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智慧的泉州先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缔造了一个闻名世界的千年古城,他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数不清的文物古迹。其中泉州的古代桥梁,特别是石梁桥,因规模大,数量多,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曾有“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的美誉。泉州古代桥梁历尽千年的风吹雨打,仍有不少横卧江河之上,屹立天地之间。在经济高速发展,交通极大便利的今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于那些曾经让我们眼眉吐气的古代桥梁。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是泉州桥梁的鼻祖,是宋代泉漳十大石桥中最著名的一座。洛阳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坐落于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竣工于宋嘉祐四年(1059年),前后历时6年时间。泉州洛阳桥与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广东广济桥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石桥”,被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为“福建桥梁的状元”。
洛阳桥的修建创造了两项世界奇迹,第一是“筏形基础”,第二是“种砺固基”。“筏形基础”指的是先在江上抛置大量石块,形成一条长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筏形桥墩,以减轻江海潮水涨落的时候对桥墩形成的冲击力。洛阳桥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比西方早800多年。“种砺固基”则指在桥墩上种植大量牡蛎,附着力强、繁殖迅速的牡蛎,将桥基和桥墩连结成牢固的整体。这种将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的技术,是世界桥梁建造史上的一大创举。
相传这两项技术都是当时的泉州知府蔡襄发明的,泉州人民为了纪念蔡襄的不朽功绩,便在洛阳桥南为其修建了一座“蔡襄祠”。
坐落于晋江市安海镇的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是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也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曾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古时安海一带有两条孽龙兴风作浪,使得附近经常洪水泛滥,百姓苦不堪言。一天,一位神仙趁孽龙不注意,便施展法术从口里吹出一条七彩锁链,横卧在安海镇和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孽龙吓得连忙躲回海底,人们害怕孽龙重新出来作怪,便在神仙变化七彩锁链的地方建了一座大石桥。
安平桥属于连梁式石板平桥,历时十三年才最终完工。安平桥宽约5米,长约5华里,俗称“五里桥”,桥上每隔一里建有一座供行人休息的亭子。安平桥的建成沟通了泉州人南下漳州、潮州的陆上交通,也为安海周边提供了便利的货物吞吐和中转条件。
南宋时期,泉州民间兴起一股造桥热,共建了100多座大石桥。除了洛阳桥和安平桥,泉州还有许许多多著名的桥梁,如位于晋江下游的石笋桥、金鸡桥,安平桥的姊妹桥安平东桥,位于永春县的通仙桥,位于泉州城南的通济桥等等,不胜枚举。随处可见的大桥,密切了城乡和港区之间的联系,繁荣了泉州的对外贸易,为泉州的全面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泉州的古桥梁,就像一部厚重的,永远读不完的历史书,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用心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