,那时候一天能赚几元钱。后来店里还请了四五个工人,小戴每天早上5点起床去采购原料,到7点多钟开始营业的时候,他就去上课,中午放学再回来帮忙,下午有时候干脆直接逃课,回到店里工作。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心经营,小戴的腰包鼓了起来。

老戴记得,1988年他20岁生日的时候,他宴请了很多同学,还花了400元钱包了个卡拉OK厅。他非常开心地说:“那个时候的400块噻,还是相当多的噻。”那次“纸醉金迷”的狂欢,估计比现在他花多少钱都更加让他感到自豪,这全部开销用的都是他自己开小餐铺赚的钱,把自己努力获得的成果与小伙伴们分享,给他带来莫大的快乐和自豪。

这让我想起了前不久我才看到的美国的《企业家杂志》1904年发表的一个经典的代表企业家精神的宣言:

I do not choose to be a common person .

我不要选择做一个普通人。

It is my right to be uncommon—if I can .

如果我可以,我有权成为杰出的人。

I seek opportunity—not security .

我寻求机会,不寻求安稳。

I do not wish to be a kept citizen ,

我不想成为一位有保障的国民,

humbled and dulled by having the state look after me .

孱弱而沉闷地安享着国家的照顾。

I want to take the calculated risk .

我要做有意义的冒险。

to dream and to build .

我要梦想,我要创造。

to fail and to succeed .

我要失败,我也要成功。

I refuse to barter incentive for a dole .

我渴望奖励,拒绝施舍。

I prefer the challenges of life to the guaranteed existence ;

我宁要充满挑战的人生,也不要万无一失地活着;

the thrill of fulfillment to the stale calm of Utopia .

宁要心满意足的颤抖,也不要萎靡虚空的平静。

I will not trade my freedom for beneficence .

我不会拿我的自由换取恩惠。

nor my dignity for a handout .

也不会拿我的尊严换取救济。

I will never cower before any master ,

我绝不在任何权威面前发抖,

nor bend to any threat .

也绝不为任何恐吓所屈服。

It is my heritage to stand erect, proud, and unafraid ;

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骄傲,且无所畏惧。

to think and act for myself ;

我要自由地思考和行动。

to enjoy the benefit of my creations ;

我要纵情于我创造的价值,

and to face the world boldly ,

我要光荣地面对着世界,

and say :

我要说:

“This, with God’s help, I have done. ”

“在上帝的帮助下,我做到了。”

大概就是这种精神决定了老戴之后义无反顾的创业之路。

在黑暗中寻找曙光

小戴上大学的时候,许多没有稳定工作的人都选择了“下海”经商,在这些人里头成就了最早的一批富商,但大学毕业生很少会这样选择。小戴却因为受到商业浪潮的影响,在大学选了经济管理这么个专业。1989年,因为学分提前修满,小戴提早了半年从大学毕业,正式踏入社会。那时候大学生基本能够在毕业后找到工作,但要想找到一个好工作,要动很多脑筋,而小戴基本上没在这方面动脑筋。

小戴从学校出来重操旧业,接着做餐饮生意。不过今夕不如往日,那年生意不太景气,没做多久小戴就关了餐馆,改行做起了服装生意。为了做服装生意筹集启动资金,小戴先是给别人打工,做营业员。之后准备自己做掌柜,因为租不起独立的店面,就租了国营大百货商店里的柜台卖起了服装。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上海浦东以太平洋西岸的世界金融中心为目标进行大力建设,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同年苏宁电器在南京开了第一家门店;四川长虹成了中国第一大彩电制造企业;联想集团开始生产和供应个人电脑……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再次掀起一波商业浪潮,潘石屹开发房地产赚到了人生第一个100万;陈东升开始策划成立泰康人寿;“红顶商人”张玉良创办了绿地开发总公司;毛振华创办的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被誉为国内评级业规范化开始的标志……中国企业呈百花齐放之势。

就在这段时期,有一个不起眼的新兴行业也正悄然兴起。1990年4月,北京举办了首届全国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研讨大会。同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指出:“足部反射区健康法是一种简便易行、效果显著、无副作用的防病治病自我保健方法,尤其对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更有其现实作用。”此后,中华预防医学会成立了足部健康法专业委员会,同时全国各地也相继成立了相应的足疗学术机构。足疗保健自此走进了公众视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人们对身心健康有了更多的关注,足疗保健也迎着这股东风发展起来。

当时吴若石还没出名,1990年有另一位在全国非常有名气的,研究气功和足底疗法的大师来到武汉体育馆讲学,顺便收徒,由于服装生意并不景气,小戴就逮着这次机会报了名做大师学徒。由于小戴上的小学是一所武术传统学校,因此从小习武,读到高中、大学的时候,三四个人都近不了他的身,要打倒一个普通人也就几秒钟。这样小戴很轻松地成了这位大师的徒弟,之后便跟着大师在全国各地讲课,放弃了服装

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