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选择职业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选对了职业,你的生活质量也会因此而获得极大的提升。所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这样说:“如果我们选择了并不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绝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很快就会自愧无能,并对自己说我是无用的人,是不能完成社会使命的人,由此产生的结果,必然是妄自菲薄。”那么,初入职场的你,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呢?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又该如何规划?
1.为何而工作
有时候,为何而工作比做什么工作更重要。那么,我们为什么而工作呢?对于这个问题,答案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人说:“我毕业了,当然要工作。”有的人说:“工作是为了养活自己,养家糊口。”有的人说:
“工作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还有的人说:“我有工作能力,工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有人说:“工作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回答,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
我们不能否认,工作的直接目的确实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些需要,但这绝不是工作的最终目的。事实上,从一个人踏上工作岗位的那天起,他就在为自己所服务的社会提供一定的价值,如果有一天他无法再提供这样的价值,那么对于社会来说,他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换句话说就是,只有你能够为他人提供某种价值,你才能被认可,才能得到你想要的回报,而这也正是工作的原因。如果你忽略了这个问题,就无法调整好自己的工作心态,也享受不到工作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更别说实现自我价值和取得成功了。
一个城市人病了,亲朋好友来探病的时候安慰他说:“你什么都不用担心,你就放心养病吧,家里的事情有我们!”老板和同事来探病的时候安慰他说:“工作上的事你什么都不要担心,我们都替你安排好了,你只要好好养病就好了 ……”
一个农村人病了,他妻子和孩子来看望他,妻子认真地告诉他说:“你一定要快点好起来,家里很多事情都需要你来拿主意。”孩子对他说:“爸爸病了没有办法工作,也不能陪我玩了,爸爸一定要快点好起来。”
几个月后,城市人在亲人、朋友、老板、同事的一声声“你放心吧”、“你好好养病吧”的安慰声里,认为已经没有人需要自己,渐渐地他觉得自己没有了活着的意义,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也没有了。最后,他在失望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而农村人在妻子和孩子的“我们需要你”的呼唤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他希望自己要尽快好起来。最后,在强烈的求生欲望的驱使下,他终于战胜了病魔。
可以说,被别人需要是人的一种天性,也是一个人的价值之所在。一个人如果不被他人所需要,他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同样,当你的工作不被公司需要,即使不被公司辞退,你也会因为感觉工作没有价值而最终选择离开。所以,要想创造更多的价值,你就必须在工作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和挖掘个人的价值,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你才能通过工作实现自己更大的价值。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只有想清楚自己为何而工作,你才能知道自己工作的真正意义,并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当中,将工作做得更出色,从而实现从平庸走向卓越的目标。因此,当你抱怨自己找不到工作的时候,请先静下心来,认真地想一想:你到底为了什么而工作?你能创造多少价值?你所能创造的价值与雇用你的公司所需要的有多大差距?你又该怎样去缩小这种差距?等你想通了这些问题,你就不会对工作和未来感到迷茫了。
2.职业生涯规划比努力更重要
人的一生有五个重要时刻:出生、死亡、求学、求职、求偶,这里面包括事业和家庭的建立。生和死是没有办法选择的,但求学、求职、求偶是可以选择的,而这三大选择,实际上也影响着你的一生。尤其是求学和求职,更是息息相关的。
麻省理工大学心理学家雪恩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三个旋律构成的交响乐,工作职业事业、感情婚姻家庭和个人成长。所以,工作和职业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是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的立足之本。不工作行不行?有人做了一个实验,在实验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中了一个大奖,能令你一生衣食无忧,你还工作吗?结果大部分人的回答还是要工作的。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选择职业其实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选对了职业,生活质量也会因此而得到提升,所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认识自己的特点,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社会有很多分工,只要认识你自己,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可以乐在其中。我们经常和别人比,却忘记了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比如,上大学之前所有人的目标都非常相似——考上大学。但进入大学后,这个目标从此就分化了,没有什么可比的,每个人走自己不同的路,谁好谁坏没有具体的标准,谁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拥有自己想拥有的人生。只要很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此而坚持不懈地努力,那么你就是生活的幸运儿。然而,遗憾的是,并非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总有一些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
兰奇大学毕业四年了,在这四年里,他已经换了七八份工作。兰奇大学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他不排斥也不是特别喜欢自己的专业。大学毕业后,兰奇通过亲戚的关系在本地一家事业单位做了文员,但是一直是合同工性质而没有编制。一年后,该单位进行人事调整,兰奇没有悬念地成为了最先被调整掉的那部分人之一。在之后的两年里,兰奇断断续续做过行政助理、市场专员、销售助理、客户经理等工作,但是每份工作都做不长久,他不清楚自己下一份工作是什么、能做多久。看着同一年毕业的同学一个个都有了家庭和自己的事业,没有创业的也有了自己喜欢的工作,一事无成的兰奇感到很难过,但又无可奈何。
兰奇因为缺乏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以及长、中、短期规划,所以往往被工作牵着鼻子走,遭遇职业危机便茫然失措,不清楚自己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只能去碰碰运气。由于没有能力也没有确定自己的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兰奇只能选择托关系进了相对来说比较安稳的单位和从事比较轻松的工作。遭遇人事变动后,重新求职时,却没有一份工作能做得长,根本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适合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在哪里,自己的长、中、短期能实现的职业目标又是什么。如果兰奇不先针对自身的情况结合职场的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剖析,确定自己的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找对方向和平台,脚踏实地去走适合自己的道路,那么接下去还是会重复以前的路径。这样一来,遭遇职业危机的几率就更大了。
职业生涯规划是在职业上求得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任何盲目的努力,都不会取得最好的成绩,就像大海上没有目的地的航船,不管花费多长时间,都难以到达目的地。很多人之所以到了 40岁仍然在职场上默默无闻,原地踏步,甚至碌碌无为,混日子等退休,时刻面临着被淘汰出局的危险,不是因为运气不好或者没有更好的机会,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有人说“没有计划,就是计划失败”,这话一点不错,而且也非常适用于职场。如果没有计划,抱着走一步算一步、混一天算一天的想法,从来不曾想过作一个长期的职业规划,那么总有一天,你会为自己的这种行为付出代价。
小榄找工作已经有三个月的时间了。从 2004年大学毕业开始,小榄一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打拼,从最开始的助理技术员到后来的项目经理,小榄走得比较顺利。但是因为金融危机,小榄所在的公司被兼并,小榄“光荣下岗”了。突如其来的职业危机出现,毫无准备的小榄被“打”得措手不及。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小榄开始找工作,但并不是很顺利。因为自己的家庭负担比较重,小榄找了三个月工作还没有结果,就开始焦虑起来,最初他精挑细选,但现在已经开始大量投递简历,只要和自己搭边的岗位,小榄全部进行了投递,但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如今小榄已经待业一年多,不但经济上陷入了困境,也因为巨大的精神压力而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
小榄虽然有自己的大方向,但是没有去主动把握自己的职业道路,也没有制订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出现职业危机后就完全乱了阵脚。
一个成功的人生一定是合理规划的结果,读书的时候,要有学习计划;工作的时候,要有工作计划。职业生涯同样需要计划,有了计划,你就能更好地把握未来,而没有计划,你将会陷入失败的沼泽地。
事实证明,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比努力更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计划,我们的勤奋、敬业、忠诚就如同建立在沙堆上的空中楼阁,谁也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坍塌。所以为自己制订一个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至关重要。
3.创业还是打工
如果不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刚大学毕业就开始创业是不现实的,所以大多数毕业生的必然选择就是先找一份工作。同时,大多数人都想过要有一份自己的事业,不能一辈子打工。如果条件具备,那么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出来自己创业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很多人的想法是,给人打工有点不甘心,自己创业又有点底气不足,于是他们在打工和创业之间摇摆不定,始终下不了决心。
程依和木子在同一天进入一家企业担任不同部门的经理。程依在好几家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公司工作过,他聪明、有潜力、有创意,但是做事不太稳重,希望通过打工学习经验,等条件成熟,他想自己出去创业,然后做出一番不凡的事业。木子以前在两家外企分别做过两年,与程依相比,木子虽然显得才智平凡,做事中规中矩,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具备独立创业的素质和能力,而是比较适合做职业经理人,也有很清晰的职业目标和规划。进入公司后,两个人有相同的职位,业绩也不相上下,却有着不同的工作心态。程依想学习经验为创业作准备,于是仅仅关注工作的质量和个人的成长,对于企业的一切规范和礼仪都不放在心上,他认为将来要自己创业,关注这些是没有用的。但有时他也觉得这家公司很有发展前景,待遇也很好,长期做下去也可以。再加上他的聪明和创意,很快他就成为企业上下公认的“怪才”。
木子则每时每刻都注意言行,只要有同事在场,他都会用开会讨论总结发言的风格来说话。这让程依觉得木子有些做作,但木子的成熟得体却得到了公司上下的认同。几年过去了,木子被提拔为区域经理,成为程依的上司。
程依对这次提拔有点不满,因为他的工作做得都不比木子差,甚至有些方面他的能力和业绩比木子更好。但长久以来,由于程依的态度,使得上司只看见木子的成绩,对程依则不是那么满意。当程依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时,才发觉自己离创业的目标依然很远。因为他只是想创业,却没有真正为创业作过多少准备。再看看现在这份工作各方面都不错,创业的冲动似乎也不是那么强烈了。程依开始困惑,以后的路,到底应该如何走下去?
有人说过,如果你想同时坐在两把椅子上,那么最后就很可能从椅子的中间摔下来,因为两把椅子比一把更不容易保持平衡,摔下来是必然的。可在现实中,不少人却同时“坐”两把椅子,甚至同时“坐”更多的椅子。从上面的这则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企业之所以要提拔木子而不提拔程依,很大程度上就是程依自己的想法影响了他的行为,觉得打工不如意的时候,自己还有一条后路去创业,创业没机会的时候自己还能旱涝保收地打工,左顾右盼以至于影响了工作。所以,是打工还是创业,你一定要尽快作出决定。
那么,到底是打工还是创业?要明白这一点,你就要明白成功创业所必备的条件。
(1)要有足够的资源。很多人在初次创业的时候,资源都是十分欠缺的。资源不足,使企业创业成功的概率降低。一般来说,创业资源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进入一个行业的起码的资源,二是具备差异性资源。如果两个条件均不具备,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小。
创业资源条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业务资源:赚钱的模式是什么;
客户资源:谁来购买;
技术资源:凭什么赢取客户的信赖;
经营管理资源:经营能力如何;
财务资源:是否有足够的启动资金;
行业经验资源:对该行业资讯与常识的积累;
行业准入条件:某些行业受到一些政策保护与限制,需要有资格才能进入;人力资源条件:是否有合适的专业人才。以上这些资源,虽然创业者并不需要 100%的具备,但至少应具备其中一些重要条件,其他条件可以通过市场化方式来获取。创业者如有足够的财务资源,其他资源欠缺也可以弥补;如果有足够的客户资源,其他资源的欠缺也容易改变。
(2)要有失败的心理准备。创业前要认真思考、反复评估,考虑成熟再行动。除了要有足够的资源准备外,心理准备最重要。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好好地思考。
第一,为什么要创业?是否有足够的决心去承担风险?如果需要创业的话,已经取得的利益是否舍得放弃?第二,自己的核心资源优势是什么?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是有足够的资本和行业经验,还是有了足够的客户资源和技术创新?自己是否具有商业运作能力?是否拥有战胜潜在的竞争对手的优势?第三,是否有足够的耐心与耐力度过创业期的消耗?走过创业瓶颈阶段需要多长的时间?第四,自己创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什么?如果创业失败,那么自己会面临的最坏结果是什么,你是否承受得起这样的结果?
当弄清楚上面的这些问题之后,你就可以决定是否创业了。很多创业者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创业前心理准备不够就匆匆忙忙进行创业,以至于失败得一塌糊涂。
4.不要轻易跳槽
如今,跳槽已成为整个社会的流行语,很多人在公司待了不过几个月,就开始想要不要跳槽,该不该跳槽。特别是一些有一技之长或是刚毕业的年轻人,他们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今天一个地方,明天又跳到了另一个地方,曾有人幽默地说,如今的人就像脚底踩了风火轮一样,一年不见面,到原单位找人找到的概率还不如到广场上兜风碰上的概率高。这话虽说夸张了些,但也从另一面反映了现在跳槽频率之高。
跳槽,几乎是每一个职场人都会遇到的职场经历,合理的职业流动能让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下更好地引入合适的人才。然而社会的浮躁风气,让更多职场人变得急功近利,越来越多的人期望通过频繁跳槽来获取更多的利益,企图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人生的积累,那么,他们的这些愿望能够实现吗?
何琳是 2005年某名牌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因喜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毕业时为了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她进入了某制造企业开始了他的 HR从业历程。由于公司管理混乱,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许多方面都做得不够专业,她希望自己能够在 HR这个职位上全面发展,于是 2008年初她辞职跳到一家国际货运企业做了招聘专员。但跳槽之后没多久,她发现该企业承诺的薪酬始终无法兑现,于是半年后她再一次跳槽到了另一家民营公司担任培训专员。但是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何琳所在的民营公司的经营状况受到很大影响。2009年春节前,何琳所在的公司宣布破产,何琳一夜之间丢了工作,无奈的她只得加入了金融危机下求职的大潮,但求职近百次之后也没有找到工作。身心俱疲的何琳不得不反思自己频繁跳槽所带来的恶果。
频繁跳槽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对求职者心理产生的影响非常大,稍不留神很可能就导致整个职业生涯受到影响。因为跳槽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你以前获得的成就和工作经验就此一笔勾销,你将开始重新创业。因此,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当你想跳槽的时候,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有些求职者只看跳槽后的职位高低,却不去考察新公司的环境和文化,结果与新公司的企业文化很难融合;有些求职者跳槽时只认准了一个热门行业,却忽视了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背景,结果导致求职失败;也有一些求职者一味追求高薪,却忽视了自己的工作能力与职业规划,放弃了眼前的工作选择跳槽到陌生的领域,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其实,频繁跳槽本身对用人单位就像是颗“定时炸弹”,企业往往会对其稳定性产生疑问。所以跳槽者在频繁跳槽的过程中又无形中增加了求职的难度。因此,当跳槽成了一种随性行为,跳槽也就变成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一个致命杀手了。
国际金融专业出身的江雨在一家有三四十人规模的公司从事文秘工作。她已经在这家公司做了四年,每月的工资已经上调到了四千,但江雨知道,这个工资水平已经是这家公司这个职位的极限了,所以随着“金九银十”的职场黄金季节的到来,很多同事都跃跃欲试,江雨也想试一试。
她想换一个工作种类,因为她觉得文秘毕竟是一个青春饭碗,自己不可能一辈子做文秘。但是她不知道做什么好,因为她以前所学的专业知识早就在日复一日的公司杂务中忘得精光了,要从事金融方面的工作根本就无从做起。
最后,江雨想到市场营销的进入门槛较低,收入的增长空间也比较大,再加上她自己也很喜欢和人打交道,于是很快就转行做了市场营销。但她没想到,营销工作根本就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好做,由于没有经验,江雨在一家销售公司做了三个月的销售之后,就因为一直没有业绩被辞退了,更不要提赚钱了。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江雨这样的经历,本想跳到一个比较好的公司,换一个工作种类和环境,结果却事与愿违。其实这些人只是受到了别人的影响,或是不安于现状,很想要有所改变,而事实上,他们却并不清楚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又能够做什么,或是应该往哪里跳,拿什么资本去跳等,结果栽了大跟头。
其实,幸福与不幸福原本是没有一个固定标准的,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甚至还可能是你的束缚。如果不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是人云亦云,盲目从众,你就很难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因此,在跳槽前,你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什么。
要想跳槽成功,必须先具备三个因素:需要、方向和资本,如果这三个条件都不具备,那么你最好还是待在原地。
(1)先考虑好有没有必要跳槽。很多人跳槽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得到更高的薪水,但事实上,改变薪水的不是跳槽,而是你的职业发展。如果你的跳槽无助于你的职业积累和发展,那么这样的跳槽就是不理智的。如果你在一家公司感觉处境不妙,不但无用武之地,可能连开展正常工作都很困难,无法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那么你就不要再浪费时间和精力,而要及时做好跳槽的准备工作,然后付诸行动。
(2)要明确自己发展的方向。错误地肯定自己能干什么,比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还要糟糕。很多跳槽没成功的人,就是因为没有确定好方向或是方向不对,以至于跳来跳去总也找不到归属感,甚至还会越跳越往下“掉”。因此,即使你有很好的跳槽动机,但却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就突然跳槽,你就没有足够的求职优势,甚至还会碰一鼻子灰。因此在你还没确定好方向时,不宜跳槽。
(3)要有足够的资本,才能果断跳槽。如果没有一定的资本,或是无法利用原有的工作经验,那么你再怎么跳也于事无补,甚至是越跳越糟。
总之,跳槽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它只是我们接近个人职业目标的方法之一。如果能在跳槽前做好职业定位,充分考虑好自己的职业取向和个人独特的价值,了解新公司的企业实力、环境和文化背景,对自己即将从事的岗位进行充分调研和全面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充分做好准备再跳,这样,获得的新工作就自然会变得稳定许多。所以,跳槽之前务必多作一些准备,才能让自己跳得更理性。这是跳槽者以及准备跳槽的人都需要特别注意的。
案例新东方集团总裁俞敏洪“另类”的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创富 17年,俞敏洪一直在苦心孤诣地树立一种“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为理想主义鼓掌和欢呼的新东方精神,这种精神和气韵足以揭示新东方成功的所有奥秘,也足以给职场新人带来一种全新的启发。那么,俞敏洪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是如何看的呢?他又是如何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让我们先来看看他写的一篇文章吧!这篇文章的名字就叫《你不知道这辈子能够走多远》: “常常有人问我一个问题:俞老师,你当初想到过自己能够把新东方做这么大吗?我的回答是:如果当初我知道新东方会做到今天这个地步,一定吓晕过去了。我当初做新东方,仅仅是为了生存。新东方的第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学生,我怎么敢想象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年培训学生达一百多万人的教育集团呢?如今,回头看去,自己也有大吃一惊的感觉,很多自己认为不可能做成的事情变成了现实。“人们做事情大概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走向何方,一辈子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比如,有些人从很年轻的时候就下定决心要成为伟大的音乐家、画家、科学家或政治家,他们一辈子都在为自己的终极理想而奋斗。而第二种人可能并不知道这辈子到底能够做成什么事情,他们唯一坚定的信念就是知道自己必须往前走,未来一定要比今天更美好。“我大概属于第二种人。一个农村孩子很难去设想自己的终极理想,能够吃饱就算万幸。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向往土地之外的生活,梦想自己能够像城里人一样走进大学读书。所以我生命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考上大学,离开农村。第一年高考失利,我紧接着考了第二年;第二年高考失利,我紧接着考了第三年;前两年连普通大专院校都进不去,第三年却意外地被北京大学录取。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体会到人生会有意外的惊喜发生,而这一惊喜又是和我持续不断的努力密切相关的。 “抱着这种态度,我一直努力到今天。在一场严重的肺结核之后,我意外地变成了一个乐观的人,因为我知道了生命的脆弱,所以更加珍惜每一缕阳光;在联系出国屡次无望的情况下,我意外地收获了新东方学校,拥有了一份自己的事业;在经过了很多的生死考验后,我意外地把新东方变成了美国纽交所的一家上市公司;在经过无数次的蜕变和洗礼后,我意外地把自己从一个书呆子、教书匠变成了管理着八千员工的还不算太糟糕的企业领导。过去,我没有预料到也没有设想过新东方到底能发展成什么样子;今天,我懂得了生活充满无穷的可能性,只要你努力,就会有意外的惊喜。
“其实,我们不需要去考虑这辈子到底能够走多远,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像骆驼一样在沙漠中行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心中的绿洲前进。我们甚至不需要考虑自己能够走多快,只要知道自己在不断努力向前就行。”
“只要你努力,就会有意外的惊喜。”说得多好呀!高考,是俞敏洪人生的第一场失败。在痛定思痛之后,他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是必须往前跑,不一定要跑得快,但是要跑得久;二是不能停下来,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做一只骆驼
1993年,俞敏洪开始着手创办新东方英语培训机构,他在赌一口气,就是要看看自己有没有能耐把一所学校办起来。他一个人往来奔忙于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局和培训班之间,为了金钱,为了生计,为了自己那朦胧而遥远的未来奋斗着。那一年,一部名为《北京人在纽约》的电视连续剧热播全国,“到美国去”成为那时期中国青年的理想与奋斗目标,在此背景之下,英语培训急速升温。
机会来了,抓住它,就这么简单。俞敏洪牢牢地记得刚开始办英语培训班时,上课地点设在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的一间平房里,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以及一个冬天还未刷完小广告就结冰的胶水桶。当年俞敏洪人生的理想是赚够 10万元,去美国留学。
从 1993年开始一直持续到 1995年年底,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俞敏洪创业的第一个奋斗期。这期间对俞敏洪的最大挑战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还要想方设法去化解诸多复杂问题,比如跟政府各部门领导打交道,包括公安局、卫生局、环卫局等,面对那些公职人员,俞敏洪时常惶惶然不知所措。那时候,后勤行政管理也由俞敏洪亲自抓,管到最后他终于发现自己根本不是那块料,常常是这个教室停电,那个教室资料不够,东奔西跑,疲于应付。与社会打交道和办学教英语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为此,俞敏洪经历了很长一段痛苦期。
有一次,一个朋友问俞敏洪:“如果用一生去丈量,马和骆驼哪个走得更远?”这真是个奇怪而无趣的问题,俞敏洪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觉得一定是马。”朋友干脆地回应:“你错了,骆驼走的路远远比马多,因为马跑一会儿就会停下来,而骆驼一旦开始走,如果不让它停,它是不会停下来的。”
这则故事启发了俞敏洪,他觉得自己就是那头始终行走、永不倦怠的骆驼。俞敏洪自言:“我走到今天没有一天懒惰过,我现在每天依然要工作近 16个小时,从高考那天开始每天如此。永远不要用你的现状去判断你的未来,只要你坚持就一定能获得你所意想不到的收获。”
做一个理想主义者
读俞敏洪的文章,总是会让人生出一种深切的感动,总是会让人体会到一种力量的传递。而精神激励、心灵励志等,一直都是俞敏洪一直着力培育的一种精神气质,这种气质也已固化为新东方的一种核心竞争力,并且塑造了一群理想主义者“致富”的形象。
今天,对于新东方绝大多数人来说,新东方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家园。不过,俞敏洪也承认,理想主义是靠利益驱动来实现的,新东方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是以利益驱动为主体的。但是,所有的理想都要靠人才去创造,而人才是需要利益实现去维系的。新东方能有今天,是拼死拼活干出来的,是利益实现、情感维系、理想驱动的结果。新东方的理想主义不是理想化,因为他们的理想主义是建立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之上的。
俞敏洪说,他每次去西藏都会很感动,因为他看到很多藏民穷苦了一辈子,为了一次朝圣甘愿“五体匍匐十万计”,一路磕头磕到拉萨,然后带着无比愉悦的心灵满足离开布达拉宫。虽然他知道,公司不是宗教机构,很难达到靠信仰支撑的境界,能做到理想感召就已经是极限了。
经营新东方这些年来,俞敏洪就一直不停地向员工们灌输一种价值观和事业理想。
俞敏洪认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不矛盾,理想主义的实现可以依凭多个载体,比如你可以是非营利性机构,你可以是私人化机构。这些年来,新东方的公司属性不断变化,从个体户到合伙制再到股份制,但是对于俞敏洪来说,从事教育事业的崇高感、使命感、责任感、道德感从未改变。这使他直面现实时,不再绝望,不再痛苦,而是努力、专注地寻求生活与事业的空间,以一种人文情怀给予中国最广大学生群体以精神的鼓励和人格的培养。也就是说,新东方的理想主义是建构在对中国教育、中国学生的深刻理解之上的。
在俞敏洪看来,不管是一个人、一个团队,还是一个机构,要想获得真正的成功,就不能只是自顾自地埋头赶路,而是要经常仰望天空,因为这是一种朴素的理想主义,更是一种成功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