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要把事情做的太绝
6624700000006

第6章 人际上留有余地

人际关系的重要,大概是不需赘言的。每个人都会有人际关系,所不同的是有的人是成功的,而有的人却总是失败。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比人际关系更加复杂的东西了。好的人际可以助你成功,而坏的人际会使你一事无成。充分地把握人际,在人际关系上留有余地,是一个人必须高度重视的。

1.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

讽刺临事用人,最简练的话语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有事有人,无事无人”。这是十足的目光短浅。俗话说得好:“平时多烧香,急时有人帮”,“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如果你是一个真正善于求人的人,那么就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只有早作准备,未雨绸缪,这样才会在急时得到帮助。

拜佛前要多烧香

人是有情之灵物,人人都难逃脱一个“情”字。在人际交往中,多注意对周围的朋友同事做点感情投资是值得的。说得世俗一些,就是你钓不到大鱼,就应该对身边的小鱼来一个“全面撒网,重点培养”。为自己创造一个日后发展的人缘基础。如果总是抱着“钓到的鱼不用喂食”的平庸态度,很可能落得个众叛亲离,大鱼钓不到,小鱼也都让你饿死了。

正所谓:“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菩萨虽灵,也不会来帮助你的。”要是你平时目中没有菩萨,有事才去找,菩萨哪肯做被你利用的工具!所以,你敬菩萨,应该在平时烧香来表明你别无他求。不但要做到目前有菩萨,心中也要有菩萨,你的烧香,完全出于敬意,而绝不是买卖。一旦有事,你去求他,他对你有情,自然就会帮忙。

人之相交,要靠时机,时机的迟早要靠命运。你的相识之中,有没有怀才不遇的人?如果有,这就是冷庙。这个朋友,是个有灵的菩萨,原应该与热庙一样看待他。时常去烧烧香,逢到佳节,送些礼物。他是穷菩萨,你送的礼物,务求实惠,当然不会履行礼尚往来的习惯。你只是往。他是不会来的。不是他不知道无礼,而是无力还礼,虽然他不会还礼。一旦他日后否极泰来,他第一要还的人情账当然是你的。他有还账的能力时,你虽然不去请,他也会自动还你。

即使他仍在坎坷中,请求他帮你办事,他一定会尽力去完成。且不惜乞援于人,以达到还人情账的心愿。所以,冷庙烧香,是有利而稳健的人情投资。

从古至今,就是许多这样的成功人士。像战国之际的信陵君,是一位很善于进行感情投资的人,得到的回报也很丰厚。

魏国有个隐士名叫侯嬴,年已七十,家境非常清贫,但只做大梁城看守东门的小吏。一次,信陵君亲自去拜访,馈赠给他贵重的礼物,可他都婉言谢绝。于是,信陵君大宴宾客,等酒宴摆设好,客人坐定以后,亲自带着随从车马,亲往东门迎接侯嬴。

侯嬴上车并不谦让,直接坐在尊位上,一面暗自观察信陵君。信陵君驾驭着马车,态度更加恭敬。

过一会儿,侯嬴对信陵君说:“我有个朋友在屠宰场里,希望能委屈您与我一同去看望他。”

信陵君就将车驾到市场里,侯嬴下车会见自己的朋友朱亥,故意站着和朱亥谈话,很久不理睬信陵君,并继续观察他的反应。信陵君的脸色更为温和。

这时,信陵君家里高朋满座,等他回来开宴。市人都好奇地观看信陵君驾车,信陵君的随从暗骂侯嬴。侯嬴看到信陵君始终和颜悦色,态度诚恳恭敬,于是辞别朱亥回到车上。回到家,信陵君请侯嬴坐上尊位,并向他一一介绍在座的将相、宗室,这使宾客都为之惊讶。

宴会上信陵君站起来,到侯嬴席前敬酒祝寿。

侯嬴告诉信陵君说:“今天我让您为难得够多了。我不过是一个守东门抱门闩的人罢了,然而您却亲自驾着车马,迎接于大庭广众之中。本来是不应该让您这样做的,但您却这样做了。我为了成就您礼贤下士的美名,所以我故意让您和车马久立于市区,使来往的人围观您。但你的态度愈加恭谨,于是市人都认为我是小人,而盛赞您是一位能礼贤下士的长者。”

这是侯嬴受到尊重后对信陵君的第一个报答。

在人际交往中,款待和送礼是进行感情投资的两个最常用的方式,但怎么款待,怎么个送礼,什么时候款待,什么时候送礼,这里面很有学问。

先说请客,中国人喜欢在酒桌上交流感情和解决问题。一般来说都是酒过三巡以后,主人站起身举起杯,点出宴会的主题。主人之所以选择这个时机进入正题,一则客人已经接受了请客的人情,二则几杯酒入肚,宾主兴致正浓,容易得到积极的回应。

事实上,有很多事情都是从阻力最小的地方开始,通过一点一滴地培养,逐步改变整个思想的。

从小的地方来,顾客到鞋店看鞋,不买不要紧,先试穿。而从大的方面来说,王牌间谍收买可以利用的敌方机要人员,也是从偶遇或者小小的误会开始,第二天相见,带一瓶小香水,只谈天气。然后逐步升级,送香水也越来越高级。然后是送花、请客、聊天,以优惠价为对象换贵重衣服,或高级汽车。终于有一天对方发现,已经离不开这些东西了。这时候再开始第二步,在不强迫的范围,要求对方提供无关紧要的电话簿等。第三步,要新的导弹资料,要说明是卖给盟国,而不是卖给敌国。

所以说,培养感情就要充分利用火到猪头烂的原理,从阻力最小的地方开始,做对方的工作。到最后通过利益把双方联系在一起。

人是有情之灵物,而人的感情可以抵御急风骤雨,却无法逃脱和风细雨的滋润。

平时多烧香。急时有人帮

现代人的生活都是忙忙碌碌的,没有时间去进行过多的应酬,然而日子慢慢变长了,许多原本牢靠的关系就会变得逐渐松懈,朋友之间也变得互相淡漠,当然这是非常可惜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珍惜人与人之间宝贵的缘分,即使事情再忙,也不要忘了沟通感情。

有个人刚去美国,就给朋友来信叙述道:“我们在那儿,根本就没有什么社交生活,我们也非常难去看看朋友,这当然是由于我们初到异境,认识的朋友并不是太多,然而后来就听说,其他人也是一样的……我们不能利用假期去探望朋友,因为一到假期,谁都不在家,除非朋友患病在床……但我们常常和朋友通电话,这是我们唯一可以列入应酬朋友的方法,我们无事也打电话的,哪怕是寒暄几句,或者讲些无关紧要的事。但一有事情,我们会立刻聚在一起的,如上星期一个朋友患肚子痛,我急忙打电话给友人想办法,他以很快的速度驾驶汽车从20里外赶到,初步诊断了一下,并认定了他患有盲肠炎,就用他的车子送朋友进医院动手术。”

这封信给我们最大的感想应该就是:此人懂得了无事之时打电话找一些朋友,所以一旦有事,朋友便会马上过来帮忙。有事之时找朋友,人皆有之,无事之时找朋友,我们是否有过呢?

我们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发生困难的时候,也许我们便会认为某人可以帮我们解决,本来想马上找他的想法,然而到后来一想,过去有许多时候,本来应该去看他的,结果我们都没有去,现在有求于他了就去找他,会不会是太唐突了呢?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免有些后悔“平时不烧香”了。

法国有一本书名叫《政治家必备》,教导那些有心在仕途的人,要想搜集每个将来最有可能做总理的人的一些资料,并把它背得烂熟,然后有规律地按时去拜访这些人,和他们保持较好的关系。如此一来,当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个当起总理来,自然就容易记起你,到未来的某个时候,他大有可能邀请你担任一个职位。

放长线才能钓到大鱼

唐代京城中有一位头脑很聪明伶俐的窦公,非常善于理财,但他的财力却绵薄,他不但很难施展赚钱本领,而且也根本没有办法。他就想是否能从小处赚起呢?主意拿定后,他便每日在京城中四处逛荡,寻求赚钱门路。某日来到郊外,但见青山绿水,风景极美,有一座大宅院,房屋严整。一打听,原来是一权要官宦的外宅。他来到宅院后花园墙外。见一水塘,塘水清澈,直通小河,有水进,有水出,但因无人管理,显得有点零乱肮脏。窦公心想:发财路终于来了。水塘主人认为那是一块不中用的地,最终以非常低的价钱卖给了他。

窦公买到水塘,又筹借了一些钱,请人把水塘砌成石岸,疏通了进出水道,并种上莲藕,放养上金鱼,围上篱笆,种上一些玫瑰。第二年春,那名权要宦官休假在家,逛后花园时闻到花香,到花园后一看,直馋得他流口水。窦公明确地知道鱼儿上钩了,马上将此地奉送。

如此一来,两人便成了好朋友。一天,窦公装作无意地谈起想到江南走一趟,宦官急忙便说:“我给您写上几封信,让地方官吏多多照顾。”

窦公带了这几封信,往来于几个州县,贱买贵卖,又有官府撑腰,不到几年的工夫便赚了一笔大钱。

回到京师的窦公已是富人了。在早些时候,他已看中了皇宫东南处一大片低洼地。正是因为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地价非常便宜。窦公买到手后,雇人从邻近高地取土填平,然后在上面建造馆驿,专门接待外国商人,并极力模仿不同国度的不同房舍形式和招待方式。所以一经建成,便顾客盈门,连那些遣唐使们也乐意来往。他又辟出一条街来,建住馆、赌场、杂耍场,把这条街建成“长安第一游乐街”,日夜游人爆满。果然,不到几年的工夫,窦公挣的钱数都数不清了,成了海内的首富。

窦公为了钓到宦官不惜以血本作钓饵,而且耐性也非常好,鱼儿上了钩竟也浑然不知。他的这种技巧就是“放长线,钓大鱼”。许多善于放长线、钓大鱼的人,当他们看到大鱼上钩时,都并不急于收线扬竿,把鱼甩到岸上。他会按捺下心头的喜悦,不慌不忙地收几下线,慢慢把鱼拉近岸边;一旦大鱼挣扎,便又放松钓线,让鱼游窜几下,再又慢慢收钓。如此一收一弛,待到大鱼筋疲力尽,无力挣扎,才将它拉近岸边,用提网兜拽上岸。这正如人情操纵一样,假如追得太紧了,别人反而会一口回绝你的请求,只有耐心地等待,才会有成功的喜讯到来。

有位小企业的董事长的交际手腕高人一筹。他长期承包那些大电器公司的工程,对这些公司的重要人物常施以小恩小惠。他的交际方式的过人之处在于:不仅仅奉承公司要人,而且还对年轻的职员殷勤款待。

这位董事长并不是无的放矢。事前,他一直都在想尽一切的办法将电器公司内各员工的学历、人际关系、工作能力和业绩,作一次全面的调查和了解,认为这个人大有可为,以后会成为该公司的要员时,不管他有多年轻,都尽心款待。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日后获得更多的利益作准备。他明白,10个欠他人情债的人当中有9个会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现在他做的是亏本生意,那么到日后将会利滚利地收回。

因此,当自己所看中的某位年轻职员晋升为科长的时候,他马上就会跑去庆祝,赠送一些礼物。年轻的科长,定会倍加感动,无形之中产生了感恩图报的意识。可他却说:“我们企业公司有今日,完全都是依靠贵公司的抬举,所以,我向你这位优秀的职员表示谢意也是应该的。”

这样,有朝一日当这些职员升至处长、经理等要职时,他们还会记住这位董事长的恩惠。所以,在生意竞争十分激烈的时期,许多承包商倒闭了、破产了,而这位董事长的公司却依然生意兴隆,主要还是因为他在平常关系中投资多的缘故。

有句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综观这位董事长的放长线手腕,的确有他“老姜”的高明之处。同时这也正揭示出求人交友要有长远的目光,另外还要注意有目标地长期感情投资。同时,放长线钓大鱼,还必须慧眼识英雄,这样才不至于“将心血冤枉的花在那些中看不中用的庸才身上,日后连老本都收不回”。

人际往来,帮忙是互相的。正所谓“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也就是说,不可像做生意一样赤裸裸地,一口一个“有事吗”、“你帮了我的忙,下次我一定帮你”。忽视了感情的交流,会让人兴味索然,彼此的交情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要讲究自自然然,不故意“打埋伏”,以免被别人想:“和他做朋友,如果没用处,肯定会被一脚踢开!”

人际交往中,要学会给自己留下余地,不要把事情做绝了,要学会晴天留人情。要想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应当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未雨绸缪,这样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2.留一点给别人

人际关系中,留一点给别人的观念十分重要,不要小看留一点的力量,往往就是他人回报的核心关键。或许你不在乎留一点,甚至全然不留,但是你敢保证当你需要别人留一点给你的时候,别人会留一点给你吗?

台湾早期股市好手陈逢源生前最有名的一句话是:“卖股票时,记得留一点给别人赚。”股市是不讲情面,不留余地地投资市场,为什么要留一点给别人赚?其实,留一点给别人赚,正是给自己赚钱的机会,要留给别人赚钱的机会,你才能出脱手中的股票,立刻取得现金;留一点给别人赚,别人才会接手你可能遇到的股市风险。

人与人的相处,所求的不正是留一点给别人的那份关爱与疼惜吗?

有人说,这是争“全赢”的竞争世纪,绝不能给对手留一丝余地,留一点给别人不正是给别人乘虚而入的机会吗?其实,只要有实力,就不怕对手乘虚而入,除非自己心虚,没有足够的条件与能力,所以何不大方点,留一点给别人?

留一点给别人,说不定别人会留给你更多。

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有一个国王带着随从去打猎,却在森林中碰上狂风暴雨,国王意外地落了单,迷了路。他又饿又累,在森林中打转。后来,他看到了一家农舍,他上前敲门,可没有人开门,便试着推那扇摇摇欲坠的门,门开了,可农夫却露出不友善的脸,对他大喊:“走开!走开!你要是不立刻走开,那么我就叫狗来!”国王恳求他息怒,农夫却更生气了,并把国王推出了茅屋。

国王无奈地冒雨离去了,幸好碰到了一对商旅,最终才平安地返回到宫中。三天以后,国王派人召唤农夫,农夫惶恐不已,自忖道:“我不认识国王,他为什么找我?”到了王宫,国王头戴王冠,手拿令牌,坐在宝座上,一句话也未说就死死盯着农夫看,尔后便问他:“你认识我吗?”这句话使农夫大惊失色,几乎要晕厥过去。

有句俗话: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意思是说与人相处时,凡事不要做绝,记得为彼此留下余地,以后无论在哪个场合再见面了,都得是一团和气,不至于见了面就让对方咬牙切齿。

在我们有能力的同时,当然还要记得为别人留一盏光明而温暖的灯。这是古人一则高明的处世哲学。

清朝六尺巷的故事得到了一致的赞美,就是因为它不光代表着中国“礼”的文化传统,还有一点就是当你想着给别人留一点面子时,别人也会还你一个面子。

留人情,有后路

人际关系中一个最基本的目的就是结人情,有人缘。情就是财富,人要像爱钱一样喜欢情意,方能左右逢源。“施恩术”是人情关系学中最基本的策略和手段,是开发利用人际关系资源最为稳妥的灵验功夫。

战国时,有一个名叫中山的小国。一次,中山的国君设宴款待国内的名士。正巧羊肉羹不够了,无法让在场的人全都喝到。有一个没有喝到羊肉羹的人叫司马子期,对此怀恨在心,到楚国劝楚王攻打中山国。楚国是个强国,攻打中山易如反掌。中山被攻破,国王逃到国外。他发现有两个人手拿武器跟随他,便问:“你们来干什么?”两个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因获得您赐予的一壶食物而免于饿死,我们就是他的儿子。父亲在临死前嘱咐,无论中山有什么事变,我们都必须竭尽全力,不惜一切地以死报效国王。”

当中山国君听完之后,就感叹地告诉他说:“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我以一杯羊羹而失国矣。”也就是给予不在乎数量多少,而在于别人是不是需要。施怨也根本不在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别人的心。这完全是因为一杯羊羹而亡国,却是因一壶食物而得到两位勇士。同时,这段话也道出了人际关系的微妙。

人们常说这样一句话:“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也就多了一条路。如果想人爱己,就必须先爱人。正如一个人为防不测,需养成“储蓄”的习惯一样,正所谓“前世修来的福分”。

到底该如何去结得人情,并非有一定之规。对于一个身陷困境的穷人,一枚铜板的帮助很有可能会使他握着这枚铜板忍一下极度的饥饿和困苦,或许还可以干出一番事业,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对于一个执迷不悟的浪子,一次促膝的交谈很有可能会使他建立做人的尊严和自信,或许会在悬崖勒马之后奔驰于希望的原野上,最终成为一名伟大的勇士。

即便是对一个陌生人很随意的一次帮助,可能也会使那个陌生人突然领悟到善良的难得和真情的可贵。说不定当他看到有人遭到难处时,他会很快地从自己曾经被人帮助的回忆中汲取勇气和仁慈。

其实,人生在世,不但需要别人的帮助,还需要帮助别人。也许根本就没有比帮助这一善举更能体现一个人宽广的胸怀和慷慨的气度了。不要小看对一个失意的人说一句暖心的话,对一个将倒的人轻轻扶一把,对一个无望的人付出一个真挚的信任。也许自己什么都没失去,而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来说,也许就是醒悟,就是支持,就是宽慰。相反,不肯帮助人,总是太看重自己丝丝缕缕的得失,这样的人目光中不免闪烁着麻木的神色,心中也会不时泛起一些阴暗的沉渣。别人的困难,他可当做自己得意的资本;别人的失败,他可化作安慰自己的笑料;别人伸出求援的手,他会冷冷地推开;别人痛苦地呻吟,他却无动于衷。至于路遇不平,更是不会拔刀相助,就是见死不救,也许他还会有十足的理由。自私,将会使这种人吝啬到了连微弱的同情和丝毫的给予都拿不出来。这样的人,说到底是可悲的人。

钱钟书先生一生过得较平和,然而在上海孤岛写《围城》时,也窘迫过一阵子。辞退保姆后,由夫人杨绛操持家务,所谓“卷袖围裙为口忙”。那时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他写小说的动机里就多少掺进了挣钱养家的成分。一天500字的精工细作,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巧的是,黄佐临导演上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渡过了难关。时隔多年,黄佐临导演之女黄蜀芹之所以独得钱钟书亲允,开拍电视连续剧《围城》,实因她怀揣老爸一封亲笔信的缘故。钱钟书是个别人为他做了事他一辈子都记着的人,黄佐临四十多年前的义助,钱钟书在多年后还报。

人与人在交往的过程中,留一点是很重要的,做什么事也都不要做得太绝了,都要学会给人留一点面子。你给别人留一点,别人同样也会给你留一点的。

3.人际交往把握好“度”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人都有每人的脾性、世界观和心理特点,因而这世界才显得生机勃勃和多姿多彩。人际交往,是要遵循适度原则的,如果违反了它,就容易引发人际间的不愉快。

忌“过度投资”

有位哲人说过:“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永远到不了人生的大海。”人们学习知识进入社会,了解自我,获得新生和爱情,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没有与别人的交往,人类就无法生存。因此,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人际交往都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才会有回报。同样,人际交往也需要“投资”。但并非是无限制投资,它也是有一定余地的。

首先,不要对人太好了!好事几乎都被做尽了,也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对一个有劳动能力、理智健全的人来说,独立、付出都是内部的需要。人际关系中如果不能相互满足某种需要,那么,这种关系维持起来就比较困难。在卡耐基成功人际交往思想中,很重要的就是要遵循心理交往中的功利原则。这一原则是建立在人的各种需要(包括精神的、物质的内容)的基础上,即人际交往是满足人们需要的活动。早在1974年,心理学家霍曼斯就曾经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即人们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于所付出的。其实何止是得到的不能少于付出的,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也会令人们心理失去平衡。

而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好事一次做尽”,以为自己全心全意为对方做事会双方关系融洽、密切。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人不能一味地接受别人的付出,否则心理会感到不平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也是为了使关系平衡的一种做法。如果好事一次做尽,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的时候,愧疚感就会让受惠的一方选择疏远。留有余地,好事不应一次做尽,这也许是平衡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大学刚毕业的小斌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设计,他因刚到公司所以对谁都百般的热心,好事几乎都做尽了,后来却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大家都疏远他,不爱理他。他每次热心地帮助人家,大家好像还不乐意,他很困惑?

像小斌这样“好事一次做尽”,以为自己全心全意为对方做事会使关系融洽、密切,这其实是进入了一个误区。只有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助其一臂之力,才能达到较好的人际效果。

人的心灵都需要一点空间。如果你想帮助别人,而且想和别人维持长久的关系,那么不妨适当地给别人一个机会,让别人有所回报。

开玩笑不要过度

人际交往中,开个得体的玩笑,可以松弛神经,活跃气氛,创造出一个适于交际的轻松愉快的氛围,因而诙谐的人常能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但是,开玩笑开得不好,则适得其反,伤害感情。所以,开玩笑要掌握好分寸。

有对小夫妻,感情很好,整天都有开不完的玩笑。一天,丈夫摆弄鸟枪,对妻子说:“不许动,一动我就打死你!”说着扣动了扳机。结果,妻子被意外地打成重伤。可见,玩笑千万不能过度。

朋友、熟人之间适当开开玩笑,可以活跃气氛、融洽关系,增进友谊。但开玩笑一定要适度,要因人、因时、因环境、因内容而定。

(1)开玩笑要看对象

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的性格不同。和宽容大度的人开点玩笑,或许可调节气氛;和女同学、女同事开玩笑,则要适可而止。

(2)开玩笑要看时间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开玩笑,最好选择在对方心情舒畅时;当对方因小事生气时,通过开玩笑把对方的情绪扭转过来。

(3)开玩笑要看场合、环境

在图书馆、医院等要求保持肃静的场合,不要开玩笑;在治丧等悲哀的气氛中,不宜开玩笑。

(4)开玩笑要注意内容

开玩笑时,一定要注意内容健康,风趣幽默,情调高雅。在社交活动中,忌开庸俗的玩笑。千万不要拿别人的生理缺陷开玩笑,尤其不能以残疾人的生理缺陷取笑。

人际距离要有度

有句古诗说得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乃人间胜境,看不出它的妙处来,是因为身在山中之故。人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尚且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如此。

或许你会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亲密的人际关系经常发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初次交往容易。很多家庭常常相互埋怨,正是这种情况的表现。按理说应该是交往得越深就越容易相处,人际关系也越好。可事实上并非如此。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就是因为你忽略了一个“度”的问题。因此,尽管有着良好的愿望——希望自己所拥有的人际关系亲密度越高越好,但还必须记住“亲密并非无间,美好需要距离”。

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关。

相互交往时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交往双方之间是否亲近、是否喜欢、是否友好的重要标志。因此,人们在交往时,选择正确的距离是至关重要的。有这样一个小伙子,他爱上了一个姑娘,向姑娘求婚遭到了当众拒绝。姑娘后来恼怒地说:“他竟在离我8英尺(约2.5米)的地方谈这种事。”自然,这种社交距离不是谈婚论嫁的场合。

对人际距离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尊重别人的隐私。不论多么亲密的人际关系,也应彼此保留一块心理空间。人们总以为亲密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似乎不应当有什么隐私可言,其实,越是亲密的人际关系越是要尊重隐私。

这种尊重表现为不随便打听、追问他人的内心秘密,也不随便向别人吐露自己的隐私。过度的自我暴露虽不存在打听别人隐私的问题,却存在向对方靠得太近的问题,容易失去应有的人际距离。

(2)要有容纳意识。容纳意识要求我们尊重差异,容纳个性,容纳对方的缺点,谅解对方的一般过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清澈见底的水里面不会有鱼,过分挑剔的人也不会有朋友。没有容纳意识,迟早会将人际关系推向崩溃的边缘。

(3)要懂得运用距离效应。距离效应是指由于时间的阻隔,彼此间有了距离;一旦把距离缩短,重新相聚,双方的感情得到最充分的宣泄。

在这里,距离成了情感的催化剂。可见,有时距离的存在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应当培养自己拉开一定距离看他人的习惯,同时也不要时时刻刻把自己的透明度设置为百分之百。内心没有隐秘足显自己的坦荡,但因此失去了应有的人际距离,无形中为以后的人际矛盾种下祸根,这就不是明智之举了。

适当地给别人一个机会,让别人有所回报,不至于因为内心的压力而疏远了双方的关系。而“过度投资”,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就会让对方的心灵窒息。留有余地,彼此才能自由畅快地呼吸。

总而言之,在人际交往中,做任何事都有一个度,正所谓“过犹不及”,任何事都不要做得太绝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4.不要轻易承诺

一个人的诚实与信誉是他获得良好人际关系、走向成功的基础,而能否兑现其承诺便是一个人是否讲信用的主要标志。因此,要想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不要轻易承诺别人,要给自己留些余地。

我国古代就有这一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时至今日,“言必信,行必果”,依旧被国人视为做人所应具备的美德之一。国人的这一见解,在国际社会中可以找到许许多多的知音。因为在西方国家中,现代人早已把“遵时守约”视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之一。

特别是在与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时,一个人是否信守自己的承诺,关系到个人的信誉。一个人如果信守承诺,言而有信,就等于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言行一致,尊重交往对象,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口碑,才能真正地立足于社会,赢得人们的尊重。与此相反,如果视个人承诺为儿戏,出尔反尔,言而无信,有约不守,守约不严,或者有约不认,甚至随意撕毁自己的庄严承诺,不仅仅是失信于人,不尊重人际交往的有关规则,而且也是不讲礼仪规则、不重视个人信誉、不尊重自己的表现。在现代社会里,信誉就是生命,信誉就是形象,信誉就是社会关系,信誉就是工作效率。不讲信誉,在社会上就会难以立足,在工作中就会难以有所进展。

与别人打交道时,不论双方关系如何,如需要许诺对方时,就要三思而行,慎之又慎。不管是答应对方所提出的要求,还是自己主动向对方提出建议,或者是自己诚心诚意地许诺于对方,都一定要经过事先的深思熟虑,反复斟酌。在有必要承诺时,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务必要量力而行,一切从自己的实际能力以及客观可能性出发。切忌好大喜功、草率行事,致使承诺“满天飞”。须知,如果滥用承诺,个人信誉便会贬值。

在承诺具体事项时,一定要认真思考,瞻前顾后,字斟句酌,力图周全。既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难以解释或可有可无,又不能信口开河,大而无当,言过其实,使承诺难以实施。

一旦作出承诺,你就必须予以兑现。只有这样,才能够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言行一致”,才会赢得对方的好感与信任,才有可能与对方“后会有期”,常来常往。为了兑现已有的承诺,还必须尽可能地避免对既往的正式承诺任意修正、变动,随心所欲地加以曲解,或者擅自予以否认、取消,或者在执行中“偷工减料”。

但是,“世事难料”,尽管你不遗余力地履行承诺,但一时难以兑现承诺的情况仍会出现。此时,一定要采取必要的补救性措施,尽早向相关的一方说明具体原委,以求挽回信誉。

承诺时要留有余地

成功的人很会注意承诺这个细节。他不会轻易地去承诺某一件事,即使有把握,也不会轻易承诺。

而生活中有许多人都把握不了承诺的分寸,他们的承诺很轻率,不给自己留下丝毫的余地,结果使许下的诺言不能实现。一位高校的系主任,向本系的青年教师许诺说,要让他们中2/3的人评上中级职称。但当他向学校申报时,出了问题,学校不能给他那么多的名额。他据理力争,跑得腿酸,说得口干,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他又不愿意把情况告诉系里的教师,只对他们说:“放心,放心,我既然答应了,一定要做到。”

最后,职称评定情况公布了,众人大失所望,把他骂得一钱不值。有人甚至当面指着他说:“主任,我的中级职称呢?你答应的呀!”

而校领导也批评他是“本位主义”。从此,他既在系里信誉扫地,也在校领导眼里失去了好感。

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不要轻率许诺,许诺时不要斩钉截铁地拍胸脯,应留一定的余地。当然,这种留有余地不是给自己寻找理由。承诺后,自己必须竭尽全力去实现诺言。

即使是自己能办的事。也不要马上答应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你原来可以轻松地做到的事可能会因为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而有了一定的难度。如果你轻易承诺下来,会给自己以后的行动增加困难,对方因为你现在的承诺而导致将来的失望。所以,即使是自己能办的事,也不要轻易承诺,不然一旦遇上某种变故,让本来能办成的事没能办成,这样一来,你在别人眼里就成了一个言而无信的伪君子。

给人承诺时,不要把话说得太满,以为天下没有办不成的事,那很容易给人留下虚伪的印象。那么该怎样承诺才会不失分寸呢?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承诺方式和方法。以下三种方法可资借鉴:

(1)对把握性不大的事儿,可采取弹性的承诺

如果你对情况把握不大,就应该把话说灵活一些,使之有伸缩的余地。例如,使用“尽力而为”、“尽最大努力”、“尽可能”等有较大灵活性的字眼。这种承诺能给自己留一定的回旋余地。

(2)对时间跨度较大的事情,可采取延缓性承诺

有些事情,当时的情况认准了,可是由于时间长了,情况会发生变化。那么,在你承诺中可以采用延缓时间的办法,即把实现承诺结果的时间说长一点,给自己留下为实现承诺创造条件的余地。

比如:有人要求老板给自己加薪,老板可以这么说:“要是年终结算,公司经济效益好,公司可以给你晋升一级工资。”用“年终结算”一语表示实现承诺时间的延缓,显得既留有余地,又入情入理。

(3)对不是自己所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应采取隐含前提条件的承诺。

如果你所作的承诺,不能自己单独完成,还要求别人帮忙,那么你在承诺中可带一定的限制。

比如:的承诺帮朋友办理家属落户的问题,这涉及公安部门和国家有关政策,你不妨这样说更恰当一点:“如果以后公安部门办理农转非户口,而且你的条件又符合有关政策,我一定帮忙。”这里就用“公安部门办理”、“符合有关政策”等对承诺的内容作了必要的限制,既见自己的诚意,又话语灵活,具有分寸,还向对方暗示了自己的难处(也要求别人),真是一石三鸟。

为人处世,应当讲究言而有信,行而有果。因此,承诺不可随意为之,信口开河。明智者事先会充分地估计客观条件,尽可能不作那些没有把握的承诺。

言出必行

大多数人都喜欢言出必行的人,却很少有人会用宽宏的尺度去谅解你不能履行某一件事的原因。我们常常听见甲埋怨乙,说:“乙分明答应了我……但……”

事实上,乙虽然可能答应过甲,但那不过是乙怕难为情不好意思拒绝而已,但过后他仔细一想,便觉得这事根本不可能办到了,甚至甲自己也知道这事实在强人所难的。但是甲真的会自责而不责人吗?恐怕不会的,而在旁人看来,也总是觉得乙不对,但已经没人注意当初他的一切了。

要做到言出必行,一诺千金。首先,是要对自己所说的话承担责任。一旦许下诺言,就要不遗余力地去兑现。其次,还要掌握好说话的分寸,量力允诺,因为,诺言的能否兑现不仅取决于主观努力,也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有时照正常情况可以办到的事情,由于客观条件起了变化,又办不到了,使人有失诺之感,因此,许诺时应留有一定的余地,以免使对方从希望的高峰跌入失望的低谷。如果尽了最大努力仍未获成功,则应主动向对方道明原因,解释清楚,以取得谅解。

有道是:“轻诺必寡信。”不是吗?有的人动辄便大包大揽地一口承诺,什么“没问题”、“包在我身上”,等等。而实际上,或是不尽力去办,或许根本就办不到。轻率许诺做儿戏,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或是根本带有欺骗的意味了。长此下去,必然遭到人们的鄙视和谴责,丢掉起码的人格。

拿破仑说过:“我从不轻易承诺,因为承诺会变成不可自拔的错误。”

有人会提出疑问:当我们在朋友面前,被迫非答应不可,而实际上明知这事不该答应时又怎样?

人际关系学家也告诉过我们:“我们需要在聆听别人陈述和请求完毕之后,轻轻摇摇头,而态度并不强烈。”轻轻摇头,代表了否定,别人一看见你摇头,知道你已拒绝,接着你可以从容说出拒绝的理由,使别人容易接受。

自然,拒绝的理由必须充分。一个充分的理由,使人谅解你不能遵办的苦衷,就不会对你记恨在心。

通常有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看来应该做,但一做起来就有麻烦了。比如说,你有一位好友做了人寿保险经纪,他来向你说了一大堆买人寿保险的好处,于是,他请你向他买100万元保险。你也明知此举真有益处,但后来当你细心一想,如果照他的要求,你每月要付出的保险费,等于你收入的1/3,而目前你的收入,也不过是仅可敷衍日常生活所需。这时候的你一定明白这事很难办到,就不妨轻轻地摇头,然后说出上述的理由。

人们有一个普遍的心理:“你的承诺和欠别人的一样重要。”当你要应承别人某一件事情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因为当对方没有得到你的承诺时,他就不会心存希望,更不会毫无价值地焦急等待,自然也不会有失望的惨痛。相反,你若承诺,无疑在他心里播种下希望。此时,他可能拒绝外界的其他诱惑,一心指望你的承诺能得以兑现,结果你很可能毁灭他已经制定的美好计划,或者使他延误寻求其他外援的时机,一旦你给他的希望落空,那将是扼杀了他的希望。

如此一来,你的形象就会大跌,别人会因你不能信守承诺而不相信你了,也不再愿与你共事,不愿再与你打交道,那么,你只能去孤军奋战。有些人在生活或工作上经常不负责,许下各种承诺,而不能兑现承诺,结果给别人留下恶劣印象。做任何事都有一个度,在承诺别人时,也要为自己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绝了。如果承诺某种事,就必须办到;如果你办不到,或不愿去办,就不要答应别人。

做任何事都要有一个度。做人不可以失信于人,更不要指望人们受骗后还会再信任你。要记住,可信度就像一艘船的船底,如果船底有漏洞,那个洞是大是小都是一样的——都会致命。所以,凡是自己说过要做的事,就必须全神贯注,付诸行动。要想树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不要轻易地去承诺别人。

5.给别人留点面子

面子在中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有句老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学会让别人保住面子,是人际交往中的一条基本原则。可以说,你每给别人一次面子,就可能会增加一个朋友;你每驳一次面子,就可能失去一个朋友。

给别人留点面子

在人际交往中,无论在闲聊还是其他各种交流,有些人就是喜欢让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所以当别人提出一个见解后,总是喜欢反驳他人。在一些场合中比如谈判、法庭上,争论是很有价值的。但大多数的时候争论是没有太多意义的,甚至是有害的。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你不必争论。比如A在谈到他去某一个地方旅游,那里有8座佛像,很好玩。这时B就说不是8座,是10座。这个时候两人争论起来,结果闹得不欢而散。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人际交往中,很多事实真相、真理不重要,重要的是给别人留面子。你没有提高他人知识水平的义务,而且你会发现这样做很愚蠢,因为大部分人不领情。试着用“你讲得很有道理,不过我有一点不同看法……”“我很同意你的观点,我还有一些其他意见……”来进行沟通,你就会发现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

面子是人们一种表面上的荣耀感,一种自尊心的满足,面子就是尊严。因此,无论是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学会给别人留点面子。

提到“面子”两字,在中国自古已然。

《东周列国志》中“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就是齐之相国晏婴利用“面子”导演的:犒赏三位勇士却只有两个桃子,齐将壮士田开疆自认功大,“反不能食桃,受辱于两国君臣之间,为万代耻笑,何面目立于朝廷之上耶?言讫挥剑自刎而死。”其余两位见状亦先后自杀而亡。

《红楼梦》中,则是因为许多或“脸上过不去”、“下不来”,或“充有脸”、“的脸”而发生多少是是非非、拉拉扯扯,甚至“你争我夺”的事。比如,连丫头秋纹都很看重“面子”:她替宝玉送一瓶花给贾母,老太太竟叫人拿几百钱给她,她高兴地说:“几百钱是小事,难得这个脸面。”

“面子”是烹调人际关系大餐必不可少的作料。以个人“面子”为基础构成的人际之间的“情面”,甚而可以成为决定人生得意与否和事业成败的杠杆。美国的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就专门论述过“虚荣心”,提出应如何顾及他人的“面子”。中国人尤其“好面子”,以致成为“特质”,当与中国的民族性及中国自古作为“礼仪之邦”不无关系。

追本溯源,“面子”问题是“人性”或“人性的弱点”的一种反映。在西方管理理论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就把人的基本需要归纳为五类,其中一种较高级的就是“尊重的需要”,即人在社会中有自我尊重、自我评价的愿望,例如渴望名誉与声望,包括受人赏识、注意或欣赏。尽管马斯洛的学说是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面子”问题却是明摆着的。

由上可见,“面子”还是要的。“面子”如果理解为人的尊严和人格,谁还会说不要呢?它可以从礼仪和道义上对人际关系和社会起到一定的维系、调剂作用,是一种缓冲剂和黏合剂。因为一个人只要讲“面子”,就总是离不开当时社会所容许的主流形态,其要素如身份、地位、家庭、才干、品德、为人等;至少也是约定俗成的东西。如果大家不讲“面子”,甚至“不要脸”,那社会会成为什么样子?“知耻近乎勇”,“广不数寸”的“一张脸”,其作用确是很大的。所以,即使是对于“虚荣心”,戴尔·卡耐基也主张:“根本不在如何破坏它的问题,而是在如何改善它,诱导它走向有用的方面去的问题。”

同时毋庸置疑的是,“面子”问题确也有其“副作用”和消极性,特别是在对它处置不当的时候。就个人而言,或是根本不管脸面;或是“好面子”过头了,自尊心演变为重虚名、慕虚荣,以致发展为互不相让。“面子”这一作料也会从润滑剂变成腐蚀剂,影响、破坏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稳定。

给朋友面子,朋友才帮你

人人都知道,中国人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人没有面子,就不体面;不体面也就吃不开,有时还会掉脑袋。

西楚霸王项羽兵败乌江时,就悲叹“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所谓“何面目见之”,也就是“没脸见人”,更文雅的说法是“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为了他的颜面,为了自己的面子,自杀了。

“死要面子”,就是说宁愿去死,也要面子。项羽为了面子而死,孔子的高足子路为了不丢面子,不惜请缨而去;更有甚者,即便是死了,也要争回面子。

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子,而且都希望自己有面子,有面子就可以被别人看得起,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优越感。懂得这个道理,那么以后交友就方便了许多。只要你给朋友留一点面子,朋友自然乐意回报你的面子,从而乐于为你办事。

给人面子好办事

俗话说得好:“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假如你以尖酸刻薄之言讽刺别人的话,只图自己嘴巴一时的痛快,根本不给对方留一点面子,就会引来意想不到的灾祸。人与人之间原本没有那么多的矛盾纠葛,往往只是因为有人逞一时之快,说话不加考虑,伤害了别人的面子,让对方下不来台,心中怎么不燃起一股怒火?有了机会,就会报复,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从古到今,类似这样的事情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公元前605年,郑灵公大宴群臣,却唯独不让子公吃。子公为挽回面了,就径直走向烹鳖的鼎前,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子公挽回了自己的面子,却扫了灵公的面子。双方只好翻脸,子公抢先一步,杀灵公,同时并给他弄一个“灵”的谥号,让他永久都没有面子。

交朋友,当然是要懂得面子问题。首先就是要懂得怎样给朋友留点面子。如果你自恃自己面子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碰上死要面子的朋友,那么就有可能不吃你那一套,甚至可能撕下脸皮和你对着干,这样常会把友情搞糟。

西晋时,钟会去拜访嵇康,遭到冷遇,嵇康当时正在打铁,没空理他,“扬缒不辍,旁若无人”,钟会被大大地驳了一回面子,他吃不消,于是就去报复嵇康。他向司马昭进谗言,让嵇康上了法场,人头落地。

这叫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是人际关系常见的一条准则,无论恩仇,都要回报。老子早就说“来而不往,非礼也”,不但要回报而且回报的级别,往往大于给予者。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同样,你伤了我的面子,我一定要剥了你的皮。

从上面可以明确得知,根本不给朋友留一点面子,自己不仅仅得不到一点好处,还很有可能受到对方的伤害,反而对自己不利。所以,还不如给朋友留足面子,那么在以后就会好说话好办事了。

你可以赢得一场战争,然而未必可以赢得真正的和平。你伤害过谁,也许你真的早已忘记了,但被你伤害的那个人却一辈子也不会把你忘记。

费城的一家大商店的经理华纳梅克,有一次来到商店巡视,发现有一位顾客在柜台前站了好久好久却没有一个店员去为她服务,那些店员都挤在柜台的一个角落里聊天,他们又说又笑,把顾客丢在了一边。华纳梅克看到这种情况后,并没有大声责骂店员们没长眼睛,而是悄悄地走进柜台亲自接待了那位顾客,一声不吭地把顾客要买的东西交给了售货员去包扎,然后离开了商店。故事似乎并没有完,但你应该能猜到这些只顾自己说笑的店员完全像那些在车间里吸烟的工人一样,没有怨恨地去改正了他们的错误。正是由于他们的上司在提醒错误的同时,同时使他们保住了自己的面子,当然他们也应该给上司一点面子,要尽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人世间都是讲究以恩报恩,以怨报怨的。与其伤朋友的面子,当然不如给他一个面子,让他欠你的情,他回报的面子肯定会大于你给他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甚至今生不能报的话,来生做牛做马也要报。

诸葛亮之所以一生追逐刘备,正是由于刘备给了他很大的面子。刘备第一次屈身去请,诸葛亮适逢外出;第二次去请,诸葛亮正在睡觉,一直到了第三次,诸葛亮才与他密切交谈。如此大的面子,诸葛亮怎能不以面子相报。这位历史上最出名的谋士,被请出山时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壮,等他去世的时候,已是萧萧一老翁了。诸葛亮不仅仅全身心地回报了刘备,也回报了他的儿子刘禅的面子,最终死在了战场上。

朋友相交,也要会利用面子。你给朋友面子了,朋友自然而然也要还你面子的,假如你有什么事需要朋友帮忙的话,只要朋友还你一个面子,那么你的事就成了。

假如不给对方留面子,则必然会给对方带来一些伤害的,而被你伤害的那个人将永远不会把你忘记,他决不会记住你的优点。其实,不伤朋友的面子,不仅是给朋友面子,也是给自己面子。面子换面子,善用面子好办事。这一点非常重要!而我们却很少想到这一点。我们常常是无情地剥掉了别人的面子,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抹杀了别人的感情,却又自以为是。在他人面前呵斥一个小孩或下属,找差错,挑毛病,甚至进行粗暴的威胁,却很少去考虑人家的自尊心。这是很有害的,害人误己。其实,只要冷静地思考一两分钟,说一两句体谅的话,这样就会对别人的态度宽大许多,就能把对别人的伤害减小到极点。那么最终事情的后果也就大不一样了。

生活中,不要因“面子”而阻碍了人际关系,要让“面子”问题能使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在人生道路上春风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