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
任何一位成功的现实主义者,都具有趋利避祸的超人能力。在博取贾母、王夫人、贾元春等人的信任并得到个人发展的最好良机方面,薛宝钗是成功的。趋利,首先是投其所好。譬如贾元春,宝钗入贾府之前她已选入宫中当女史去了,贾府中的众姊妹对元春的了解恐怕不多,黛玉、湘云之流更不用说。但是,也许没有一个人能像宝钗那样了解元春。宝钗之入贾府,本是为了赴京待选才人赞善之职,志向相同,自有深层的默契。元春后来“才选凤藻宫”做了皇妃,回家省亲时游大观园,把宝玉题匾“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后来宝玉撰诗时有诗句“绿玉春犹卷”,宝钗马上提醒宝玉:“贵人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才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又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分驰了?”宝钗教他把“绿玉”改为“绿蜡”,令宝玉佩服得五体投地,说以后再不叫你姐姐了,应叫你师傅。宝钗又纠正他:谁是你姐姐?上面那个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宝钗教宝玉的是“投其所好”的高招——投穿黄袍者之所好。
宝钗不仅善于进取,同时也善于自我保护。只知进取而不知自我保护者,往往是得不偿失。
宝钗本想去找黛玉,看到宝玉先她而进潇湘馆,她低头一想,马上得出结论,进去有两大不利:一是令宝玉不便,二是招黛玉猜疑。自我保护的本能让她停住脚步。她抽身回来在滴翠亭边扑蝶,忽听亭子里面红玉与坠儿谈及与人私情之事并要坠儿保密,宝钗虽无意中听到秘密,但如果红玉知道他已听到秘密,“人急遭反,狗急跳墙”,决定马上脱身,但来不及,便使出了金蝉脱壳之妙法,对着已经打开门的红玉和坠儿说:“你们把林姑娘藏在哪里了?我刚才看见她在这里蹲着戏水。”红玉的第一反应是:“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到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克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怎么样呢?”
清代陈其泰说:“宝钗窃听私语,而推至黛玉身上。既自取巧,又为黛玉暗中结怨。奸恶极矣。盖宝钗一刻不放松黛玉,而又浑藏不露。作者特于闲冷处借一小事点破也。用意妙绝。……宝钗机械变诈,书中从未实写一笔。此回窃听小红私语,嫁祸黛玉,便将宝钗全身底里一齐献现出。所谓稳重端庄者,皆不得言而知其伪矣。”
也许宝钗并非存心嫁祸于黛玉,也许她完全出于自我保护意识,但她的金蝉脱壳之计事实上为黛玉又多树了两个敌人。王希廉说:“宝钗见宝玉进潇湘馆,即抽身走回,听小红同坠儿私语,便假装寻人。善于避嫌是宝钗一生得力处。”
原文
“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第二十七回)“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第二十七回)
注释
金蝉脱壳:比喻趁暂时未被对方察觉,制造或利用假象,乘机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