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一个脸蛋儿俊俏的姑娘要常常梳洗打扮,才能惹人更加喜爱一样,风光优美的什刹海也需要不断地整治环境,规划建设新景区并加强管理,才能使什刹海风景区美上加美,在保护古都风貌、传承文化传统、改善首都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北京市和西城区对什刹海地区曾开展过多次大规模的环境整治。例如,198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予以批复后,北京市委、市政府根据批复的精神,决定大力加强城市环境建设,提高绿化和环境卫生水平。这时,西城区政府及时制定了《关于什刹海风景区第一期整治方案》,并成立了什刹海风景区整治指挥部。从1983年11月至1984年2月,整治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拆除什刹海周边的违章建筑和临时建筑,腾退绿地,打通沿海道路,取得了许多实际成果。1984年2月26日,在前海南岸举行了隆重的声势浩大的“首都军民共建什刹海风景区开工典礼”,有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一大批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出席了开工典礼,参加的军民群众有八千多人。这是为广泛发动群众参与首都军民共建什刹海风景区而召开的动员大会。会后,许多党、政、军的领导同志和军民一起参加了什刹海清淤的义务劳动。至5月底,第一期整治什刹海的任务基本完成。经过三个多月的奋战,以军为主、军民联手共清除什刹海中的淤泥21万立方米,翻整土地8万多平方米,整修环海道路、甬路1.8万多平方米,栽植乔灌树木及竹子13万多株,铺草坪2.9万平方米,在前海、西海种植莲藕25亩。此外,还完成了修砌挡土墙、堤岸,堆筑假山,修设防护栏,增设路边石椅、石桌凳,铺设下水道等工程。什刹海周边面貌焕然一新,为什刹海景区第二期整治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什刹海景区第一期整治工程开始时,《北京日报》于1983年11月15日就作了专题报道,并以“这个头带的好”为题发表了评论。1985年,什刹海景区荣获北京市1984年度绿化奖。
什刹海景区第二期整治工程,主要包括:第一,整治金丝套地区“胡同游”的游览路线及游览院落内的环境卫生,开展了一次“让胡同重放异彩”的活动。第二,撤销什刹海儿童乐园附近的早市,改善什刹海儿童乐园及周边环境,使什刹海儿童乐园又成为儿童与老人游乐与休闲的好场所。第三,1998年秋冬,再次对什刹海进行大规模的机械清淤,清除污泥21.7万立方米,维修堤岸5185米,安装护水栏杆4400米,铺装甬路1.5万平方米,新建停船码头4个。第四,重点整治烟袋斜街与金丝套地区街区,使之成为什刹海地区的精品街区,成为发展旅游的突破口。
此外,于1984年和1988年先后两次对什刹海地区的文物进行普查。摸清了什刹海地区的文物底细。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有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3处,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18处,还有西城区文物暂保单位3处。这对于保护什刹海地区的历史文化,开发区域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在大力整治什刹海的同时,也注重什刹海地区的规划建设。1984年,西城区政府委托清华大学编制《什刹海风景区总体规划》。在以侯仁之、单士元、吴良镛、郑孝燮、罗哲文、朱自煊、郑光中、王东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专家的参与研究和指导下,西城区政府按照“一、继承优良传统,充实活动内容;二、保护文物古迹,展现古都风貌;三、近期现实可行,远期理想美好;四、全面综合规划,讲求实际效益”四大原则,进行什刹海景区的总体规划。历时八年,于1992年完成总体规划的编制,并被批准实施。
总体规划中对什刹海景区的性质和命名确认为“什刹海历史文化风景区”。1992年9月,北京市政府正式命名为“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的地域范围是:东至地安门外大街包括鼓楼、钟楼。西至新街口北大街。北至新街口豁口到德胜门间的北二环路及德胜门内的鼓楼西大街(旧分丁字街、果子市大街、甘水桥大街、鼓楼西大街四段)。南至地安门西大街东段,接龙头井、柳荫街(旧名李广桥西街)、羊房胡同、新街口东街(旧名蒋养房)。在这一区域内,对市政建设、道路系统、第三产业布局、传统四合院住宅的保护改造、水系和功能分区、园林绿化、文物古迹游览区等各方面,都进行了科学的规划。例如,将前海及周边地区规划为“热闹活动区”,将后海即周边地区规划为“安静休息区”,将西海即周边地区规划为“垂钓区”。在文物古迹游览区的规划方面,共划定了九个游览景区,即火神庙与后门桥(万宁桥)景区、海潮庵与银锭桥景区、广化寺景区、郭沫若故居游览区、恭王府与辅仁大学游览区、宋庆龄故居与醇王府游览区、望海楼景区、三官庙与净业寺景区、汇通祠与高庙景区等。
除了总体规划之外,对什刹海历史文化风景区内某些小范围的具体项目也有详细的规划。例如,对前海白米斜街、荷花市场,后海望海楼景区、鸦儿胡同四合院,西海北沿四合院等,都有规划方案。
自1984年以来,随着对什刹海历史文化风景区的整治和规划,先后改建、增建十多处景点。主要是扩建银锭桥,修建荷花市场,兴建前海水法、茗园,整修万宁桥及两侧河道并在万宁桥西增建金锭桥,在前海增建潭园,建造后海游船码头,在西海复建汇通祠并创设郭守敬纪念馆,在后海南岸建什刹海儿童乐园和老人铜像小游园,在西海开辟垂钓区,等等。这些整修或新建的多种景点工程,不仅为什刹海的美景增光添彩,更重要的是提升什刹海的功能,强化什刹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促进什刹海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北京申办第29届奥运会取得了成功,北京市提出了“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要求。这为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西城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有关部门及什刹海研究会会同清华大学,共同编制了《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环湖保护发展纲要(2005—2008)》,分步实施了历史文化保护区传统风貌保护,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合理组织交通,整治环湖景观,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五大工程。经过三年的努力,共拆除违章建筑651处,12600平方米;规范了胡同游三轮车的特许经营;完成环湖14条道路的架空线入地工程;对31条街巷实施煤改电工程,29748户居民受益;修缮、翻建房屋369间,11600平方米;完成绿化改造94270平方米;完成郭守敬纪念馆扩充工程和景区监控系统等多项工程。经过三年的综合整治,什刹海景区的面貌焕然一新。奥运期间,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好评。什刹海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顺利批准为4A级景区。
奥运会之后的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面临着继续前进和发展的问题。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及什刹海研究会共同提出了编制保护区“十二五”保护发展规划大纲(2011—2015)提出了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对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为总目标的设想。规划大纲经专家多次研讨,形成了以风貌保护为核心的环境整治,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的房屋保护修缮,以改善交通环境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挖掘历史文化为核心的文物保护和利用,以建立准入机制为核心的商区旅游业态调整,以优化管理为核心的长效管理机制的确立,以提高居民素质为核心的文明社区建设等方面为内容的规划大纲。根据规划的具体内容,各项工程项目正在积极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