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狗圈那些事
5684500000138

第138章 八百里秦川 2

一百三十八八百里秦川(二)

窑洞冬暖夏凉,十分适宜居住。从外部看,整个建筑和黄土高坡融为一体,云门站在房顶上,看着初升的太阳,有种想要高歌的冲动。

前一夜老婆婆的一碗暖身高粱酒灌进去后,云门就如同置身仙境,醉倒得很彻底。

他蹲在房顶上,是为了醒酒。

底下老爷爷正在给刘叶敬剃头。这是正式拜为刘家社火帮的第一课。

爬上房顶之前,云门不见暗市刘踪影,便找了老婆婆来询问。

没想到老婆婆是个话痨,抓着他说了一个多钟头。

这样的谈话,云门并不排斥,暗市刘和白鸽一样,身上有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让人很想去了解,但是他们又以拒绝的姿态来接触旁人,所以探寻他们的过去,变成了一场类似于冒险的行程。

这个地方,叫做刘家庄,他们自己称之为刘家院儿,是一个赤沙社火帮子。社火,是一种表演,一般在重大节日时会有演出,例如春节。表演内容极具关中特色——高跷、脸谱,打斗戏曲等等。而刘家庄的人所表演的赤沙社火,是社火中的一个分支,以血腥和恐怖为主,比如他们所带的面具,上面会画得血淋淋的,以还原现实中的残酷画面。

很早之前,这个帮子里的人(也不知道是不是亲戚。)总是相当守旧,不太乐意跟外界接触,人丁又不是特别兴旺,当战争来临,他们一度分崩离析,赤沙社火也一度失传。

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他们。这个人,就是暗市刘的爷爷。

刘四爷本来并不姓刘,这点让云门小小诧异了一把。

老婆婆说当时她还小,依稀记得刘四爷出现的时候,穿着很怪异,整个人都相当虚弱。后来帮子里管事儿的决定留下他。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她就发现,刘四爷已经可以登台演社火了,并且演得是需要相当功底才能掌握的角色。

老婆婆当时用了一句土话,说他残货得很。当时不明白,以为是什么骂人的话,后来用百度一查,才知道,意思是厉害得很。

老婆婆谈到刘四爷时那个表情,就像是现在的妹子们讨论韩国欧巴,眼神儿里都自带闪光灯,刷啦就能亮瞎一片。

每个人心里都需要英雄,需要有所向往和追求的对象,特别是在特殊年代里。

八年抗战,狼烟四起,整个国家满目疮痍,老婆婆说起来的时候,整个人都有些怔忡,她眯着眼睛看着脚下的黄土地,过了很久才继续着他们的话题。

战争呼啸而至,社火无法再进行下去,当时刘家庄里管事儿的老爷子踩了鬼子的地雷,炸得骨头渣子都捡不到,帮子里的青壮年基本上都参与到战争中去了,枪林弹雨不长眼,他们在原地躲了大半年,那些人无一归来。他们也快断粮,眼瞅着就要饿死了,刘四爷站了出来,他说,从今儿个开始,我就是刘家庄的当家,要活命的就跟着我来。

老婆婆的回忆中,刘四爷是个奇特的人,体能方面强于一般人,还有个令她难忘的地方就是:刘四爷似乎和狗特别亲近。他有一根儿牙签长短的白色狗哨,从不离身。

陕北有种古老犬种名为陕西细犬,头大如同山羊,俗话称为羊鼻梁。在那些年里,刘四爷圈养繁殖了很多的羊鼻梁。当时很多人认为他只是养着玩儿,捉捉高粱地里的田鼠啥的,直到刘四爷变成了当家的,刘家庄的人才开始正视这种狗,这种狗是他们能够存活下来的最主要原因。

他们不能坐以待毙,他们需要迁移,躲开战火。

刘四爷选择了关中平原,那里又称为八百里秦川,有将近3。4万平方公里,山峦起伏。他们要往最北面去,那里靠近秦岭,茂林修竹的,有很多地方可以躲,而且山里也不愁吃的。

他们要选择一条最安全的路,必须有人去打头阵,选好了路再折返回来通知他们。

刘四爷用的,就是那些羊鼻梁。在临行前,刘四爷给这些狗都刺了青。

老婆婆说,那不是一般的刺青,刘四爷用自己的血混合了一些她从来没见过的灰色粉末,还有干草熬制成了黑色染料。狗有了刺青,一下子感觉就不同了。

云门当时听了心里立马一震,难道说,刘家的刺青和江家的烙印,是同一种东西不成。

顺着这茬儿,当时云门不得不打断老婆婆,他问道:“狗,有什么不同?”

老婆婆的回答是:“它们像得到了某种力量。”

当刘四爷提出用狗来探路,有人质疑这些狗的判断,刘四爷做了一个实验。

他要别人把狗随机的带到不同的方向,并且在每一条它们的必经之路上埋下捕兽夹。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那些羊鼻梁全部绕过了捕兽夹,汇集到了一起。

没人下任何命令。

刘四爷当时说了一句话,老婆婆记忆犹新,他道:“这些狗,能嗅到危险,并且不会遗失我们和同伴的气息。”

就这样,狗走前,人走后,狗往前探路几公里就回来找大部队,带他们再走一遍,然后再探路。

有狗,还有另外的好处,就是不愁吃。这些狗具有极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它们的社会性质更接近于狼,整个群体中,会无条件臣服于一个首领,食物会先让给首领吃。

就这样,他们过了一段很长时间的野外生活。

老婆婆没有细说那一段日子,但是看得出来,那并没有带给她很多不好的回忆。人在动荡不安,居无定所的日子里很容易缺乏安全感,但是从老婆婆的语气里听不出那一点,这个安全感,无疑是刘四爷给的。

他们在八百里秦川不停徘徊,躲避,像一群散野的狗。自力更生。

后来的事,老婆婆很失落的提及了一些,她说刘四爷在战争停止后把他们带到了这个地方,建设了现在的刘家庄,但是他离开了。

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只是他每年都会回来,带很多的钱。让她们衣食无忧。他告诉她们,不能忘记社火的技术,必须日日月月年年的练习,如果要生存下去,就不能把希望依托在别人身上,自己必须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

所以她们种植高粱,自己酿酒走很远的距离去集市上贩卖,有任何节日都会毛遂自荐去表演社火。

再后来,有一些孩子出生,到十几岁,一些人被刘四爷挑走。他们跟着刘四爷。走南闯北。有些人过年的时候会回来,身上会有刺青。气质变得和刘四爷一样锐利。她们问这些人,都是在干啥活儿,他们都笑笑说,只是养养羊鼻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