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是加勒比海上的一个岛国,与南美大陆北面的委内瑞拉隔海相望。三十多年前,笔者随一个代表团应特多政府之邀,去那里友好访问。从纽约肯尼迪机场乘英国海外航空公司飞机南下,途经巴哈马,来到该国首都西班牙港。飞机从天空盘旋而下,映入眼帘的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一片热带风光,碧海蓝天,椰树成林,十分迷人。
1498年,哥伦布第三次西航时,在特立尼达岛登陆,同时观测到多巴哥岛。两岛后被西班牙占领,并经历几个殖民国家的争夺,最后于1889年成为统一的英国殖民地。1962年,特多获得独立,1976年改为共和国,仍为英联邦成员国。
特立尼达,在西班牙文里是天主教“三位一体”(Trinidad)的意思。历史上,由于西班牙的影响,美国科罗拉多州和南美的一些国家,都有以“特立尼达”命名的城市。所以,为避免混淆,在谈到特多时,如单独说“特立尼达”,最好叫它特立尼达岛。
两岛的居民以黑人和印度人为主,同时也有少数混血人及欧洲人、华人和阿拉伯人后裔。当地的华人多为广东人,称特多为“千里达”。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原是一个农业国,生产甘蔗、蔗糖、可可和椰子。石油和天然气蕴藏丰富。1975年,我们去访问时,特多刚开始生产石油不久。石油生产带动了相关工业的开发,致使经济发展很快。近年来,又大力发展旅游业。据说,2007年,特多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14亿美元,其中,工业占57.7%,而农业已退居到0.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近16000美元。在加勒比海地区,甚至南美,情况还是挺不错的。
特立尼达岛还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沥青产地。在岛的西南部,有一个著名的沥青湖,面积47公顷,最深处达90米,估计蕴藏量1200万吨。一说起湖,人们马上就会想到,湖里的沥青必是液体,似水流。我们看过之后才知道,这个沥青湖面一片灰黑,像是用沥青铺设的马路,只是浮头儿有些微软,在我们立脚的旁边,还停放着一辆大卡车呢!向导介绍说,沥青被挖走一定数量之后,它还会从地下自然生长,因为地下油源源不断向上渗出,慢慢进行补充。闻后,有人开玩笑说,这个湖真是宝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独具风格的卡利普索(Calypso)民歌,也起源于特立尼达岛。这种民歌形式已传播到加勒比海的其他地区。历史上,歌手们带领黑奴,走街串巷,边走边唱,唱词现编,都以时下事件为主题,对恶人恶事进行讽刺嘲笑。现时,这种民歌多在狂欢节演唱,有些流行曲平时也会演出,内容诙谐、幽默,演唱时通常由响葫芦和吉他等伴奏,非洲的音调很浓,节奏很快,味道与众不同。近几十年,也有由钢鼓乐队伴奏的。有一次,我们听到卡利普索,只见周围人捧腹大笑,我们问陪同人他们为何笑,他回答说,歌词里有些土语,很难翻译成英文,即使翻出来,也失去了原来的味道。
钢鼓乐队,是特立尼达岛一种独特的音乐合奏形式,乐器是金属鼓。它的起源很有趣。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岛上居民欣喜若狂,不少人拿起瓶瓶罐罐,边走边敲,上街庆祝游行。有些人扛着汽油桶,敲打出金属的共鸣声,十分动听。就在这个基础上,人们一步步用大小不同、高低不同的油桶制成不同音调的钢鼓,进行合奏,发展成今天的钢鼓乐队。演奏时,乐手用橡皮头槌子敲击钢鼓。乐队的规模不同,小的不到10人,大的可多达几十人。钢鼓乐队既可演奏慷慨激昂的节目,也可演奏抒情曲目。我们在特立尼达岛,就听过一个“全星”乐队演奏一支悠扬的古典乐曲。
多巴哥岛外,还有一个小多巴哥岛,是鸟类禁猎区。特多两岛相距32公里,我们虽然乘汽车轮渡去过多巴哥岛,可惜未到小多巴哥去欣赏各种鸟类。不过,笔者还是有幸在特立尼达岛上见到了特多的珍禽蜂鸟。蜂鸟小,好看,能在空中悬停,且能倒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