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红楼梦一百句
7767900000025

第25章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久有机会作了夫妇。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的,以为是定了的亲事,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

薛姨妈带着儿女投奔贾府,贾府让薛家母子住在梨香院。这梨香院原是当日荣公暮年养静之所。这梨香院里的日子是怎么过的?读者只知道薛蟠常从通街小门出入,结交一帮狐朋狗友,把家里闹得个天翻地覆。但薛姨妈与薛宝钗似乎在其中没有太多的故事,他们的故事更多的是发生在梨香院外面。

跟薛姨妈相关的故事并不多,书中有一回的回目叫“慈姨妈爱语慰痴颦”,写的是慈祥的薛姨妈用爱语宽慰痴迷中的林黛玉。当时正因紫鹃骗宝玉说黛玉要回苏州,宝玉呆病发作,黛玉为此伤心不已。接着是去看望一下黛玉,因薛蝌与邢岫烟定亲之事而说起“月下老人”的故事,说是“千里姻缘一线牵”,如果有缘,哪怕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最终都会成为夫妇;假如无缘,即使是“年年在一处的,以为是定了的亲事”,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最终也不能成为夫妻。然后对黛玉表示了慈母般的怜爱。黛玉感动得要认姨妈为亲娘。其实那个“月下老人”的故事才是薛姨妈的所谓“爱语”。其实她是在提醒黛玉——别做梦了。

有一位读者说:

宝钗之伪,人或知之,不知薛姨妈之伪,尤甚于其女。宝玉之玉,宜以金配,姨妈于是为妞妞造锁。玉有文锁若无字,则佩金者正多其人,姨妈于是为妞妞造锁上之文。有玉矣,有文矣,然使一入贾府,便相炫露,则适形其伪耳,若有意,若无意,于宝钗看玉时,借莺儿之言以挑逗之,托名癞僧以耸动之,宝玉索看,宝钗故迟徊郑重以出之,致使宝玉堕其术中,只知有通灵之和尚,而不知有掉鬼之姨妈也。呜呼神已!(许叶芬《红楼梦辨》)

这位读者认为,薛姨妈的虚伪比宝钗更甚。作者已经把宝钗之伪写得甚为隐晦,那么薛姨妈之伪,的的确确易被忽略。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刻的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宝钗的金锁上刻的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说这块金锁是薛姨妈叫人制作的,上面的字是薛姨妈叫人刻的,这在小说里没有直接的证据。小说里反而是明明白白地写着是癞头和尚所送。如果说这是薛姨妈所造的舆论,那么小说也写通灵宝玉是癞僧所送,又是谁所造的舆论?

但是薛姨妈的确是一位“金玉良姻”的炒作高手,一切都在不露痕迹中进行。

庚辰本第八回的回目叫“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代(黛)玉半含酸”。写的是“金玉姻缘”的第一次正式登台。它的总导演是薛姨妈,男女主角分别是贾宝玉、薛宝钗,配角是黄莺儿。每一个人物都是不可或缺的。宝玉一来,姨妈就说,宝钗在里间,你进去吧,我收拾完了就进去和你说话。但她始终没有进去,等到黛玉要来“半含酸”的时候她才重新出现。既要炒作“金玉良姻”,又要不露痕迹,不能自己说,要让受骗者自己提起,才可以产生不可抗拒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方的协助就非常重要了。这个第三方的重要角色就由宝钗的丫环莺儿来担任。宝钗一边叫莺儿去倒茶,一边把通灵玉上的八个字念了两遍。回头对莺儿说,叫你去倒茶,为什么不去?莺儿答非所问:“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于是,自然而然地,宝玉好奇地提出要看金锁,于是“金玉良姻”神话便隆重推出。

原文

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久有机会作了夫妇。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的,以为是定了的亲事,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第五十七回)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久有机会作了夫妇。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的,以为是定了的亲事,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第五十七回)

注释

世仇:累世的仇人,也指累世的冤仇。月下老人:神话传说中掌管婚姻之神。典出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故事说的是杜陵人韦固在元和二年于旅途中遇一老人靠着布袋坐在阶上,对着月光在捡书,声称袋中的红绳子是用来系夫妻之足的,男女一旦被系上线绳,即使是仇家,或贵贱悬殊,或天各一方,其夫妻关系永远不会改变。后世用“月下老人”作为媒人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