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维·利说:“好了,把这张纸放进口袋,明天早上第一件事是把纸条拿出来,做第一项最重要的。不要看其他的,只是第一项。着手办第一件事,直至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对待第2项、第3项……直到你下班为止。如果只做完第一件事,那不要紧,你总是在做最重要的事情。”
艾维·利最后说:
“每一天都要这样做——您刚才看见了,只用10分钟时间——您对这种方法的价值深信不疑之后,叫公司的人也这样干。这个试验您爱做多久就做多久。”
一个月之后,舒瓦普给艾维·利寄去一封信,信上说,那是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一课。
5年之后,这个当年不为人知的小钢铁厂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钢铁厂。人们普遍认为,艾维·利提出的方法对小钢铁厂的崛起功不可没。
人们总是觉得这种事情紧急,我得先来做这个,不会说这个事情重要,还是先做这个吧!甚至有些人还会把更重要的放在最后去做。
时间管理的精髓即在于:分清轻重缓急,设定优先顺序。
面对每天大大小小、纷繁复杂的事情,如何分清主次,把时间用在最有生产力的地方,下面的三个“什么”可以帮你轻松搞定。
(1)什么必须做
这有两层意思:是否必须做,是否必须由我做。非做不可,但并非一定要你亲自做的事情,可以委派别人去做,自己只负责督促。
(2)什么能给你最高回报
在处理时间问题上,我们应该用80%的时间来做高回报的事情,而剩下20%的时间做其他事情。最高回报的地方,也就是最有生产力的地方。这要求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勤奋”。“业精于勤荒于嬉”。勤,在不同的时代有其不同的内容和要求。过去,人们将“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孜孜不倦视为勤奋的标准,但在快节奏高效率的信息时代,勤奋需要新的定义了。勤要勤在点子上(最有生产力的地方),这就是当今时代“勤”的特点。前些年,日本大多数企业家还把下班后加班加点的人视为最好的员工,如今却不一定了。他们认为一个员工靠加班加点来完成工作,说明他很可能不具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能力,工作效率低下。社会只承认有效劳动。
勤奋已经不是时间长的代名词,勤奋是最少的时间内完成最多的目标。
伟大的苏格拉底说:“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路,让那些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
(3)什么能给你最大的满足感
怎么才能感到满足?有最高回报的事情,不一定能使你感到满足,而那些看似平凡普通的事情,可能会使你感到满足。因此,无论你地位如何,总需要分配时间于令人满足和快乐的事情上去。惟如此,工作才是有趣的,并易保持工作的热情。
只要用三个“什么”来衡量你要做的事情,你就会很清楚地区分开轻重缓急了。然后,以重要性优先排序,并坚持按这个原则去做。你将会发现,再没有其他办法比按重要性办事更能有效利用时间了。
10.要做“雪中送炭的人”
人们大多都喜欢在别人事业如日中天时恭喜祝贺,为别人的成功增添一点锦上添花的效果,这种做事方式固然可行,但成大事的人知道雪中送炭会比锦上添花更让人感激和感恩。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可分为两种情况:当是一个人处在极度的困境之中而你施加援手,那么他便可能会感恩一辈子;相反,一个人处在顺风顺水、春风得意时,你给他一点好处,他极有可能“贵人多忘事”,所以施人以援手时最好在别人处在困境之中时,这样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位著名油画家,透露他在年轻时代过了一段非常困苦的生活,经常三餐不继。有一次,他把一幅连自己都没信心的画拿到画商那儿,画商看了半天,付给他一笔在他看来很多的钱。就画家来说,画商并非买了这幅画,而是给了他前途。此后他终于成功地熬出了头。
也许那笔金额,在今天看来,不见得很高,但是那位画家对这笔款项一定还觉得非常庞大。人在困厄消沉中,有人向他伸出的援助之手,那就是给了他最大的面子,可以使人产生长久的感恩之情。对画家来说,画商的钱的确成就了他的前途,因此,这位现在已成名的画家若有满意的作品,一定会交给那位画商,并且以普通价钱成交。
送金钱,会因状况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影响力,因此,成大事的人更懂得“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更有意义。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担任自民党干事长时,一面忙着主持自民党选举事务,然而,他却不忘记派人将慰问金送到落选的议员家中,并且勉励他们不要气馁,下次重新再来。对落选的议员来说,田中角荣的勉励已经使他们深受感动,而送慰问金,更加深了他们的感激之情。在此之后,拥戴田中的人越来越多,竟形成了一个“田中派”。
在朋友病痛或有难时,伸出援手,要好过于在别人的婚礼上或荣升宴会上大肆破费。如果与人相交往,本着现交现用的原则,不肯花那么多的冤枉钱去搞马拉松式的感情投资,这就是十足的目光短浅,真正会做事的人都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早做准备,未雨绸缪,这样在急时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帮助。
还有这么一则故事:战国时代有个名叫中山的小国。有一次,中山国国君设宴款待国内的名士。当时正巧羊肉羹不够了,无法让在场的人全都喝到。有一个没有喝到羊肉羹的人怀恨在心,到楚国劝楚王攻打中山国。楚国是个强国,攻打中山易如反掌。中山被攻破,国王逃到了国外。他逃走时发现有两个人手拿戈跟随他,便问:“你们来干什么?”两个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曾因获得您赐予的一壶食物而免于饿死,我们就是他的儿子。臣的父亲临死前嘱咐,中山有任何事变,我们必须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以死报效国王。”
中山国国君听后,感叹地说:“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而失国矣。”即给予不在乎数量多少,而在于别人是否需要;施怨不在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别人的心。我因为一杯羊羹而亡国,却由于一壶食物而得到两位勇士。
由此可见,一个人只有把握好细微之处的度量,把握好人“心”之间的距离,才能使自己施恩于人,日后才能从中受益。
11.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是做人的一大境界,也是成大事的一大法宝,需要注意的是,难得糊涂并不是字面上的简单意思,而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悟透这一智慧的人必定有所成就。
台湾著名企业家吴三连说,“做事难得糊涂,过分地精打细算,有时仍抵不过天算。钱四脚,人两脚,钱来找人才行,人去找钱就难了。”由此可见,他信奉的是“难得糊涂”的哲学。
吴三连年轻时赴日本商科大学读书。毕业后在报馆当记者,因感到租房子不便,于是,决心要买一栋房屋。第一次存满三千日币(刚够买一栋房子),不料太太生病,这笔钱只好移去用作医药费,钱花光了,太太的病也好了;第二次又存了三千日元,可天有不测风云,因小孩子突然生病,只好用这笔钱来给小孩子治病消灾;第三次再存了三千元,可又万万没有想到一位友人急需要借三千元交保,否则要坐牢,只好又把这笔钱借给朋友急用。从此,他就不再刻意去追逐财富了。
做事要假糊涂,真聪明。那么,假糊涂又怎么讲呢?在吴三连看来,假如有部属兴冲冲地向你提供意见时,千万不可只听了一半,就自作聪明地说:“这个构想我早就知道了,你不用再讲了。”因为这样一来就会阻碍部属参与表现的机会,想提建议的人也从此不愿意再提了。所以,即使早已知道部属想提什么建议和意见,也要假装糊涂地很耐心地听完部属的建议,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么一来,部属才会踊跃多言,许多有价值的构想,才会源源不断地贡献出来。细细地品味吴三连的“难得糊涂”,可能你会发现,这里面有很深的哲理。
“做事要假糊涂,真聪明。”可以说是揭示了“难得糊涂”哲学的真谛。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假糊涂、真聪明的不乏其人。下面就来讲两个事例吧!
东汉的刘睦就是故作糊涂的人。他是明帝刘庄的侄子,从小好学上进,读了许多书,喜欢结交有学问、有道德的儒,与那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公子哥儿志趣不同。有一年年底,他派一名官员去洛阳朝贺,临行前,北海敬王刘睦问前去朝贺的官员说:“皇帝如果问起我的情况,你怎样回答?”这位官员回答说:“你忠孝慈仁,礼贤下士,深得百姓爱戴。臣虽然不才,怎敢不把这些如实禀告。”
而刘睦听后,却连连摇头说:“你如果这样禀告,就把我给害了!”这位官员不解地问:“您为什么这样说呢?”刘睦说:“你所说的是我以前的情况。我现在的心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你见了皇帝后,就说我自从承袭王爵以来,意志衰退,行动懒散,每天除了在王宫与嫔妃饮酒作乐,就是外出狩猎游玩,对正业毫不在意。”
刘睦为何要说出这些话呢?这是因为在当时,宗室中凡是有些志向,或者广交朋友的,都容易受到朝廷的猜忌,弄不好就会招来杀身之祸。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真正聪明的刘睦不得不故做糊涂人,教人说出那番话,实际上是一条假痴不癫、明哲保身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