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五洲见闻
6404400000016

第16章 “多水之乡”圭亚那

南美洲北部的圭亚那,1966年摆脱英国统治,宣布独立,4年后成立圭亚那合作共和国。1975年3月,圭国总理伯纳姆首次访华,周恩来总理会见了他。两个月后,应圭亚那政府的邀请,中国艺术团赴圭友好访问演出,我作为该团的外事工作人员陪同前往。

独立前,这个国家经受了四五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几个老殖民国家都曾轮番或交替地占领过它。自1814年荷兰将圭亚那“让与”英国之后到圭亚那独立,它一直由英国统治。

圭亚那,面积二十一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的湖南省。西邻委内瑞拉,南面与东面分别与巴西和苏里南接壤,东北部面向大西洋及其属海加勒比海。所以,它也是“加勒比国家联盟”及“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的成员。

圭人口稀少,全国约有75万人,其中印度人占了少一半,非洲人近三分之一,还有混血种人、印第安人、华人和欧洲人。华人最早于1853年来到圭亚那,主要是广东人和福建人,一个半世纪来,他们同全体圭亚那人民一道,为圭的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

作为英语加勒比地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1972)的国家,圭亚那热情欢迎中国艺术团。当时的圭国总统雷蒙德·阿瑟·钟和夫人以及副总理兼国家开发部长里德出席并观看了演出。圭独立后的首任总统阿瑟·钟,是位华裔,那时年约六十,他连续当了10年总统,是亚洲以外担任如此之高职务的首位华裔。他出生在圭亚那,一直希望有机会到他父亲的出生地中国去看一看。1977年4月,阿瑟·钟总统应邀访华;之后到广州寻访亲属,实现了他的平生夙愿。

艺术团在首都乔治敦以及埃塞圭博、林登和新阿姆斯特丹等地演出,演出之余并进行了一些参观访问。

圭国首都乔治敦,坐落在大西洋海岸的德默拉拉河口,全国人口约有三分之一都集中在这里。城市整整齐齐,街道两旁都植有树木,素有“加勒比花园城市”之称。市内的建筑小巧玲珑,渗透着加勒比风采和欧洲中世纪风格。在我们到访4年之前落成的国家博物馆,既可了解到圭亚那的历史和文化,也可观赏到该国主要的动植物标本。“国家独立纪念门”是用圭亚那生产的铝制作的拱形建筑物。锥体形的“草棚屋”,用棕榈树叶覆盖房顶,富有印第安的传统建筑风格,是当地印第安瓦瓦人为1972年不结盟运动外长会议而设计的贵宾活动室。市政厅、圣乔治圣公会大教堂和圣安德鲁教堂,都是造型挺秀的哥特式建筑。乔治敦的植物园和动物园也很值得一看。在植物园,可以观赏到圭亚那本土的热带植物,尤其是那高雅而靓丽的王莲(一种睡莲)。王莲于19世纪在圭亚那的伯比斯河上发现,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命名,现在则是圭亚那的“国花”。在动物园,人们可看到难得一见的美洲豹和南美洲的其他珍稀动物,美洲豹已成为圭亚那的“国兽”。

圭亚那有着极为丰富的水力资源。境内河流密布,主要有埃塞奎博河、德默拉拉河、伯比斯河等。瀑布也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圭亚那中部波塔罗河上的凯厄图尔瀑布(Kaieteur Falls),它的宽度虽比不上加拿大的尼亚加拉马蹄形瀑布,但其落差(约226米)却是后者的四倍多。河流、溪涧、瀑布之多,给这个国家带来的国名为“圭亚那”,在印第安语中,“圭亚那”就是“多水之乡”的意思。

这个加勒比的“多水之乡”,不但河多,而且森林资源也非常丰富,森林覆盖率约占全国土地的85%,为世界森林面积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它的中部,热带雨林尤为茂密。森林多,木材工业就有巨大潜力。我们发现,老百姓的住房一般都是木制的。据几年前的估计,圭亚那木材蕴藏量不下20亿立方米,品种足有1000多种。其中,绿心木和紫心木非常出名。绿心木是一种珍贵的樟桂科常青树,三四十米高,木材沉甸甸,质地异常坚硬细密,用一般工具都很难加工。它经久耐腐,不怕虫咬、水泡,适合水下工程,是建造码头、桥梁和造船的上乘材料。据陪同人员向我们介绍,圭亚那的历史性建筑,不少都是选用绿心木作为建材的,如19世纪落成的圣乔治圣公会教堂,几乎全部都是用绿心木建造的。

由于自然资源充足,圭亚那盛产蔗糖、稻米和热带作物。蔗糖的总产量虽比不上加勒比的“世界糖罐”古巴,但按人均计算,还是很高的,如2006年,平均每人年产0.36吨。稻米也是这样,同年,平均每人年产0.52吨。

圭亚那的矿藏也较丰富,有铝矾土、黄金和钻石等。特别是铝矾土的蕴藏量较高,开采量位居世界前列。那年,在圭亚那“独立日”(5月26日)前夕,我艺术团在盛产铝矾土的林登,向铝矾土矿工和他们的家属共5000多人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说到这儿,想起圭亚那的国徽,其图案内涵非常丰富。这里,暂不谈它的顶部和底部,只说说它中间的盾徽,盾徽的两侧各站立着一只美洲豹(即圭亚那“国兽”),互相对视,左侧的“国兽”握着一把铁镐,右侧的“国兽”抓着一根甘蔗和稻穗,生动而形象地体现了圭亚那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矿业和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