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听心理学家讲述修心智慧
7679500000009

第9章 破译经典心理学定律及效应(3)

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人来说,在取得一定的成绩后,总是希望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褒奖,遇到一些挫折后,又总是担心别人会盯着和指责自己。取得成绩的时候千万不要沾沾自喜,少发表一些自己认为是惊世骇俗的言论,少些夸夸其谈,千万不要自以为是,这才是他们的最佳生存之道。因为,蘑菇出世是没有人会刻意去注意的,只有多做事情少抱怨,在不被他人所注意的每一天里激励自己,主动自发地学习新的东西,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受到别人的关注。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所谓的蘑菇定律,是我国特有的心理定律,是有我国特色的一种现象。

其实,在人生的早期,有一段“蘑菇”经历并不是什么坏事,那些经历早晚都会变成你的资本。一个人要想获得事业成功,就必须得经历人生的一些蜕变,人不会一出生就非常成功。人生的很多机会都是在单调的工作实践中获得的。如果一开始就不想从事单调的工作,那么自然也就无法得到提升的机会。怎样高效率地走过初人社会的这一特殊时期,迅速地成熟起来,是每个年轻人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一个社会学者急于解决的问题。

那么,我们可以再来看看蘑菇,“蘑菇”是怎样成长的呢?如果能融入一个团队、一个集体,就能从一个组织中获取更多的养分和支持,这样一来,“蘑菇”钻出地面的时间也就被大大地缩短了。我们是不是也能从中得到启发呢?

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组织,而凡是有组织的地方,就必然存在人际关系,我们常常都会借助他人的力量来使自己成长,让自己变得茁壮。所以,融入一个组织后,你会有新的认知和新的发现。在“蘑菇”的成长过程中,遇事单独完成而不懂得融入集体,和别人更是缺乏交流,这样的你就太傻了,你是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就很难有实质性的进步,只能停留在原地踏步的水平,甚至有可能越来越糟。

雪中送炭定律

雪中送炭不只是一个成语,也是一个定律。从心理学上来讲,雪中送炭定律,是指人们会对在自己处境危难时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激的一种特别心理,而且这种感激与其他的感激不同,它会给人留下分外深刻的印象。人们能够忘记一些平常的帮助,但是,那些在特殊时期接受的帮助会深深地印刻在脑海里,有的会让人记一辈子。也许平时的帮助没有被记在心上,但是当一个人处在危难之中的时候,如果得到别人的帮助,那么他肯定会感激不尽的。

韩信的故事很多人都已耳熟能详,韩信的为人处世和赫赫战功同样彪炳史册。韩信谢漂母的故事,也被人们传颂至今。在韩信还非常落魄的时候,有一天,他来到城下想钓些鱼来吃,有许多老妇在河边冲洗丝絮,其中一个老妇看韩信很可怜,就给了他一些饭吃,就这样一连几十天,老妇每天都按时来给他送饭,直到冲洗丝絮的活都做完了。韩信对这位大娘说:“吾必有以重报母。”

韩信发达了之后,正如他当初所言,他并没有忘记那个当年给自己饭吃的漂母,于是就派人四处寻找,要赠与千金。可以这样说,对韩信给予帮助的人肯定不只漂母一人,或者说,在所有帮助过韩信的人当中,漂母所付出的物质的东西并不可观,但是,漂母恰恰是在韩信将军一生中最为落魄潦倒的时候向他伸出了援手,这使得韩信无法忘记漂母对自己的恩情。这也就说明了一个道理,在一个人非常落魄的时候接受到别人的帮助,这样的恩情他会终身铭记在心。

周瑜可谓是千古风流人物,但是在三国争霸之前的人生却并不顺利。他那时候仅仅是袁术手下的一个小小的居巢长,一个无名小县的县令。那几年地方上大旱,连年颗粒无收,加上宏观调控有问题,很快就酿成了饥荒,加之战争不断,粮食成了一个日趋严重的问题,一个性命攸关的问题。居巢的百姓由于缺乏粮食只能吃树皮草根,饿死了不少人,同时饥饿也使军队失去了战斗力,这就非常危险了。作为地方父母官的周瑜看到如此情形,心急如焚,苦思冥想,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仍旧束手无策。在这时,有人献计道:“附近有个财主鲁肃,他不仅家中富足,还乐善好施,他家肯定会囤积很多粮食,我们不如去跟他借一借吧。”

周瑜无奈,要救百姓于水火,只能“死马当做活马医”了。他马上收拾了一下,亲自去拜访鲁肃,片刻寒暄之后,周瑜直奔主题说:“实不相瞒,小弟此次冒昧造访是想要大哥帮忙,借我点粮食救济周围的百姓,不知老兄是否肯出手相助?”

鲁肃看到周瑜长得非常英俊,英气逼人,神采与常人有异,便知他日后定能成就一番霸业。因此,他听到周瑜的相求便朗声笑道:“这对我来说只不过是举手之劳,我怎会不帮老弟呢?”

鲁肃家非常富有,一共有两个粮仓,每个都藏粮三千石。鲁肃亲自带着周瑜去看粮仓,并对周瑜说:“不要在我面前说借粮了,就当我送你一仓好了。”此话一出,周瑜及众人都震惊了,在如此荒年,粮食可是生命之本,它对每个人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鲁肃的语言和行为都深深地感动了周瑜,两人由此成为莫逆之交。后来周瑜果真飞黄腾达,做了众人敬仰的将军,但他永远记得鲁肃在他最困难时所给予的帮助,于是他把鲁肃推荐给了孙权,使鲁肃也有了发迹的机会。当然,鲁肃本人也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

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都可以算是人情的一种,但是两者产生的效果却是天差地别的。当你把一个人从火坑里拉出来,也就犹如你在沙漠中给了别人一杯救命的水。就被救者内心的感受来说,你给一个生活安逸的富翁送一块面包和给一个即将饿死的人送一块面包,在他们的内心所产生的反应会是一样的吗?富翁不会在乎你的面包,当然就更不可能对你产生什么感激之情,甚至会产生厌恶也说不定,但是在那些即将饿死的人看来,你就是他的救命恩人。因此说对于不同的人,面包就有不同的意义。即使是同样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面包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小李和小亮是同窗好友,在他们已经毕业多年后的今天,小李都说他始终无法忘记小亮送给他的100元钱。因为当时小李的母亲生了重病,急需钱动手术,可小李的家里又非常困难,他的父亲向所有的亲戚都借了钱,但依然不够。小亮是个很讲义气的人,在得知小李的事情后,就把自己省下来的100元钱给了小李,在当时,这100元钱也不是个小数目。小李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后来小李有了自己的事业,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人,但逢年过节,他都会提醒自己记得给小亮发去一条问候的短信。他一直都没有忘记小亮曾经对他的帮助,而且他也在一直找机会帮助小亮。

有一个特别追求浪漫的人,也是一个很讲求生活品质的人,在他的手机里存着许多短信,大部分都是关于一些风花雪月的往事,也有一些温馨祝福短信。然而在他手机里保存最久的、一直舍不得删掉的一条短信却是一句让人费解的话:“你需要钱吗,是今天吗?我给你送去3000元够用吗?”

短信已是三年之前的了。在三年前,他因为有病需要住院做手术,然而那时的他才刚找到新的工作,支付了房租、医院押金和治疗费后他一贫如洗。他是一个不愿让别人看到弱点的人,从不向别人倾诉,并且以为自己掩饰得很好,不会有人知道。有一次,一个跟他关系很好的朋友去看他,细心的朋友发觉到了他的拮据,朋友临走时问:“你需要钱不?如果缺钱就告诉我。”然而他以为那只是一句客套话,就随便回答道:“马马虎虎了。”并没有把朋友的话放在心上。

几天过后,朋友忽然发来短信问他:“你需要钱吗,是今天吗?我给你送去3000元够用吗?”看见短信的那一刻,他泪流满面,“原来朋友说的话是很认真的啊!那么诚诚恳恳实实在在地想给我帮助。”朋友很了解他的个性,所以又特地发短信问他。真所谓患难之中见真情。古人云:文士满华堂,不如一挚友。真正的朋友就是患难中能帮助你的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说起来奇怪,为什么总会有人在茫茫人海中苦苦寻找自己的恩人?可能这位恩人是真的帮了自己很大的忙,也有可能是别人的一个举手之劳,但是在接受帮助的人看来,这种举手之劳实际上就是巨大的帮助。所以,当一个很小的举动成为巨大的帮助时,接受帮助的人就很有可能会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去寻找帮助过自己的人,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把对方给予自己的恩情回报对方。这也正如我们经常听说过的一句话:别人对你的帮助是1,你给别人的回报是101。

暗示效应

这天,美国某大学心理系的一位教授在课堂上向学生们郑重地介绍了一位来宾——科罗博士,说他是世界闻名的化学家,已经得过很多大奖。科罗博士在大家的掌声中从皮包中拿出一个装着液体的玻璃瓶,高傲地说:“这是我正在研究的一种物质,它的挥发性很强,但是对人体无害,当我拔出瓶塞,它马上会挥发出来。它气味很小,当你们闻到气味,请立刻举手示意。”

说完话,博士拿出一个秒表,计算时间,同时拔出了瓶塞。一会儿工夫,只见学生们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都依次举起了手。但是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心理学教授告诉学生科罗博士只是本校的一位老师假扮的,而那个瓶子里装的物质只不过是蒸馏水。

心理系的学生之所以“睁着眼睛说瞎话”,是因为受到了“科罗博士”的暗示。他暗示瓶子里装的是一种他正在研究的物质,因为挥发速度很快,加上气味很小,所以学生们就相信了,并且似乎真的闻到了某种特殊物质的气味。人们总结发现,巧妙的暗示会在不知不觉中剥夺我们的判断力,对我们的思维形成一定的影响,造成我们行为的些许改变或者偏差。在心理学中,人们将这种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特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方式活动的现象称为“暗示效应”。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暗示效应应用得非常普遍,每天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暗示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例如:一道新菜上来,你提起筷子尝了一尝,发现没有什么特殊的滋味,但等主人详细介绍之后,你再一次品尝时却渐渐体会到了菜的新奇和特殊。在商场购物也是同样的道理,你发现有一款新电脑上市,虽然在你看来这款电脑和其他的款式没有什么区别,软件方面也是相差无几,但是被销售员详细介绍后,你再看这款机子就觉得它确实有与众不同之处,这就是所谓的暗示效应。

再比如,上班的时候有同事突然对你说:“你今天的脸色不太好,是不是病了?”这句不经意的话起初你还不太注意,但是,不知不觉地,你真的会觉得自己头重脚轻,浑身隐隐作痛,似乎自己真的病了。最后,自己越想越不对劲,自己也越来越担心,于是就到医院做了一番检查,当权威的医生向你宣布“没病”之后,你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充满活力,病态一扫而光。这些现象有时只在人的一念之间,虽然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这都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事实上,也大多是暗示效应在起作用。

200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范伟等人表演的小品《卖拐》令人捧腹不已,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小品寓意主要是讽刺那些骗人、坑人的奸商,而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范伟饰演的那位买拐者,他在卖拐者逐步的心理暗示下产生了错觉,真的认为自己的腿有毛病,最后买下了那副拐。人们在啼笑皆非的同时也会说:“太傻了,让人卖了,还替人家点钱呢!”但这样的愚者是否“纯属虚构”?事实上,在商家的虚假宣传中,上当受骗者不在少数。并不是说上当的人都是愚蠢的人,上当的人其实并不是愚蠢,有些甚至非常的精明,而且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就上当受骗的,属于非强迫性受骗。

所谓暗示主要是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而个体会在无意之间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作出相应的反应,这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暗示分自暗示与他暗示两种。

自暗示指的是自己使某种观念影响自己,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例如,在早上起床的时候去照镜子,这个时候有人发现自己的脸色不太好,并且觉得上眼睑浮肿,如果刚好是昨晚睡眠质量不佳,这时马上就产生不快的感觉,甚至会怀疑自己是否得了肾病,继而觉得自己全身无力、腰痛,于是认为自己不能上班了,只得到医院就医。这就是对健康不利的消极自我暗示作用。而有的人则刚好相反,当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脸色不好,由于睡眠不好而造成精神萎靡不振、眼圈发黑时,马上用理智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并且暗示自己这个现象是正常的,也是暂时的,只要到户外活动活动,做做操、练练太极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就会好的。于是经过调整后精神就慢慢振作起来,最后高高兴兴去工作了。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有利于身心健康。

他暗示指的是个体与他人交往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主要是他人对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发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