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说道:“中华民族的祖先曾经追求这样的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北宋大学者张横渠的一句名言,也是后世仁人志士不懈追求人生目标的座右铭,而一代大儒朱熹更是这句名言最忠实的践行者。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出生于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世称朱子,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继孔子、孟子之后中国封建社会又一位伟大的儒学家。
朱熹十四岁丧父,后跟随父亲之友刘子羽寓居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里,初受业于胡原仲、刘彦冲等人。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进士及第,其一生曾先后担任过泉州同安(今厦门市同安区)主簿、南康(今江西省星子县)知军、江南西路茶盐常平提举、湖南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等地方官,也担任过侍讲、秘阁修撰等朝廷职务。但是,朱熹的主要精力还是在于对儒学的研究。
朱熹31岁时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朱熹批判性地继承了先前的儒学,并结合二程(程颐、程颢)理学思想,革新了儒学,形成了自己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论体系,是二程后学成就最高的学者。朱熹一生热心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他曾主持修复过江西白鹿洞书院和湖南岳麓书院,并创办了武夷山紫阳书院和建阳考亭书院。晚年,朱熹定居建阳考亭,因此,后人称其学派为考亭学派。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著名理论,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在认识论上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的基本命题;在人性论方面,朱熹将人性纳入天理哲学体系,认为“性即理”;在心性论方面,朱熹在总结、吸取前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系统的心性论思想体系,发展了中国的心性哲学。
因为理学初出,并没有很快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同,在当时社会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而且朱熹为官期间性格耿直,常常得罪权臣,因此朱熹的晚年境况十分凄凉。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于建阳考亭家中忧愤而逝,后归葬于建阳建阳黄坑大林谷。
朱熹去世后,理学思想才得到更大的发扬光大,朱熹本人也因此不断受到朝廷的赐封。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宋宁宗赐朱熹谥号文公;嘉定五年(1212年),朱熹著作《四书集注》被注定为天下士子的法定教科书。淳祐元年(1241年),宋理宗皇帝下诏将朱熹从祀孔庙。明朝,朱子学说更是被推崇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永乐二十年(1415年),明成祖钦定编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三部书,并颁行于世。程朱理学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清朝康熙年间,朱熹被尊为“十哲”之一。直到中国封建社会灭亡,朱子学说一直是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
朱熹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后世学者认为其名望仅次于孔子,故朱熹也被称为“孔子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