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坦克
7752900000020

第20章 欧洲大决战(1)

1.解放法国

为了解放法国西北部,盟军集中了四个集团军的兵力。包括24个步兵师、11个装甲师和四个空降师、4000辆坦克和6500架飞机。1944年7月5日,美国第一集团军率先发起攻击,突破德军防线后,向纵深推进50公里,抵达塞纳河地区。8月1日,巴顿指挥的美国第三集团军在法国游击队的配合下,向布列塔尼半岛推进。由于德军抵抗微弱,美军主力随即移师东进,转向巴黎以南塞纳河地区突击。

面对盟军的进攻,德军第7集团军试图反击,但未成功。盟军在两翼继续发动进攻。到8月底,盟军全线抵近塞纳河,在河东建立了登陆场,至此,除个别港口外,盟军已占领整个法国西北部。当盟军逼近巴黎之际,法国抵抗力量和巴黎市民配合盟军发动武装起义。经过四天的战斗后,8月25日巴黎解放。当天下午,法军第二装甲师接受巴黎地区德军的投降。次日,戴高乐率军进入巴黎,法国临时政府成立。

为配合美英军队在法国西北部的攻势,美法联军集中10个师、850艘舰船和4700架飞机,在土伦至尼斯之间80公里的战线,发起“龙骑兵”登陆战役。德军虽然有九个师负责法国南部海岸防御,但在美法联军登陆的地段,德军仅驻军五个营,防守十分薄弱。8月15日清晨,美法联军在德军纵深空投伞兵,仅遇微弱抵抗。至19日,美法联军已建立起宽90公里、纵深60公里的统一登陆场,把2500门火炮、600辆坦克、21000辆汽车和16万人运上岸。

8月28日,土伦、马赛解放。9月11日,法军与从巴黎向东推进的美国第三集团军先头部队会师,留守法国南部的德军投降。残余德军向东北溃逃,退守德法边界齐格菲防线,法国全境解放。

2.阿登战役和进军德国

9月中旬后,西欧战线已由法国西北部扩大到南起地中海、北至莱茵河口的广大地区,逼近荷兰边界。盟军统帅部决定:以英、加(拿大)联军发起荷兰战役,由蒙哥马利元帅指挥。9月17日,英第30军在空降兵的配合下,向荷兰奈梅根、阿纳姆一线突击,英第8、第12军从两翼配合。英军初期进展顺利,20日即进抵奈梅根。但是,由于德军集中兵力突击英军两侧,配合作战的英、波(兰)空降兵因战术使用不当而遭受严重损失,战况急剧逆转,英30军面临被合围的危险。9月27日,英军被迫在莱茵河南岸阿纳姆以西转入防御。10天后,得到增援的英军再次发动进攻,在阿纳姆以西20至40公里处正面突破德军防线,向纵深推进80公里。加拿大军队也夺取了布伦和加来港。11月,盟军在德国边境地区展开“秋季战斗”,开始把战场推向德国本土。为避免彻底崩溃,希特勒在阿登地区集中包括党卫队坦克第6集团军在内的B集团军群25个师约25万人,坦克和自行火炮900多辆,企图以突然反击挫败荷、比境内的盟军,稳定后方,以便腾出兵力与东线苏军交战。

随着战争从东西南三面向德国本土逼近,一项大规模的战役计划从1944年9月底开始在德军最高统帅部秘密地策划。这个被命名为“莱茵河卫兵”的作战计划的主要内容是:集中优势兵力,迅速突破盟军防线,强渡马斯河,夺取盟军的主要补给港口安特卫普,把盟军一分为二,并制造第二个敦刻尔克,然后再转头来对付苏联,该计划由希特勒亲自设计,他试图通过欧洲西线战场的最后一次攻势,迫使盟军从德国本土撤出,重新夺回西线主动权。

这几乎就是四年前曼施泰因计划的小型翻版。1940年,被盟军公认为德军最伟大将领之一的曼施泰因元帅(当时他只是一位少将)制定了全然不同于德军传统的西线作战方式(那是自毛奇和斯蒂芬计划以来德军对法国作战的传统思维,即通过内线调动兵力上的优势击败对手,再将获胜后的兵力调动至另一条战线再次获得兵力优势)。

丘吉尔后来评价德军的战略意图时说道:“德国陆军最高统帅部计划穿过阿登山脉进行大规模的突击,在肩胛处切断盟军北方集团军弯曲的左臂。这一行动除规模较大和速度与武器不同以外,很像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战役突袭普拉赞高原,切断和破坏奥俄联军的迂回运动并突破其中央阵地的做法。”

遗憾的是,这些分析都是“马后炮”了。在丘吉尔的伟大著作《二战回忆录》中,他表示,当时他对德军的判断是“我们明知危险而又甘冒这种危险”。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对于德军的进攻还是缺乏关注:“德军第6党卫装甲军是一支大家公认的劲旅……12月初那条战线的战斗沉寂下去时,它暂时逃脱了我方情报部门的监视。”而此时统领英国军队的蒙哥马利则更乐观:“目前敌军在所有战线上都在打防御战,他们的处境已使他们不可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战了。”

蒙哥马利虽然没有猜对前半部分,却猜对了后半部分。“莱茵河卫兵”计划是一种天才的设想,然而现实却很残酷,德军当时的实力远不能和四年前相比。参与阿登战役特种作战的德军特种作战头目斯科尔兹内在回忆起希特勒接见他的情形时说道:“我记得他说我们将在阿登部署6000门火炮,此外,德国空军将派出约2000架飞机,其中包括许多新型喷气式飞机。”而事实却是,德军选择了在最恶劣的天气发动进攻,因为那时盟军的飞机不能起飞。

经验丰富的德军西线总司令龙德施泰特元帅和B集团军司令莫德尔元帅对希特勒的计划深表忧虑,然而当11月3日两人从希特勒的特使约德尔上将手中接过“莱茵河卫兵”的详细作战计划时,看到上面希特勒的亲笔字迹:“不得更改。”

命运已经决定了。

希特勒此时已经罢免了与他意见不合的曼施泰因,他试图从东线抽调部队形成西线的部分局部优势,突破阿登山区美军霍奇斯将军的第一集团军和巴顿指挥的美国第3集团军结合部之间136公里宽的薄弱防区。“现有部队肯定能突破的地方……防线单薄,他们也不会料到我们会发起突袭。因此,充分利用敌人毫无防备的因素,在敌机不能起飞的天气下发起突然袭击,我们就能指望取得迅速突破。”为此德国发布了关于建立“人民近卫军”的命令,应征年龄从16~60岁,训练时间只有短短不到两个月。

1944年12月16日拂晓,德军开始反击。德军组织了一支800人的特遣队,穿着美军军服,口操英语,配备美式武器,潜入美军防线进行破坏和骚扰,引起了美军的极大混乱。随后,德军在数百个探照灯的掩护下突然发起进攻,毫无准备的美军未作有组织的抵抗便仓皇退却,损失惨重。德军突破美军防线后,向马斯河方向推进。为阻止德军前进,英美军调整部署,以航空兵对德军进行大规模空袭,终于在距马斯河仅四公里处阻止了德军的前进。

12月16日拂晓进攻发起后,德军迅速突破美军防线。美国记者英格索尔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德军突破我军防线达80公里,他们涌向突破口,就像洪水冲过被炸开的堤坝一样,而美国人则沿所有道路向西拼命逃跑。”德国第5装甲集团军在第二天就成功地用一个钳形攻势包围了美军第106师的两个团,迫使美军7000多人投降。这是美军在欧洲战场上遭到的最严重失败,一切似乎预示着希特勒的计划将要成功。

然而当德军第5装甲集团军第47装甲军抵达公路交通枢纽巴斯托涅时,却只留下战斗力不强的第26师攻打该城,主力第二装甲师和装甲教导师绕城继续前进。至12月20日,德军的进攻部队已形成一支宽约100公里、纵深30~50公里的突出部,并继续向前推进。

为了对付德军的进攻,艾森豪威尔火速将美军第82和第101空降师调往德军尚未攻克但已经越过的巴斯托涅-圣维特一线增援。此后他迅速采取南攻北守的方针,一个最重要的命令就是巴顿的美国第3集团军北上攻击德军的突出部。“这只乌龟已经把头伸得太长了。”丘吉尔在给陆军元帅史末资的信中这样写道。当德军攻势发动一周后,天气好转了,美国第8航空队的战斗机重新遮蔽了西欧的天空,猛烈的轰炸迫使德军装甲部队无法在白天活动。在巴顿第3集团军和霍奇斯的第一集团军的夹攻下,德军在1月28日被彻底赶回到原来的阵地。此时,那个在德军攻击潮流中孤立的礁石——巴斯托涅仍然没有被攻克。尽管丘吉尔为英军在此役中的无所作为进行辩解,但他无法不盛赞美军在战役中的英勇表现。

德军受挫后,仍未放弃反击计划。1945年1月1日,德军出动1000架飞机,轰炸盟军阵地和机场,炸毁盟军飞机260架,对斯特拉斯堡盟军发动攻击。德军的新进攻,使战局再度紧张。盟军统帅部一面组织反攻,一面由丘吉尔致电斯大林,要求苏军提前从东线发动攻势吸引德军,以减轻西线盟军压力。1月12日,苏军从北起波罗的海,南至喀尔巴阡山的长达1200公里的战线上,对德军发起强大攻势,兵锋直指柏林。希特勒被迫从西线抽兵东援对付苏军,英美盟军乘机迅速推进,将德军全部赶回原出发地,德军在阿登地区的反击被彻底粉碎。

据统计,在阿登战役中,德军死伤及失踪人数达8.2万人,损失坦克、强击火炮600辆、飞机1600架、其他车辆6000辆。盟军损失7.7万人,被俘及失踪2.1万人,大量武器装备被毁。

阿登战役后,德军士气更加低落,彻底丧失了反攻能力,盟军从此牢牢掌握了西欧战场主动权。希特勒想要在西欧取得决定性军事胜利,迫使盟军妥协的企图彻底破产。不久,东、西对进的苏、美军队在易北河会师,希特勒末日的倒计时开始了。

尽管邪恶永远不可能战胜正义,但是,单纯从战术的角度讲德国坦克部队还是创造了不少令人称道的战例,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个在很多军事理论课上都被提及的经典战例。

3.一辆“老虎”摧毁了英国人的希望

1944年6月6日,希特勒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终于发生了──盟军开始在诺曼底登陆,这使得本来已在东线手忙脚乱的德军陷入了两线作战的窘境。几天后,盟军在滩头建立了稳固的登陆场,开始逐步向内陆纵深发展。

盟军的首要目标是卡昂——一个不大但却是诺曼底地区交通枢纽的小城。承担攻击卡昂任务的盟军主要由以下部队构成:战线左侧为英第3师,中央为加拿大第3师,右侧是英第51师和第50师;另有英第7装甲师担当迂回任务,从右侧经175号公路向卡昂包抄。至6月13日,英先遣部队第22装甲旅已进入波卡基村,绕到了德军装甲教导师的侧后方,德军为了弥补己方左侧防线的巨大缺口,援救装甲教导师,命令机动的党卫军第101重装甲营驰援。该营编制为45辆“虎”式坦克,6辆“豹”式抢救车及124辆其他车辆,满员1037名官兵。他们6月7日即从营地出发,但因铁路系统遭盟军空袭毁坏,故200千米的路程全靠自己行军。然而,盟军的“暴风”式对地攻击机并未因此放弃对这支队伍的“眷顾”,该营一路遭受狂轰滥炸,抵达前线时已有半数车辆被毁。

13日清晨,一名德国士兵慌张地跑回来报告:“英国人已经到达了前面的村子,距离这里不到2000米!”

此时,德军米歇尔·魏特曼中尉(第101营先遣连指挥官)正在坦克旁睡觉。听到这个消息,他有点儿惊异:“英国人动作真快呀!”说着,他已站起来,“霍夫林格,把你的231号坦克借我用一下。博比,给我当炮手。我们去确认一下情况。”

231号坦克是先遣连中状况最好的“虎”式坦克,而魏特曼自己的座车由于空气过滤器被弹片打坏,还在修理之中。

“出发!”魏特曼一声号令,“虎”式坦克轰隆隆地驶出了林间小路。前面就是波卡基村,英军近三个连的兵力已经进入村子,平时,没有人注意过这个离卡昂30千米的小小农庄,可从这天起,平凡的波卡基村声名大噪,成为装甲作战经典战例的代名词。

英军第22装甲旅的A连此时已穿越波卡基村到达东侧的小山包——213高地,B连则停在村子西头的道路上集结,而团部的一辆M5A1轻型坦克和14辆“克伦威尔”正在村中,另外还有四辆侦察车和20辆M21半履带卡车以及一门57毫米反坦克炮(即英军的六磅炮)。

魏特曼可不了解这些情况,他通过村边的麦田直插入175号公路,正好揳入英军团部的车队中。进入公路后,他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可也被吓了一跳。原来离他最近的英军侦察车就在其右侧15米的地方(刚才由于灌木丛的遮掩,谁都没有发现对方),而左侧200米,几辆坦克的炮口正对着他的坦克。英军同样大吃一惊,他们也没想到这附近竟有德军装甲部队,而且是令人恐惧的“虎”式坦克。大家还在发愣的时候,魏特曼首先反应过来:侦察车不足为惧,首先要干掉左边对其构成威胁的几辆坦克。于是,“虎”式迅速左转,炮塔则转得更快,博比没有瞄准,凭感觉就打出了第一发88毫米炮弹。转眼间,英军的一辆M5A1被打得粉碎,而“克伦威尔”坦克似乎还没有装弹,只是静静地用炮口“瞪”着冲过来的“虎”式坦克。“虎”式坦克上的88毫米炮“咚──咚──咚”连续几炮,3辆“克伦威尔”的“眼睛”都闭上了。英军团部参谋亚当斯上尉坐在最后一辆“克伦威尔”上,他命令坦克急速后退,躲入路旁的废墟中。

魏特曼发现有一辆英军坦克逃逸,但却不知道它就藏匿在附近,他继续向前冲,正好路过亚当斯上尉的坦克前,亚当斯没有反应过来,眼睁睁看着“虎”式薄弱的侧装甲从自己身旁掠过,失去了最佳的反击机会,当然也就成全了魏特曼继续创下惊人的战绩。

魏特曼加速向西开,他怕那些英国侦察车上的步兵追过来,因为在巷战中,坦克从步兵身上捞不到便宜。可当他行驶到街道拐弯处时,突然发现一队英军坦克正在前方150米处的路旁停靠,其中还有“长鼻子”的“萤火虫”坦克。“虎”式的前装甲可以不在乎“克伦威尔”的75毫米短身管主炮,但“萤火虫”的76毫米长身管主炮在如此距离上击穿他的战车却是轻而易举。

“掉头!掉头!”魏特曼声嘶力竭地大喊着,“虎”式拖动着56吨的笨重身躯掉头而去。就在这时,一发“萤火虫”的76毫米炮弹打在其炮塔左侧,幸好射入角太小而被弹飞了。魏特曼一身冷汗,他知道在此多耽搁一秒钟,都会有致命的危险,因为对方可以很容易地追上他,自己的“虎”式根本跑不过“萤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