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要把事情做的太绝
6624700000005

第5章 说话上留有余地

§§第二章

人的一生都在说话,而说话是需要质量的。没有质量的话和有质量的话会得到两个截然不同的效果,它决定的很有可能就是成败得失。俗语有云:“说话留下口德。”这“口德”指的就是留下余地。

1.恰当适时地赞美人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讨人喜欢,甚至四面楚歌,主要原因不是大家故意和他们过不去,而是他们在与人相处时总是自以为是,对别人百般挑剔,随意指责,人为地造成矛盾。古人云:“快刀割体伤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出言不逊者只会自食苦果。只有处处与人为善,严以责己,宽以待人,才会建立与人和睦相处的基础。所以,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被人喜欢的人,就必须学会衷心地赞美人。

美国著名作家詹姆士有句名言:“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俄国文豪托尔斯泰说得深刻:“称赞不但对人的感情,而且对人的理智也起着巨大作用。”上司对下级给予赞美,是对其工作成绩的肯定,能鼓励下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再接再厉地取得更大成果;同事对同事、朋友对朋友给予赞美,能使彼此感情更融洽,友情更纯真;夫妻相互赞美,可以增添恩爱、巩固婚姻;父母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赞美子女,既激励后代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又可增强家庭的凝聚力。一个笑容可掬、善于发掘别人优点给予赞美的人,肯定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喜爱,这种人自然会身心健康,生活、工作也十分惬意。

一篇经典文章曾有这样一句话:“掌声可以使一只脚的鸭子变成两只脚。”此话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赞美的巨大作用。还是讲一个故事吧:老王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平常很吝啬给人赞美或掌声。有一天,在家吃饭时,他发现烤鸭只有一条腿,很纳闷,于是就问他太太为什么这只鸭子只有一只脚?他太太说:“我们家的鸭子都只有一只脚呀!”“我不信,所有鸭子都有两只脚,为什么只有我们家的鸭子比较特别?”“不信,你不会自己到池塘去看。”于是老王跑到池塘去看他的鸭子。由于鸭子正好在睡午觉,因此都缩着一条腿,只用一条腿站立。这时,老王灵机一动,朝鸭子栖息的方向很用力地鼓掌。“奇迹”发生了:鼓掌的声音使鸭子纷纷把缩着的那只脚放了下来,立刻变成了两只脚。

这虽然只是一个故事,但事实上是告诉我们:任何人都需要赞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赞美别人千万不能言过其实。如果赞美过头,会令人生厌,效果必然适得其反。有句古话说得好:“誉人之言太滥不可,责人之言太尽不可……含蓄之妙不可不知。”此外,提供赞美,并非摒弃批评。“明知不对,少说为佳”的处世哲学弊多利少,不足为训;那种分寸恰当、善意真诚、委婉含蓄、入情入理的批评是祛病除疾的良药,它的重要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赞美也要适度

有一个人的朋友长得很像著名演员中村改夫。初次见到他的人们,都会对他说:“嗨!你长得真像电影明星中村!”的确,无论是他的容貌还是气质都与那位演员非常相似。一般而言,说某人很像名演员,是一种恭维之词,被“称赞”的人通常不会不高兴。但这位朋友的反应却不同,听了服务小姐的“奉承”后,原本不喜欢开口的他,变得更加沉默了。

这是有原因的,这位朋友的反应一点也不奇怪,因为赞美者的赞美根本不得法。这位朋友了解自己的缺点,就是容易给人以冷漠的印象。而演员中村在屏幕上所扮演的正是冷酷无情的角色。所以,如果说他酷似中村,这哪里是在赞美,分明是指出了他的缺点。

要恰当地赞美别人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如果称赞得不得法,反而会遭到排斥。为了让对方坦然说出心里话,必须尽早发现对方引以为自豪、喜欢被人称赞的地方,然后对此大加赞美,也就是要赞美对方引为自豪的地方。在尚未确定对方最引以为豪之处前,最好不要胡乱称赞,以免自讨没趣。试想,一位原本已经为自己身材消瘦而苦恼的女性,听到别人“赞美”她苗条、纤细,又怎么会感到由衷的高兴呢?

第二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当对方对你的赞美表现出良好反应时,就要改变一下方式,再次给予赞扬。如果只蜻蜓点水式地稍加赞美,对方可能会认为是恭维或客套话,而对一件事重复赞美,则能提高它的可信度,让对方觉得你是真心实意地赞美他。

总之,赞美也必须讲求技巧,只要运用得法,必能敲开对方的心扉。

适当地赞美才是“美”人计

人总是喜欢被赞美,闻“过”则喜的人是很少的。在现实的生活当中,大部分的人都爱听恭维话,如果恰到好处,他肯定会非常地高兴,并对你产生一定的好感。

在谈判的过程当中,也可以适当地运用这种“美”人计,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赞美与拍马屁并不是一回事,赞美应该是真诚的。

真诚的赞美源于内心的“美感”。当你真诚地赞美别人时,心里会有一种忍不住向对方表示钦佩和欣赏的冲动,就像有时忍不住要笑、要唱一样。

而阿谀奉承、拍马屁,却是言不由衷的。在他“赞美”别人时,心里是冷冰冰的。

由此可见,恭维是要注意形式和内容的,要有分寸,不流于谄媚,不伤人格,只有这样才能算是讨人喜欢的方法。

在谈话中,如果能满足对方在知识、能力、判断力方面的自尊心,也是对对方的一种极好的称赞。

比如你还可以说:“我想,这件事情你一定很了解,请谈谈你的高见。”“你的决策的确很果断。”适当地用此类话赞美对方,可以在双方关系中注入浓厚的人情味。

学会“戴高帽”

戴高帽的这种做法也许常常会被人所耻笑,其原因主要是:一来做高帽子确实不费一点力气,可以日产万顶;二是人人喜欢,趋之若鹜;三是因为品味低俗、令人生厌的伪劣“马屁”到处都是。

其实,恭维可分为三六九等不同类型。上等品被称为“赞美”、“赞扬”、“赞许”、“称颂”等,下等品则被贬为“讨好”、“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献媚邀宠。”

戴高帽看起来简单,其实做起来非常困难。上下之分在于品位,奥妙之处存乎于心,不一而足。要想脱开令人生厌的廉价低俗,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显然是无法完成的。因此要小心谨慎、全力对待,否则的话很容易弄巧成拙。

就下等而设,和珅就很典型。清朝在刊印二十四史的时候,乾隆很重视,常常亲自校核,每校出一件差错来,就感觉是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内心感到非常的痛快。

和珅以及其他的大臣们,为了迎合乾隆的这种心理,就在抄写给乾隆看的书稿当中,故意于明显的地方抄错几个字,以便让乾隆校正。这是一个奇妙的方法,这样做显示出乾隆学之深可盖过当朝名士,这比当面奉承他学问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皇帝改定的书稿,别人就不能再动了,但乾隆也有改不到的地方,因此到最后,这些差错就传了下来,如今见到的殿版书中常有批处,其中有很多就是这样形成的。

和珅工于心计,头脑也是非常的机敏,也非常善于捕捉乾隆的心理。他在做这类事的时候一直都是选取最合适的方式进行,同时博取了乾隆的欢心。当然他还对乾隆的性情非常了解,尤其是对乾隆的脾气、爱憎等了如指掌。往往是乾隆想要什么,不等乾隆开口,他就想到了;有些乾隆未考虑到的,他也安排得很好。因此,他很受乾隆的宠爱。

和珅拍马屁的高明之处有两点:第一,知己知彼,每拍即中;第二,让对方浑然不觉却全身舒坦。正是由于他做得无声无息,不着痕迹。

假如一个人的学识、机智、地位等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其恭维的话是已不可以称为“马屁”的了,而应当称为谦和才对。钱钟书先生即是其中的一例天才。

有一年的冬天,他访问日本,在早稻田大学文学教授座谈会上即席作了《诗可以怨》的演讲。其开场白是:到日本来讲学,是非常大胆的举动,就算是一个中国学者来讲他的本国学问,他虽然不必通身是胆,也得有斗大的胆。理由很明白简单:日本对中国文化各方面的卓越研究,是世界公认的;通晓日语的中国学者也满心钦佩和虚心采用你们的成果,深知道要讲一些值得向各位请教的新鲜东西,实在不是轻易的事。我是日语的文盲,面对着贵国汉学或支那学的丰富宝库,就像一个既不懂号码锁又没有撬开工具的穷光蛋,瞧着大保险箱,只好眼睁睁地发愣。然而,盲目无知常常是勇气的源泉。意大利有句嘲笑人的习惯用语是这样的:“他发明了雨伞。”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穷乡僻壤的土包子。一天,当他在路上行走的时候,突然天空中就下起了小雨,他凑巧拿着一根棒和一方布,人急智生,把棒撑了布,遮住头顶,居然到家没有淋得像落汤鸡。他自我欣赏之余,也认为对人类做出了贡献,应该公之于世。他风闻城里有一个发明品专利局,就兴冲冲地拿着棍和布,赶进城去。到局里报告和表演他的新发明。局里的职员听他说明来意,哈哈大笑,拿出一把雨伞来,让他看个仔细。”而我今天仿佛就是那个上注册局的乡下佬,孤陋寡闻,没见识过雨伞。但是,在找不到屋檐的情况下,借躲雨点时,用棒撑着布也不失应急的一种最有效的办法。

这一段开场白,其实是讲了两个层次。第一是先讲的对日本汉学研究中国人不敢等闲视之。即使是中国专家在日本讲中国学问,也要对听众的水平做最充分的估计。后一段是讲自己不通晓日语,除了有勇气之外,根本就没什么资本。由此可见,自嘲乃是恭维别人的一种最佳的办法!

有原则地赞美

人人都知道,划一根火柴,能闪亮一个点。然而,如果用一根火柴去点燃一堆火,却能放出比一根火柴大十倍、百倍、千倍,乃至无数倍的亮点。

人有七情六欲,大多数的人喜欢被人赞美,更多的人爱听恭维话。古语说:“好言一句三冬暖,冷语一句夏日寒。”赞美人,假如恰到好处,那么肯定会融洽双方关系,好的开头,会尽快引出好的结果。

当然,赞美不应是无原则的,要有度,大体上它是要与事实相符的。一个长得非常丑陋的人你硬说她长得英俊、一个思想猥琐之人你说他高尚,岂不是讽刺吗?所以,赞美要得体才行。

赞美,还要讲究有诚心,真诚的赞美是源于内心的“美感”。所谓赞美,你首先应当知道什么是美,否则怎么能说出美?当然,真诚的赞美别人时,心里会有一种忍不住向往对方并表示钦佩和欣赏的冲动,就好比遇到好事忍不住要开怀大笑,手舞足蹈一样。赞美不应当牵强附会,一定要真情流露,恰到好处才行。

赞美别人的人,大部分都是一些谦虚、素质高雅、虚心好学之人。也只有这些人才可以发现他人身上所具有的美,以及有别于常人之处的美。

赞美人还应注意的是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场合与环境的和谐,千万不能有生硬之感,否则就有阿谀奉承,拍马屁之嫌。

世界是美的,大多数人的心灵也是美的,生活中的你我一定要善于发现美,并加以赞美。这样相互鼓励与感染,就可以在双方关系中注入浓厚的人情味,使人的心情愉悦,犹如春风拂面,荡漾在心中,将会伴你度过每一天。

欣赏他人,其实就是要认真挖掘、指明、学习他人的优点、特长。每一个人的天赋、能力都是有大有小、特点各异的,只要肯努力、吃苦,想必大部分的人都可以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许多人都有嫉妒心,嫉妒是因为某个人有比自己长的优点才产生的。如果发现对方比自己好,比自己强,生活比自己优越的时候,用欣赏的态度代替嫉妒,那么就可以从中发现,你将会与他建立深深的友谊。

赞美他人不一定非要在一些大事上面,如果发现他人身上的一些值得称道的小事也应该及时地说出来。再者,赞美要掌握好度,某人有十分的优点,倘若你仅说他有五分,会让他觉得心闷,认为你言不由衷;如果你夸张到二十分,则让他觉得别扭,认为你又在挖苦讽刺他。

赞美、欣赏是获得别人的最佳方法,如果你没有意识到,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

2.说“不”的艺术

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要想拒绝别人,做起来其实并不难。学会说“不”的实质就是学会自如地表达否定的、不愿意的感受,以直率、坦诚和恰当的方式表达你当时的感受。但是记住,说“不”的同时要给对方留有余地,只有让对方坦然接受,才算是达到真正的效果。

拒绝是一门学问

拒绝是一门学问,有些时候,我们本想拒绝,因为心里很不乐意,但却点了头,碍于一时的情面,却给自己留下长久的不快。所以,我们学好它是至关重要的,这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例如:一位老乡向你借钱买东西,但是他经常借而不还,你可以说:“我没零钱,不能借给你。”或者说:“对不起,我今天带的钱刚好有急用。”又比如:你的一位好友热情地向你递支烟,要你非吸不可,此时你就可以这样说道:“谢谢你,然而我现在实在不想抽烟。”

当然,在这方面,有些人虽然敢于开口,然而感情上的表达不够充分,就会容易成生误解。因此,你就应该使自己“在语音里多点感情”、“谈话时再生动些”、“多用手势”、“再直截了当些”、“脸上再多点表情”,等等。

对于那些难以表达真情实感的人,一定要充分地使自己介入交流,注入情感之中,进而再逐渐地加上诸多的表情、手势、适当响亮的声音、注视对方的眼睛等,从而使自己更显得胸有成竹,更加显得有力量。

一定要学会合理地拒绝,这样你就掌握了生活的主动权,也就学会了怎样去生活,你就会显得更加轻松自如。既不担心与人接近,又不害怕与人争辩,你的行为完全超乎自然,有多少能力就表现多少。这种自我维护的改变,能够使你有更多的时间专心于自己该做的事,也使他人可以意识到你的权利,真正地理解你并且更加的尊重你。

有一个读过《围城》的美国女士到中国来,打电话给该书的作者钱钟书先生,说自己非常想拜见他。钱钟书先生一向淡泊名利,不爱慕虚荣,于是就在电话中婉拒道:“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的话,又何必一定要见那个下蛋的母鸡呢!”在此,钱先生以其特有的幽默和机智,运用新颖、别致而又生动、形象的比喻,拒绝了那位美国女士的请求,既维护了那位女士的自尊,同时又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在一些口语交际的过程当中,善于拒绝者,既可以使自己掌握主动,进退自如,同时又可以给对方留足“面子”,搭好台阶,进而使交际双方都能免受尴尬之苦。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美国的一位记者问基辛格:“我们有多少潜艇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有多少民兵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基辛格如果说“不知道”,便等于撒谎;如果说“无可奉告”之类的外交辞令,又会落人俗套,还有可能激起记者们更尖锐、棘手的追问;如果实话实说,则必然泄露国家机密。面对这样的难题,基辛格却显得非常从容,他说:“我们有多少潜艇我知道;有多少民兵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我也知道,但是,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保密的?”记者们一听高兴极了,立刻嚷嚷道:“不是保密的,不是保密的!”基辛格笑着反问道:“不是保密的吗?那你告诉我是多少?”基辛格通过这一反诘,立刻就变被动为主动了,并且非常巧妙地而又很得体地封上了记者的嘴。

拒绝对方,当然会引起对方的一些不快乐。然而对于别人向我们所提出的一些要求,有时,我们还是要加以拒绝的。那么,怎样才能尽量地把这种因拒绝而可能引起的不快控制在最低限度之内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拒绝别人的时候,巧妙地说一些话,这样既可以为自己开脱,同时也不会让别人处于难堪之地。

学会说“不”

喜剧大师卓别林曾经说过一句话:学会说“不”吧!你的生活将会更加的美好。

如果要想做一个有求必应的好好先生或者好好小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你所面对的要求是永无止境的,而往往又都是合理的和悖理的并存;如果当面你不好意思说“不”,轻易承诺了自己无法履行的职责,那么就将会带给自己更大的困扰以及沟通上的难度。

“助人为快乐之本”,是人人都可以琅琅上口的一句格言,然而,当别人前来要求协助的时候,自己也难免会遇到力不从心的时候,这个时候应该怎样拒绝呢?

有些人在拒绝对方的时候,是由于感到不好意思而不敢真实言明,以至于使对方根本搞不清自己的意思,从而产生了许多不必要的误会。比如,当你语意暧昧地回答:“这件事似乎很难做得到吧!”原来是拒绝的意思,但是,却很有可能被认为你同意了,假如你没有做到,反而会被埋怨你没有信守承诺。

生活中,要大胆地说出一个“不”字,是相当重要的。有人喜欢你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拒绝的理由是什么;有人则需要以含蓄委婉的方法去拒绝,各有各的不同。以下是几种说“不”的建议:

第一,直接分析法:直接向对方陈述拒绝对方的客观理由,包括自己的状况不允许、社会条件限制等。通常这些状况是对方也可以认同的,所以也比较能理解你的苦衷,自然会主动放弃说服你,并且还能够觉得你拒绝的不无道理。

第二,巧妙转移法:在不好正面拒绝的时候,就只好采取迂回的战术,转移话题也是一个好办法,另有理由也行,主要是善于利用语气的转折——温和而坚持。这样做,不答应,但也不致撕破脸。比如,先向对方表示同情,或给予赞美,然后再提出理由,加以拒绝。由于先前对方在心理上已因为你的同情使两人的距离拉近,因此对你的拒绝也较能以“可以体谅”的态度接受。

第三,不用开口法:有时开口拒绝对方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往往在心中演练N次该怎么去说,一旦面对对方又下不了决心,却总是无法启齿。那么在这时,肢体语言就派上用场了。一般而言,摇头代表否定,别人一看你摇头,就会明白你的意思,之后你就不用再多说了。面对推销员时,这是最好的方法。另外,微笑中断也是一种掩体的暗示,当面对笑容的谈话,突然中断笑容,便暗示着无法认同和拒绝。其类似的肢体语言还包括,采取身体倾斜的姿势,目光游移不定,频频看表,心不在焉等。然而一定要记住不要伤了对方的自尊心。

第四,一拖再拖法:假如早已承诺的事,还一拖再拖显然是不理智的做法,这里的一拖再拖法指的就是暂不给予答复。也就是说,是你迟迟没有答应对方的要求,只是一再表示要研究研究或考虑考虑,那么聪明的对方马上就能了解你是不太愿意答应的。其实,有能力帮助他人不是一件坏事,当别人拜托你为他分担事情的时候,表示他对你的信任,只是自己由于某些理由无法相助罢了。但无论如何,仍要以谦虚的态度,别急着拒绝对方,在你细心地听完对方的要求之后,假如真的没办法帮忙了,千万不要忘了说一声“非常抱歉”。

拒绝的艺术

你求别人一件事,对方不愿意,往往是最令你难堪的。其实并非是事情办不成,而是自己遭到了拒绝,丢失了面子。别人求你一件事,你不好意思拒绝,其最主要的原因也往往是怕伤了人家的自尊。历史上很多成功的领导人都精通拒绝的艺术,在说“不”的同时,还可以给对方足够的面子。在19世纪始英国首相狄斯雷利的一次拒绝就是其中的一例。

有一位野心勃勃的军官一再地请求狄斯雷利加封他为男爵。首相知道此人才能超群,也非常地想与他搞好关系。然而这位军官不够加封条件,狄斯雷利难以满足他的需求。一天首相把军官单独请到办公室,告诉他说:“亲爱的朋友,很抱歉我不能给你男爵的封号,但我可以给你一件更好的东西。”

狄斯雷利把声音放低说道:“我会告诉所有人,我曾多次请你接受男爵的封号,然而都被你拒绝了。”

这个消息一旦传出之后,众人都称赞军官谦虚无私、淡泊名利,对他的礼遇和尊敬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位男爵。军官由衷地感激狄斯雷利,最终成了他最忠实的伙伴和军事后盾。

拒绝是令人很难堪的,不得已要拒绝的时候,要注意拒绝的艺术:

第一,不要马上就拒绝:马上拒绝,会让人认为你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甚至觉得你对他有一些成见。

第二,不要轻易地说拒绝:有时,轻易地拒绝别人,会失去许多帮助别人、获得友谊的机会。

第三,不要在盛怒下拒绝:在盛怒之下拒绝别人,很容易在言语中伤害别人,让人感到你没一点同情心。

第四,不要随便地拒绝:太随便地拒绝,反而会让人认为你并不太重视他,很容易造成他的反感。

第五,不要无情地拒绝:无情地拒绝就是表情非常的冷漠,语气又很严峻,毫无通融的余地,则会令人非常难堪,甚至会反目成仇。

第六,不要傲慢地拒绝:一个盛气凌人、态度傲慢不恭的人,也许谁都不喜欢亲近他。更何况当他有求于你时,而你以一种傲慢的态度拒绝,别人更是不能接受。

第七,要能婉转地拒绝:真正有不得已的时候,如能委婉地说明一下,以婉转的态度拒绝,那么别人还是会感动于你的诚恳。

第八,要有笑容地拒绝:拒绝的时候,要能面带微笑,态度要诚恳庄重,让别人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礼貌,就算被你拒绝了,也能欣然接受。

第九,要有代替地拒绝:比如,可以这样说,你跟我要求的这一点我真的帮不上忙,我用另外一个方法来帮助你,由此一来,他依然还会很感激你的。

第十,要有出路地拒绝:在你拒绝的同时,假如可以提供其他的方法,那么就帮他想出另外一条出路,事实上还是帮了他的大忙。

第十一,要有帮助地拒绝:虽然你拒绝了,然而却在其他方面给他一些帮助,这是一种慈悲而有智能的拒绝。

不要轻易地拒绝,只要是善事、好事,何必拒绝呢?即使事出有因,不得不拒绝,也要解释得让别人欢喜,让别人了解,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拒绝的效果。

拒绝要有替代,因为被拒绝是件很难堪的事情!例如部属要求安装冷气,至少你可以给他一台电风扇;朋友都希望你送她一盆玫瑰花,至少你可以送她一盆蔷薇。能够有替代、有出路、有帮助地拒绝,必然就会获得对方的谅解。

人与人之间,如果可以做到凡事多为他人着想,多给别人留一些余地、一些包容、一些方便,少一份拒绝、让人少一点难堪,必定能赢得别人的爱护。反之,一个人如果总是轻易地拒绝一些机会,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失去一切。所以,做人不要轻易地去拒绝别人,而要能随顺因缘,这样必定能拥有更多学习以及成长的机会。

说话时要学会给对方留下余地,不要轻易地拒绝别人,自己会获益更多!

3.不要把话说绝

说话之难,古今皆然。因此,我们要始终记住:不要把话说绝了。

话到嘴边留余地

人活在世上,最多的行为大概便是说话了。人活一辈子总共要说多少话,没有谁统计过,大概也很难统计出来。话说得多,其分类也就特别多:真话、假话、好话、坏话、大话、小话、实话、虚话、空话、闲话、废话、神话、鬼话、官话、套话、笑话、胡话、瞎话、黑话、行话、梦话、谎话、丑话、怪话、反话、戏话、情话然而话的种类虽多,属于褒义的却并不多。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虽然人整天都说话,然而真正有用的话却不是很多,无用的和有害的话倒是不少。

说了一些伤害别人的话,有人常以“有口无心”求别人原谅。“有口无心”固然可以原谅,然而伤人难免会令人不快,甚至会影响到与他人的关系。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更要注意。

静是家中的独生女,从小就被家里人护着宠着惯着,因而说话的时候,从来都不知为别人考虑,常常不假思索,冲口而出。谈恋爱时,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她就冲男朋友喊,分手吧。开始,男友笑着哄她,容忍她,到最后她再说这句话时,男友就看她几眼,然后转身离开。静更加恼火,冲着他的背影大声喊:你再也别来见我,我不想看到你。几次三番,等静发觉到不对劲时,男友已经有了新的女友,而静还不知男友的离去究竟为何。她找上门去“兴师问罪”,昔日男友疼惜地望着她,对她说:“以后再谈恋爱,别动不动就说‘分手’二字了,太伤人心了,要珍视你们之间的感情。”静瞪大了眼睛:我只是说说而已,心里并未真的想分手。男友看着她:假作真时假亦真,谁知道你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到这份上,静真是百口难辩,只有流着泪怅然地离开。

下面有一则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琴的丈夫下岗一个多月了,到处找工作都无着落,心情郁闷,恰好这时岳父又有了病。琴回到家看到躺在床上一声不响的丈夫就来气了:你就知道吃饱饭躺在床上,简直成了造粪机器,还不如死了,我也落个眼净。说者无意,昕者有心,丈夫猛地坐起来:怎么,嫌弃我了,看我挣不到钱养家了是不是?我不吃你的饭还不成!说完拔脚出了门,好几天不见人影。琴也害了怕,到处打电话寻找,差点报了警。最后还是丈夫的一位朋友告诉了她丈夫已外出打工的消息。琴又急又悔,他连一分钱一件衣服都没带,到那儿可怎么生活呀!

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出言不逊,舌头也能杀死人。不管恋人还是夫妻,在心情欠佳时,特别要注意话到嘴边留三分,所谓三思而后说,决不能图一时解气,不顾前思后地随口就说,过后又后悔莫及。为了两人的感情、家庭,还得处处做个有心人——有口,更得有心。

逢人说话要三思

戴高乐将军曾经说过一句话:“真正的领袖人物要幽居,伟大和超脱,要神秘,有时则要沉默寡言。”

无独有偶,在戴高乐之前也就是几百年之前,我国明朝吕坤在《呻吟语》中曾经总结圣人的处世经验说过这样一句话:独处看不破,忽处看不破,劳倦时看不破,急遽仓猝时看不破,惊扰骤感时看不破,重大独当时看不破,吾必以为圣人。

在这里所说的圣人,是一个有悬念的人而已。我们也许做不了圣人,然而我们却可以做“部分的圣人”——个有悬念的人。为此,首先要求我们在必要时一定要学会免开尊口。

例如,在交际的过程中,一定不要问对方“你是做哪一行的”,直奔主题而去,这样,才能显示出我们的风范。我们可以在交谈中去求证这个问题的答案,只不过千万不要说出这几个字。否则的话,对方马上会把我们看作是急功近利的淘金者,或者从来都没有享受过自由和优裕生活的小角色。

现实生活中,是是非非的人情世故,大部分人都在说话中演绎着。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弱点和缺点,然而这些弱点和缺点,一旦从别人的嘴里说出来的时候,就很快成了一个人的短处和隐私。这也是人际交往中的大忌。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局外人也往往难以真正知道事情的真相,即使知道一些皮毛,也并非可靠,何况另外还有许多隐衷非外人所知?

所以说,我们对任何问题都不宜凭主观猜测去乱说,更不可因片面的观察就在背后评论别人,除非这是一个好的评语。把一个人说得天花乱坠,假如对方恰巧不认可这个人,那么听了以后不是以为我们别有用心,和这个人穿一条裤子,就是认为我们幼稚无知。而把一个人说得一无是处,而对方偏偏就是那个人的朋友,那么就会惹下大麻烦的,甚至会被人认为是道德问题。

古人教导我们:守口如瓶,防意如城,也就是告诉大家在说话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可是要我们事事、回回缄口不言显然是做不到的,那就唯有小心谨慎而已。这也是对自己的安全和品行的一种自我保护。

在社会上有些人唯恐天下不乱,每一天都在兴风作浪,把别人的短处和隐私,把人际间的是是非非编排得有声有色,夸大其词地逢人就说,不知由此种下了多少怨恨的种子。假如遇到这样的人说某某人的短处时,我们唯一的办法是听了就算,像别人告诉我们的秘密一样,三缄其口,不可做传声筒,并且不要深信这片面之词,更不必记在心上。如果贸然把听到的片面之言宣扬出去,十有八九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说出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当我们明白自己说错时,难道我们还能把话从别人的耳朵里掏出来吗?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许多的秘密,或许我们会一时冲动去找人倾诉一番。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很有可能会把自己的秘密泄漏出去,而自取其辱,自找倒霉。世界是复杂的,我们“抛出一片心”说不定正好落入别人的陷阱。

我们也许以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何必只说三分话呢?其实,做人的策略和光明磊落是没有关联的,关键的是我们要做到问心无愧。

某甲与某乙是同级,而且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只有一个晋级的机会。如甲升了官乙没有升,两个人就会处于一种十分难堪的境地:如继续与甲友好,也许被认为是趋炎附势;甲主动与乙友好,对方也许会认为是一种假惺惺或者显示优越感。

世界上到处都充满了斗争与矛盾,社会上处处都有小人,当然也就充满了陷阱,君子又防不过小人,说话稍有不慎,便有被套进去任人宰割的危险。

其实说话必须要看清对方是怎样的一个人,如果对方不是能尽言的人,你说三分真话已经够多了。

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但事无不可对人言,也就是指你所做的事,并不是非要尽情地向别人宣布。成熟的人是不是可以对人言是另一问题,他的只说“三分话”是不必说、不该说的,更不是不诚实,更不是狡猾。说话本来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时,你说“三分话”,正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话”,正可引起他的注意,如果有必要的话,不妨择地作长谈,这就叫做世故通达。

因此,说“三分话”并不是狡猾和不诚实,而是一种修养。我们说话必须看对方是什么人,对方不是可以尽言的人,我们说“三分话”,已经很不少了。

一生当中,总有一些话是本不想说而又违心说的,总有一些话是十分想说却又终于没说出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能淋漓酣畅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是一种技巧;把想说的话扼死在心底,去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是一种莫大的痛苦。因此,每个人都要学会逢人只说“三分话”,千万不要把话说绝了。

4.把话说得恰到好处

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中国人自古就讲究“度”,这个“度”就是恰到好处。尤其是说话,要把握好这个度,就要把话说得恰到好处。

成功人士之所以会成功,就是因为他们说话时把握好了分寸,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把话说得恰到好处。比如说,建国初期,敬爱的周总理,多次在国际上的外交场合,树立了中国人的光辉形象。尤其是在印尼的万隆会议上,以他那高雅潇洒的气质、和蔼可亲的魅力、不卑不亢的风度、语言分寸的掌握、击中“要害”的技巧,粉碎了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污蔑,广交了国际朋友,增进了友谊,赢得了世人的赞誉,建立了新中国的外交格局。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收回香港、行使国家主权的问题上与英国当时的首相号称“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的谈判,表现出伟人的风度和柔中有刚的讲话艺术,真正让国人自豪,让世人敬佩,在中国外交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话说得恰到好处。

说话要把握准时机

要想把话说得恰到好处,卡耐基强调最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住说话的时机。孔子在《论语·季氏篇》里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不该说时说叫急躁,该说时却不说叫隐瞒,不看对方脸色变化便贸然开口,叫做闭着眼睛瞎说。这三种毛病都是没有把握住说话的时机。

说话时机是由说话的时境提供的,即由说话时的自然、社会、心理、语言等诸多环境提供的。要把握准说话的时机,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时境的客观性。人的说话行为只能在具体的时境中发生、进行,谁也无法随着自己的主观意志去摆脱它、超越它。说话行为也只有与具体的时境结合并保持统一,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说话要注意场合”,就是提醒你注意说话时所处的时间、地点和周围的情况,不要违背、超越它对你的限制。有位商人受同事妻子委托,劝说该同事戒酒。一天,这位商人正在酒馆里喝酒,刚好那个同事进来,于是这位商人马上劝告说:“你不能喝酒,一喝就耍酒疯,谁也受不了!”那个同事听了气愤地说:“好啊,你瞧不起我!我有钱,我就喝,谁也管不着!”说着便掏钱买了菜和酒,赌气地大喝起来。这位商人劝告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所选的时间、地点不对,造成了说话内容与说话时机之间的尖锐矛盾。如果换个场合相劝,也许会成功,至少不会使对方误解或反感。

我们再来看一种情况,那就是时境的变化性。某研究所的两位研究员,休息时坐在研究室里边喝茶边议论现任所长的毛病,并商量如何调动工作的事。突然,所长推门而入,两人急忙住口,都感到很尴尬。这时,一位研究员倒了一杯茶,递给所长说:“这是我新买的龙井,你尝尝,我们正在品茶呢。”所长接过茶一起品茗起来。这位研究员的随机应变恰到好处,不露一点破绽,这就使说话时境与说话行为之间的变化同向发展,同步同趋。

什么是时境的整体性呢?构成说话时境的各种因素是相互联系的有机体,是以其整体性对说话行为发生作用的。因此,说话时要顾及时境构成的各种因素,从全局出发,切不可顾此失彼。有时从时境构成的这个方面看是相适应的,而从另一方面看又是不相容的。清朝初年大兴文学狱,有位秀才读书时书页被风翻动了,他信口吟道:“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从自然环境看是相适应的,但从政治环境看,却触犯了清朝的禁忌,因而被杀了头。

如何把话说得恰到好处

1.要对话,不要独白,避免“一言堂”

对话是交际的基础,有对话才有交流,有交流才能产生情感。其实一次成功的交谈,也应像一场接力赛,每个人都是集体接力的一员,既要接好棒,也要交好棒。棒在自己手上时,要尽心尽力跑好;棒在他人手上时,不妨为之加油、为之喝彩。如果把交谈变成一个人的独白,尽管你讲得眉飞色舞,口干舌燥,也没有人为你鼓掌喝彩。所以能说善侃者切忌把自己扮演成“一言堂主”的角色。

2.要宽容,不要排斥,避免狭隘偏激

交谈中,由于各人的阅历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不尽一致,因而观点的分歧、碰撞、交锋不可避免,这本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一听到对方提出不同的意见,就急迫地插话或打断他人的话,欲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这样必然给人留下狭隘偏激的印象。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大度宽容,不要盲目排斥,人家的观点与你不一致,你可以说服或被说服,可以妥协,也可以求同存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才能使我们既长智慧,又得人心。

3.要赞赏,不要炫耀,避免自我吹嘘

在交谈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欲望,同时也有被发现、被承认、被赞赏的内在心理需求。如果只热衷于表现自己,而轻视他人的表现,对自己的一切津津乐道,而对他人的一切不屑一顾,就势必给人造成自吹自擂、自我陶醉的不良印象。

4.要适度,不要过火,避免低级庸俗

几对青年夫妇同桌吃饭,说到“妻管严”的话题,小何对小刘的妻子说:“听说你老公是典型的‘妻管严’,你可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你老公的痛苦之上。”小刘接过话头,一本正经地说:“在现代社会,怕老婆是一种美德,我自愿把自己的痛苦垫在我老婆的幸福之下。”一番话逗得大家哄堂大笑,妻子也对小刘报以幸福满足的笑容。

怎样说话才不失“分寸”?

如果要想说话不失“分寸”,除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修养之外,当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说话时要认清自己的身份。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说话,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特定的身份。这种身份,也就是自己当时的“角色地位”。比如,在自己家庭里,对子女来说你是父亲或母亲,对父母来说你又成了儿子或女儿。如用对小孩子说话的语气对老人或长辈说话就不合适了,这是不礼貌的,是有失“分寸”的。

二是说话要尽量的客观。这里说的客观,就是要尊重客观事实。事实是如何就如何,应该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实际。有些人喜欢主观臆测,信口开河,这样往往会把事情办糟。当然,客观地反映事实,也应视场合、对象,注意一些表达方式。

三是说话要有善意。所谓的善意,指与人为善。说话的目的,就是要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思想与感情。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把握好这个“分寸”的话,那么你也就掌握了礼貌说话的真谛。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不少会说话的例子。为人们熟知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使蜀吴联盟,大败曹兵,从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话为心声,也是情声。人生在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沟通感情的基础。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日常生活中,同事、同学、朋友之间的礼尚往来,是常有之事。老同学、老朋友、老战友聚在一起,回忆过去,谈古论今、聊天谈地,是人们的必然话题。在这种场合因为彼此知心,谈多谈少都可随意。而在带有工作性质,或为某种关系的往来,聚会吃饭等场合,说话就要慎重,因为在餐厅饭桌上谈话,往往有很大的随意性,有些话容易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话多了难免有失偏颇。尤其是对单位人与事的评论,闲话传开,对上对下对人对己都不好,容易造成误解与烦恼。身为领导更应慎言,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涉及政治言论,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谈到单位的大事,要与单位的口径保持一致。要严守组织纪律,不要人云亦云,该说的则说,不该说的不说。议论人与事,要多谈人长,少谈人短。因为谈论人非,容易造成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有时轻易地一句话,就能使被说者背上思想包袱,影响情绪,影响团结。

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个性,也都具有不同的优点与缺点。抓住每个人的个性,赞美每个人的优点,是协调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当然,赞美别人要真心,要恰如其分,不要言过其实,说得天花乱坠,过了头就不是赞美,而是“拍马屁”了。因人、因时、因地、因场合适当地赞美人,是对别人的鼓励和鞭策。比方说,年轻人爱听风华正茂,有风度;中年人爱听幽默风趣,成熟稳健;老年人爱听经验丰富,老当益壮,德高望重;女同志爱听年轻漂亮,衣服合体,身材美;少年儿童爱听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病人爱听病见好,精神不错。

话要说到冷暖之处、喜痛之处、要害之处。有时话不在多,关键在于要说好。对人要关怀备至,真正的关怀根本不需要很多,一个无言的动作,一个心领神会的表情,一句刻骨铭心的话,就能使人感动。对窘迫的人,说一句解围的话;对颓丧的人,说一句鼓励的话;对迷途的人,说一句提醒的话;对自卑的人,说一句振作的话;对痛苦的人,说一句安慰的话;对受了挫折的人,讲一句重新坚强起来的话;对头脑发热的人,讲一句降温的话;对高傲的人,讲一句“满招损”、“谦受益”的话;对私欲之心重容易受诱惑的人,讲一句洁身自好的话;对容貌长相一般的人,讲一句良好的个性和气质远比漂亮的外表更可贵的话。对需要帮助者而言,如同旱之甘霖、雪中送炭,将会使人一生难忘。

人处在社会上,无论处于何种地位、何种情况下,都需要听真诚的话,听发自内心的赞扬。因此,与人交往要热情周到,说话既不要冷言冷语,也不要虚伪夸张。有道是做人莫张狂,做事莫张扬,想表功时少说一句,想显示时少说一句。不少时候是“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切记言多语失,凡事多说,“说破”就没意思。生活中有好些事,即使看破,不到时候也不必点破,这叫看破不说破,依然做朋友。不要讥讽别人,随意贬低别人。因为贬低别人,并不会抬高自己。做人处事,用言要慎,说话不当,轻者得罪人,重者招来是非。一句得体的好话,能让人追随前后,无怨无悔。

5.说话要留有余地

说话是一门艺术。俗话说:“会说话的令人笑,不会说话的令人跳。”如果说话不讲究艺术,有时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因此,说话时要留有余地,这样才能进退自如。

不要把话说得太满

每个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射箭用的弓如果被拉得太满,就容易折断;水缸里的水被注入得太满就会往外溢。把这个道理用在说话上,就是一个人要谦虚谨慎,留有余地就会避免很多尴尬。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满招损,谦受益”。

一个人在很多场合,尤其是在职场上,如果总是把话说得太满,一旦出现意外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就很可能会给人留下好浮夸、做事不靠谱儿的坏印象。不仅造成老板不敢重用,同事不敢信任的糟糕结局,而且还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为自己的人际关系设置下重重障碍。

对此,有一个企业老板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我不怕他懂得少些,就怕他不懂装懂地说自己是万事通;也不怕他的能力有限,就怕什么事都保证没问题,结果到处是问题。这样的人注定会耽误大事的。对于这种人啊,职场的大门恐怕永远也不会向他打开的。”

一个年轻人前来应聘司机,这个老板问:“小伙子,你能告诉我驾龄几年了吗,我要招的可是经验丰富的人啊?”

年轻人答:“都开了五年啦。您放心吧,连一次违章都没有过。”

老板又问:“咱们驾驶的可是大货车,你以前真的开过吗?”

年轻人把胸脯拍得山响,很自信地答:“老板您就放一百个心吧。我在这五年的驾驶生涯中,天天开大货从山西大同拉煤跑北京,一干就是三年半,绝对没问题!”

老板听说他经验丰富很高兴地点头。

应聘成功后,第一天上路,他驾的车就像一个醉汉在马路上歪歪斜斜地划龙。

那天老板多了一个心眼,坐在副驾上。见他那样,老板有些担心吊胆,问他:“你真的行吗?不行可别逞强,驾车这活儿可不是闹着玩的。”

“坐我车什么事都没有,就两个字——踏实。”那个司机美美地吹着口哨,很神气地道。可是开了没一会儿,这条“醉龙”就连蹿带蹦地冲向一个地摊儿。这时,只见开车的年轻人眼也直了,脸也白了,连刹车都忘了踩。

老板连忙猛打方向再拉手刹车,总算避免了一场重大交通事故。

事后老板一打听才知道,他考完驾照根本就没摸过车。他之所以在应聘时什么都敢答应,就是怕不被录取。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那个老板没有坐在副驾驶座上,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因此,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情况,都不要把话说得太满。

说话要留有余地

别把话讲到尽头,到了完全没有转圜的地步,这是下属与上司交手的大忌。

把话讲尽了,等于不给自己留有余地,不但自撤下台阶梯,万一预测、建议错误,就白白地把自己留在半空中,不上不下,不知如何是好。

自己尴尬还在其次,最不好的是给老板一个坏印象。

凡是把话说得太满的人,一定会表现出极端性格。凡是极端的人,压根儿就不愿妥协,很容易失掉灵活变通的机会。即使不在与上司相处上出问题,上司也很容易联想到,这么一个职员与别的同事、客户交手,一定会产生很多负面效应。

世事如棋局局新,局面是会瞬息万变的,不把这种情况预计在自己的说话与行动里头,很多时候就会令自己尴尬,也令对手为难,不可不防。

能够学习在言语行动上处处多留余地,可以转圜,可以变通,是现代商业环境内最需要具备的条件之一。

要是有某职员对老板说:“肯定这只牌子不会在我们的百货店内畅销,否则我辞职不干。”结果货如轮转,岂不为难了自己,也吓怕了老板。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因为把话说绝,而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年轻人去拜访大发明家爱迪生。

“我一定会发明出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质。”年轻人自信地说。

“那么,您想用什么器皿来盛放这种万能溶液呢?”爱迪生反问道,“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吗?”

这个年轻人正是把话说绝了,才让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处境。如果他把“一切”换成“大部分”,爱迪生肯定不会去反诘他了。

说话要留有余地,就要慎重选择一些限制性的词语。开口“绝对”,闭口“当然”,很容易把交谈者吓退;把“部分”说成“一切”,把“可能”说成“肯定”,这很容易招致别人的反感。要知道,任何事情总是处于发展的过程中,谁也不敢保证绝对不变。把话说绝,很容易让自己陷入被动。

说话要留有余地,不能把话说死,才能进退自如。比如,人家问你“乌鸦是什么颜色的啊?”你千万别望文生义,或者凭借见过几只黑鸟的有限经验而武断地回答“乌鸦嘛,绝对是黑色的!”给自己留条后路的答法是:“天下乌鸦一般黑!”如此,保管你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在与人交谈时,要注意说话留有余地。交谈中,遇有需要赞美对方时,应措辞得当,注意分寸,赞美的目的在于使对方感觉到你真的对他(她)钦佩,用空洞不切实际的溢美之词,反会使对方感到你缺乏诚意。比如,一名公关人员热情友好地接待了一位客人之后,得到了“你的接待真令人愉快,你的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评价,显然比“你是一位全世界最热情的人”的赞誉要入耳得多。所以,即使是人们普遍乐意听的称赞也要适度,过分的讨好、谄媚则近于肉麻。特别是对上级领导,在社交场合更不宜毕恭毕敬地说些奉承话。对晚辈或地位比较低的人,也不要用轻视、冷淡的口吻说话。

要使谈话得以继续,并且产生较好的效果,可适度地选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或讲一些笑话。幽默的语言,既有趣可笑,又寓意深长,如能在谈话中适当加以运用,不仅能够活跃气氛,而且能够启人心智,吸引听众,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但凡事要有个限度,使用幽默语言,讲笑话也要因人而异,要分时间、地点、场合,要有分寸。比如,有的人喜欢嘲笑他人的生理缺陷和短处,特别是对男女之间的话题更是津津乐道。其实,这不但不能表现自己的风趣和幽默,反而说明了自己的轻薄与无聊。要知道,优雅的举止风度是以友善和为他人着想这两项原则为基础。这种揭短的“幽默”伤人太深,不但不道德,于己也未必有益。所以,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分寸,把话说得留有余地。

在生活中,我们很难做到不求人,也很难不被人求。所以,无论求别人办事,答应为别人办事,还是拒绝他人,都要注意把话说得留有余地。另外,表扬人,批评人,调解事端,解决冲突,应付尴尬局面,调息不满情绪,乃至布置任务,汇报工作等,都应当留有余地。唯有留有余地,方能进退自如。

不说过头话

古人说一句话:“宁吃过头饭,莫说过头话。”可见,说话要说得恰当,说得合时,说得合宜。不需要说而说就成了多说,该说时不说则显得不诚,不明事理而说是瞎说,乱传是非是胡说。所以,处世切忌乱开口,说出口的话要合乎于情理。宋代朱熹有这样一句话:“辞达则止,不贵多言。”这里说的就是话要说得合适才行。怎么样才能说得合适,不过头呢?

一是要为受窘的人说上一句解危的话语。帮助别人当然不是只有在金钱、劳力、时间上的付出,“说话”也能帮助别人。比如,有一些人面对尴尬、不知该怎样下台的窘境时,你及时说出一句,可以帮他解危。像圆瑛大师的“不用打了,我自己走”,化解维那大师的尴尬;团长一句:“我很重的,你提不动”,解除小兵“报告鸭子”的窘状。当然这也正是助人功德的一件。

二是要为沮丧的人说上一句鼓励的话语。西方有一句谚语说得好:“言语所赋予我们的功用,就是在我们之间做悦耳之辞。”什么是悦耳之辞,就是说好话。说好话让人如沐春风,让人产生信心。遇到受挫、心情沮丧的人,我们能给他一些鼓励,给他一些信心的话语,当然这也正是以话语给他人力量的助力。

三是要为疑惑的人说上一句点醒的话语。孙子说过一句话:“赠人以言,重于珠玉。”遇到徘徊在人生路口上的人,遇到在生活关卡左右为难的人,遇到对生命产生疑惑的人,一定要及时的给予一句有用的话来提醒,有可能影响到他的一生,甚至捡回一条生命。

四是要为无助的人说上一句支持的话语。无助的人,对自我信心不足;无助的人,需要他人给予肯定,这样才会有力量。这种人经常生活在别人的善恶语言之中,一句言语,可以决定他心情的好坏。面对一些无助之人,我们应当多多给予支持的语言,让他对自己产生自信心,肯定自我的能力。

《说苑》:“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话语并不在多,重在于贴切与恰当,这正如孟子说过的一句话:“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如果说话非常浅近,但用意深远,那么这就是说一句好话。所以,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这样才不会让人认为轻薄,甚至招怨。

莫逞一时口头之快

人与人之间发生一些小误会或者小摩擦是在所难免的,在日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胸怀宽广的人大致会过而即忘。但并非人人都有这般的胸怀。在人际交往当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争吵源于一件鸡毛蒜皮的事,但由于一方逞一时口舌之快,说了带情绪的话,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而另一方也不愿意做省油的灯,受辱后也勃然大怒,反唇相讥,从而导致双方你来我往,把口水仗打得如火如荼,甚至大打出手,小事变成了大事,酿成祸端。

爱逞一时口舌之快者大多数是心浮气躁、又习惯指责他人的人,在他们的心灵世界里根本就没有“忍”字。只要不顺心,见事骂事,见人骂人,为的是排遣胸中的忧烦,仅此而已。然而,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焦躁的情绪得到了发泄,被骂者的心理感受又是怎样呢?

当然,逞一时口舌之快也并非像上面所说的那样可怕。平常在社会活动当中,正常人也有时来这么一两下,但此“快”字必也是一闪而过,接下来的便是“不快”了。举个浅显的例子。当你在超市排队付款时,队伍前进的速度非常缓慢,前面有一个老太太“霸”在收款台前用了很长时间数着收款员找给她的零钱,你一边心疼浪费掉的时间,一边强耐着性子等了好久,最后终于按捺不住歇斯底里吼了一声。就这么一句冲动的话刚一出口,你很可能立马就会感到后悔、脸红。就像人打完喷嚏会竖起一阵毛孔一样,逞一时口舌之快也是生理快感的宣泄形式。所不同的是,打喷嚏的快感是纯生理的,而逞一时口舌之快却掺有极浓的心理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想克服逞一时口舌之快的毛病,就要从平常的自我心理调节上下一番工夫。

这就好比围观、看热闹者的心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像A公司起诉B公司侵犯其知识产权,看热闹的也分好几派。有希望A公司输的,有希望A公司赢的。最终A公司放弃起诉,双方和平解决问题。而那些喜欢凑热闹的人因没热闹可看了,那种莫名的快感也就消失了。

假如你知道自己有逞一时口舌之快的毛病,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是非常难以克服的,那么,你就应常备相应的补救措施。有个朋友,见什么不舒服都习惯逞一时口舌之快。言多必失,这道理人人都明白,然而他就是打死也不信这个邪。

有一次他负责招聘,一个应聘者说自己是北师大毕业的,然而没有具体说是师大哪一所学院的,这位朋友脱口而出就是一句让人大感不恭的话:“北师大有一流的也有末流的。”这话的意思不就是怀疑那人有点儿徒有虚名吗?他的这句话让那人逮个正着,非让他说出北师大到底哪所学院是末流。众所周知,虽然北师大几所学院水平有高有低,然而哪一所也不至于末流。朋友的话其实是赶出来的,被逼到这份上,只好承认自己是逞一时口舌之快。

在现代的生活中,有许多的事情我们都无法预料到它的发展态势,有时也无法了解事情的发生背景,为此,千万不可以轻易地下断言。如果不留余地,就会使自己一点回旋的空间都没有。

P君与同事有了点摩擦,心情非常的不开心,便告诉同事:“从今天起,我们断绝所有关系,彼此毫无瓜葛……”这话说完还不到两个月,这位同事就成了他的顶头上司,P君因讲一句过重的话非常尴尬,只好自动辞职了,另谋他就。

我们在做事时讲求留有余地,在说话时也同样要留有余地,不能把话说得太满,要容纳一些意外事情,以免自己下不了台。因把话讲得太满,而给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到处可见。把话说得太满,就像把杯子倒满了水一样,再也倒不进一滴水,反倒就会溢出来;也像把气球打满了气,再充就要爆炸了。因此,我们在说话时,千万不可把话说得太满,要学会给自己留有余地才会进退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