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当我们遭受到挫折时,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找各种理由来安慰自己。比如说,有一位学生没有考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名牌大学,而是仅仅考取了一所一般大学,这个时候就会在心里默默念叨说,名牌大学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再说那里竞争太激烈了,说不定我拼命学习也跟不上,而在一般大学里学习,说不定我非常轻松地就能够名列前茅了,更何况名牌大学出来的也不一定比从这所大学毕业出去的强,我宁当鸡头也不愿当凤尾。又比如说,有一名普通干部在竞争部门经理的时候落选了,当时心里有些失落,回家后也是闷闷不乐的,但是后来自己也想开了:职务越高,责任就会越重,那么承担起来也会更费力,如此劳心劳力会让自己身体吃不消的。还不如当个平民百姓更好,乐得逍遥自在,而且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钻研业务和处理个人问题。这样一想,他的情绪很快就恢复常态,不再烦恼了。
与“酸葡萄心理”相反,有的人得不到葡萄,而自己现在只有柠檬,于是就会对外宣称自己的柠檬是甜的。这种没有承认自己达不到的目标或得不到的东西不好,却百般强调,凡是自己认定的较低的目标或自己所拥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借此来减轻内心深处的失落和痛苦的心理现象,被称为“甜柠檬”效应。
“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十分常见的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中也是合理化作用的典型表现。当然,这两种效应都是指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或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为减少或免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或者烦恼,为了保持自尊,而对自己不合理的行为给予一种合理的解释,让自己能够快速接受现实。
蔡戈尼效应
20世纪20年代后期,心理学家蔡戈尼做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这个实验所得到的结果被人们称之为蔡戈尼效应。
首先,蔡戈尼将测试者分为甲和乙两个小组,然后让两个小组的受试人员同时演算完全一样的数学题。在实验进行过程中,他让甲组的受试人员顺利地演算完毕,而在乙组演算过程中他会突然下令停止,然后宣布结束。
最后,他让甲乙两个组分别回忆刚才演算的题目,出人意料的是乙组受试者明显优于甲组。这种没有完成的不适感深刻地留存于乙组人员的记忆当中,一时之间很难忘记。而那些已完成题目的甲组人员,他们的“完成欲”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所以,他们也就轻松地忘记了刚才所进行的任务。
有一位作曲家非常喜欢睡懒觉,他的妻子为了使他早上能够起床,就想了一个办法,妻子在钢琴上随便地弹出一组乐句的头三个和弦。睡梦中的作曲家听了之后,辗转反侧,等待曲子的继续,但是久久没有动静,最后他实在是忍不住不得不爬起来,跑到钢琴前弹完最后一个和弦。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趋合心理。这种心理逼使作曲家无法忍受未完成的乐章,所以他不得不爬起来在钢琴上完成脑中早已完成的乐句,来满足自己的心理。
每个人天生就有一种办事要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完成欲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自己心里已经完全放下;如果工作尚未完成,那么,这同一动机便使他留下深刻印象,无法遗忘。这就是蔡戈尼效应。
在我们的生活中,在面对问题时,虽然很多人都会全神贯注投入进去,但是,一旦解开了就会有所松懈,继而放松下去,这样自然而然也会很快地忘记。但是,对于解不开或尚未解开的问题,人们大都会要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去解开它,所以对于这种情况,人们会比较在意,进而一起记忆在大脑里面。而且这种影像会一直浮现在脑海里,直到自己把它解开的那一刻。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人们天生都有一种办事要有头有尾的驱动力。比如让我们试画一个圆圈,但是在最后的时候留下一个小缺口,就停笔不动。然后让人们来看它一眼,大多数人的心思都会倾向于想要把这个圆给完成。有时白天工作量大,到晚上了还要加班,但是到晚上深更半夜的时候还没有完成任务怎么办?这个时候你会选择放下工作去睡觉,还是会继续,等到完成再安心睡觉?相信大多数人是会选择继续完成,完成之后再睡觉,这样才会睡得安稳、踏实,否则就算是你睡觉了也不会睡得很沉。当我们正在看一部影片,突然你发现已经是深更半夜了,这时的你会马上关掉电脑睡觉还是继续看完再上床?相信大多数人会继续看完,这样晚上睡觉才踏实,才会睡得更香。
有一个人非常喜欢编织。每天只要一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拿起编织针,然后开始煞有介事地编织。虽然翻来覆去只是一个动作,但他却极为认真,每天搞得茶饭不思,假如中途有别的事情被打断了,只要一有机会,他就能再接上。
这就是“蔡戈尼效应”起到的心理作用。一日任务不完成,便一日不解“心头恨”。一般来说,做事情的时候还是需要相应的“蔡戈尼效应”的,因为,它能够推动我们主动去完成工作任务,并且达到圆满状态。如果生活中没有蔡戈尼效应,那么就不会有办事的效率,只有在蔡戈尼效应的驱使下,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效率快速得到提升。
但是,如果我们把握不好“蔡戈尼效应”的话,就比较容易走向极端。一方面是过分的强迫,面对任务时坚决要一气呵成,不完成便死抓着绝不放手,有的时候甚至还会偏执地将其他任何人、事、物全部置身事外;而另一方面就是驱动力过弱,做任何事都是拖沓啰唆,经常半途而废或是转移目标,永远无法彻底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假如你经常走到“蔡戈尼效应”过弱的那一端,那你肯定是做事不能坚持到底的那类人。心理医生对此给予了一个简单有效的建议:“如果你精力集中的时间限度是10分钟,那么,你的脑筋一开始散漫,你就要停止工作。然后用3分钟的时间活动筋骨,转移注意力,例如跳几下,或者去倒一杯水,再或是做些静力锻炼的肌肉运动。等到活动过后,再把另一个10分钟花在工作上。”
但如果你经常走到“蔡戈尼效应”过强的一端,那么很有可能你是一个工作狂。而这样的人,通常性格也是比较偏执,做事比较自主,想法坚定难以动摇。可想而知,忙于完成任务的紧张生活一定也是太单调,太狭窄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得试着缓和一下过强的“蔡戈尼效应”,比如,周末和朋友约会,出门呼吸新鲜空气,或者下班后看看电视,看看夜景,听听音乐,学习享受人生乐趣。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蔡戈尼效应是推动他们完成工作很重要的驱动力。可是生活中还是有些人会不自觉地走向极端,要么是因为拖拖拉拉,似乎永远都无法完成最后的工作,要么就是非得一口气把事做完,否则绝不罢休。这样两种人都需要调整他们的完成驱动力。
其实一个人做事半途而废,可能只是因为害怕失败而已,他永远不去把一件事情完成,就使自己有空间去逃避,或避免自己受到批评;同样的道理,那些只想永远当学生而不想毕业的人,也许是因为觉得这样就可以不必到社会上工作,可以远离过分竞争有压力的环境;另外也可能是因为在他潜意识中就不相信自己会成功,所以缺乏自信,想要逃避。那些非把事情做完不可的人,为了避免事情半途而废,就很有可能会让自己止步于一份根本就没有前途的工作上。兴趣一旦变成了狂热,就会是一个警告的信号,表示过分强烈的完成驱动力正在一步步主宰你。有的人会强迫自己去看完一部电影,尽管他并不喜欢那部电影,可就是觉得非看它不可。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怎样做才能抑制住蔡戈尼效应呢?
首先,要在看事物的时候运用自己的价值观标准,比如我们发现一个工作计划不值得我们去做,那么我们就应该选择勇敢地放弃,去完成值得我们去完成的计划。这并不是说每一件事情都要坚持完成,只要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我们都应去坚持;如果没有必要坚持,就不去坚持,可以适当地放弃。
其次,我们可以适当编制一个时间表,这样我们可以把必须做的事以及比较重要的事都写下来,做到井井有条,让自己培养出一种比较切合实际的意识,再把期限定在要求办妥的时间以前,做到有条不紊。
最后,我们需要一点一滴地来强化自己本身的意志力,当然,我们可以先从一件小事上来锻炼自己,然后再逐渐放大。比如,可以强迫自己在洗碗槽里留下几只碟子不去洗,然后去忙其他事情,或者看一本书的时候,试着去停一下,然后再去想想自己是不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如果是的话,那么就停止动作,转向其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