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会说才会赢
5236000000032

第32章 演讲口才(4)

他说:“校长,各位女士和先生,我的同胞们:罗威尔校长给我这个机会来当着这么多听众讲几句话,我觉得非常荣幸。他和我是多年的老朋友,我们也都是支持共和党的人。他是我们最负盛誉的大学校长,是美国最重要、最有权威地位的人士之一,也是一位研究政治及政府的最优秀学者和历史学家。现在他和我对于这当前的重大问题,在想法上也许不尽相同,但是我相信关于世界的和平安全及美国的幸福,我们的目的没有区别。如果你们允许,我愿以我本人的立场来说几句话。我曾经一次又一次述说,我觉得我已用简单的语句表达了出来,但是有人还是误解我的意思,有些高尚人士没有注意到我话中的意义,遂产生彼此的误会——他们竟说我是反对任何国际联盟组织的人。我并不反对,一点也不反对。我渴望由世界上所有的自由国家,联合成为我们所谓的联盟,而非法国人所谓的协会,联合各国的力量,尽一切努力去获得世界和平,并促使裁减军备早日实现。”

乔治的演说曾说服了许多听众。因为他们能心平气和地听下去,并觉得他的立场是公正的,可以接受的。

在演讲中,若一开头就摆出“唯我正确”的架势,针对听众的不同看法,进行批判式的训话,效果总是不好的。为什么?著名的心理学家鲁宾逊教授有一段话回答得很好,他说,在日常生活中,原本自己的一些观点、意见改变,在接受新的观点、意见的这个过程,是不知不觉的,是心中没有感到任何压力或会伤感情的。但现在突然有人指出,你的看法是错误的,于是心理上,就会对这种责备起反感,就不会轻易变更自己的想法。相反,会不由自主地、顽强地去捍卫它。这不是由于意见值得我们捍卫,而是由于我们的尊严受到伤害。“我的”这两个字,在人的信仰里是最重要的。不论是“我的”狗、“我的”家、“我的”信仰、“我的”国家,以及“我的”上帝,都是一样的。我们不但不愿别人指责我们的表坏了,或我们的书本破旧了,举凡说我们所拥有的任何事不好,我们都反感。我们乐意继续相信自己相信的,所以遇到有人怀疑时,一定会寻找许多借口去捍卫它。结果大多数我们所谓的推理,都是在找辩证,去继续相信我们已经相信的。

所以,说服人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刚开始时便着重讲一些你和所有的听众都同意的事,然后再提出听众所乐于获得解答的一些问题,再和听众一起去讨论出答案。你要做的就是把你所观察的事实提出来,听众便会不自觉地受引导,而接受你的结论。他们会对你十分坚信,因为他们觉得是自己所发现的。

克服“卡壳”

就要上台演讲了,可是登上讲台往下一看,整个会场人头攒动,黑压压的一片,几百双陌生的目光都聚集在你的身上。完了,紧张得不知从何说起了,心慌意乱地勉强说了几句,脑子里马上就一片空白,讲不下去了。

还有些时候,你正站在台上滔滔不绝地演讲。可是,众目睽睽之下你突然接触到一双似乎不怀好意的眼睛——“此人在哪儿见过?”“他怎么那样看我?”……就这么一走神,精心准备的演讲稿忘了,脑子“轰”的一下,只觉得血往上涌,顿时舌头都转不过来了。

这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演讲“卡壳”现象。

为什么会“卡壳”呢?有人说害羞使然,还有人说是准备不够充分,或者对环境过于陌生,还可能是对自己的期望过高……总之这些心理负担都是造成“卡壳”的直接原因。

那么,怎么克服演讲“卡壳”呢?

1.从语言方面进行调节

在登台演讲前,一定要做好重要语言信号的定格记忆工作,确立演讲的中心语义。你可以将演讲稿各段中的衔接句、关键句、结尾句以及一些容易忘记的数字等写在卡片上,以备急用。如果你能把想说的话比做一团线的话,那么我们讲第一句话就是抽出这团线的线头,只要抽准了,就能将话说顺,后面的语句也就不容易“卡壳”了。

2.从心理方面调节

在上台前,一定要先让自己放松下来,要保持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如果无法放松,可以做几次深呼吸,或者来一点“精神胜利法”。用这样的心理暗示来稳定心态,从而以自信的姿态上台演讲。

3.从现场进行调节

在进入现场、步上讲台那一刻,必须要保持心理松弛。只有这样,你才可能有思维的流畅和语言的流畅。不要抱有“成败在此一举”或“一定要让我的演讲引起轰动”等类似想法,否则会让你产生心理压力,影响演讲的正常发挥。

此外,演讲开头的第一句话,语调可以适当提高一些,所谓“胆大艺自高”,而且富有一定响度的开场白既有助于稳定现场,也有助于稳住自己的情绪。开讲以后还应该尽量做到“思路先行”,以登台前定格于头脑里的信号系统为依据,把握住演讲内容的整体,毫不犹豫地讲下去。当你的演讲进入顺畅的良性循环的运行轨道时,你的演讲也就胜利在望了。

拒绝长篇大论

俗语说:“言不在多,达意则灵。”这句话用在演讲当中是最贴切不过的了。演讲最忌讳的就是站在台上说个没完没了,不顾及下面听众的感受,甚至下面的听众都睡着了,演讲者还一个人在台上滔滔不绝。这样的演讲无疑是相当失败的。

演讲跟说话一样,也要言简意赅,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就可以了,不必为了演讲而演讲,追求过长的时间。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演讲,但演讲者都不在延长时间上做文章。相反,他们会在短时间内结束自己的演讲,并且达到轰动的效果。最著名的要算法国前总理洛朗·法比尤斯发表的就职演说了。有人这样描述:“还没等人们醒悟过来,新总理已经结束演讲,转身回到他的办公室去了。”原来他的演讲词只有两句:“新政府的任务是国家现代化,团结法国人民。为此,要求大家保持平静并表现出决心。谢谢大家。”内容精辟,措辞委婉,真可谓是别出心裁。

事实上,演讲的确无须多么复杂的结构和多么庞大的内容,只要能将你的内容表达清楚就可以了。弄一大堆没用的语言来故意延长演讲时间,只会让人厌烦从而降低演讲的效果。演讲简明扼要,是演讲技艺高超的一种展现。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演讲过于啰唆呢?

1.要有明确的观点

演讲不要故弄玄虚,只要在叙述时斩钉截铁,干脆利落,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这样才更能起到效果。如果讲起来啰哩啰唆,多余的、不必要的话也都拿出来滥竽充数,似是而非,翻来覆去地重复个没完没了,不仅浪费时间,更会影响演讲中心观点的表达。

2.把握好演讲时间

时间过长的演讲,无疑会让人难以忍受,所以每次演讲前,最好能够弄清楚自己到底需要多长的演讲时间,如果讲演稿内容过多,演讲时间过长,一定要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的语速是250字/分钟~300字/分钟,你可以参照这一标准,适当调整自己的演讲篇幅。

3.照顾听众的情绪

你的演讲是要讲给听众听的,所以你要为你的听众服务,不要光顾着一个人在台上说而忽略了下面的听众。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听了,那么你的演讲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没人响应的演讲,对于听众来说,就算篇幅再短,也是没用的“长篇大论”。

4.学会适可而止

在演讲时,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演讲内容已经表达完毕,不要犹豫,也不要因为演讲时间过短而胡乱加内容继续说,那没有任何意义。干脆点,结束你的演讲。演讲止于当止之处,这也是演讲功力的一种体现。

巧设结尾

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最能显示演讲艺术的重要环节。结尾在一场演说中是最具战略性的。当一个优秀的演讲者退席后,他最后所说的几句话,将会在听众耳边回响,将被保持最长久的记忆。我们所说的“余音绕梁”就是这个效果,因此演讲的结尾也需要精心设计。

结尾是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讲得好,能曲终奏雅,给听众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讲得不好,你前面所讲的一切都会功亏一篑,令听众感到失望和扫兴。因而这最后的部分也是演讲中最需要讲究策略的地方。

那么如何才能有一个好的结尾呢?一般来说,演讲的结尾方式有以下类型:

1.总结观点

在演讲的时候,我们常常有种错误的想法,就是认为自己要讲的观点在自己脑海中非常清楚,因此听众也肯定会同样清楚。事实上并非如此,你对自己的观点清楚,是因为它已经在你的脑海里被你思考过相当长的时间了,但对听众来说,这些观点却是全新的。它们就好像一把丢向听众的弹珠,有的可能落在听众身上,但绝大部分都会凌乱地掉在地上。听众只能“记住一大堆事情,但没有一样能够记得很清楚”。所以有必要在演讲结束时总结一下你整篇演讲的观点。

2.借用名句结尾

在所有的结尾方法中,如果你能找到合适的短句或诗句结尾,那么这是最理想不过的演讲结尾方式了。它将产生最合适的风味以及庄严的气氛,还可以表现出你的独特风格,产生美的感受。国际扶轮社社长哈里·劳德先生就是用这样的方式结束他的演说的:“各位回国之后,你们之中某些人会寄给我一张明信片。如果你不寄给我,我也会寄一张给你。你们一眼就可看出那是我寄去的,因为那上面没有贴邮票。但我会在上面写些东西:春去夏来,秋去冬来,万物枯荣都有它的道理。但有一件东西永远如朝露般清新,那就是我对你永远不变的爱意与感情。”这首短诗与他当时的演说气势很贴切。因此,这段结尾对他的演讲来说,是极为合适的。

3.以赞扬结束

“伟大的宾州应该领先迎接新时代的来临。宾州是钢铁的大生产者,是世界上最大的铁路公司之母,是美国第三大农业州,是美国商业的中心。她前途无限,她身为领导者,机会光明无比。”史兹韦伯就以上面这几句话结束他对纽约宾州协会的演说。他的演说结束之后,听众都感到愉快、高兴,并对前途充满信心。这是一个比较完美的结束方式。但是,为了充分收到效果,你在演说时必须要真诚,不可阿谀奉承,更不可夸大其词,否则会让人觉得虚伪,影响演讲的整体效果。

4.结尾激发高潮

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结束方法,它通常很难控制,但是如果处理得当,效果就会出乎意料地好。整个演说逐步向上发展,在结尾时达到高峰,句子的分量也愈来愈重。林肯在一次有关尼亚加拉大瀑布的演说中,就运用了这种方法来结尾:“这使我们回忆起过去。当哥伦布首次发现这个大陆,当基督在十字架上受苦,当摩西领导以色列人通过红海,甚至当亚当首次自其造物者手中诞生时,那时候和现在一样,尼亚加拉瀑布早已在此地怒吼。已经绝种但其骨头塞满印第安土墩的巨人族,当年也曾以他们的眼睛凝视着尼亚加拉瀑布,正如我们今天一般。尼亚加拉瀑布与人类的远祖同期,但比第一位人类更久远。今天,它仍和一万年以前一样声势浩大。早已死亡,而只有骨头碎片才能证明它们是曾经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史无前例的巨象,也曾经看过尼亚加拉瀑布。在这段漫长无比的时间里,这个瀑布从未静止过一分钟,从未干枯,从未冰冻,从未合眼,从未休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每一个比喻都比前一个更为强烈,他把他那个时代拿来分别和哥伦布、基督、摩西、亚当等时代相比较,因而累积出了效果,达到了高潮。

由此可见,精妙的结尾既是收束,又是高峰;既水到渠成,又戛然而止;既铿锵有力,又余音袅袅;既别开生面,又来得自然。