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当前还只种植30 种左右的植物作为粮食,这些栽培作物,“养尊处优”,抗病虫害和抗逆境的能力差,长期栽培会逐渐退化,这就需要从野生物种中吸取新的改良基因,用野生种类挽救栽培作物性命,这种实例越来越多。可是,这些野生植物资源常被当做“杂草”、“杂灌”除掉。
还有许多现在不被人们知晓的植物,说不定哪一天会被研究发现,它们有特殊用途。如人们已从热带森林中发现大约有1400 种植物具有潜在的治疗癌症特性,如果热带森林中的“药物仓库”被毁灭,将是人类同癌症做斗争上的一大挫折。我们必须保护好物种基因库,保护好大森林!
黑长臂猴的哀歌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海南岛的热带森林中,还有2000 多只黑长臂猴,这种树栖的灵长类动物,借助它的长臂、身轻、来去如飞,猎人想捉住它是非常不容易的,但由于它的家园——森林被破坏,变得无家可归,“树倒猢狲散”的真实版上映了,现在只有10 来只了。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有很多,主要分为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回归引种等,下面我们就来对这几种保护途径进行简单阐述。
1. 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以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包括风景名胜区的方式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生境保护起来,以保护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繁衍与进化,维持系统内的物质能量流动与生态过程。就地保护的途径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建立保护区,在保护区之外采取附加保护措施,以及恢复已经遭到破坏的生境或生物群落。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各种类型的风景名胜保护区,是实现这种保护目标的关键措施,但对保护区以外的广域环境也必须加以保护,这样不仅保证了生态系统的完整,而且也为物种间的协同进化提供了空间。我国于1956 年建立了第一个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截至2003 年年底,我国已建立了1999 个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l4.37%。此外,还建有480 个风景名胜区和510 个森林公园,其中许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被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的有9 个,“世界自然遗产地”5个,“湿地公约保护区”6 个。
2. 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是指将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移到它们的自然生境之外进行保护。这与就地保护不脱离原来的自然生境有根本区别。主要保护方式为建立动植物园、水族馆、种子库和基因库。我国最早的植物园——庐山植物园是20 世纪30 年代建立的。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600 个植物园和树木园,收集保存了7.5 ~ 8.5种植物,约占世界植物种数的25%,其中有的是受威胁或已在野外灭绝的种类。中国至今已建植物园110 个,在引入濒危物种时,应考虑种群的数量、种数最小存活数量等指标。已建动物园41 个及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基地,使一度濒临灭绝的大熊猫、扬子鳄、朱鹮和东北虎等10 种濒危动物开始复苏,另有60 种野生濒危珍稀动物人工繁殖成功。例如,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福建、西安、西宁等动物园成功地繁殖了大熊猫、东北虎、华南虎、雪豹、黑颈鹤、丹顶鹤、金丝猴、扬子鳄等。捕集繁殖措施只有在被捕物种种群发挥正常功能,种群大小足以防止基因损失或确保具有长期生存生命力时,才算取得成功。同时,把某些原生于中国而现已在中国灭绝的物种,例如麋鹿、蒙古野马、高鼻羚羊等,重新从国外引回中国。
3. 回归引种
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导致生态系统退化,使得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甚至在原产地灭绝,种群范围缩小及数量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回归引种的方法进行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所谓回归引种是指将一种植物释放到它以前曾生存过,但现在已经灭绝的地方并加以管理。回归引种要求将植物材料栽种或播种于自然的或人工管理的生态环境中去,以使其最终确立或强化成为可长期存活的,自行维持下去的种群,使这些植物及其后代融入一个可运行的生态系统中去。回归引种是连接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桥梁,应该看做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组成部分。
4. 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优缺点比较
高鼻羚羊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最根本的方法。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各种生物存在着复杂的互相依赖和互相竞争的关系。例如,许多植物靠特殊的昆虫传粉和传播种子,反过来昆虫和其他动物可能只有依赖于特殊的植物提供食物才能生存。根瘤菌和菌根菌则与植物形成互利共生关系。微生物、植物、动物构成完整的食物链,它们与物理环境互相作用,与其他物种甚至同一物种的其他个体竞争,因而不断适应与进化(包括协同进化),得以生存下来。
只有就地保护生物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才能使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水平上得到全面、持久、可靠的保护。
在自然生境中保护物种的可生存种群(500 ~ 5000 个体)比占用大面积土地实行迁地保护更容易做到,费用也相对低廉。物种丰富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热带,对动植物区系往往没有、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调查编目,因而,除了对其中少数确定为受威胁的物种可以采取迁地保护措施外,只能进行系统的就地保护。热带地区具顽拗型种子的植物比例高,长期以种子库的形式保存存在许多困难,就地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就地保护并不是万能的和唯一的保护策略,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环境的变迁、生境的破坏和物种濒临灭绝往往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难以通过紧急措施使其逆转;还有许多自然分布极为狭窄、种群和个体极少的极危物种,很容易由于突发的自然灾害或人为的影响而迅速灭绝。当物种在野生状态下灭绝不可避免时,迁地保护便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唯一方法。
还应看到,许多生物学研究离不开现代化的实验室条件和专门试验的研究人员,不可能完全在原产地进行。迁地保护的生物保存在信息、设备、人才集中的地方,为研究工作提供了方便,其研究结果又可为就地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帮助。迁地保护的材料还可供回归引种、遗传育种和可持续利用,特别是便于对生物资源的评价、筛选和开发。通过迁地保护进行大量繁殖的生物可以满足市场需求而减轻对野生物种资源的威胁破坏,有利于就地保护。
在动物园、植物园向公众展示迁地保护的动植物,可以有效地显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宣传、普及、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生物保护意识,促进决策者和赞助者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支持。
由此可见,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为后备,而不是互相排斥或可以互相替代的关系。植物的农庄保护、家庭园圃保护和回归引种在方法上介于迁地与就地保护之间,可见两者有时并无截然界限。人们有必要根据保护的对象、目的、经费、土地、设施、技术可行性等选择合适的保护措施,但从整体来讲,应采用包括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各种手段在内的综合保护策略,还应尽可能考虑在生态系统、物种、遗传水平上的综合保护以及不同物种(包括协同进化的微生物、植物、动物)的综合保护,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