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沙漠中的厮杀
北非坦克战是二战中唯一的,也是坦克战历史上唯一的沙漠坦克战。它始于1940年夏,时间还早于苏德大战,但在爆发后的一段时间里,无论是规模还是强度都不及欧洲战场。其缘由一是由于北非战场的价值不及欧洲,双方投入的力量均有限,二是这场角斗最初的参加者英国和意大利的装甲兵作战水准都比不了希特勒的“魔鬼师团”。
英国陆军在敦刻尔克撤退后,陆军的重装备损失极大,本身也没有像苏联T-34型坦克那种优秀的车种,在时间紧迫、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美国采取渐进式研制方法,不断在几种车型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研究出了一些能应急的坦克,为后来高性能坦克的出现打下了基础。英军在北非之役大量使用的“瓦伦丁”式步兵坦克就是这种研制方式的杰作。
“瓦伦丁”的原型与“玛蒂尔德”一样,都出自英国坦克设计师卡顿之手。卡顿在1935年完成“玛蒂尔德-Ⅰ”式步兵坦克的设计后不久,就于当年12月因飞机失事去世。去世之前,他对“玛蒂尔德-Ⅰ”式不大满意,曾设计出A-9巡洋坦克和A-10步兵坦克。两者底盘和发动机相同,但装甲和武器不同。A-9炮小、装甲薄,重量比A-10轻近两吨,时速比A-10快16公里;A-10炮大、装甲厚、速度慢。卡顿想用A-10代替“玛蒂尔德-Ⅰ”,无奈装甲不如“马蒂尔德-Ⅰ”,94毫米榴弹炮发射速度太慢,坦克的造价也超过了6000英镑,因而无人问津,只生产了几辆。维克斯公司在1938年的情人节前把A-9、A-10合为一体,利用它们优良的悬挂系统,改用新式坚固的锻钢履带,并把装甲厚度增至65毫米,送交英国陆军。但在1939年战争爆发前夕英国陆军才与维克斯公司签订合同,在一年内交货。“瓦伦丁”式也就一跃成为英军的主力战车。后来又对“瓦伦丁”坦克不断加以改进,火炮口径也从40毫米增至最后的70毫米。对于坦克兵来说,“瓦伦丁”式坦克没有一点浪漫气息,驾驶室狭小,换挡、出入困难,一旦被击中起火就难以脱身,在同敌方坦克作战时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由于这些天生的问题,随着“丘吉尔”式坦克的增多,“瓦伦丁”式在1943年年底就退出作战坦克行列,全部改为特种坦克。
坦克本是堑壕战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血腥堑壕战的英国军政领导人眼前浮现出堑壕战的可怕景象,对希特勒大吹大擂的“齐格菲防线”十分头疼,认为需要研制能跨越堑壕、突破防线的重型坦克。美国军政领导人认为设计第一批坦克的人最有经验,就重新起用包括斯文顿在内的老设计师,成立了“斯文顿委员会”,专门设计突破“齐格菲防线”的坦克,其战术性能要求是:能通过被炮弹炸成烂泥的无人区,能抵御37毫米穿甲弹,在100米内可承受105毫米高爆炮弹的直接命中,有一门可击毁17.78厘米厚钢筋混凝土工事的火炮。结果在1940年2月出现了一个名为“老家伙”的怪物。“老家伙”是最早的马克系列重型坦克、法国“夏尔B1”型重型步兵坦克和“马蒂尔达-Ⅱ”型的大杂烩。“老家伙”的车形与“马克”式坦克和深受“马克”式影响的“夏尔B1”极为相似,车前有一门75毫米炮,两侧有四挺机枪,车顶是装有40毫米炮的“马蒂尔达-Ⅱ”式坦克的炮塔。车重80吨,发动机功率441000瓦特,最大时速11公里,乘员八人,最大装甲厚度68毫米。“老家伙”无疑是属于上个时代的东西,只造了两辆就封存了,从未投入战场。
“老家伙”虽然死了,但思想犹存,由此产生了“丘吉尔”式步兵坦克。“丘吉尔”式坦克的设计目的也是为了突破齐格菲防线,同样根据英国陆军向“斯温顿委员会”提出的设计新坦克的要求。在贝尔法斯特的哈尔兰与沃尔夫公司接到英国陆军的这一要求后,又设计出编号为A-20的“步兵坦克”。首批坦克在1940年试车,但发动机和传动系统问题重重。英国军方就要求沃克斯动力公司重新设计。这个公司在英国坦克设计指导部梅里特博士的帮助下,在1940年年底推出新车,编号是A-22,试验效果不错并投入生产,定型为“步兵坦克-IVA”型,即“丘吉尔-Ⅰ”式。这种坦克重38吨,使用一台12缸发动机,悬挂装置是法国“B-IBIS”重型坦克使用的样式,最大装甲厚度102毫米,车前方装有一门76毫米榴弹炮,炮塔装有一门40毫米炮和一挺机枪,最大时速为22公里,乘员五人,行程130公里。“丘吉尔-Ⅱ”型卸掉了车前的76毫米榴弹炮,换上机枪。1941年研制成功76毫米坦克炮后,英国重新设计了炮塔,将40毫米炮换成76毫米炮,车前身装一挺机枪,此即“丘吉尔-Ⅲ”型,后来又把焊接炮塔改为浇铸炮塔,成为Ⅳ型。英国人在1942年8月的第厄普袭击战中首次使用“丘吉尔”式坦克,其中主要是Ⅲ型。1943年春,这种坦克在突尼斯战役中通过了实战的考验,证明其特别适于在山区使用,遂成为英国步兵的主力坦克,并被改装成各式各样的特种坦克,共生产了5640辆,占英国战时坦克总产量的20%。1942年,英国还把这种坦克送给苏联救急。
在大战前夕和大战期间,英国的“巡洋舰”坦克有两条发展脉络。第一条是卡顿去世前夕研制的A-9和A-10,用来替代过时的“维克斯”中型坦克。这两个型号的坦克都曾装备英国陆军,正式名称分别是“巡洋舰-Ⅰ”型和“巡洋舰-Ⅱ”型,采用“维克斯”坦克传统的悬挂系统,参加过法国、非洲和巴尔干的战斗。但Ⅰ型的装甲太薄,Ⅱ型的速度太慢,在1941年以后逐渐退出英军作战一线。第二条脉络是同苏联T-34型一样使用“克里斯蒂”悬挂系统的坦克。这一系列兴旺发达,出现了一系列有名的坦克,“十字军”式是投入实战的坦克。
说来有趣,英国人是从苏联人那里发现“克里斯蒂”悬挂系统的。1936年,后来名扬北非的韦维尔将军和负责指挥英军坦克兵的马特尔将军应邀参观苏军的演习,BT系列坦克的敏捷给他们留下极深的印象,决心弄到“克里斯蒂”坦克,就委托纳菲尔德公司以购买拖拉机的名义,用了8000英镑买了最后一辆“克里斯蒂”坦克,后来又购买了专利,于1937年9月制造出编号为A-13的巡洋舰坦克。其重量为14吨,用一台249900瓦特的汽油机,最高时速为48公里。英国陆军在1937年12月采购了该坦克,正式定型为“巡洋舰-Ⅲ”型。后来又加厚了“巡洋舰-Ⅲ”型的装甲,在炮塔四周安装了裙板,变成“巡洋舰-Ⅳ”。这两种坦克共生产了50辆,都编入第1和第7装甲师,在法国和北非的作战行动中使用。英国发现A-13性能不错,决定以此为基础,继续发展,在1939年制成A-13Ⅲ型,官方名称为“巡洋舰-Ⅴ”型,后被称为“盟友”。但“盟友”并不成功,机械故障太多,履带太窄,从未投入实战,只用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