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制胜职场:中国本土顶级CEO
6584400000006

第6章 爱拼才会赢

十多年前,一首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曾经唱红了大江南北,而这首歌之所以如此受到人们的欢迎,除了唱得好,最主要的原因是歌词也写得好:“一时失志不免怨叹,一时落魄不免胆寒……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正是这首歌,激励了无数的人,使他们在坎坷的人生路上越挫越勇,一往无前,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成功。也正是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这首歌的内涵诠释得淋漓尽致。是的,爱拼才会赢!那么,作为职场新人的你,应该怎么去拼,才能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呢?

1.永不放弃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点儿残忍的实验:

将小白鼠放到一个有门的笼子里,笼子的底部是金属的,然后给笼子的底部通上低电流,使小白鼠受到不会致命却相当痛楚的电击。

如果将笼子门打开,小白鼠会立刻跑出笼子以逃避电击。但如果用一个玻璃板将笼子门堵住,那么小白鼠在遇到电击往外跑的时候,就会在玻璃板上猛地撞一下,然后被挡回来。再重复给笼子底部通电,使小白鼠一次又一次地在企图逃跑的时候受到玻璃板的阻碍。最终,小白鼠学会了屈服,它匍匐在笼子里,被动地忍受着电击的折磨,完全放弃了逃跑的企图。

这时,即使笼子门上的玻璃板移走,而且让小白鼠的鼻子从门伸出笼外,它也不会主动逃出笼子,而是放弃所有努力,绝望而被动地忍受着痛苦。

小白鼠的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上称为“习惯性无助”。

习惯性无助是描述动物——包括人在内——在愿望多次受到挫折以后,表现出来的绝望和放弃的态度。这时的基本心理过程是退缩和放弃,对人来说,还有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和自我设限等,使人变得悲观绝望、听天由命,听任外界的摆布,任自己的命运随着外力的强弱而波荡起伏。

也有人可能认为,人和小白鼠不一样,人如果看到获救的希望,不会连试都不肯一试。这个结论在类似刚才那个实验的情况下大概是成立的,但是换一种情况,很多人的表现却和小白鼠有惊人的相似。当我们说“理想已经被现实磨平了”的时候,当我们说“现实带给我的是一次次打击,我终于放弃”的时候,我们的表现就是“习惯性无助”。

命运之神也许可以像实验者对待小白鼠那样操纵着我们,然而人却不一定要像小白鼠一样活着。人可以思考,更重要的是,人可以驾驭自己的情感和意志来征服命运。这是人性光辉的地方,是人类英雄主义的根本特征之一。做一个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勇者,关键在于自己的抉择。因为在人生奋斗过程的很多时候,我们就像那笼子里的小白鼠——玻璃板其实不是挡在笼子门,而是挡住自己的心门。所以,我们只有激发出自己百折不挠的勇气,才能成为一个成就事业的英雄。 1948年,丘吉尔应邀到牛津大学作一个主题为“成功秘诀”的专题讲座,面对充满期望的牛津学子和全世界各大新闻媒体,丘吉尔作了一个极为简短却寓意深刻的演讲:“我的成功秘诀有三个:第一是,决不放弃;第二是,决不、决不放弃;第三是,决不、决不、决不能放弃!我的演讲结束了。”丘吉尔说完这几句话后,转身就走了!会场一片凝重,台下的听众在沉寂了足足一分钟后,才对着已经没有演讲者的讲台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丘吉尔的这次在牛津大学的演讲,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简短的一次演讲了。但是,他却用这最简洁的语言和最执著的意志,揭示出了最深刻的人生哲理——只要永不放弃,就会获得成功。

2.不要为失败找理由

在美国的一次中国同乡会上,有两位中国人相遇了。可以说,他们的经历很相似,都是中国的血统,都出生在外交官家庭,都毕业于同一所大学,而且都是三十八岁。但是,他们之间也有着很大的差距:一个是一家大公司的老总,资产丰厚;另一个则一直在一所中学当中文老师,收入微薄。

互相了解了对方的情况后,这位中文老师更加觉得自己活得很失败。于是,他又开始充满幽怨地讲起了自己的“悲惨经历”:“我虽然出生在外交官的家庭里,但我并没有过上让别人羡慕的生活。由于父母长年在国外,从小我就一个人孤独地生活,直到我高中毕业时父母才把我带到美国上大学,但等我一毕业,我的父母又回国了,根本就帮不上我什么。我千辛万苦才找到这份中文老师的工作,谁知干了十几年,工资没涨,物价却暴涨,这日子真没法过了……”

由于都是离家在外,这时餐桌上的人都被他的讲述打动了,所以都表现出了同情之心,可是随着他的怨气越来越重,大家开始觉得不耐烦了。这时,那位跟他背景相似,而此时已经是一家上市公司 CEO的人站起来,说道:“我大学毕业的时候,父母也已经都回国了,我是独自一个人留在美国打拼的。记得刚开始创业时,面临着接二连三的挫败,我几乎没有活下去的勇气。那时,我不但恨透了这个世界,更恨所有的人,因为我觉得他们都在跟我作对!可是,当金融危机来临,很多家企业纷纷倒闭而我却支撑下来时,我才突然发现,我应该是心怀感恩的——如果没有年轻时的多次挫败,我不可能有这么好的承压能力和应对困难的能力,也不可能幸运地躲过那次金融危机。所以,更多的时候我总是在想,不管我们处在什么样的境地,我们都要意识到自己是幸运的!”

那位 CEO的一番话,说得大家都沉默了,那个中文老师更是惊得哑口无言,羞得满脸通红,同时也被这番话深深地震动了。

是的,不管处在什么样的境地,我们都要意识到自己是幸运的!与其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不如思考一下那些苦难带给了我们什么样的财富。

虽然我们不能控制际遇,却可以掌握自己;虽然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却可以把握现在;虽然我们无法知道自己的生命有多长,却可以坦然地活在当下。因此,只要活着,就不要跟自己过不去;只要活着,我们就有拼搏的资本!

3.相信总会有出路

有这样一个农民,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只读了两年中学就辍学回家帮父亲种田了。就在他 19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的身体也不好,而且还有一位瘫痪在床的祖母。从此,家里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他的肩上。

到 20世纪 80年代时,农田开始承包到户。为了尽快致富,他把一块水田挖成了池塘,打算养鱼。但当地政府却告诉他,水田不能用来养鱼,只能种庄稼。他没有办法,只好又把那个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挖好的池塘给填平了。为这事,当地人没少挖苦过他,因为在他们看来,他是一个想发财却又非常愚蠢的人。

后来,他听说养鸡可以赚钱,于是就向亲戚朋友借了 500元钱,办起了养鸡场。但随着一场洪水的到来,鸡瘟也随之而来,他养的那些鸡在几天之内就全部死光了。看着他东挪西借来的 500块钱转瞬间就打了水漂,母亲受不了这么大的刺激,很快就抑郁而死了。

后来,他又酿过酒,捕过鱼,甚至还冒着生命的危险在石矿的悬崖上帮人打炮眼……可是这些都没能让他的生活有所好转。

转眼间,他已经 35岁了,但还娶不到媳妇,因为他家里除了一间土屋之外,其他的一无所有,所以连那些离过婚而且有孩子的女人也看不上他。但是,他还想再搏一搏,于是又开始四处借钱,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去给别人拉货。然而,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上路还不到半个月,这辆拖拉机就载着他冲入一条河里。这次事故虽然没有要了他的命,却让他失去了一条腿,成了瘸子。而那辆拖拉机也变得支离破碎,只能当废铁卖掉了。

这时,几乎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认为他这辈子真的完了。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后来他却成为一家公司的老总,并拥有几个亿的资产。

他传奇般的创业经历传出去之后,很多媒体纷纷前来采访他。其中,有一位记者采访他时,这样问他:“在那些苦难的日子里,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你,让你一次次迎难而上的呢?”

他拿起办公桌上的杯子,把杯里的水喝完后,反问记者:“如果我现在松开手,这只杯子会怎样?”记者不知道他要做什么,只是如实说出自己的想法:“肯定会掉在地上,然后就摔碎了。”

“那我们就试试看吧!”说完他便松开手,杯子也随之掉到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却没有破碎。记者疑惑地看着那只完好无损的杯子,还以为他是在玩魔术呢。这时,只见他弯腰拾起地上的杯子,然后微笑着对记者说:“几乎所有的人都和你有一样的想法,认为这只杯子摔到地上后,一定会破碎,但我知道它不会碎,因为这只杯子不是一只普通的玻璃杯,而是用玻璃钢做成的,所以不管怎么摔都不会碎。”

“因为这只杯子不是一只普通的玻璃杯,而是用玻璃钢做成的,所以不管怎么摔都不会碎。”多么精辟的比喻呀!如果我们也把自己比作一个玻璃钢杯子,那么我们还有什么信念不能坚守呢?还有什么压力不能承受呢?还有什么挫折能够打倒我们呢?其实,每个生命都会有痛苦,也都会有快乐。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痛苦缩小,把快乐放大。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生命放出光彩。

面对挫折,就算再乐观的人,多少也会感到有些烦躁;面对打击,就算是再阳光的人,多少也会感到有些阴郁。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身体里面拥有着极强的自我疗愈功能,只要你肯相信自己,那么不管经历了多大的伤痛,你内心的信念都会负责把这些伤痛全部赶走。

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微笑着去面对生活吧!不管处在什么样的境地,都不要去抱怨生活太坎坷,不要去抱怨人生太曲折,更不要去抱怨命运太不公。这样,当你走过世间的繁华,当你阅尽人间的世事,你一定会翻然醒悟——再苦也会有出路的!

4.所有的失败只是为了最后的成功

有一个人,一生中经历了 1009次失败。但他却说:“一次成功就够了。” 5岁时,他的父亲突然病逝,没有留下任何财产。母亲外出做工。年幼的他在家照顾弟妹,并学会自己做饭。 12岁时,母亲改嫁,继父对他十分严厉,常在母亲外出时痛打他。 14岁时,他辍学离校,开始了流浪生活。 16岁时,他谎报年龄参加了远征军。因航行途中晕船厉害,被提前遣送回乡。 18岁时,他娶了个妻子。但只过了几个月,妻子就变卖了他所有的财产逃回娘家。 20岁时,他当电工、开轮渡,后来又当铁路工人,没有一样工作顺利。 30岁时,他在保险公司从事推销工作,后因奖金问题与老板闹翻而辞职。 31岁时,他自学法律,并在朋友的鼓动下干起了律师行当。但一次审案时,他竟然在法庭上与当事人大打出手。 32岁时,他失业了,生活非常艰难。

35岁时,不幸又一次降临到他的头上。当他开车路过一座大桥时,大桥钢绳断裂,他连人带车跌到河中,身受重伤,无法再干推销员的工作。

40岁时,他在一个镇上开了一家加油站,因挂广告牌把竞争对手打伤,引来一场纠纷。 47岁时,他与第二任妻子离婚,三个孩子深受打击。 61岁时,他竞选参议员,但最后落败。 65岁时,政府修路拆了他刚刚红火的快餐馆,他不得不低价出售了所有的设备。 66岁时,为了维持生活,他到各地的小餐馆推销自己掌握的炸鸡技术。

75岁时,他感到力不从心,因此转让了自己创立的品牌和专利。新主人提议给他 1万股,作为购买价的一部分,他拒绝了。后来公司股票大涨,他因此失去了成为亿万富翁的机会。

83岁时,他又开了一家快餐店,却因商标专利与人打起了官司。 88岁时,他终于大获成功,全世界都知道了他的名字。他,就是肯德基的创始人——哈伦德·山德士。

哈伦德·山德士曾经说过:“人们经常抱怨天气不好,实际上并不是天气不好,只要自己有乐观自信的心情,天天都是好天气。”的确是这样,在哈伦德·山德士的一生中,他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他却认为“一次成功就够了”。其实,人生中所有的失败,都是为最后的成功打下基础的。只有那些不甘寂寞的人,才能够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奋起,并在最后迎来人生的辉煌。

所以,让我们把失败写在背面吧,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其实,生活就是这个样子,当你面对阳光的时候,阴影自然就被甩在身后了。既然你已经选择了远方,那就不要有任何的顾虑,只管风雨兼程地朝前走吧!

案例苏宁电器集团董事长张近东的创业之路

张近东,苏宁电器集团的董事长,中国财经界和富豪榜上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曾先后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全国劳动模范”、“2006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7年度中国 25大企业领袖”等国家级荣誉称号。2008年,张近东在胡润百富榜上排名第七,其个人身价为 370亿元,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和商业领域的领军人物。那么,张近东到底是如何从一个平凡的人成为一名亿万富翁的呢?他又是如何从一名下海人员成为中国家电连锁业呼风唤雨的人物呢?

冷门入市获开门红

1984年,张近东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随后便供职于南京鼓楼区工业公司。20世纪 80年代末到 90年代初,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国出现了一股“下海”潮流。此时,年仅 27岁的张近东也开始跃跃欲试。

当时,张近东利用工作之余承揽了一些空调安装工程,为自己创业攒到了10万元资本。但是,10万块钱能够干什么呢?张近东为此冥思苦想了好几天。当时,最热门也最赚钱的商品是家用电器,彩电、冰箱、洗衣机等都供不应求。因此,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认为,张近东肯定也会选择这些家电作为自己的经营项目。然而,张近东最后作出的选择却让周围的许多人大跌眼镜,因为他选择经营的项目是空调。要知道,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当时的空调还是属于奢侈品呀,纯粹是一个冷门!但是,这样的选择,恰恰显示出了张近东长远的目光和过人的魄力。

1990年 12月 26日,伴随冬日的寒风和同样清冷的空调行业,南京市宁海路上突然出现了一家仅有 200平方米门面的小公司,并在公司门前挂上了“苏宁交家电公司”的牌子。这个时候,虽然外面还是天寒地冻,而且说不定还会面对周围一些冷言冷语,但张近东的内心一定是火热的,因为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选择是没有错的。虽然张近东当时并没有想到自己的这家小公司日后会发展成为庞大的“苏宁帝国”,更不会想到自己日后会成为“中国连锁风云人物”,但他似乎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创业之路一定会充满着激情,当然也会有汗水和泪水的陪伴。

公司成立之后,张近东的经营天赋也很快就发挥出来了,他根据当时的市场状况,别出心裁地使出第一招——建立起“配送、安装、维修”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并迅速组建起一支由 300人组成的专业安装队伍,免费上门为顾客安装空调。这样的招数在今天看来,其实算不上什么妙招,因为它只是服务系统里的其中一个环节而已,但由于这是张近东的首创,所以为张近东掘得第一桶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也奠定了服务是苏宁渠道的重中之重。

经过一年多的苦心经营,到 1992年时,苏宁凭借着优质的服务,得到很多客户的认可,同时也得到厂商的极大支持,成为春兰空调全国销售的第一大户。这样,苏宁当年的销售额就达到了 6000万元,纯挣了 1000万元。从此,张近东和“苏宁”这两个名字在南京的空调市场上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单挑由大八商场组成的“联合舰队”

1993年,空调市场竞争开始加剧,苏宁为了争取更多消费者的支持,不断降低产品价格。5月 13日,苏宁在报纸上刊出广告,其醒目的广告语“炎炎夏日,无须东奔西跑,买空调只需到一家”,更充满舍我其谁的霸气,并详细列出各种空调的让利价格。苏宁的这一招,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首先是苏宁的门口排起了长达几百米的购买队伍,紧接着南京市的八大国营商场作出了强烈的反应,于 5月 15日成立了“家电拓展协调协会”,并发出“致全国空调生产企业的一封信”,指出“商家单方面压价倾销商品,将损害大多数同行的利益”,并吹响了他们反击的号角。5月 19日,八大商场的代表在广东某空调厂家的新闻发布会上集体退出会场,以此行为来表示对苏宁的抗议。5月 20日,八大商场又联合在报纸上登出广告,公布统一的旺季特价,而且有些品种甚至比苏宁还低 1000元,并宣称将八大商场将统一采购、统一降价,如果哪家空调厂商给苏宁供货,他们就会全面封杀该品牌。至此,苏宁与八大商场的激战终于全面打响。

然而,激战的结果却让八大商场大跌眼镜,苏宁这只从来没有被他们看在眼中的“小舢板”,不但没有在他们的猛烈攻击下败下阵来,反倒凭借着“规模经营、厂商合作、专业服务”这三张王牌节节取胜,使当年的销售业绩达到 3亿元,比上年增长 182%,摘取了全国最大空调经销商桂冠。更让八大商场难以置信的是,苏宁的这项桂冠保持长达 11年之久。而这段广受关注的“苏宁现象”,更是被收入高校的营销教材。

对于八大商场的败北,张近东更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表面上看,八大商场是输在价格上,但他们并未意识到,苏宁实际上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的确,从 1991年起,苏宁便率先向供应商渗透商业资本,首创了“淡季打款”这一运作方式,与当时两大空调供应厂商建立了全新的厂商购销模式,从而确保了能在旺季获得稳定的货源和优惠价格。而反观八大商场,却在市场经济到来的时候,依然采取计划经济的做法;在产品供不应求的时候,却还想着要封杀厂商。这种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做法,怎么可能不败呢?

总之,经此一役,张近东和他的苏宁公司一战成名,成为广大消费者关注的对象,为苏宁的进一步扩张打下了坚持的基础。

向全国进军

一举成名天下知后,张近东便开始了快速的扩张之路,建立了辐射全国的 4000多家批发商。建设完“厂商渠道”之后,张近东又开始野心勃勃地编织更加强大的“销售渠道”。就在苏宁 10周岁前夕,南京新街口 18层的苏宁电器大厦盛大开业,其经营业务由单一的空调转向综合电器。而且,趁着苏宁羽翼渐丰,即将腾飞而起之时,张近东充满豪情地宣布:

“苏宁要用 3~5年的时间建立 1500家店,实现年销售额达到 300亿 ~500亿元的跨世纪连锁计划。”接下来,张近东便开始在业界上演了一出“裂变戏法”:2001年,苏宁平均每 40天开一家新店;2002年,苏宁平均每 20天开一家新店;2003年,苏宁平均每周开一家新店;2004年,苏宁平均每 5天开一家新店……让苏宁的连锁店遍及全国 30个省市地区。到 2005年时,经过了 15年稳健发展的苏宁,在全国连锁的发展已进入批量生产的阶段。而张近东也不再制订未来具体的开店数量指标,而是完全放开手,看看自己到底能跑多快。

从专营空调到“3C”模式,从一个仅有 200平方米的门面到在全国拥有将近 1000家连锁店,从 10万元起家到年销售达 850亿元,从单挑八大国营商场到对抗跨国家电连锁企业……在将近 20年的发展过程中,苏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一个脚印,跨过一道又一道艰险,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从苏宁的发展过程看,其营销渠道是从空调销售做起的,而苏宁空调销售的口号是——服务就是我们的产品。由此可见,苏宁渠道发展是由传统的电器销售服务到连锁经营的过程。在多年的连锁发展中,苏宁电器两头渗透,一方面向下游的管理渗透,整合现有的渠道和网络,扩大连锁网络,推广特许经营整合;另一方面又和上游进行整合,比如和上游的合资,更深层次的合作。

如今,苏宁在区域分布上已经形成了由省会城市店面,到地级城市店面,再到县级城市店面的市场分布格局;在单个城市的分布上形成了由核心商圈店面,到区域商圈店面,再到社区商圈店面的城市网络格局;在店面类型上形成了由旗舰店到中心店,再到社区店的结构类型格局,使连锁店网络布局的合理性、均衡性和精细化的程度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另外,在以连锁店服务为基石的原则下,苏宁还配套建设了物流配送中心、售后服务中心和客户服务中心,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快捷的零售配送服务、全面专业的电器安装维修保养服务和热情周到的咨询受理回访服务。而所有的这些,都是苏宁的整个团队在张近东的领导下,一步一步拼出来的。目前,苏宁正是在“爱拼才会赢”这一条信条的指导下,朝着“打造中国最优秀的连锁服务品牌”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第二部分职场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