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龙
1974年,我抄写了一本词典。那年,我十五岁,读初中一年级。
一天,我无意中发现同学有本《汉语成语小词典》。这可真是一本好书啊,那么多的成语吸引着我,为我打开了一片崭新的语言世界。我为发现这样一座知识宝库而激动,真想将它据为己有。我一次又一次跑新华书店,期望买到一本。可当时的书店,因为砸“四旧”,早就没得卖了。
我萌发了抄写一本词典的念头。那位同学很慷慨地把词典借给了我。1970年8月,十五岁的我,开始了抄写《汉语成语小词典》的浩繁工程。我意识到,自己可能是在从事一项个人生命史上最有意义的工作,于是,在抄写过程中,真真切切地记下了这样一组数字:1970年10月18日完,1970年11月11日完,1970年12月1日完,1971年1月2日完,1971年1月23日完,1971年2月9日20点完。
几百页的词典,我不可能用一个本子抄完,上面那组数字,就是每抄完一个本子的记录。一共用了六个本子。由于家境清贫,我没钱购买笔记本。我买的是写大字报用的那种大白纸,四分钱一张,裁成三十二开,折成六十四开。用蓝色圆珠笔抄写,字体很小,与原著中每条成语占据的篇幅大致相同。抄错的地方,用红色圆珠笔更改,与会计记账的“红字”相同。当然,十五岁的少年,尚无档案意识。若干年后,我才明白,这样有意义的“手抄本”,应选用上好的纸墨,才符合家庭档案“永久”保管期限的要求。
历时半年,《汉语成语小词典》终于抄写完了。这是我耗费了半个暑假、一个寒假、一个学期的心血啊,中间还夹着元旦、春节和我十五岁的生日。脱稿那天,我为这部“手抄本”作了一个自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当然,我没有忘记在自序中注明原著作者是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语言班的同学,也没忘记写上借给我原著的那位初中同学的名字。最后,我像一个工匠那样,熬制了糨糊,封上了硬壳书皮,精心地将书稿装钉完毕。
大功告成,我终于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词典。
日月如梭,这本词典跟随着我,到乡下插队落户;又相伴着我,走进了工厂大门。我从少年步入青年、中年,上了大学专科、本科,入了党,提了干,写下许多文章。工作之余,我爱好文学创作,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工作和创作中,我时常查阅词典,而“手抄本”成为我最好的朋友。
是的,常年与文字为伍,我的案头早已有了正宗版本的《汉语成语小词典》。那是完成“手抄本”的第十二年,也是我参加工作后,单位奖励给我的,标价才六角五分钱。可是,在1970年,我却不得不以一颗少年之心,一笔一划临摩它。抄写一本词典,使我终生受益,其价值又该如何评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