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灵魂劲歌
7492900000021

第21章 有书作伴苦也甜(4)

对于网络论坛评定精华,我讲一下自己的感触。第一,红袖添香的散文论坛要求文笔俊逸,对于那些笔法平实的作者来说,想在红袖散文论坛获得好评无异于天方夜谭;而东湖社区的武汉文坛比较看重朴实无华而情深意笃的散文。我的同样一篇散文,在红袖的散文论坛被“枪毙”,而在武汉文坛获得喝彩。第二,红袖添香的“红袖书话”论坛则比较提倡雅俗共赏的文章,着重强调作品的思想性与人文意蕴,所评论的作家最好是名家;东湖社区的汉语天下看重浓烈的学术氛围与学院气息,对于关于本土作家的评论尤为关注。我的文艺随笔《对坦诚和纯洁的渴望》没有在“红袖书话”论坛飘红,却在汉语天下一炮打响就是铁证。

昨天晚上,在“红袖书话”论坛的首页,我无意间发现自己的作品《心灵在舞蹈——我读罗伟章的中篇小说》上了推荐栏目,这是红袖添香给我的第二次惊喜。应当承认,这是我近年来翘首以待的希望。于是,怀着欣慰的心绪,我在“红袖书话”论坛稍作停留,打开醒目的标题“《红袖书话》期刊第二期”,发现我的书评《忧郁而孤独的天才》上了“锦上添花”栏目。看看公布的日期,距离现在都已经块三个月!!这是红袖书话给我的第三次惊喜。说句掏心窝子的话,这个惊喜我还从来未曾敢奢望过。我简直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白日梦?!不管如何,这是“红袖书话”论坛对我最高的奖掖与提携。我相信,“红袖书话”论坛的版主肯定期待我的文学评论迈上一级崭新的台阶,走出红袖添香,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这些,当然也是我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标。

刚刚获悉一个让人惊喜的消息:经红袖添香事业部论坛一位素昧平生的版主的推荐,我的系列书评在改坛飘红并置顶。

此时。彩霞满天。我点燃一只烟,走向院外,不知是谁家的音响正在播放流行歌曲,许美静甜美悠扬的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在我耳畔响起:

“人生路上甜苦和喜忧,愿与你分担所有,难免曾经跌倒和等候……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睛空,珍惜所有的感动,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风风雨雨都接受,我一直会在你的左右……”

我仿佛看见自己站立在渐行渐远的轮船的甲板上,我扯起了人生的风帆,风帆在飙风中猎猎招展,我正在朝着那圣洁的彼岸奔驶……

书评伴我走天涯

近来翻阅自己的书评小辑,发现自己竟然已经写下了超过十万字的文字,其中包括书话随笔五篇,文学书评三十二篇。想起自己起先纯粹是被动的写一些拥堵在胸中的感性读书笔记,接着有意无意去阅读当代作家的作品,然后是自发地对书评发生浓厚的兴趣,到现在是比较刻意地去研究当代文学。

《我眼中的贾平凹》和《忧郁而孤独的天才》就是在最先纯粹写读书笔记的产物。三年前的初冬,我开始我的网络文学生涯,在红袖添香和东湖社区注册。我的书评的第一阵地是红袖添香论坛。在红袖添香书话论坛,我丢下这两篇评介贾平凹和顾城的书评,当时并未在意。等我在翌年仲秋去红袖论坛溜达时,无意间发现我的这两篇书评被书话论坛的斑竹飘红女士加为精华,帖子的点击率均在该论坛前十名之内,而且跟帖者众多,反响很不错。这次意外的惊喜,让我对自己写作书评萌生了十二分的自信,接着我开始有意无意地去读现当代作家作品。我很喜欢张炜的散文和长篇小说,记得张炜曾经说过:“我曾经固执地认为,我读书是很多的。这种自豪感对我写作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这句话被我当作格言记在我的笔记本中。至今想来,仍然有一定的实用性。

在飘红版主的鼓励与激赏下,我开始了广泛的阅读,不时写下自我感觉较好的文字,这些文字都无一例外地第一时间发布在红袖添香的书话论坛,被加精鼓励的占了接近50%的比例。飘红版主还对我充满了期待:你的书评应该朝《芙蓉》、《长城》这样的刊物发展。现在想来,我在书评写作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中所取得的一点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飘红版主的一如既往的支持与关注。古语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想:红袖的书话版主飘红就是我的第一位伯乐,虽然我现在还算不上千里马。以至于飘红因为婚嫁之喜而辞去书话的首版,让我独自沮丧与惋惜了好一阵子。飘红不仅奖掖我写书评,而且积极推广我的几篇散文。记得书话论坛当时配合某报社举行征文大赛,因为有报纸编辑参与选稿,飘红力推我的一组儿童题材的散文,虽然后来因为诸多原因没有获得编辑的赞许,但是飘红的赏识之意至今记忆犹新,让人倍感温馨惬意。

在冥冥之中,我觉得总有神明在暗中帮助我,给我指路,为我指点迷津。不知为何,我在老家的秧田插秧时,我就认为我不是一般的命运,虽然我这人天生迟钝。当我决意离开油漆工行业,我的油漆师父曾经放言:如果学不好这门手艺,你将来肯定干不成大事。幸亏没有被她言中。有点不着边际。书归正传。

就在飘红版主对我“恩宠有加”之时,我的书评有获得另外一个重要文学论坛的版主器重。他就是东湖社区论坛《汉语天下》的版主YJS先生。YJS先生当时曾经以推荐我的书评到某刊为条件,有意让我加盟“汉语天下”,成为他麾下的一员。就在我准备答应YJS的时候,东湖社区的一场变故,让我突然改弦易辙,我与YJS先生的《汉语天下》失之交臂。这大概就是命运吧?

当时东湖社区突然将十几个地方文坛合并为一个主坛即《湖北文坛》。引起了地方文坛的版主及网友的轩然大波和公愤。为了安置这些地方论坛的优秀版主,谷未黄总舵主积极作了引导工作,为汉网论坛“招安”。受了谷未黄的“怂恿”,我自荐为汉网论坛武汉文坛版主,虽然得到XHR总版主的反对,却因谷未黄的当机立断,我顺顺当当坐上了武汉文坛的一把交椅。从此,因为书评赢得大家一致首肯,我开始在汉网论坛呼风唤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去年夏末,我随谷未黄先生去了一趟洪湖,莫名其妙而受宠若惊地被谷未黄封为“网络评论家”。这是我选择汉网论坛而获得的意外“封赏”。感谢谷未黄先生的激赏与谬赞。无法想象,当初选择汉语天下会现在是怎样一种处境?人生也许正是这样充满了机缘巧合?

由于我的书评在汉网论坛受到不为人知的质疑与抨击。在武汉文坛我只是呆了不到五个月时间,愤然而沮丧地辞去版主,离开得有些义无反顾。

在论坛上转悠了两月,承蒙朋友们错爱,我又忍不住受聘“涛声依旧文学吧”的版主。出乎意料的是,我在涛声依旧一干竟然到了半年之久。可惜的是,涛声依旧至今没有书话版块。这对我而言,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只有加大回帖的力度与对作品的说三道四来填补自己的书评情结。

去年冬天,我的书评又被红袖的事业部论坛的领导“相中”。如果不是在涛声依旧混着版主,差一点成为红袖添香的论坛版主。红袖添香事业部论坛的首版对我的书评系列加精并置顶,诚邀我加盟事业部。虽然没有结果,至今,事业部论坛两位领导在QQ上与我保持着密切的联络。就在鼠年将至之时,事业部论坛力邀我成为该论坛的首版,我也拒绝了。但是,每有新作,我首先去红袖添香事业部论坛。虽然我的书评写的都很感性,仍然得到许多网友的认可。这对于我的书评写作,是个不小的鼓舞与慰藉。

算起来,我从开始写读书笔记到现在,已经快五年了。我想起萧乾先生曾经在《书评研究》一文中指出,“我们需要两个批评学者,六个批评家,五十个书评家。因为大众化,需要大量的书业书评。”我想,我的终极目标,应该就是萧乾先生所说的五十个“大众书评家”当中的一个吧?

不管前途如何,我写作的道路是越来越清晰明了:书评是我近两年的主要创作方向。感谢那些褒扬与认可我写作书评的读者。也感谢那些贬斥我写作书评的我的“敌人”。是你们给了我无穷的动力与支撑。书评伴我走天涯,纵使无成亦无憾。

2008年惊蛰时节

情系问津书院

题记:问津书院,俗称孔庙,坐落在大别山南之余脉,长江之北岸,位于武汉市新洲区旧街孔子山,紧靠古驿道,依山傍水,幽静典雅。问津书院自古至今备受官方的重视和民间的推崇。自宋末元初起,问津书院因为其在我国教育史、文化学术史上的重大影响,共产生进士387名,在弘扬儒学、传播知识方面取得过辉煌成就,而与湖南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白麓书院、无锡东林书院齐名,载于《中国书院志》。这座与孔子有深厚渊源的书院,有2000多年历史,是湖北省惟一的儒学历史纪念建筑物。因为悠久的儒学渊源、浓厚的文化氛围,问津书院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开发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

秋高气爽,蓝天丽日,友人刘志勇邀我同游问津书院。微风习习,骑自行车游问津书院,别有一番风味。此前,我曾经去过问津书院两次。第一次是前年秋天,我坐弟弟的摩托车前往将军山,顺路到问津书院溜达一圈。回家后,写了一篇有关将军山的小文,问津书院的文章没有写成。第二次是今年五一节。那次我已经有了一辆摩托车,我邀约诗人王腊波一道前往问津书院,因为遵守驾驶员的职责,后面坐着的是副处级干部,一门心思注意行车安全,忘了闲情逸致,自然也无法成文。这一次刘志勇别出心裁,建议骑自行车游览问津书院,正合我意,因此很快得以成行。

问津书院门口,一座汉白玉孔子雕像巍然耸立,雕像宽约摸1.2米,高逾3米,重约5吨。这尊汉白玉孔子全身雕像,系山西佛教协会理事释能修老法师赴山东曲阜和台北拜谒孔庙后,历时三年在山西太原雕刻而成,耗资近20万元人民币。

只见孔子呈站姿行教状,身披一袭红色丝巾,微风轻拂,孔夫子更显仪态万方。只是雕像前位置狭窄,不到两米宽的路基。听书院管理员陈老先生介绍,当年从孔子河畔搬运这座石雕,光搬运费就花了10000元钱,而且当时还跟当地居民做过多次动员思想工作。

“问津书院”门匾系清代书法名家张翼珍所撰,十分醒目,神采斐然。我们这次来问津书院,没有见到书院的管理员陈老先生,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四十开外的中年人。据这位中年人解释,陈老先生是其先父,先父于月前仙逝。因为老人生前为守护问津书院作过卓越的贡献,区文体局决定让他的次子继承问津书院管理员一职。我们称他陈老二。我记得,五一节的时候,陈老先生的身体还是蛮健朗的,看上去神采奕奕的。不承想夏去秋来,问津书院物是人非。

大成殿内,孔夫子正襟危坐,双掌叠合于胸前,身穿司寇冠服,神情庄严肃穆。东西两侧的墙面上挂满了信徒赠送的牌匾和锦旗,只是大厅正面新增了几幅书法作品,听说是黄冈地区两位书法家的手迹,给书院平添了几分文化氛围。

大成殿内,悬挂有清仁宗嘉庆皇帝御书“圣集大成”巨匾。大成殿孔子像两旁挂有清乾隆二十四年仲夏岁贡黄自芳撰写楹联:

“圣人在上,贤人在旁,恍见当年执辔时,车马风尘,早已化成南国;

传道得徒,行道得舆,试观次日问津处,文章礼乐,居然教衍东山。”

大成殿擎檐挂一幅楹联,原明万历吏部尚书麻城李长庚撰书,后由清康熙进士王丰采重书——

“丈夫非出则处,一蓑遥傍陇云深,安见耦耕的,不是闲中经济;圣贤因病为医,双毂特咨烟水渡,岂容狥世者,妄参言下津梁。”

大成殿东边是仲子祠。仲子乃是孔子的得意门徒子路,文武双全,仲子腰挂宝剑,威仪凛然,英姿飒爽。像前有木主赤底金书:“先贤仲子之神位”牌。像前置供桌一张,桌上有香炉、花瓶、烛台等,祠内左有大钟,右置大鼓。祠内一幅草书楹联笔力刚劲雄浑,力透纸背,苍劲柔和,融汇贯通,颇有一番神韵。现将楹联摘录于下:

“此间哪有迷津,山水清闲,差憩车尘马足;

何处得寻遗迹,宫墙美富,式瞻剑佩雄冠。”

此幅楹联系清康熙癝生邑人王化龙撰书。

西边的祠堂是文公祠,文公是南宋著名思想家兼教育家朱熹,即朱子。朱子因为《四书集注》而著称于世,其中《论语集注》便是宣扬孔子的学理,算得上的孔子的忠实信徒。文公祠的布局与仲子祠相同。祠内安神龛供奉朱子塑像。据问津书院记载:“书院自宋以来即藏有朱子小影,小影后有朱子亲笔题诗:

“苍颜已是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然。

履薄临深谅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编。

署庆元庚申二月八日朱熹题。按朱子卒于是年三月甲子年七十一岁,此小照题词是其绝笔也。”

与仲子祠不同的是,朱子祠略显兴旺,香炉里还有三柱未烧完的香,散发着袅袅娜娜的淡绿色烟雾。

大成殿对面是讲堂,为历代儒士传道讲学之所。讲堂高二丈九尺,深二丈六尺,阶基纵三丈六尺,台基高八尺,东西台阶各九级。中堂连屏八扇,朱底金缘。左右连屏各四扇,蓝底金缘。地面铺砌方砖,上盖缥瓦。随檐云样花瓦,脊上嘲风鸱吻四枚,兽上飞鱼四枚。从讲堂的结构装饰,依稀可以窥见时年建筑之风致。如今,讲堂正中放着几面大鼓,东西两侧是两排木制家具,显得不成体统,不伦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