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荆楚春秋
6445400000042

第42章

邓曼觉得自己一天比一天衰老了,常常一闭上眼睛,就觉得熊通站在身边,总是殷切地说:“夫人,我怎么离得了你啊……”

又是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郢都的深秋远没有丹阳那么宜人。平原之地没遮拦,冷风吹来没完没了,真是透骨的凉啊!加之秋高物燥,过惯了温暧适宜山地气候,自然一时难得应对,虽然屋暖厚裘,无意中也感上了一点风寒,偏天气一日比一日涼,寒气也随之更加重了。

熊赀听说母亲病倒了,匆忙来到后宫探视。

俗话说“知子莫如父”,其实邓曼远比熊通更知这个二儿子。当年长子屈暇,生得一表人才,聪慧过人,更有乃父之风。熊通视若掌上明珠,很早就赐于封地,并成为全国领军统率。而熊赀自幼便生性顽劣,很让做母亲的头痛,于是便从申国延请名师——葆申,施以严教,而邓曼也监管甚严,时时约朿,才渐渐成熟起来。所以,熊赀平时最怕的人一个是母亲,第二是师傅葆申。

数日不见,母亲已日渐消瘦,熊赀心中一阵酸楚,止不住潸然泪下。

邓曼迷蒙中,被熊通拉住手,两人都好像回到了青年时代。熊通驱着一驾珠玉、鲜花、彩绸装饰的毫华宝车,由五匹白玉般的骏马拉着,驰骋在一片彩色的云中,熊通说:“夫人,随着本王飞回荆山、沮水,飞回丹阳吧……”

宝车越飞越高,透过云层,看苍茫大地,一片碧绿。道道山脉,犹如巨龙横卧;条条大河,恰似彩带飘落。她看到了,那就是荆山,那就是沮水!而沮水岸边,那一畈广阔的河湾,虎踞龙盘,王城巍峨,左峡右谷,据险临阜,这就是丹阳!这就是与熊通共同生活了五十多个春秋的故都……

“孩儿给母亲请安!”

这是谁的声音?是瑕儿吧?这孩子多少年不在母亲身边了,他是从何而来?真想念他啊!她忙喊道:“瑕儿,是你吗?你在那里?娘真想你哬……”

熊赀跪在床前,忙说:“母亲!孩儿不孝,您责罚儿子吧!”

邓曼睁开了双眼,身边分明跪着赀儿。她想坐起身来,但浑身瘫软无力,只得叹了一口气。

熊赀忙说:“母亲要多多保重啊!”

邓曼:“儿啊,看来娘难过这个冬天了!我儿要多多自重啊!”

熊赀:“母亲可莫吓坏儿子了!您老定然康复!”

邓曼又长叹一声:“唉!我又看见你父了!还有你哥哥也在呼喚我,我要去陪他们了!”

熊赀痛哭起来:“母亲,您可不能走!您老走了,留下儿子,孤苦一人,咋办啊……”

邓曼:“儿啊!你已成人,已经是一国之君了。从今徃后要走自己的路!记住,你担着一个国家啊。数百万的民众,都在你的意志和理念中生存和繁衍。国家的命运,也在你的掌握之中。千万莫负了民众,莫负了你父的心血和期盼!”

熊赀:“孩儿生性顽劣,只伯失了母亲管朿,难成大业啊!”

邓曼:“我儿只要不忘父母之训,善纳众言,谨听你师傅教诲,孜孜以求,为娘也就放心了!”

熊赀:“孩儿一定牢记母亲教诲……”

这年入冬,大雪纷飞的时候,邓曼与世长辞。

文王灭了申国,却尽力将申国一帮人才收为己用。即以彭仲爽为大夫,参与军政,又为县公,总理申县事务。另授申侯为上大夫,给他起了个莫名其妙的名子,称作“申后伯”,留在身边,作为宠臣。

申后伯身为国主,亡国做了大夫,心中总有不平之意。偏他生得有些巧智,善解人意,长于迎奉。跟在楚王身过,有意讨熊赀的欢心,以消磨文王意志。便从茹邑选得良犬,称“茹黄”。从宛邑寻得宛竹,制成良弓。再自丹淅选得美女,称“丹女”,统称“三宝,献给文王。熊赀从此就常常带着猎犬、宛弓,去云梦泽打猎,三月不归。而对丹女更是迷恋,纵情声色,不上朝听政,被人们称之为”三宠“群臣则称其为”三害。

文王日渐荒废国事,众臣忧急如焚,于是不断反复规劝,熊赀却显露出他的劣根性,任你重臣天天聒噪,他仍我行我素,不屑一顾。而且失去了先王的威烈,母亲的管束,更使他放纵自流,屈重、斗廉、薳章等一伙老臣也无计可施,只得去找文王的师傅——葆申。

其实,文王身边还有一个叫苋喜的人,个性直爽,疾恶如仇,常常见文王有过错的时候,立即指责,毫不留情。文王每一见此人就会感到拘束,浑身不自在。自从得了“三宝”,文王再也不敢见他,总是躲得远远的。不料苋喜自从听到文武众臣说文王得了三宝,荒废了朝政,就一心一意追着他,所谓“皇天不负有心人”,这一天偏偏也碰了个正着!

文王一见苋喜,慌忙又想溜走。

苋喜忙喊:“大王!掉东西了!”

文王一惊,赶忙回头,苋喜已跪倒尘埃,并高呼:“微臣叩见大王!”

“苋爱卿,你说弧王掉什么东西了?”

“江山啦!”苋喜忙说“大王不觉得,江山要丢了吗?”

文王怒从心生:“大胆!你敢戏弄孤王吗?”

“听说大王近得茹黄犬、宛弓和丹女,统称‘三宝’。如果大王以为三宝比江山还重要,不怕丢掉了江山,就是微臣戏了大王,请王赐臣一死!”

文王只得叹了口气。说:“寡人的事,你还是少操点心吧!”

“大王若真把江山丢了,那就不是苋喜一人操得了心的啊!”

文王恨恨地摔了一句:“孤懒得与你磨嘴皮!”说罢就扬长而去,留下苋喜跪倒尘埃。他只得站起身来,拍了拍膝上的尘土,寻思无奈,径直去找葆申。

原来葆申也是申国贵族,官宦世家。其先祖为申侯重臣,因谏阻申侯借兵犬戎,申侯执意而为,结果京都残破,生灵涂炭,愤而辞官为民。周平王迁申国于宛,其祖为忠于国家,随国南迁,至此亦家道败落。

申,邓乃为互邻,楚武王娶邓曼,生熊赀后便欲寻名师,终于从申国访得葆申,世代书香,学识超群,便延以为师。葆申果然不负众望,言传身教,恩威并用,赏罚兼施,去掉了熊赀身上许多坏毛病。而熊赀对父、母、师三人,则是惧、怕、服。所以老臣们只好求师傅来管管这个要走邪路的文王。

又是一年芳草绿,御花园里牡丹盛开了。原来,荆山盛产牡丹,走进山中,随处可见这种又大又美、雍荣华贵鲜花。它有白的、粉的、红的、紫的,五彩缤纷,令人叹为观止。文王迁郢,并没有忘记从荆山引来大批牡丹,建成“牡丹园”,又招来著名花匠培育新种,一时更为繁花似锦,使人流连忘返。

文王拉着丹女,正在园中观赏牡丹,看来他心情大好,不断地与女子窃窃私议,忽而笑声连连,忽而卿卿我我,正在兴中。侍臣走来说:“禀大王,太傅葆申有要事请大王!”

提起这个师傅,熊赀还是很有感情的。当年葆申来楚,熊赀不过才五岁,由于他生下来便没他哥哥那般若玉童,天真可爱,而是生得皮粗脸黑,呆头呆脑,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武王很是烦恼,一直并不宠爱。三四岁时仍言语迟钝,反应不敏,熊通更是有失所望。葆申一见便说:“君侯二老且莫小看了这娃儿,他是内智外愚,聪慧不亚任何人!只怕将来还是唯一传人呢!”

熊通不以为然,偏葆申又说:“君侯他日便知。”

从此,葆申对他倍加呵护,循循善诱,开导启发,果然熊通渐渐也转变看法。熊赀则学成六韬三略,治国之朮,把一些劣根也潜藏掩盖了。

文王见是师傅相唤,心中“咯噔”了一下,一种情思马上被唤了回来。已经长久没去见师傅了!八十多岁的老人,却半生为熊赀付出了心血!没有师傅,熊赀今日如何?没有师傅,熊赀已成了个什么人呢?没有师傅……可是,他,怎么样了……

片刻间,熊赀脸涨得通红,一句话也不说,撂下美人,匆匆而向师傅的住处奔去。

葆申见文王,慌忙施以君臣之礼,熊赀连忙搀扶,说:“师傅一向可好?学生久未探望,恭请师傅见谅!”

“大王如今掌理国政,忙啊……”

熊赀脸红了,尴尬地说:“学生一直视师若父,还望教诲……”

葆申沉下脸来:“大王此话,可是真心?”

熊赀:“学生自幼顽劣,幸得师傅言传身教,才明天下事理,正如再造之恩啊!此生此世,不敢辜负了师教!”

葆申冷冷地说:“为师听说,大王近日得了三宝?”

熊赀一惊,无语以对。

葆申:“为师还听说,大王得三宝,不仅长时游猎不归,还沉溺女色,荒废朝政,群臣力谏不听。如此失了众望,难道为师当年错识了鱼目,乃至今日将误了国家,误了先王,误了楚人……”

熊赀已目瞪口呆!

葆申长叹一声,缓缓道:“昔年,先王虽出生贵胄,而自幼则饱受白眼,居于陋室,奶母做娘。然则,身处逆境,不折其志,苦习六韬三略,胸藏雄兵百万。及为楚君,拓地千里,威震诸侯,独称天下王!而今,只怕先王创就伟业,毁在你手中,老朽百死难辞其咎了……”

熊赀愣住了,忙说:“师傅何必自责?是学生负了前辈厚望!”

葆申依然说道:“先王聘我作为太傅,要我竭力辅佐大王,使王成为一代明君,而老朽无能,未能殚忠尽责,请大王赐老朽一死而谢先王吧!”

说罢,痛哭失声,叩头流血。熊赀慌忙扶住葆申,止不住也落下泪来,忙说:“师傅何必自责?都是寡人之过,学生知悔了就是!”

葆申:“大王啊!楚之今日,来之非易,是先王呕心沥血,驰骋沙场,多少楚国精英,数百年拼死相搏,奋战而来。老朽不愿看到,千年功业毁于一旦,半世心血付之东流,到头来只怕成历史罪人……”

熊赀被触动了!忙说:“师傅,学生知错就是……”

葆申:“难道你真心知错?”

熊赀:“学生知错。”

葆申:“按照先王制定的法度,您不履行君王的职责,荒废国政,拒听臣谏,老朽当据责而施以鞭刑!”

“鞭刑……”熊赀从心底打了个寒战!少年时代,由于他秉性顽劣,常做错事,就常受责罚。不过父母打屁股,老师打手心。那又细又弱的荆条,打在身上是出奇的疼!老师的戒尺打在手心上,也会打得又红又肿。他心里不痛快,回到父母身边,有意露出打得红肿的手,希望父母看到,心疼儿子,去责怪师傅。哪知父王一见,反责他又犯了错,定是惹怒了师父,于是命人用荆条又把他的屁股打得道道红痕!从此,无论在哪里受了责罚,再也不敢示人了!但是,连他自己也说不清,身上有多劣性被这种柔软的荆条给打掉了。

他努力咽了口唾液,说:“师父,您看我已是大人了,身为诸侯。能不能免受刑法?”

葆申跪倒于地,说:“我受先王之命,不敢负先王之托,不敢废了国家法度!”

熊赀无话可说,只得伏下身来:“请师父责罚!”

葆申拿出数根荆条捆在一起,高高扬起,轻轻落在熊赀身上,如此则三。方说:“大王请起吧!”

文王:“师父还没打呢!”

葆申:“已经打过了!”

文王微笑着,站起身来,轻松地说:“这算啥受刑吗?一点也没有痛苦啊!”

葆申脸色凝重了!眼含泪珠,沉重地说:“我听说,君子,要使他感到耻辱;小人才会使他感受疼痛。而君子受刑并无羞耻之感,更不知改正错误,皮肉疼痛又有什么作用呢?大王还是让老朽离开您吧!”

说完,便快步走出屋去。熊赀一时呆住了,不知再说什么。

不久,葆申把自己流放到了深渊中,准备自投悬崖而谢先王。文王听说后,慌忙接回了师父,真诚地说:“这都是本王的过失啊!师父有什么罪呢?”于是,他命人杀了茹黄犬,折断了宛竹弓,把丹女送回了丹淅。去掉了“三害”,国人大喜。不久把申后伯送到了郑国,在郑国由于善于奉迎,极得郑君的欢心,三年后就参与郑国的国事,但却激起了郑国民怨,当年五月就被郑人杀掉了。

文王听说此事后,深有感触地说:“苋喜这个人,屡次用‘义’来冒犯我,用真诚的道理来劝谏我,与他相处,就感到不安生、不自在,远离了他,孤就感到自由、舒畅。如果孤不亲自赐给爵位,后世的圣人就会怪罪孤,以为孤是个昏庸的君王。”于是就赐给苋喜五大夫爵,留在身边。对于申后伯,文王又说:申后伯善于按我的意思办事,孤想做的,他都做在前头,与他相处,孤感到很安心。远离了他,孤就觉得不自在,没有自由了。但是,孤如果不远离他,今天的国人就会离开孤,后世的圣人就会评价孤,说寡君是个昏愦的君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