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现代中医对大肠癌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在以往中医对大肠癌的认识基础上,借鉴现代医学对大肠癌病情演变的认识,以及手术、放疗、化疗及姑息治疗等治疗手段的发展,中医对大肠癌各阶段的病因病机有了更加细致、深入的认识。
1.大肠癌病因的西医学认识
大肠癌的确切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了。但目前认为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因素:近年来根据实验室及流行病学研究,提示脂肪肉食及低渣饮食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高脂饮食可刺激胆汁分泌增多,胆固醇和胆盐经厌氧菌分解形成不饱和胆固醇,如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增加,后两者为致癌物质或辅癌物质。因此,高纤维食物对大肠癌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2)息肉恶变: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和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目前已公认以上二者为癌前病变,临床上曾观察到腺瘤发展成为癌的现象。
(3)慢性炎症:血吸虫性盲肠炎,由于血吸虫卵在直肠粘膜上沉积可能引起病变,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等,可通过肉芽肿、假性息肉阶段而发生癌变。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大肠癌患者中,有结肠炎病史的发病率比无结肠炎病史的高8~10倍。
(4)遗传因素:在直肠癌的患者家族中,约有1/4癌肿患者有家族史,其中半数为消化道肿瘤。由于正常细胞的基因发生改变,使癌症病人体内由遗传得到一种易感性,再加上某种激发因素,使组织细胞增长迅速,导致癌变。基因改变的传递,可表现于肿瘤的家族性。
此外,肿瘤的发生还与免疫功能失调,病毒感染以及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等有关,但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致病。
2.大肠癌病因病机的中医认识进展
中医认为本病的产生多由于素体虚弱,脾肾不足,复因饮食不节或误食不洁之物,或忧思抑郁,久泻久痢,或感受外邪等因素,致使湿热蕴结,下注侵淫肠道,引起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湿毒瘀滞凝结而成肿瘤,湿热、火毒、瘀滞属病之标,脾虚、肾亏、正气不足是病之本,二者互为因果,由虚而致积,因积而益虚,久则积渐大而体更虚,治疗难以速效,久则神离气脱。
(1)癌前病变的病因病机
脾胃虚弱、津液耗伤是大肠癌前病变的病理基础。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损伤脾胃,脾胃受伐,运化不力,生化无权,气血津液俱虚,肠道失养,局部则为防御因子减弱,黏膜屏障功能低下,炎症反复发作而致本病。临床所见,大肠癌前病变常有形瘦、神疲、面色少华、纳差、反复泄泻、便下脓血,或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等脾胃虚弱、津液耗伤的症状和体征,结肠镜检查本病可见黏膜苍白变薄,或肠壁增厚,黏膜脆而触之易出血,肠腔变窄等征象。故在治疗大肠癌前病变中,应治病求本,补益脾胃,滋养阴液。这是逆转大肠癌前病变的关键。益气健脾,养阴生津,扶正固本,气充则血行,血行则瘀去,意在助之使通,脾旺贵在运而不在补,益气应以健运脾胃为先,脾胃运化正常,气血津液才能生化无穷,脾健则气旺、血充、津液足,黏膜得养,同时脾健则水谷化为气血精微,湿滞无以由生,气行、湿祛、瘀消,毒邪赖以存在的肠内微环境消失,加之健脾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整体功能状态,加强肠黏膜自身的保护作用,利于炎症的消除。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将健脾益气、养阴生津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配合其他疗法,的确可以相得益彰。常以健脾益气、养阴生津的参苓白术散、生脉散等为主方加减治疗。
肠络瘀阻在结肠黏膜上皮肉瘤变中起关键作用。大肠癌前病变病程长,所谓“久病必瘀,久病入络”。本病迁延难愈,正气日渐亏损,气虚运血无力,津伤血燥,则气血阻滞肠络,局部则为黏膜循环障碍,日久可致腺体上皮肉瘤变甚至恶变,临床上大肠癌前病变常有腹部隐痛或刺痛,口唇紫黯,舌质黯红或淡黯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青紫曲张,脉沉缓细涩等症状和体征。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息肉增生等征象,病理检查可见结肠黏膜上皮肉瘤变等肠络瘀阻之象。不论是从宏观辨证,还是微观辨证,都有瘀血内停之象,大肠传导变化功能其实是胃的降浊功能的延伸,所以该法在逆转结肠癌前病变研究中同样很有指导意义。在治疗结肠癌前病变中,常可配伍丹参饮、金铃子散、红花、三七、赤芍等调气活血之品,瘀血得去,血行则畅,气机升降复常,故疗效显著。现代研究亦表明,合理地配伍活血通络之品,可改善结肠癌前病变临床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和微循环,抑制组织异常增生,抑制炎症,镇痛,调节免疫功能等,从而达到逆转或抑制结肠癌前病变之目的。
大肠癌前病变反复发作与湿毒内蕴密切相关。大肠癌前病变反复发作与湿毒内蕴密切相关,这是多年来中医在该领域研究所达成的共识,也是组方配伍清热解毒药的理论根据。但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有在脾胃虚弱、津液耗伤,正气不足,抗邪能力下降的情况下,毒邪才能内蕴于肠道,进一步导致炎症反复发作,引起结肠癌前病变的发生。因此,脾胃虚弱、津液耗伤是湿毒内蕴的病理基础,本病既有脾胃虚弱、津液耗伤之本虚,又有湿毒内蕴及肠络瘀阻之标实,脾虚、津伤、血瘀、毒蕴四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终致气血同病,虚实夹杂,缠绵难愈,日久则逐渐形成上皮肉瘤变,进而导致癌变。在治法上,补脾气、养阴津是治疗之根本,但标实不除,不能很好固本,所以不可忽略活络祛瘀、消肿解毒、清热除湿之法。在结肠癌前病变的治疗中,不仅要培土健脾养阴固其本,而且需要配伍调气活血药化其瘀,清热解毒之剂祛其邪。临床上常在健脾益气养阴活血的基础上伍以败酱草、苦参、猪苓、天花粉等清热解毒祛湿等中药。
综上所述,脾胃虚弱、阴津耗伤、肠络瘀阻、毒邪内蕴是大肠癌前病变的病机。健脾养阴、活血清热方药可提高病变细胞凋亡水平,促使病变细胞凋亡,从而阻断大肠癌前病变的发展,逆转大肠黏膜上皮肉瘤变。
(2)大肠癌病因病机
气滞血淤、湿热蕴结多见于大肠癌早期,为实证。治宜活血祛瘀、解毒散结、清热利湿,方用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白头翁汤和葛根芩连汤等加减。气血两虚、脾肾阳虚和肝肾阴虚多见于本病中、晚期,为虚证。治宜补益气血、温补脾肾、滋养肝肾,方用八珍汤、当归补血汤、补中益气汤、附子理中汤等加减。
魏文浩等认为大肠癌的发病多为毒邪损伤肠络,痰淤凝聚肠道所致。毒邪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指六淫病邪侵袭人体后,没有得到及时解除,由寒邪化为热毒;湿邪未化,由湿转化为火毒此为病因性毒邪;二是指七情郁结未解所产生的病理性毒邪,亦就是在疾病过程中而产生的毒物。许环应等认为脾肾亏虚、正气不足乃是大肠癌病因的根本。赵玉刚等认为大肠癌的发生,毒物内生是始动之因,人体的正气不足是发生的内因。其中癌毒内生的原因又可分为情志失调、饮食内伤、虫毒入侵等,而正气不足则不能及时驱邪外出。李真等认为中医毒邪理论的“癖毒、食毒、外来毒邪”是大肠癌发生的主要病因。所谓癖毒是忧思惊恐而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癖、癖积日久、毒从内生而恶变致癌。所谓外来毒邪,如化学污染、环境浊气、射线等毒邪侵袭人体,致毒邪内结。所谓食毒淤积,多为饮食不节、不均衡,致食毒内聚、久伤脾胃、中气亏损、痰湿内生、郁结成病。孙光荣等认为大肠癌之发生系人体正气先虚,脏腑阴阳失调,六淫七情等诱发所致。郑肖莹等认为大肠癌发病是由于脾胃失调,湿浊壅滞,湿热下注,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久而久之结而为肿。
张东岳认为肿瘤的发生是邪毒蕴聚经络、脏腑,导致气滞血瘀、痰结、食积而成。
气滞血瘀:不论内在的(精神)或外来的(病邪)等因素影响气的正常运行,而造成气的功能失调,形成气虚、气滞、气郁、气逆或气陷可日久成疾。气滞血瘀,蕴结日久,便结成肿块。
痰聚食伤:若饮食不节,脾胃受伤,影响运化,就要伤食;过食肥甘厚味则生湿热而化痰,偏食辛燥,嗜酒过度,可使胃肠积热,津液枯耗,气血亏损,形成气结痰凝血瘀。
忧思郁结:癌肿的发生与精神因素有关,忧思郁结,肝脾气逆,经络阻塞,便可积结成核。总之,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病,是在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使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脏腑经络功能失调,造成气、血、痰、食的郁结聚积而成。
(3)大肠癌的中医辨证分型进展
朱旭东等将中晚期大肠癌分为脾虚湿滞、气血两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湿热疲毒五型。孙桂芝等将大肠癌分为湿热蕴毒、脾虚湿热、脾肾双亏寒湿凝滞、肝肾阴虚、气血双亏五型。陈乃杰等将大肠癌分为湿热下注、癖毒内结、肝胃阴虚、气血亏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六型。以上各型大致可归纳为湿热内蕴、温热蕴毒、脾虚温滞(或脾虚痰湿)、瘀毒结阻(或气滞血癖)、脾肾阳虚、气血两虚、肝肾阴虚(或阴虚内热)七型。
(4)大肠癌转移的病因病机认识
肿瘤的复发转移与人体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失调,正气亏虚,以及机体抗病能力降低等内环境失去平衡有关。而导致内环境失去平衡的原因,有身体过度疲劳、创伤、七情、年龄增大、肾气日衰、内分泌失调等。瘀血内阻是肿瘤复发、转移的重要因素,活血化瘀药物具有抗凝、促纤溶作用,对于防止肿瘤复发转移具有重要意义。李佩文认为对于肿瘤转移预防比治疗更有现实意义。徐氏等认为,免疫功能低下按中医辨证可分气虚、阴虚、气阴两虚几种。中药扶正,则可提高癌症患者免疫功能和降低肿瘤细胞表面活性物质。孙氏认为肿瘤的发生是由于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痰凝、毒聚而形成的,表现为局部属实,全身属虚的病症。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痰毒瘀结愈盛,加之治疗时攻伐太过,正气亏虚日甚,促进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全身正气亏损乃肿瘤转移之根本,局部气血瘀滞,痰毒瘀结是肿瘤转移的关键。王志学认为肿瘤转移发生虽有一定的规律性,但转移灶的出现多数情况下是不可预知的,这与祖国医学中“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极其相似,从“风邪”立论,风夹痰瘀,在体内无处不到,或阻于肺(继发肺肿瘤)、或郁于肝(继发肝肿瘤)、或动于肾(继发肾肿瘤)、或流窜经络(继发骨肿瘤)等,痰瘀着而不行,则变证丛生。论其“风”,当责之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渐至虚风内生。因此应当调理脏腑、补益气血、熄风化痰、活血通络的药物,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转移的发生。王志学认为活血化瘀与扶正培本、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疏肝理气等药物配合应用是抗肿瘤转移有效治法。邱氏等认为:消化道肿瘤处于脾虚状态特别多,健脾益气则可控制肿瘤的转移和复发。齐氏认为:病人之虚常涉及多个方面,但重点是脾肾二脏不足,邪实尽管在某个时期持续存在或增强,但本虚已不耐攻伐,单用攻伐,癌细胞更易增殖、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