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不识陈近南,就称英雄也枉然”,看过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的人,肯定都知道福建同安人陈近南是清朝民间反清组织——天地会(后世称洪门)的创始人兼总舵主。但是,《鹿鼎记》毕竟只是一本武侠小说,内容多有演绎戏说的成分,难以尽实。其实,历史上天地会真正的创始人并非陈近南,而是郑开。
郑开,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于漳州云霄县。幼时因家贫而出外谋生,后皈依佛门,法号提喜、涂喜,因乳名洪,且在家中排行老二,故人又称洪二和尚。
清朝乾隆(1735年-1795年)中期,闽南地区商品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但是官府腐败,豪绅盘剥,百姓没有真正掌握生产资料,只能沦为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甚至是没有固定职业的游民。背井离乡,艰难维生的人们,迫切需要团结起来,互济互助。
时势造英雄,云游在外的洪二和尚郑开早就有了反抗意识,如今时机终于成熟。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郑开回到家乡云霄高溪观音亭(今云霄县莆美镇高塘村),发动民众创立天地会。天地会寓意“人生以天地为本”“拜天为父,拜地为母”,他们提出“互济互助、团结抗暴、顺天行道”的口号,团结互助,只为求得立锥之地。所以说,天地会在创立之初,只是一个民间性质的普通互助团体。只是后来官府不断寻衅镇压,才逼得天地会逐渐成为南方最大的严重威胁清朝统治的反清组织。
天地会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组织,有相当严格和完备的结盟仪式、誓词、联络暗号、结构体系等。初入天地会,首先要“歃血为盟”,口念誓词;入盟之后,均以洪为姓,会众之间互称兄弟;会众见面以“出口不离三,开口不离本”等做为联络暗号;天地会的内部结构体系为“前后五堂”,前五堂分别为莲花堂、洪顺堂、家后堂、参太堂、八马堂,后五堂分别为青木堂、赤火堂、西金堂、玄水堂、黄土堂,各堂的领头人称为“香主”,《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就是青木堂堂主。
天地会后来不断演化,又有了三点会、三合会、添弟会、小刀会、哥老会等等50多个支派。
天地会由福建发展至广东、台湾等地,后又逐渐发展至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贵州、云南等省份,鸦片战争后甚至还传至江浙,会众遍布大半个南中国。
随着天地会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天地会反对清朝黑暗统治的斗争也不断上演。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爆发的卢茂起义,是天地会领导的第一次反清大起义。翌年又爆发了李少敏起义,两次起义或因准备不足,或因叛徒泄密,最终被清政府残酷镇压。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三月,郑开病逝于家乡高溪观音亭,其子继续组织抗清斗争,后被捕押至福州,惨遭杀害。但这并没有影响天地会的反清斗争,相反天地会的力量更加壮大,反清斗争更加如火如荼。其中爆发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的台湾林爽文起义,是天地会自创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起义。起义自爆发起迅速席卷整个台湾岛,历时将近一年半,共发动农民10余万人,多个县城被攻破。林爽文起义牵制清政府七个省的兵力,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黑暗统治。
此后,又爆发了厦门小刀会起义、上海小刀会起义。太平天国时期,众多天地会会众参加起义军,甚至还建立了政权,有力地支持了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时期,又有不少天地会支派投身到革命党人领导的反清斗争中。中华民国成立后,天地会逐渐沦为少数人争权夺利的工具,甚至成了反动政府镇压革命群众的帮凶和走狗。海外的洪门,虽有不少成为团结华侨的重要载体,比如致公党的前身就是洪门的一支,但也有少数演变成了黑社会组织。
天地会自创立之日起,就代表了广大中下层民众的心声,反映了他们心中朴素的民族观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清朝政府黑暗统治的结束,天地会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