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闽中八府
6359200000032

第32章 光明之城刺桐港

泉州自唐代开埠以来就是我国历史上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曾与扬州、宁波、广州并称四大对外通商口岸,有着上千年的海外通商史。从五代时期开始,泉州遍植刺桐树,从此“刺桐城”成了泉州的别称,“刺桐港”成了泉州港的别称,刺桐花也成了泉州的市花,甚至从泉州运出去的绸缎、陶瓷也被称为刺桐绸、刺桐缎和刺桐陶瓷。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两条著名的“丝绸之路”。唐朝以前主要是陆上丝绸之路,从西北越过葱岭,抵达今天波斯和阿拉伯地区;唐朝以后主要是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由东南沿海各大港口出发,通往亚、非各国。宋元时期,在海上贸易的带动之下,刺桐港跃居为世界四大港口之一,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

700多年前,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在其著作《马可·波罗游记》中这样写道:“(离开福州)到第五天傍晚,抵达宏伟秀丽的刺桐城。在它沿岸有一个港口,以船舶往来如梭而出名……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在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每一个商人,必须付出自己投资总额10%的税收,所以,大汗从这里获得巨额的收入。”就像古人诗歌中说的那样:“涨海声中万国商”、“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曾经的刺桐港白天人潮涌动、千帆竞发,晚上灯火通明、热闹非凡。于是,马可·波罗又将繁华的泉州城称为“光明之城”。

所谓“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繁荣的海上贸易给泉州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也给泉州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历史遗迹,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00多处,泉州也因此成为福建省唯一一个入选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

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历代大量泉州人漂洋过海、旅居海外,据统计,海外共有泉州籍华侨680万、港澳同胞70万、台湾同胞900万,泉州成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和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

慢慢地,海上丝绸之路沉寂了,光明之城的光环褪去了,泉州也失去了往日的繁荣,失去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仰慕的目光,改革开放前甚至一度成了全省经济总量倒数第二的“穷市”。

改革开放后,泉州迅速崛起,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泉州工业产值开始跃居全省第一,国内生产总值连续12年居全省首位。如今的泉州已经形成了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较大影响的产业集群,泉州的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数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全国所有城市前列。“中国鞋都”、“中国夹克之都”晋江,“中国服装名城”石狮,“中国树脂工艺之乡”丰泽,“石化基地”泉港,“中国建材之乡”南安,“中国石雕之乡”惠安,“乌龙茶之乡”安溪,“工艺陶瓷之乡”德化等成为拉动泉州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光明之城”永不落幕,古城泉州重振雄风,泉州还必将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大业中创造更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