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在“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活动中,以最高票荣膺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的荣誉称号。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两侧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总称,最早形成于唐末闽王王审知时。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保存较好的明清乃至唐宋时期建筑群之一,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三坊七巷以全长约1000米的南后街为中轴线,西侧为“三坊”,东侧为“七巷”。南后街自古便商贾云集,是福州重要的商业街。近代以来,因为三坊七巷的名气,南后街更是闻名遐迩。顾名思义,“三坊七巷”包括“三坊”和“七巷”。“三坊”分别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分别为: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衣锦坊,原名通潮巷。相传这里水网密布,西湖、南湖的潮水也能通过沟渠通到这里来。明朝时,巷子出了一个大官,衣锦还乡后便将巷子改名为“衣锦坊”。
文儒坊,坊名始于宋时,因国子监祭酒郑穆曾居于此,故名。
光禄坊,以光禄卿出为福州知府的程师孟经常到此吟诗,因而得名。
杨桥巷,原名登俊坊,因西边能直通杨桥路而得名。
郎官巷,据史料记载,宋时刘涛曾居住于此,其子孙数代皆为郎官,故名。
安民巷,旧名“锡类坊”,后因黄巢起义军入闽,大军到此地之后便贴出告示要求起义军安民,便改为今名。
黄巷,相传永嘉之乱时,中原望族黄姓入闽,落户于此,故而称为“黄巷”。
塔巷,《榕城考古略》记载闽国时此地曾建有塔院,因而取名为“塔巷”。
宫巷,原名仙居,后因此地有紫极宫而改名“宫巷”。
吉庇巷,俗称“吉避巷”。宋时,状元郑性之衣锦还乡,乡人因欺凌过他故紧急回避,所以人们将巷子称为“急避巷”,明代改名为“吉庇巷”。
三坊七巷整体布局错落有致,规矩而不失活泼。三坊七巷的围墙非常别致,流线型的翘角伸出屋外,酷似马鞍,俗名“马鞍墙”。马鞍墙头和翘角处均有泥塑彩绘,颇为精美。在建筑装饰上,三坊七巷更显得独特而精致。三坊七巷的窗饰类型丰富,是江南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常见的有卡榫式图案漏花、纯木雕式窗扇等。
真正让三坊七巷蜚声海内外的,并不仅仅是它悠久的历史和精美绝伦的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历代特别是近代从三坊七巷走出来的名人,以及名人背后的动人故事。伟大民族英雄林则徐;中国“船政之父”沈葆桢;洋务派首领左宗棠;清代名将甘国宝;末代帝师陈宝琛;“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清代著名诗人陈衍;近代小说翻译家林纾;清代楹联大师梁章钜;清末著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近代陆军之父”曾宗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五四”运动引发者林长民;一代才女林徽因;“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王牌证人”、“七七事变”的见证者王冷斋;“一二·九”运动的组织者陈矩孙;现代著名杂文家邓拓;现代著名儿童文学家冰心;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等等。
就是这些或出生于三坊七巷,或曾经在三坊七巷居住过的历史名人,让三坊七巷走到了中国近代史的最前沿,引领着福州、福建乃至整个中国不断迈向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