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要把事情做的太绝
6624700000007

第7章 人生要留有余地

“千万不要把事情做绝了”,这是无数的“过来”人始终不变的忠告。是啊,在人生中学会留有余地,你就会获得你意想不到的机会和帮助。相反,如果你总是咄咄逼人,把事情做到无法挽回的境地,那么,最后受影响最大的还是你。这是无需再用事实来证明的真理。

1.人生需要留点空白

在平时的待人处世过程当中,千万不要把事情做绝,要时时处处为自己留下可回旋的余地,就像行车走马一样,你一下子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方,调头就不容易了。除此之外,在很多情况下,要特别注意才不可露尽,力不可使尽。不论我们办任何事情,都要多使一点“太极推手”的功夫,永远保持一些能够回旋应变的能力。具体在日常生活中,承诺别人,拒绝别人,批评别人,所有的事情都要留有一定的余地。

留点空白

对于“空白”这个词,其本身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著名画家黄宾虹颇有心得地说过:“看画,不但要看画之实处,而且要看画之空白处。”中国画最忌满塞,讲究留空白。国画大师们的空白能空出一种艺术灵性。比如,画河流悠悠然而远去,那远处便是一片空白,白茫茫空落落越远越宽,视野开拓,富有流动美和想象美。写文章有一种修辞手法叫“留白”,其实质上指的就是空白,留出一点艺术的空白,从而让读者自己去填补、去揣摩、去深思、去想象。

《红楼梦》第98回写道:“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都散了。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宝玉!你好”中的“好”字后面难以尽言的话语,到底是些什么呢?根据黛玉与宝玉极其深切的爱情关系,黛玉要说的很有可能就是:“宝玉!你好糊涂啊!你平时那么聪颖机灵,怎么如今却轻易受人愚弄和哄骗!你难道真的把宝姐姐当成了你的林妹妹?”也可能是:“可恨你这个宝玉!你辜负了我对你的一片痴情!”此处还可能“无声胜有声”:既包含她对宝玉深沉的爱,更有对薛宝钗在爱情上的胜利所产生的嫉恨和隐痛,等等。林黛玉此时感情非常复杂,不愿说明白,或者说,说明白了不如不说为好。这给读者留下了无比丰富的想象余地,这些都是“留白”的艺术追求。戏剧不仅有静场同时还有潜台词,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空白。诗歌讲求语言含蓄,藏而不露,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所表现得也正是空灵之美。

实质上,空白并不空,而是一种充实,一种色彩。当代的散文家楚楚说空山不空,说是空山,有谁肯信:“有的是奇山异水,洞天佛地、摩崖荟萃、佳茗飘香、千古之谜、美妙传说。看也看不尽、听也听不齐、数也数不完,五官身心可谓是全都占满了,如何轻易一个空字了得?”有空处便可填充,便可揣摩,便有追求。耳空才能更好地听声,鼓空才能发声,山空才能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

长久之离别就胜于新婚,情意绵绵不可支,是因为离别是共同生活的炽热感情的间隙,空白中有如牛郎织女在企盼七夕,充满着浓浓的思念与甜蜜的回忆,同时也是重逢之铺垫。“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分隔一段,再而相聚,倍感恩爱更深沉、更珍重。情书中有省略号,也是空白。欲言又止,隐含着胜似万语千言的表白,比直接说出来的情话更耐人寻味。谚语“满招损,谦受益”中的谦虚也是一种空白,空才能得益。通常说,为人做事要谨慎谦虚,要把握分寸,留有余地,其实质上也是一种生活的空白。

我们评论一件事、一个人,应当实事求是,留有余地去评价。切勿喜欢起来,什么都好;讨厌起来,又一无是处。如此,眼前不吃亏,将来必知祸从口出。为人做事谨慎谦虚,留有余地,不说过头话,不做心力用尽的事,则随时可以应付意外的情况。因为于人而言,强中自有强中手,人不能自命天下第一。

生活中,凡事先作好充分准备,沉着应付外界的干扰,不论什么事,都要留有余地,都可运用“以逸待劳”的策略。“以逸待劳”其实又是一种空白。为人处世的原则虽有所不同,但今天的事情今天做,效率越快越好不一定就是好事。有的人做事,尤其是处理一个复杂的问题时,就喜欢拖延一下,待各方面冷静下来后,再行处理则更为稳妥。拖延,并不是怯懦,也不是卸责,而是一种手段,是静观事物的变化,以便作出最为完善的决定。这样说来,对于那些懂得能够巧妙运用空白的人来说,实在称得上是生活艺术的大师。

给自己留点空白

平时我们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当中应留点空白,为他人留点空白,才能友好地与之相处;给自己的生活留点空白,这样的人生才能够过得快乐。

每个人都是感情动物,有喜有悲,有爱也有恨。给自己留点空白,才能够使自己的心灵更畅快地呼吸。当你春风得意时,留点空白给思考,莫让得意冲昏头脑;当你痛苦时,留点空白给安慰,莫让痛苦窒息心灵;当你烦恼时,留点空白给欢乐,烦恼就会烟消云散,笑容便会增多;当你孤独时,留点空白给友谊,真诚的友情是第二阶段的自我。每个人都是这样,痛苦可以忍受,泪水可以恣情,但自己千万不要灰心、低头、停滞不前。在当生活把你逼上狭窄的小路,那么就请留点空白、留点光亮给心境,这样小路自然就会变为宽广大道。

遇事留出点空白,让出三分,自己对他人多一份爱心;为他人留下三分宽恕,这样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就自然不会紧张;凡是那些能为他人留下设想的空白,世界就会多一分美好;一个愿意为他人留出一些空白的人,自己便能生活得舒泰安乐。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你留给他人的空白,实际上也是为自己留了出路。

人生舞台,风云变幻,到处都会发生矛盾,都会发生纷争,在世之人,有坦坦君子,也有戚戚小人,若是你没有坚忍的心智,没有宽容的胸怀,就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即便你一身清白,有德有才,也要允许他人的误解;领导的刁难,同事的伤害……为此,只有弱者才会报复,如果你寻机报复,轻则别人对你敬而远之,重则埋下怨恨的祸根,你将成为孤家寡人。倘若你能包容理解,为他人留下余地,反省自身,剖析自己,矛盾就自然能够迎刃而解,才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化误会为理解与信任,化狭窄为广阔,到最终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

人生需要留白

有一位丹青高手,每每为花鸟传神,替山水留韵,总能恰到好处地留些空白,这一“留”给人以诗的想象、弦的余音。如果让人的一生感到满满当当未必就是一种生活的艺术,简简单单方为境界。

这留白能够让人浮想联翩,它不仅是一个人对艺术的一种见解,同时还是一种升华生活的见识:园林留白,空间的旷远和花草的疏朗,也是一种高明的手笔;而人生更像一幅画,也需要有留白的地方。俄国一位作家曾说过:“在人的一生中,失去的比获得的更为重要,种子消失之后,才发芽。”人生是个大舞台,要想活得精彩,活得壮美,活得有气魄,就不仅要学会给生命留白,而且要淡然看待人生的得失成败。空白不是苍白,而是一种至高境界,一种博大的襟怀。如果说科技的空白我们要常填补,那么对于生活的空白我们就要做到时时留出。

人的一生是得失轮回的一生。得失就好比是一对跳跃的、充满灵性的音符,不停地编织着人生乐章中每一个悠扬的旋律。“百得会有一失,百失也会有一得”,这句话虽然谈不上是至理名言,但与民间所说“甘蔗没有两头甜”、“高楼临街却喧哗”是同样的道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得与失互为补充。

古时的人们都会采取折柳送别的方式,常常会采取“不必如丝千万缕,只需离限两三条”之意,多者何益!读书也是如此,样样一知半解,不如一门精到。对待生活,有的人每天沉湎于患得患失之苦闷当中,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失去了多少、得到了多少上,而不关心失去的是什么,不思考真正要的是什么。看起来他没有失去什么,事实上往往因得到的东西而迷失了自我。正如16世纪法国一位思想家所说:“什么都来一点的人,什么都得不到。”雨果的名言说得更是简洁明了:“一个人不能同时骑两匹马。”人生在这个世上实在拥有不了多少物质,也就如同飞鸟只栖一枝,松鼠所求几颗一样。

天地有万物,此身不再得;人生仅百年,此日最易过。我们在羡长江之无穷,叹蚍蜉之须臾中,也就更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从而更好地把握好自己,在看破想通中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新一轮的生活,创造美好。一时的失败并不可怕,失去真正的自我才是一件值得担忧的事情。最是美丽平常心,成败荣辱不乱心。生命既然给了我们憧憬明天的权利,那么我们就一定要做到正确认真地去对待人生中的每个得失,带着对生活向往,感受生命的可贵,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学会留白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当中,每个人如果能够给他人与自己留出一点空白,那么他就会无怨无忧,知足常乐。其实,一个人只有工作往上比,才能够看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生活往下看,才能使自己感到满足,不会去同别人进行攀比。平淡的生活,足以能够滋养世人,粗茶淡饭具备人体所需的营养,就不必眼气他人常吃山珍海味;自己有自行车骑,又能锻炼身体,就不必眼气他人有小汽车接送。人世间的事物纷繁,有领导者就有被领导者,有名人就有凡人,何必要与他人比高低?靠自己的诚实劳动,会获得一份甜蜜的果实;过俭朴的生活,会贴近生活的本质,以至不迷失在光怪陆离的表面,从而使得你在一点一滴的回味之中,享受生活的美好乐趣。因此,我们为何不给自己与他人留点空白,求得一份生活的安宁,活得更开心,更快乐一些呢?

有一个小男孩在小河边伤心地哭泣,一位从这里路过的好心人问他为什么哭泣,孩子说:我唯一的一枚硬币掉进水里了。好心人劝道:别哭了,我给你一枚硬币吧。可是,小男孩接过硬币后,哭得反而更加地伤心了,好心人不仅为此感到十分的纳闷:怎么还哭呀?小男孩道:假如我的那枚硬币没有掉进水里,那么我现在就可拥有两枚硬币了。

这个孩子的欲望可以说是没有止境的。在现实生活当中,许多人的欲望远比这个孩子的欲望要大得多!我们还不如给自己的欲望留点空白,这样的生活就可以过得无怨无忧,知足常乐。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把握好分寸。古人就有“得饶人处且饶人”的说法。待人处世要留有余地,留有空白,“山水有相逢”,即使与对手交锋,也不可置人死地,应避其锋芒,为自己的道路留一步。不仅为自己留了后路,同时也可以防灾祸上身。

人生在世,对有些事情不需要刻意去面对,更不需要费心去思考细节,给人给己留更多的空白和余地,留更多的灵气,才会快乐、幸福地度过一生。留白,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一种人的道德的修养,一种生命至高的境界,更是一种健康向上的人生。

2.凡事不要做尽了

我们也可以把人生比作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人生千万不要装得太满,太满了也就自然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不要装得太满

在文学艺术当中,“空筐”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常用的概念,艺术表达不能太满,满了就少了灵气,周止庵在《宋四家词选》中谈如何作词时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文学艺术只有像“空筐”一样,给作品留有一定的余地,才自然能够丰富读者的情感与想象空间。也就是说,搞艺术是必须要学会留“空白”的。

仔细想一下,也的确是如此。一件事情、一项事业,只能有一个第一。如果总是把争夺第一当作目标,这样就容易患得患失,还不如去填充人生其他的空白处。比如:数学成绩考不了第一,你可以在一些艺术方面去挖掘自己所存在着的潜质;自己没有演员的天赋,也不要总去幻想当什么国际影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其自身的人生舞台都是非常大的,许多地方都存有自己所发展的“余地”。

大千世界中,许多诱惑与烦恼都是没有什么方法避免的,或者说世俗间的一切会让你失去其真正的自我。虚与实,真与假,更多时候都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虚并非是真正的假,实也不一定代表的就是真。

凡事不要做尽

任何事做到“适可”才是最好的。如果换一个积极的角度来诠释这句话,就是一个人在得意的时候,给自己留条退路;一个人在失意的时候,给自己找条出路。这也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凡事都不要做尽。

有一位老人,年已过了70,身体却相当硬朗,声如洪钟,两目有神。打12圈麻将眉头也不皱一下。有人便请教这位老人家的养生之道,他就仅送出了一个字:“半。”

然而这个“半”字隐藏有什么深刻的意思呢?

老人家解释说:“对于半的内在涵义,就是凡事不可做尽。比如,生活当中的吃饭,不要吃得太饱,半饱是最理想;做事情,不要做到非常之累了才休息。中午睡一睡,三点半喝杯下午茶,黄昏欢乐时光轻松一下,都是好的安排,让身体的状况永远得到调整。正如一辆汽车的汽油,经常保持半满的状态。切勿每次亮起红灯才去添油,这样就会十分伤车。喝酒也是,最过瘾是半醉。半醉的时候,望出去的世界介乎真与虚之间,显得十分的奇妙;如果全醉,就会自然会失去喝酒的意义。”

“半”还可放到做人处世的哲学高度,“半”就是知足常乐。人生不要强求十全十美,世间事,岂能尽如人意,有一半幸事,也应无憾了。人无完人,凡事留有余地才好,给人留半条后路,为自身!积半点福,半点德,这样何乐而不为呢?

老人家这“半”字学问,确实是非常有道理的。有些人活得不开心,整天怨天尤人,唉声叹气,对于其中的原因其很多都是对人对事过度执著,一定要最好,一定要完美,一定要十分。半点尘埃亦容不下,如此做人态度,必然事倍功半,还会伤身折寿。

如果能够为抱半日安,笑玩人间,轻松自在,则自然多半分钟可活一倍命。

两千多年前的老子说过: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说明事物的发展规律是物极必反,事物太过壮大就会衰老,东西太过坚硬就容易折断。他独特的思想让中国人坚信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道理。如今在西方也流行“半杯主义”,它与老子的处世之道可谓是不谋而合。

留耕道人《四留用》里有这样一句话:“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如此推理,所有的事情都是一样的。”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不要把技巧使尽,才容易得以去还造物主;不要把俸禄用尽,以还朝廷;不要把财物占尽,以留百姓;不要把富贵享尽,以留给后代子孙。高景逸曾经说:“遇到事只要让人一步,其道路自然就会有周旋的余地;办事只要放得宽一点,自然就有其中的乐趣。”如此推而言之,世上一切的事情都是同样的。

全力以赴的弊端

有位西方哲人说:“要想做好一件事,你最好尽3/4的力量去做。”世上的大多数的成功人士都赞成这样的观点,而且也正是按照这样的观点去做的。

有一位作家想写出一本健康的美好思想的书,他只需要使出自己3/4的力量就够了。切不可全力以赴,如果那样的话不仅会使自身的心情感到无比紧张、急躁不安,还会泄露在文字中传染给读者。而只使出3/4的力量,不仅有准备同时又留了余地,如此从容不迫地去做,自然就会做得更大的成功。

其实,这与做其他的事情是同样的,凡事在开始的时候都需要尽力地去准备,然而千万不要做到全力以赴。兵家里所说的穷兵黩武,往往说的是太全力以赴以至于血本都赔进去了。而搞实业的人就更加忌讳把全部的钱财都投入到某一项实业中。那些所谓的全力以赴之人并不一定就比使用3/4力量的人更具有实力。

古人所谓“工夫在诗外”,是说文人做诗的好坏往往在于他的学问与阅历的深浅,而并不是只在于其诗文的本身。《三国演义》当中的孔明站在空城上吓退几十万大兵,并不是说他有万夫莫开的勇气,而是因为他过去的神机妙算与自身的镇定自如才吓退敌兵。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有一个著名的冰山理论:大海之中的一座冰山,对于它本身来说其7/10在水下,然而却正是那7/10的部分才托起了那3/10,那3/10巍峨又壮观,令世人啧啧赞叹。人生也一样,成功只是那3/10,而7/10是成功前的艰苦准备。成功并不在于你是否全力以赴了,而在于你是否具有实力与事前充分的准备。一个没有练过武功的人为报仇急于与一武功高深的人交手,即便他全力以赴了,最后的失败也一定会是他的。

古人说弓太满则易折,对于一个人来说,为人处世也切忌全力以赴。要能够做到给自己留一点余地、留一分轻松,这样你就自然会多一分从容、多一分洒脱,给自己留一条退路,失败了也不会全军覆没。你只需要用自身3/4的力量,这样你足以是一个永远的成功与胜利者。

生活当中的很多不快乐都并非是源于自身的不够努力造成的,最大的可能是因为自己不懂得为自己留余地造成的。

如果自己愿意多留给自己一分轻松,在追名逐利的空间里多抽出一点儿时间时不时地抬头看一看蓝天白云,追忆一下天真童趣,那么,心态就自然能够变得更加的恬淡与平和。

有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从来茶倒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月盈则亏”。品茶以清心,清心以虚怀。给自己的心灵留下想象的空间,盛装起美好的追忆;给自己的思想留下空间,从而去吸纳更高深的智慧;给自己的事业留下空间,从而去拥抱人间更多的机遇。

掌握分寸

世上早有“为人处世和说话办事要讲分寸”的劝勉,然而对于“分寸”到底在哪里,大多数人却是未必能够说得清。而能够说清楚“分寸”这两个字之人,都是十分聪明、练达与城府极深的人。也正是凭着这些对人事的明达、老成与世故,才使得他们跻身于成功者的队伍之中。通往成功的路是十分多的,然而却不知道每一条路上都布列着大小不一的“分寸”二字,不论是同人说话,与人办事,差不多都深深蕴藉着分寸的玄机。显然,一个人如果把握不好分寸,自然也就说不好话,办不成事,更别说愉快地与人交往了。历数古今中外所有的成功者,特别是那些开国创业之君、霸业之主或那些历朝历代在仕途上春风得意的人,差不多都可以列为是知轻重、识眉眼、懂分寸的睿智之士。人世间的人通常提到的“会说话”、“会办事”、“有人缘”、“识体面”、“知礼节”,差不多都是讲究分寸的报偿。

世上“分寸”两个字,掌握好的,成功了;把握不住的,失败了。人世间的所有竞争,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水岭,就在“分寸”之间。

分寸是一种不偏不倚、可进可退的中庸处世之哲学。在孔子看来,人间的所有事情如果做得过了头,那么它就违反了世间的中庸之道,也就是遇事不讲分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坦白说就是君子讲分寸,小人不讲分寸的道理。

在人的一生当中所碰到最多的是“将事情做到何种程度”的问题。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我们要懂得以自己所长去补自己所短。

一个人不论身份的高低,只要你能够融入到社会、融入于人群,你就会得到别人的赞同。所以,凡事都要留一点点余地给别人。多留给别人一点点的机会,等于留给自己机会,也等于创造了自己的机会。做人做事要想得长远一些,事不要做尽,话不可说绝。有时候,肯定他人就是在肯定自己,尊重他人的同时也尊重了自己。

3.人生不过一“度”字

不论是哪一种观点,都有其自身有理的一面,然而也必定会有一个合适的尺度来衡量。其实说到底,做人也就是做个度。

“度”之重要

“度”,实在是太重要了!“中庸”就是讲“度”。《论语·先进》讲得对:“过犹不及。”过头,不及,都不好。朱熹解释说: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永远不改变。《论语·泰伯》又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已乎!”什么事都是讲究“适度”,“适可而止”。列宁说过,真理多一步就是谬误。从古至今以来,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度”的重要性:“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论语,尧曰》中也讲了“允执其中”。恰当把握事情之“中”,这是关键之所在。老子最讲究“度”,“物极必反”,要知足,知止,不盈,去甚,去奢,去泰。在《老子》这本书当中,他充分表达了这样的辩证思想。

中庸,并非是在搞折中主义,搞和稀泥,搞无原则。中庸,绝不是懦弱,缺乏勇敢,不敢进取。事情总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关键之一就在于把握好这个“度”,千万不要让其转化到坏的那一面。

怎样把握好“度”?在《论语》一书中表现为“礼”,“礼”是度量的标准;不达到不行,过头也不行。“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更大的是“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对于这样的道理,正如我们现在已习惯讲一句话:“要有礼貌。”

《荀子》里讲的一个故事,可以作为孔子讲“中”的注解:“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准则,如果我们违背,就会产生负面效应。动植物遵循自然生存法则,才能顺利地生长;人生在世,处理问题也是如此,把握好一个“度”,才能够在各自所处相应的环境当中,找准位置,从容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做人需要有度

俄罗斯的一个小官员因为在礼节没有把握好分寸而最终使自己丢了命。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小官员在剧院看戏,突然打个喷嚏,把坐在前排大官员的秃顶弄脏了。平常一件小事,说声“对不起”便罢了。可小官员再三道歉,又跑到家里赔礼,还赶到办公室负荆请罪。大官员烦了,大声怒吼与训斥。随后,小官员每天都在担惊受怕之中,过了没多长时间便抑郁而死了。

有一句十分有道理的话,叫做“失度而亡,适度而存”。法国总统戴高乐对身边人很随和。身边人因此随便过了头,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居然不分场合和总统开玩笑。戴高乐感觉威信受到影响,把过于随便的人遣散了,而只把那些举止得体、行事有节的人留了下来。

汉朝有一位名叫李广的大将,一生杀敌无数,屡次取得大战的胜利。在汉武帝大举进攻匈奴之时,李广请求汉武帝命令出战,皇帝体恤他年迈不同意。在他的苦谏之下,才勉强同意了,结果李广因为自己迷失了方向而贻误战机。李广一生战功卓著,却因不服老,太过自信,以致自己的名望大节受到损失。

唐朝开国功臣李靖也因为年龄偏大,在要求出征吐谷浑国时被拒绝,虽然勉强出征,平定了吐谷浑国,却遭奸臣诬告,险些性命不保。李靖虽一心报效国家,但却忽略了一点,荣誉的光环太过耀眼,就会被人嫉贤妒能,而遭受迫害。最终,他也未能避免被小人中伤,如果有淡泊之心,那么就完全可免遭无妄之灾。

郭子仪八十多岁的时候,还当着关内副元帅和朔方、河中节度使,迟迟不辞掉这些官职。他虽然位极人臣而其他人不妒,但最终还是被皇帝疑忌,给了一个“尚父”的尊号,罢免了兵权。

这些人中豪杰们都因欲求功名,不知急流勇退,结果事与愿违。英雄尚此,凡人自然更不必说。

“度”在社会当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社会上充满着“度”的形影,自然界遍布着“度”的痕迹。风雨存在天地之间,也有一个度的问题。风大而狂乱,风小而郁闷;雨多而涝渍,雨少而干旱。只有风调雨顺,万物才好生长,人类才能幸福。世上的很多灾难是因没有把握好这个关键性的度而造成的。一个人生命当中的很多祥和与快乐都是与适度所分不开的。

表面上来看平淡却内藏不凡,看似简单却内含深奥。“度”是生死存亡之理、成败得失之道。关系到兴与衰的更替,荣与辱的变换。遵循它便得以顺畅,违反它便带来阻挠。房屋因为失衡而倒塌,身体因为失调而生病,政府因为失信而颠覆,朝代因为失人而更迭,在相当程度上都是“度”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把握好“度”

一个“度”字会令人们感到困惑。批评别人如果语气重了人家就自然会接受不了,语气轻了自然就会听不进去;给人治病用药重了会伤身体,用药轻了难以根治;对朋友讲真话有幼稚之嫌,不讲真话有虚伪之疑。即使是圣人孔子也会因此而犯难:可与言而不言则失人,不可与言而言则失言。“失言”和“失人”之间,难在一个“度”字。

大学生们毕业之后参加工作,去单位上班,都希望能够给别人留下一个最初的好印象。向领导报到时毕恭毕敬,说得很虔诚:“向领导学习,向领导致敬。”敬重之言有点过分,领导很不自在,哭笑不得。原来本想器重这个大学生,有了这种印象,因此改变主意,只给安排一个平常的工作。这便是没有分寸、礼仪无度带来的教训。

如此看来,怎样把握一个度呢?度在不瘟不火、不热不冷之间;度在不高不低、不前不后之间;度在不卑不亢、不骄不馁之间;度在不硬不软、不刚不柔之间。增一寸则嫌长,减一寸则嫌短;进一步则嫌多,退一步则嫌少。总是位居中间,维系着平衡,支撑着协调,神奇而玄虚。难以追寻又不能不追寻,难以把握又不能不把握。所以,必须用心体察,认真揣摩。

同一事物,用不同的度去度,结果会截然不同。一尺之棰,用千米度,其何短;用毫米度,其何长。时间的长度亘古不变,但它对奋勇进取的人,总觉时如流水,日月如梭。而对无所事事,推日混时者却备感度日如年,难挨到日落;身居火炉之上,分秒难耐,而与情人相会,一日光阴不觉而过;一顿便餐,对肠肥油流者,司能难以下咽,不屑一顾,而对食不果腹者,无疑是一顿美味佳肴;苦菜野果,饥饿岁月,它是穷人的救命之粮,太平盛世,它是贵族们餐桌上的绿色营养佳品。春雨如膏,农人喜其润泽,行者恶其滑达;秋月如圭,佳人乐其玩赏,盗者恶其光辉。凡此种种,只是人们心中的度的差异而已。

对于不同种类的事物,如果用相同的度去度,就很有可能得到相同的结果。“2不能减3”对于小学生和“2减3等于负1”对于中学生都是对的。这是用智力发展之度去度的结果。金字塔是美的,维纳斯是美的,故宫是美的,方块汉字是美的,因为它们都非常符合于人们曾经所公认的黄金分割这一美的比例之度。

做人都需要做到有度。谦虚是人的美德,但如果一味谦虚而越过了度,就成了虚伪;做人要有自信,但自信过了度,就成了自负、自傲;理想是人生的动力,但如果理想不切实际,过了度,就成了幻想、梦想,成了人生的阻力;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和基础,然而诚信一旦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会敌友不分,成了痴人、呆人、傻人。

交友处世要有度。交友一旦丧失原则,朋友就能有可能会成为酒肉之友,甚至是狐朋狗友;交友太原则,则无友可交,终为孤家寡人。与同事共事,如果把握好了度,就能求同存异,群策群力,把事情做得好上加好。否则,要么人心涣散,要么勾心斗角,最终落了个于事无补、树倒猢狲散的后果。

对于平时的生活,人在家过日子也要有度。夫妻之间把自己从里到外赤裸裸地展示给对方,迟早会成为对方口中嚼烂了的口香糖。父母子女之间无度,父母就无法对子女进行恰当有效的教育;子女就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他们应有的关爱。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家庭里的一个分子,成员之间也应该保持恰当的距离这个度,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成员之间相亲相爱,家庭和睦且美满幸福。

遇到事情,什么时候把握什么度,但往往做不到。归其缘由就是其心态还不具备掌握这种度的状态。生活的大主题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爱情,一般人的生理和心理体验满足度是两个月,就是说,天天见面,时时想念的心理和生理的满足度是两个月,但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中由于工作,娱乐,学习等事情打断了其连续性,拉长为两年。那么在谈恋爱时,该拥有什么心态,掌握什么度,而并非是说你知道就可以做到的,对于一个比较好的心态,要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和经过反复的锤炼而成。有了好的心态,就有了掌握度的能力,就知道在爱情的初期即便很喜欢对方也要装作感觉稍好,在爱情中期阶段虽然处于一种热恋之中也同样需要作适当降温,爱情平稳期虽然没有激情也要时不时地创造一些新鲜的感觉给对方。

一个人在事业当中的度是最难以掌握的。从宏观上来说,普通人想要在事业上有所发展,那么所付出的努力要超出常人的度。别人娱乐时,你要工作;别人休息时,你要思考;别人思考时,你要做事。也就是说,你很可能要超前消费你的身体资本换取你未来的事业基础。所以,你想想为了事业超过了正常人的度是否值得。从日常工作来说,上班时你来得太早不行,走得太晚不行,同事会嫉妒。老板的秘书与你说话太多不行,老板会生气,说得太过于少了也根本不行,秘书会觉得你为人傲气,说不准在情绪不好时还会奏你一本。办公室里休闲时间太多不行,即使你提早完成了工作任务,老板会觉得你的薪金定高了,你在办公室里忙得团团转也不行,老板与同事会觉得你能力差别人一等,工作的效率低下。

有时会听人说:“你很会做人,度把握得很好。”当然,也有一些人希望你能讲讲这个“度”是怎样去掌控的。

为何掌控“度”这么难,是因为度没有具体的标码让你衡量。而中国文化中离不开含蓄、矜持、低调,做事有“度”是中国人为人处世上的艺术,做到了这些能够让人变得做事小心、做人完美。

人生是航行在大海中的一叶小舟,波涛汹涌时帆扯得太满,有舟覆人亡之险;风平浪静时不扬帆高歌,那么美好的光阴就自然会虚度过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审时度势,把握好人生之度,从而使得自己的人生之舟顺利驶向光明的彼岸。

人生之“度”不应过

从实质上来说,能够把“度”掌握好的人,离不开一个“过”字。“度”是如何找到的?你没有犯过错误、没有做过极端、没有一个反叛的心路,度就不会找到。太完美的人,没有犯错误的经历,自然也就感受不到适度的位置。

在美国所生活的华裔子女们差不多都走过这样的一段路,上初中高中时,特别反感父母给予的中国教育,彼此瞧不起具有中国背景的同代人。这段时间,华裔父母最紧张、最迷茫,纷纷检讨自我教育的失败。然而,到了大学,做得愈过分的孩子,愈交往华裔背景的同学,不是因为他们与西方同学合不来,而是因文化与价值的归属感让他们找回自我,到最后他们既不脱离西方主流文化,也不否认自己的中国文化。对于通过这条平衡自己心路而长大了的华裔子女,生活与事业都比他们父母做得得体而到位得多。其实他们在小的时候,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反叛,即使当时你那么不合群,等长大后,你却出类拔萃,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长路与短路你都已经走过了,到了如今你终于走出了一条最适合你自己的道路。

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需要权衡考虑的问题,不能优柔寡断,也不可刚愎自用。人性的脆弱总是暴露在诱惑之下,如何把持住,是需要坚定的毅力与平日里素质修养的积累。为人处世把握一个“度”,行为举止有一个正确的规范,这样才不至于落得莫大遗憾。

有一只饥饿的小老鼠遇到了一只盛满大米的米缸,它兴奋不已,每天跳进跳出,想吃就吃。缸里的米一天天地减少,缸口与米之间的距离一天天地拉大。当小老鼠能力所及的跳高高度低于缸口与米之问的距离时,小老鼠没有摆脱米的诱惑,仍与往常一样跳入缸中享受米的滋味,然而就是这么一跳,就使得小老鼠在以后的日子里再也跳不到缸外了。当缸中的米吃完后不久,老鼠便困死在缸中。

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都需要能够把握好这个“度”,一旦超越了事物原有的“度”,就会使事物朝相反的方向转变。小老鼠的悲哀就在于没有把握好能够跳出米缸的“度”,以致到最后没有跳出米缸从而误了卿卿性命。

从本质上来讲,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做事还是做人,都离不开一个字,那就是“度”。人们把握这个度是十分艰难的,任何事都是这样,比如车不能开得太快,也不能太慢;饭不能吃得太饱也不能太饿;书不能读得太少也不能太滥,等等。

世间的任何事情,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规则和标准,都有一个度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在做人做事时,把握好这个度,从而使自己能不断完善起来,做到更好,趋向于完美。度是一把双刃剑,过度了就会伤害别人,也会伤害自己。度能够随着地点、人物、环境、心情的改变而改变,度是靠自己感觉的。度是一个非常深奥的东西,能够让人琢磨研究一生的学问。学会好好控制这个度的时候,你也就学会了做人。

凡事做到有度,才能够进退自如,或许这个字太圆滑,太世故,太中庸,然而世间的事情之纷繁,人生之艰难,必须要能够把握住这个“度”字,不得不把握住这个“度”字。

4.做人要懂得变通

所谓变通,就是做事情能够做到灵活,不拘泥于常规。变通,变则通,通则名利自来。

做人不要太固执

对于一个人来说,自身修养的一个最高境界是:择善而固执。然而,固执易,而择善难。综观世上的历史与现实,固执择善者少,而固执择恶者却不乏其人。固执不能择善而择恶,那就很危险了。原本就能够得以补救的事情,却因为自身的固执而变得无法逆转。

在很早以前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小山,一个叫小水,他们同住在一个村庄里面,成为最要好的朋友。由于居住在偏远的乡村谋生不易,他们就相约到很远的地方去做生意,于是都把田地变卖,牵着驴带上自己所有的财产远行了。

他们首先抵达到了一个生产麻布的地区,小水就对小山说:“在我们的故乡,麻布是一种非常值钱的东西,我们把所有的钱换取麻布,带回故乡,一定会有利润的。”小山同意了,于是他们两个人各自买了麻布细心地捆绑在驴子背上。

走了几天,他们到达了一个盛产毛皮的地方,那里也正好缺少麻布,小水就对小山说:“毛皮在我们故乡是更值钱的东西,我们把麻布卖了,换成毛皮,这样做不但可以能够把我们的本钱收回来,同时返回乡之后还能有很高的利润!”

小山说:“不了,我的麻布已经非常安稳地捆在驴背上,要搬上搬下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啊!”

小水把麻布全换成毛皮,还多赚了一笔钱。小山依然只有一驴背的麻布。

他们又走到一个生产药材的地方,那里天气苦寒,正缺少毛皮和麻布,小水就对小山说:“药材在我们故乡是更值钱的东西,你把麻布卖了,我把毛皮卖了,换成药材带回故乡一定能赚大钱的。”

小山拍拍驴背上的麻布说:“不了,我的麻布已经很安稳地捆在驴背上,何况已经走了那么长的路,卸上卸下的实在太麻烦了!”后来,小水就把自己所拥有的毛皮都换成了药材,又赚了一笔钱。小山却依然只有一驴背的麻布。

后来,他们又来到一个盛产黄金的城市,那个充满金矿的城市是个不毛之地,非常欠缺药材,当然同时也十分缺少麻布。小水就对小山说:“在这里药材和麻布的价钱很高,黄金非常便宜,在我们故乡的黄金却十分昂贵,我们为何不把药材和麻布换成黄金,这样一辈子就不用为吃穿而发愁了。”

小山又一次拒绝了:“不!不!我的麻布在驴背上很稳妥,我不想把它们变来变去呀。”小水卖了药材,把它们换成一批黄金,又赚了一笔钱,小山还是守着一驴背的麻布。

最后,他们两人都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小山卖了麻布,只得到了蝇头小利。而这次远行对于小水来说不但带回来了一大笔的财富,还把黄金卖了,小水便成为当地最大的富豪。

坚持“原则”的小山,在这个故事中是个不折不扣的“笨蛋”,他只是在愚蠢地固守着自己的“原则”,没有在环境适合的时候适当地作出改变,结果,他还是原来贫穷的小山,而小水却因原则的改变,变成了一个富人。可见,过分的固执是一件十分可笑的事情。

做人要懂得变通

三国时的曹操堪称是一个懂得“变通”的典型代表,他“割发代首”的故事被认为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曹操在出征张绣途中,下了一道命令,各位将士经过麦田时,不得践踏庄稼,否则一律斩首。一日,曹操正骑马前行,一只斑鸠突然从麦田之中飞了出来,曹操的马受惊蹿入了麦田,踏坏一大片正在生长的麦子。

曹操立即叫来了行军主簿,要求对自己按照军法从严处置,主簿显得十分为难,曹操却说:我自己已经下达了禁令,然而自己却违反了,如果不作处罚的话,又怎么能够服众呢?他立即抽出随身所佩之剑要自刎,左右随从急忙解救。这时,谋士郭嘉急引《春秋》“法不加于尊”为其开脱。曹操便顺水推舟,说一句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过了一会儿,还是拿起剑割下了自己一束头发,掷在地上对部下说:“割发权代首”,叫手下将头发传示三军,将士们看后,便更加敬畏自己统帅,再也没有出现过不遵守命令的现象。曹操在自己坐骑践踏麦田的时候,想到了“割发代首”的“变通妙计”,不仅保全了自己的脑袋,同时也达到了“杀鸡给猴看”的目的。

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执著是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顽强不息的精神,它是积极可取的。而固执代表呆板、顽固、不灵活,是不可取的。执著者知事情可以为,然后执著之,因此总是能够最终战胜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可是,执著如果过度就会变成固执。而固执者往往不能明辨是非,结果常常钻进死胡同里不能自拔。因此他们大多都是社会中悲剧的主演者。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在一个经常下雨的季节里,山洪突然间暴发,洪水马上就要淹没这个村落了,一个神父在教堂里祈祷,洪水已经漫到他跪着的膝盖。救生员驾着舢板来到教堂,对神父说:“神父,赶快上来吧!不然洪水就一定能够把会你淹死的!”神父说:“不!我深信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你先去救别人好了。”

没过多长时间,洪水已经漫到了神父的胸口,神父只好勉强地站在祭坛上。这时,有一个警察开着快艇过来,对神父说:“神父,快上来,不然你真的会被淹死的!”神父说:“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我相信上帝会来救我的,你还是先去救别人好了。”

又过好长一段时间,洪水已经把整个教堂淹没了,神父只好紧紧抓住教堂顶端的十字架。一架直升飞机缓缓飞过来,飞行员丢下绳梯后大叫:“神父,快上来,这是最后的机会了,我们可不愿意看到你被洪水淹死啊!”然而,神父依然意志坚定地说:“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上帝会与我同在!”

刹那间,洪水滚滚而来,固执的神父最终被洪水给吞没了……

神父到了天堂,见到上帝便生气地问道:“主啊,我终生都在奉献自己,兢兢业业地侍奉于您,然而为何您却不肯来救我呢?”上帝便说:“你怎么能说我不肯救你?第一次我派了舢板来救你,你不要,我以为你担心舢板危险;第二次,我又派一只快艇过去救你,你还是不要;第三次,我派了一架直升飞机去救你,结果你还是不愿意接受。因此我以为,你一定是想着要回到我的身边来陪我……”

神父的“执著”实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其实,世上的很多事情都是由于自身过度的固执所造成的。固执的人时常会拖累别人,自己也难免会深受其害。在别人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别忘了唯有我们自己愿意伸出手来,人家才能帮得上忙。

被列宁称之为11世纪中国伟大的政治改革家的王安石曾以固执著称,人们都称“拗相公”。在变法的过程当中,他听不进去不相同的意见,只要是自己认定的东西他就一定不会去改。对他的新法当中很多不合理与自相矛盾的地方,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人都曾提出过一些善意的正确意见。可是,他不但听不进去,反而还与这些人为敌,以致变法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在当今复杂的社会当中,人要学会为最后的胜利而作适时地变通,从而来完成自己的理想与心愿。

一匹老马,由于不慎而掉进了一口枯井里,人们想尽了一切办法也不能顺利地把它从里面救出,后来便打算把它活埋算了。而当泥土一铲铲撒入井中的时候,老马便立即看到了逃生的希望。它不断抖落身上的泥土,倒人井中的泥土越来越多,老马脚下的土堆也越来越高……结果,老马顺利逃出了枯井。老马通过创新的思维与创新的行动拯救了自己,从而获得了最后的成功。可现实中的人们在职场中,一旦落人“枯井”,通常只会怨天尤人,坐以待毙,而不懂得变通。

懂得变通,利用自身所存在的各种优势,寻找“出井”的方式,才能使我们在逆境中摆脱被动,赢得机会,走向成功。

学会灵活变通

在春秋战国之际,孙膑初到魏国,魏王把众臣召集到了一起,他要当面考查一下孙膑的智谋。

魏王对孙膑说:“你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我从座位上下来吗?”

庞涓出谋说:“可在大王座位下生起火来。”魏王说:“不可取。”

孙膑说:“大王坐在上面嘛,我是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让大王从上面下来的。不过,大王如果是在下面,我却有一个办法能够让大王坐上去。”

魏王得意洋洋地说道:“那好,”说着就离开了座位,从上面走了下来,同时还说着,“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办法让我坐上去。”

周围的群臣们都还没有反应过来,同时也哄笑着孙膑的无能。在突然间,孙膑却哈哈大笑起来,说:“我虽然无法让大王坐上去,却已经让大王从座位上下来了。”

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对孙膑的聪明才智连连拍手称赞。

执著与变通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蜜蜂只懂得向着光亮的地方去飞。这本来是一件好事,然而却因为蜜蜂不会变通,因蜇到对它们没有恶意的人而死掉。

在人的一生当中存在着许多个选择,而在当你面对选择执著与变通的时候,你应该想到这样的选择是否是为了最后的执著。适当的执著与变通是人生的一种学问,它会使人的一生改变。越王勾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了国家他愿意为夫差养马,卧薪尝胆,直至最后重新崛起。其实,做人就应当像他那样,适当的变通是为以后更好的执著。

单纯的执著与单纯的变通都是不尽完美的。只有二者相辅相成的时候才能达到最终的成功,我们要能够学会执著与变通二者兼顾。

学会变通。好汉不吃眼前亏,别在你生命中的那些比你强大的物种面前逞能。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天,有一只狮子建议9只野狗同它一起去猎食。它们打了一整天的猎,到了最后一共打到了10只羚羊。狮子说:“我们得去找个英明的人来给我们分配这顿美餐。”

一只野狗说:“10只本身就很公平。”狮子很生气,立即将它打昏在地。

其他野狗都吓坏了,有一只鼓足勇气对狮子说:“不!不!我兄弟的话的意思是,如果我们给您9只羚羊,那您和羚羊加起来就是10只,而我们加上一只羚羊也是10只,这样我们就都是10只了。”

狮子听了这话之后感到十分的满意,说道:“你是如何想出这个解释的?”野狗答道:“当您冲向我的兄弟把他打昏时,我就立刻增长了这点儿智慧。”

变通是一种本领,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关键在于能否做到审时度势,灵活地去掌握。首先,需要根据各种各样的信息去作出判断。能不能变通,变通的条件具备不具备都是要考虑的因素。其次,要选择变通的内容与方式,解决变什么、如何变、如何通的问题。再次,要能够把握变通的时机与正确的操作,做到神机妙算,得心应手。所以,变通绝不是随意而为的,其运用的妙处也正是一种高超的艺术。

5.人生需要换个角度思考

人生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太绝,做什么事情都要换个角度去思考,这样就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其实,只要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去观察,就不难发现,生活展现给我们的并不是我们通常感觉的那么糟糕,那么阴霾漫天,那么没有希望。

同样是半个甜面圈,悲观者说:“唉,只有半个了!”乐观者却说:“天啊,还有半个哩!”仅仅是换了一个角度就成了两个世界。可见,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中会有坎坷,也会有艰难,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面对坎坷和艰难。如果把坎坷看成一种调味品,你就会感到坎坷的生活有滋有味;如果把艰难看成一笔宝贵的财富,你就会感到它丰富了我们的阅历,丰富了我们人生的底蕴。

事实上,任何事物只要换一个角度思考,再悲惨的生活也会峰回路转,再痛苦的人生也会柳暗花明。生活的风雨之后,悬挂在我们人生背景上的必然是幸福的彩虹。

有个学生在班上和同学闹了矛盾,他非常生气,跑到野外。他对着大山喊:“我讨厌你。”接着,他也听到了一个声音:“我讨厌你。”他觉得非常奇怪,因此,他跑回家问他的妈妈。他的妈妈笑了,对他说:“是嘛!你试着对大山喊:我喜欢你,看看你会听到什么。”孩子就跑到那儿喊:“我喜欢你。”他听到了一个声音“我喜欢你”。孩子终于明白了,当他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对方也会喜欢他;当他讨厌一个人的时候,对方同样会讨厌他。因此,孩子回到班级跟那个闹矛盾的同学重归于好。

换个角度思考

任何情况都有其两面性,都有好有坏,关键是要换个角度思考。

有位秀才进京赶考,连续两次失败,第三次,又住在那个以往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连续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秀才感觉这三个梦有些深意,于是,第二天就赶紧去找了一个算命的来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秀才听后,心灰意懒,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在墙上种菜,那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脱光了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正是说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秀才听了,觉得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后来,居然中了个探花。

其实,人生需要这样,需要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驻守意大利某小镇的年轻军官结识了该镇的牧师。虽然军官信仰新教,而牧师是天主教牧师,但两人却一见如故。

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军官身负重伤,弥留之际,嘱托牧师无论如何要把自己葬在牧师负责的墓园中。军官去世后,牧师着手为挚友料理后事,结果却遇到了墓地问题。天主教教会反对把异教教徒葬在天主教墓园里。没办法,牧师只好把军官安葬在墓园外紧挨围墙的地方。

很多年过去了,一个老兵回小镇看望牧师。临走时,他想起当年的战友,便请求牧师带他去军官的墓前悼念。令他惊喜的是,军官的墓已经被移到墓园里面了。

“太好了,教会终于同意把军官的棺木挪到墓园里了。”老兵高兴地说。

“没有,他们一直反对把棺木挪到围墙里,但没人说我不可以移动墓园的围墙。”牧师平静地回答。

虽然克服困难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勇往直前的精神,但不要忘记,有时你更需要的是换个角度思考。

有时看问题换个角度,会使人豁然开朗。

传说,有一个国王在巡察中走路磕疼了脚,便下令在所有的路上铺设牛皮,这愚蠢的命令使大臣们十分为难。幸好一个聪明人献策:何不用两小片牛皮裹住脚呢?于是皮鞋诞生了。

有一个嫁出去的女儿与丈夫生气,赌气跑回了娘家。父亲在一张白纸上点了个黑点,问她看到了什么,她说是黑点,像蚂蚁,像芝麻。父亲最后说:“你为什么光看到这黑点,而没有看到这么大的一张白纸呢?”

虽说用牛皮裹脚与牛皮铺路得到的效果差不多,但做起来却有着天壤之别的难易;白纸上的黑点小得微不足道,但如果只盯着它,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影响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在工作中、生活中要换一个角度思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换一个角度就要围绕目标找办法。国王之所以让用牛皮铺路,是因为路磕疼了脚。要使路不磕脚,除了从路上想办法,还可以在脚上想办法,这是献策者的聪明之处。换一个角度说,就是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遇到难事的时候,多问问别人是会有意外收获的。

在《皇帝的新装》里,如果皇上事先问一个孩子,也就不会出那么大的丑了;换一个角度,还要能跳出圈子想问题。俗话说:“居家多挑刺,旅途思贤亲”,经常与亲人在一起,往往注意不到他们的优点,甚至会不断地挑他们的不是。如果离家十天半月,就会更多地想到亲人的好处,这也就是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换一个角度试试

20世纪40年代,有一个德国工人在生产一批书写纸时,不小心调错了配方,生产出了大批不能书写的废纸,这个工人因此被解雇了。看到他生活、心情都陷入低谷,一位朋友劝解他说:“把问题变换一种思路看看,说不定能从错误中找到一些有用的东西。”一句不经意的话,有如一丝火花。不久,他惊异地发现,这批废纸的吸水性能非常好,可以很快吸干手稿墨迹和家具上的水分。

于是,他从老板那里将所有的废纸买了下来,再切成小块,换上包装,取名“吸水纸”,拿到市场上去销售,竟然十分的抢手。后来,他申请了专利,并组织大批量生产,结果发了大财。

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只从一个方向考虑问题,路子只会越走越窄,甚至还会走入死胡同。等我们换个角度去做的时候,意想不到的收获令我们十分的惊讶。

换一个角度试试,很多看似不可扭转的事情可能会重现生机,换一个角度去感受,人生会看到另一种美丽。

有则寓言故事说:有一天,上帝安排一个人,让他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蜗牛慢吞吞的脚步让他烦死了。他因此心生埋怨,一路上数落着蜗牛。后来他闻到了花香、听到虫鸣鸟叫、看见了满天星斗。他这才发现,不是上帝叫他牵着一只蜗牛散步,而是上帝让一只蜗牛牵着他去散步。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牵着蜗牛散步的过程,一路上总有不称心的时候,关键是你如何去面对。更多的时候,我们不妨转换一下角度。因为不同的态度,即使没办法改变一些东西,但我们却可以改变心情,何乐而不为?有时候,我们需要具备忍耐的勇气;有时候,我们需要有一种矢志不渝的精神。但更多的时候,我们不妨转换一下角度。而今,我们所处的年代,是一个激烈竞争的年代,一味地注重人际应酬、追求高效高速、势必会事倍功半。

人生是最值得珍惜的,给自己一个充足的时间和一个闲适的空间,静下心来总结和思考。实际上,有静心思考做前提,任何艰难困苦,任何坎坷不平,都可能变成最宝贵最值得回味的人生财富。换一个角度,一样的生活际遇里,会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换一个角度感受人生

人生是一个过程,人生的路上不仅有鲜花和掌声,更多的则是辛酸的泪,紧锁的眉,徘徊的脚步,断肠的苦酒。

人生从一开始就注定是风雨兼程:人生的路上到处隐藏着荆棘。烦恼、挫折时时会像夏天里的雷雨突然袭来,令人猝不及防,甚至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面对困难和失败,我们犹豫,我们无奈,我们举棋不定,我们左右为难。人生有谁不向往富有,有谁不憧憬未来,又有谁肯让理想之舟在中途搁浅?

是的,人生的旅途上没有一帆风顺,任何人在生命的长卷中都会有几处败笔。失败了,用泪水洗涤自己的人是懦者;而换一个角度看人生,将失败当作生命之歌中一个不协调的音符的人才是强者,才是智者。

假如你是一棵小草,虽然没有花的艳丽,树的高大,但是你却渲染了丰富多彩的大地;假如你是一条小溪,虽然没有海的浩瀚,江的奔腾,但是你却汇成了浩浩荡荡的江海,假如……换一个角度看人生吧,乐观从容地面对失意,坦然平淡地面对困难。

换一个角度看人生,人生无处不飞花,善待自己,自强不息,你会赢得一个缤纷的未来。

人生当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当你遇到问题百思难解时,记得换一个角度。因为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不是伊甸园,人生不是玫瑰梦。生活往往就是这样,总是与我们的梦想背道而驰。许多时候,迎候你的季节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生动;许多时候,你刚刚放下烦恼又必须接过忧愁;许多时候,你的生活被失望和沮丧填满。无数的“许多”在干扰、影响我们的生活,也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不是简单的一日三餐,也不是一团解不开的麻。生活,是我们完善生命的一种方式,是一次无比壮丽的远游。既然如此,前方不可能都是妙不可言的美景,有时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风霜雪雨。此时,如果你站在临风的楼头格外凄凉,如果面对灰暗的天空备感郁悒。那么,不妨换一个角度,调整一下目光和心境。

换一个角度,你会发现天外不但飘着悠悠的白云,白云深处还有良辰美景,美不胜收。

换一个角度,你将看到世界并非一潭沉寂的水,目光不可及的远方还有无数未开垦的绿洲。

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苦难和悲愁,是绚丽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磨炼人生的熔炉。悲观和沮丧,为成熟理智的人所摒弃。即使生活一次又一次挫伤我们的锐气,信念不应低下倔强的头;即使命运对我们很不公平,热情却从未淡漠。我们坚信,只要热爱生活,失去也是一种收获。

充实绚丽的人生,拒绝盲从和堕落。有些人因为遇到一些挫折便自暴自弃,有些人经历了一点坎坷,便会任信念之火熄灭。这些人还不如盲人,因为盲人的心中还有一个明亮的世界。

生活没有过错,就看我们如何去看待和追求。谁能在不幸与灾难中战胜自我,谁便是主宰生活的强者;谁能从困境中挺直腰杆,换一个角度看待生活,换一个步伐前进,谁便会赢得阳光灿烂的明天。

6.放弃也是一种美

人生的道路上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得到的,也有失去的。在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我们应该学会放弃。

人要懂得放弃

懂得放弃是人生当中的一个很大的智慧。做到适时的放弃是自知。

一个人活着,一定会有很多责任与欲望,所有的这些东西要是拿掉了,人生就自然能够变得轻飘,没有任何意义,可老背着它们,最终有可能累死在路上。生活原本是非常纯朴、简单的,学会舍弃自己不特别需要、对人生益处不大的东西,学会放下你的另一条腿,保持一颗简单与明朗的心,你会发觉到人其实在奔跑当中也可以很沉稳。

人,正因为不懂得舍弃才会有许多痛苦。当自己学会了舍弃就会豁然开朗,生命会马上向你展现出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景致。

有这样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很多时候我们都应该懂得舍弃,生活中鱼和熊掌能兼得的时候很少,每一次放弃是为了下一次得到更多的回报。紧握双手,肯定是什么也没有,打开双手,至少还有希望。

勇于放弃的人是精明的人,乐于放弃的人是聪明的人,善于放弃的人是高明的人。学会放弃吧,放弃失落带来的痛楚,放弃屈辱留下的仇恨,放弃心中所有难言的负荷,放弃耗费精力的争吵,放弃没完没了的解释,放弃对权力的角逐,放弃对金钱的贪欲,放弃对虚名的争夺。放弃曾经的各种烦恼,摆脱层层纠缠,使自己的整个身心都沉浸到一种轻松而宁静之中。

倘若蝌蚪总是炫耀自己的尾巴而舍不得放弃,那它将永远长不成自由跳跃的青蛙。请别忘记,放弃是为了更好地拥有。放弃是一种超脱,是一种气度,是一种升华,更是一种境界。

懂得放弃是人生的大智慧。适时的放弃是自知与明智的美丽结晶。

有这么一个故事:在大森林里住着一个大的部落,捕猴的方法十分独特。首先,做一个如鸟笼一般的笼子,木棍与大棍之间的缝隙恰能让猴爪子伸得进去,笼中放置了很多个蜜桃。然后,找一个空场将笼子牢牢地固定住。负责捕猎的人们手持大鼓在周围埋伏好,等待着顽皮的猴子发现笼中的至爱。一旦等猴子伸进爪子,向外拿桃子的时候,埋伏的人立刻擂起鼓,鼓声震天,人们群起而围之,受惊的猴子束手就擒。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猴子抓住桃子而不放松从而使得自己的手不能够从笼里面抽出,所以也只好任人处置了。

生活中的人们是不是有时候也像一些“猴子”这样呢?在我们苛求完美的时候,在我们被物欲横流的社会搞得纸醉金迷的时候,在我们精疲力竭追求一个不现实的目标的时候,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值得玩味的。

人的一生实在是有太多的诱惑,不懂放弃就只能在诱惑的旋涡之中丧失自己的生命;人生也有着很多欲求的东西,不懂放弃就只能任欲求牵着鼻子走;人生有太多个无奈,不懂放弃就只能与忧愁永久相伴在一起。所以,懂得放弃是人十分可贵的品质!

学会放弃

学会了放弃,才拥有一份成熟。

一只倒霉的狐狸被猎人套住了一只爪子,它毫不犹豫地咬断了那只小腿,然后夺路而逃。放弃一只爪子从而保全了一条生命,这是狐狸的学问。人生亦当如此,当生活强迫我们付出惨痛代价时,放弃局部的利益,保全整体的利益是明智的选择。智者曰:“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趋利避害,这是放弃的实质。

放弃既是一种理性的表现,也不失为一种豁达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一句著名的治学格言,也是大家推崇的成长之道。坚持固然重要,但也不要过于盲目地执著。如果选准目标,就要锲而不舍,以求“金石可镂”。如果目标不正确,或主观条件不允许,与其蹉跎岁月,倒不如学会放弃,这样才有可能柳暗花明,再展宏图。鲁迅弃医从文,班超投笔从戎,都是“改换门庭”后大放异彩的楷模。

放弃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得到,是在放弃后再进行新一轮的进取。只有放弃了才能再做新的,才会有机会获得成功。拿得起,就应该放得下;反过来,放得下才能拿得起。荒漠中的行者知道什么情况下必须扔掉过重的包袱,以减轻负担,保存体力,努力走出困境而求生。该放弃的就一定得放弃,因为连生存都无法保证,坚持是无任何意义的。

古人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放弃鱼,你可以得熊掌;如果你放弃熊掌,你可得到鱼;但如果执意两者兼得,到头来可能一样也得不到。

很久以前,一个人愈来愈感到生活的沉重、压力,眼看无力支撑,只得去请教智者。

智者把他带到一条五彩石铺就的小径,然后交给他一只背篓,要他顺着小径一路走下去,把认为喜欢的石头都捡进背篓里。

这人依言而行。红色的,他感觉热烈奔放、绚烂似水;白色的,他认为晶莹剔透、纯洁无瑕;黑色的,他认为庄重严肃,锃光闪亮,一一捡进去……渐渐地,背篓里的石头越捡越多,双肩越来越沉,后来,终于支持不住,一跤跌坐在地上。

智者见状,又吩咐:从现在起,你把最喜欢的石头留下,其余的统统扔掉,再往前走试试。这一来,他顿时感到非常轻松,很快抵达了尽头。

人的一生,曲折而漫长,面临的事很多很多,但我们不能把一切都背负在身上。在取得的同时,我们还须懂得有所放弃,这样你在生活之路上才会获得轻松、愉悦的心情。

有所失,才会有所得

放弃与获取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没有放弃就没有获取;得到的同时必然也会失去。很多聪明人明白这一道理,从不患得患失,更没有过多欲望,他们敢于放弃,所以无论干什么,都能取得成功。越国的范蠡辅佐勾践二十多年,最后打败吴国成就了霸业。勾践有“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的美意,范蠡不仅谢绝,而且他放弃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离开了勾践。他跑到齐国“耕于海畔,苦身戮力,”创下数千万产业。齐国人又要他当宰相,范蠡摇着头长叹一声说:“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详。”因此,他再次放弃,散尽家财,丢下相印,跑到了一个叫陶的地方,隐姓埋名,艰难地进行一番创业。没有过多长时间,又创下巨万家资,他在历史上被称作为陶朱公。范蠡的三个儿子却不行,特别是大儿子,对任何事情总是斤斤计较,什么都舍不得,以致到最后害死了自己的弟弟。

在范蠡成为陶朱公时,二儿子在楚国犯下了杀人大罪。范蠡便准备了一马车金银财宝,要小儿子去楚国救他的哥哥,大儿子却认为:“今弟有罪而遣少弟,是吾不肖。”于是就想自杀,范蠡的老婆慌了神,对范蠡说:“你派小儿子去,未必就能救得出二儿子,而大儿子因此就先死了,这又何苦呢?”范蠡迫不得已,也只好让大儿子去。要他去楚国找自己的老朋友庄生,他对大儿子说:“你去后,就把这所有的金银财宝给庄生,听他的安排,千万不要违逆庄生的意图。”大儿子到了楚国,看到庄生家里一贫如洗,草都长到了门口,心里不以为然,然而他还是按父亲的意思,把那些金银财宝留给了庄生,庄生说:“你快回去,千万不可留在楚国!你的弟弟被释放以后,也不要问什么原因。”但大儿子却在楚国住下来了,还把自己私自带去的钱财拿出来,找楚国的权贵们帮忙,想救弟弟。

虽然庄生非常贫穷,但廉洁、耿直,在楚国是非常有名望的,连楚王都把他当作老师看待。他指着那车财物对老婆说:“这都是陶朱公的财物,不要动,事情办好后,再送还给他。”说完这些话之后也去见楚王,要楚王以德治国,消除天灾。楚王当即下令大赦天下。这时范蠡的大儿子正去一位要人家里送礼,听说楚王大赦天下,其弟弟出狱是理所当然的,而并非庄生出力。庄生却得了一车金银财宝,心里很是不平。于是就又去见庄生。庄生十分吃惊地问道:“你为何到如今没有离去呢?”大儿说:“是的,我是为弟弟的事来的,现在听说弟弟运气好,正赶上楚王大赦天下,特来向您辞行。”庄生明白了他的意思说:“你的东西在那里,你就拿走吧。”大儿子便真的把那一车金银财宝带走了。庄生受了羞辱,立刻又去见楚王,说:“我听说陶朱公的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他家里人带了很多钱财来贿赂您的手下,百姓们认为您这次大赦天下的原因不是怜惜楚国的臣民,而是因为陶朱公这个儿子的原因。”楚王便开始大怒起来,立即下令杀掉了范蠡的二儿子。

我们从这里不难看出,范蠡大儿子又想救弟弟,又舍不得那一车金银财宝,结果葬送了自己弟弟的性命。这也正是不懂得放弃造成的严重后果。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你必须有所选择,有所放弃。

那些喜欢钓鱼的人可能都明白要想钓到大一点的鱼,那么就必须用香甜可口的食物做鱼饵。人们要想在某些方面获得成功就必须在其他方面有所牺牲。选择是人生成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航标,一个人只有做到量力而行的睿智选择才能够拥有更加辉煌的成功。

放弃是智者面对生活的明智选择,只有懂得何时放弃的人才会事事如鱼得水。

人的一生就如同演戏,对于每个人来说自己都是人生当中的导演,只有学会选择和懂得放弃的人才能创作出精彩的电影,拥有海阔天空的人生境界。

人生短暂,与浩瀚的历史长河相比,世间一切恩恩怨怨,功名利禄皆为短暂的一瞬,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得意与失意,在人的一生中只是短短的一瞬。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放弃是一种睿智,它可以放飞心灵,可以还原本性,使你真实地享受人生;放弃是一种选择,没有明智地放弃就没有辉煌的选择。进退从容,积极乐观,必然会迎来光辉的未来。放弃绝不是毫无主见,随波逐流,更不是知难而退,而是一种寻求主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7.做人还是“糊涂”点儿好

把功利当作人际关系中的目标,就会过得累。把精明当作人生的坐标,同样会过得很累。有时候,人是需要糊涂点的。

精明吃亏

那些太过于精明的人的确过得非常累。他们时刻都算计着别人,想着占别人的便宜,肯定会产生相应的心理。与此同时,别人也有很可能在算计他,也有可能要侵占他的利益,所以,他必须做到处处提防,时时警惕,小心翼翼地过日子。对于别人很随意所说的一句话,干的一件事,也许什么目的也没有,但过于精明者就会在心里受到刺激。晚上回到家里,躺在床上也要细细琢磨,生怕别人有什么谋划,使自己吃亏。如此,他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就显得不诚实,不大方,甚至很造作。在生活当中碰到的许多精明者,性情都不是很开朗,为人都相当虚假,神经十分容易过敏,做人相当的委琐。

宋朝的李士衡在馆阁任职,有一次出使高丽,一名武将担任副使。高丽方面赠送了礼品财物,李士衡并不在意,只是把它交给副使管理。

在回去的路上,船底出现隙缝漏水,副使把李士衡得到的丝绸细绢垫放在船底,然后放上自己的东西以免弄潮。船到大海之中,风浪汹涌,船又太重,很危险,船员要求把装载的东西全部扔掉,否则船翻人亡。副使也很慌张,就急急地把船上的东西抛入大海。大约东西丢了一半,风浪平息,航船稳定了。过后检点一下,丢掉的都是副使的财物,而对于李衡所得的物品由于放在船底,也只是受了点潮罢了。精明的副使在精明过后吃了次大亏。可见,人生不可太过精明。

生活毕竟是生活,总需要温情和睦,所以就没有必要过于斤斤计较、精打细算,还不如随遇而安的好。过于精明,处处显得精明,甚至在人际关系中也会玩这一套,就会显得失当。这样的人很难与别人搞好人际关系,也很难讨人喜欢,即便他在物质上比他人多享受一些,然而在精神上面所付出的代价则一定会更大一些。

一个人如果想要把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一点,单靠东捞一点,西占一点,靠算计别人是徒劳的。要想日子过得轻松愉快,很大程度上要靠真诚、信赖、友好,碰到难处互相帮助,有了好处大家分享。大家相互谦让,相互奉献,相互让利,关系融洽和睦比什么都好。人在生活当中,大多数并非真的糊里糊涂过日子,而是不想为过于精明所累。一个聪明人不会患得患失,也不会困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之中无法自拔。

糊涂的学问

在古代历史上,郑板桥可称得上是一个名人。他缘何而出名,因由不外乎是:一是颇具文采,“诗、书、画三绝”,尤其擅长画竹,以高风亮节而著称,是“扬州八怪”之一;二是为官清廉,勤政为民。他出生于清代康乾年间,在42岁的时候考中进士,当了12年的县令,在任勤政为民,因为民请赈得罪上司,看破官场,带着悲愤而辞职还乡,以卖画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后来以穷愁潦倒而告终。郑板桥当了多年的知县却仍然穷困潦倒,足能见其为官之清廉;三是言人所不能言,说了一句至今还叫人解读不透的名言:“难得糊涂。”对于郑板桥的为人为官之事,一般人知之不多,而“难得糊涂”四字却广为流传,知者甚多。在某种意义上说,郑板桥之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借此名言。

此言何解,可谓之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一句反话,是郑板桥因为做人为官做事太过于认真吃了亏,故而发此牢骚。有人说,郑板桥是在倡导糊涂,认为做人做官做事不要太认真,要有几分糊涂,有“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之意。有人说,这是郑板桥自诩聪明的一句俏皮话,意即太聪明了,想要糊涂都很难。到底哪种说法符合本意,因郑公已作古,已无法弄清,纵然在世,他八成会笑而不答,或顾左右而言他。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说,糊涂是一个贬义词,糊涂并非是好事。即便是一种贬义,又非好事,何言难得?郑板桥是个神志清醒、思维正常的人,为何会出此言?想必一定有其自身的道理。用康熙皇帝点评重臣李光第的话来做引子就很有可能有助于我们解读此言。康熙说:“李光第呀李光第,该糊涂时你不糊涂,不该糊涂时你一塌糊涂!”这是在李光第状告太子和宰相任用亲信心怀不轨未被采信,反被打入大牢,而后来康熙再次起用李之时对李说的。康熙是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顶尖的一位帝王,御人御事之术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其言入木三分。由此可见,糊涂作为一般状态并不一定就是件好事情,然而对于做人做官做事有时倒是需要的。

糊涂处世是一种精神状态,同时还是一种思想状态,对于糊涂也有真与假的分别。真糊涂是在对事物的认知上出现了错误,从而导致行为上的错误,致使自己表现出了糊涂。假糊涂是在对事物的认知上没有出现错误,而在行为上引入了策略性与灵活性,功利性与权宜性,表现为装糊涂。假糊涂有时表现的是一种宽容和大度、聪明和智慧,是对真理相对性和人性弱点的科学认同,是大智若愚,是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有时表现出的是一种自私和奸猾,迁就和无奈,是人性弱点的自然表现,是明哲保身,是老好人。可见,糊涂大有学问,这学问尽在一个“该”字之中,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应该糊涂,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不应该糊涂。

为人处世糊涂点好

为人处世,是精明一点好还是糊涂一点好呢?不同类型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处世态度。不过,在实际生活当中,精明是多数人所努力追求的,而糊涂是多数人所力图避免的。但是,只想避免不见得就一定能够避免得了,所以到最后就经常会出现“弄巧成拙”的尴尬局面。既然弄巧反而成拙,那还不如当初索性适当地做得糊涂一些。

古代有“宰相肚里能撑船”这样一句话。当宰相就需要包容,包容就必须要有如海一般的肚量。包容实际上就是“糊涂”的本质含义,与泥水而涂在一起之,因而就称之为“糊涂”。

说起古代的糊涂宰相,人们最容易想起来的,要数西汉的丙吉了。路边有人斗殴死伤,他不管;碰到一头牛在喘息,他却偏要去问一问。属下认为他可能犯糊涂了,提醒他:“您这样做不是贵畜而贱人吗?”丙吉回答道:“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不逐捕,岁的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进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典调和阴阳,职当忧,是以问之。”

很容易看得出,丙吉在表面上看起来是糊涂一些,而实际上却并不糊涂,他只是在做“糊涂文章”而已。

汉宣帝是武帝的曾孙子,太子刘据的孙子,小的时候因受刘据巫蛊案的牵连,而被关在长安监狱里。丙吉正好负责审理这个案子,知道有隐情,对皇曾孙特别的用心照顾,派了几名女犯人专门哺育他。汉武帝听方士说,长安监狱里有天子气,于是他下令把监狱里的犯人都处死,当然也包括皇曾孙。使者们在夜间就到了监狱,被丙吉挡在门外。他说,无辜的人尚且不应该被杀,何况皇曾孙呢?僵持到天亮,使者没有办法,回去向武帝复命。武帝此时已过了心血来潮那股劲儿,听说是丙吉阻拦,也就不再追究了,还下令大赦天下。

宣帝即位后,不知道丙吉曾经保全过自己的性命,而丙吉也从来就没有说出过。后来有一个宫女把这事讲了出去,宣帝这才知道丙吉对自己有如此大的恩德。历史上评价丙吉,说他“为人深厚,不伐善”,也就是甘当“无名英雄”,而不炫耀自身所取得的功劳。

丙吉可谓糊涂得“精明”。他是凭借自身的努力,当上宰相的。他没有必要再向宣帝“邀宠”。即便是宣帝知道了此事,丙吉会得到更大的荣耀吗?恐怕未必,在皇宫里,勾心斗角已成自然,树越大风就会越来,这是精明人都知道的规律。由此可见,丙吉的糊涂,实为上策。

做一个“糊涂”人

古代历史上有两句有名的成语,一个叫“萧规曹随”,一个叫“房谋杜断”。“萧规曹随”说的是西汉宰相萧何、曹参,萧何制定规章,曹参后来遵行不改;“房谋杜断”所说的是唐朝宰相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多谋,而杜如晦善断。中国的盛世称汉唐,而汉唐的名相首推这四位,说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贤明的宰相,恐怕是一点儿也不过分的。而那位曹参曹相国,就是一位典型的糊涂贤相。

曹参本来是沛县里的一名小吏,跟随着刘邦共同起家,攻城野战,“身被七十余创”,是一位十分勇猛的将士。曹参与萧何本来关系很好,在等到萧何当上了相国之后,两人又产生了隔阂。可是萧何临死,偏偏推荐曹参接替相国;而曹参在山东一听说萧何死了,马上就叫人准备行李动身,说自己一定要当相国了。

可见这两人的自知、知人之明,都是非同一般的。

曹参当了相国,找了一些老实厚道的人当下属,把原来那些精明干练之徒全赶走,然后就什么也不干了,“日夜饮醇酒”。别的大臣看他太不务正业了,想劝劝他,他不等开口,就强拉人家一起喝酒,把人家灌个不亦乐乎,什么也说不出来了。惠帝看他这副样子,也很不理解。但曹参是高帝时的功臣,又不好直接说他。就把他的儿子找来,让他回去问父亲:“高帝刚去世不久,现在的皇帝还年轻,您当丞相,整天喝酒,是不是嫌皇帝少不更事,不值得您辅佐呢?”

儿子回去问曹参,曹参把儿子打了200鞭子,发怒说:“国家大事没你说话的份儿!”惠帝没有办法,只好说,是我让问的。曹参这才免冠谢过,问惠帝道:“陛下自己觉得您比高帝如何呢?”惠帝说:“哪儿敢比呢?”又问:“那么,您看我比萧何怎么样?”惠帝说:“您似乎一点也比不上。”

曹参在这时便说道:“陛下之言是也。况且先帝已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曹参就这样为相三年之久,老百姓歌颂道:“萧何为相,顺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当宰相的,只知道日饮醇酒,不理政务,不能不说是一种糊涂;知道自己本来就是块糊涂料,索性于糊涂之中而求大治,又不能不说是一种过人的智慧。

假使这位曹相国偏不服气,一定要改弦易辙,干出点属于自己的政绩,那么又会如何呢?恐怕大汉朝难免就会乱成一团麻了。

人生在世,首先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然后,再对交往对象的定位作出一个准确的判断。精明过人的杨修,对自己的定位发生了严重的偏差,想以自己的光芒遮挡曹操的光芒,因而注定了难有善终。

做人不能太精明。“精明的人”往往以自己的强势,在群体中脱颖而出,却因破坏了群体的平衡而遭来嫉恨。反之,若愚的人,则在群体中处处体现出弱势,得到群体的同情和帮助。

世间万物,时也好,运也好,势也好,都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不断转换正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精明的人”兢兢业业,苦心算计,患得患失。回头一看,自己已经付出了那么多,还不如常人所获得的,于是哀叹命运不济,天道不公,岂不知“塞翁失马”的道理。如果能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得失,一切都会变得很好。

所以,做人还是糊涂点好,要学会给自己留下余地。“大智则若愚”,这是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