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为人的学问·处世的技巧
6177800000098

第98章 父母对待孩子要适当地严格些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严父出孝子。”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越不孝顺的子女,父母越是从小就宠爱有加,孝顺的孩子从孩提时代父母就对其较为严厉。

为什么会这样呢?从现在心理学角度来看,父母宠爱孩子,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就是家中的老大,父母不仅要对他们言听计从,还要柔顺地巴结、恭维和讨好他们。这样久而久之,从襁褓到成人,历经十几个风霜雪雨,这种习惯、思维和观念就会逐渐在子女的心中定型。长大乃至成家立业后,他们会照样对父母颐指气使,根本没有孝敬回馈父母之心。为何如此?皆因随着年龄日增,欲望的胃口也会越来越大,自己无力尽情满足的情况下,早就习惯于依赖父母的子女对父母的要求也就不断增加。父母不仅不能获得晚景安详,还会变本加厉永无止境地贴补早已长大的孩子。稍一不顺,就会惹来子女的不满甚至呵斥。这就是所谓的“习惯成自然,溺爱结恶果”!这样的孩子不孝根子是否在父母身上?事实正是父母对孩子的溺爱造就了子女的不孝啊!

“棍棒底下出孝子”虽然说的有些绝对,但,严厉的父母调教出来的孩子大都是孝顺的。为什么?父母的严厉从小就在孩子心中生了根,高大、权威,就成了孩子心中父母的形象。懂得尊重父母,孩子就会自觉地依从父母,关心父母,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孝顺父母,想父母之所想为父母之欲为就成了他们孝顺的习性。这样孝顺的孩子其根源岂非也在父母身上?

很多家长都相信,只有严厉,才能教育儿女成才。但,家长对严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认为严就是厉害,对孩子要给予好心而不能给予好脸,孩子只有害怕父母,才能教育好;有的认为严就是不听话就要打骂,赞成“不打不成才”的说法。这些认识都是不准确的,对当今的孩子采取这种办法是难以奏效的。

如果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孩子就不愿意接近父母。孩子如果对父母敬而远之或者既不尊敬、又不接近,更不愿与父母交谈,这就很难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至于打骂等体罚之类的行为更和我们所说的“严格要求”水火不相融了。动辄打骂孩子的家长,不仅不能使孩子改正错误,反而使孩子的情感和心灵受到摧残,变得冷漠、自卑和缺乏自尊心,甚至因忍受不了父母的打骂而离家出走,由此可见,对孩子实行体罚只不过是家长缺乏理智和束手无策的表现,是不可能起到严格要求的效果的。

我们所说的严格要求,是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以取得良好教育效果为前提的。如果严得出了格,就会走向反面,为此家长必须遵循以下几点:

一是父母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是符合孩子实际情况,又有益孩子身心健康的。要求四岁的孩子跟在父母身后尽量多走一段路是可能的,但要求孩子与父母走得一样快、一样远就不合理了。

父母提出的要求必须是适当的,是孩子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若要求过高,孩子即使经过努力也无法达到,就会使孩子丧失信心,也就起不到教育效果。

二是对孩子的要求必须明确具体。要让孩子明白应该干什么,怎么干,不能模棱两可,让孩子无所适从。

三是要监督孩子执行。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一经提出,就要督促孩子认真做到,不能说了不算数,或者干也行,不干也行,而是一定要让孩子做到,否则就起不到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